蕭三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6月4日) |
蕭三(1896年10月10日—1983年2月4日[1]),原名蕭克森,字子暲[2],讀書時起名蕭植蕃,筆名有天光、蕭愛梅(Emi Siao)等,男,湖南湘鄉人,中國現代詩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毛澤東早年就讀小學和師範時的同學。《國際歌》歌詞的主要中文譯者之一。
蕭三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蕭克森 1896年10月10日 清朝湖南省湘鄉縣 |
逝世 | 1983年2月4日 中國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別名 | 蕭愛梅 |
職業 | 詩人 |
活躍時期 | 19世紀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中國少年共產黨 |
親屬 | 父親 蕭岳英 兄弟 蕭子升 |
學歷 | |
經歷
| |
代表作
|
主要著作有傳記《毛澤東同志的青少年時代》(1951)、詩集《和平之路》(1952)、《友誼之路》(1959)、《蕭三詩選》(1960)和《伏櫪集》(1963),主編的《革命烈士詩抄》及續編也流傳甚廣。
生平
早年在湘鄉縣東山小學、東山學校讀書,均與毛澤東同學。1913年長沙第四師範學校併入長沙第一師範學校,毛澤東也因此入後者讀書,因此又與蕭三同學。1914年娶妻譚雪君(1922年病逝)。1918年春,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教英文和唱歌。同年4月13日,與毛澤東、李維漢等創建「新民學會」。同年到北京,與毛澤東相從甚密。 [3]
1920年到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加入中國少年共產黨,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1923年,娶妻瓦薩(蘇聯人,不久因回國問題而離婚)[4],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期間曾參與了拉丁化新文字工作,與陳喬年一起翻譯了《國際歌》。[5]1924年回國,任共產黨湖南省委委員兼社青團省委書記。1927年因病到海參崴,後主要在蘇聯活動。1930年,蕭三作為中國左聯常駐代表,出席了在蘇聯舉行的國際革命作家會議。1934年,出席了蘇聯作家第一次代表大會,並代表中國左聯發言。同年結識德國姑娘葉華(原名Eva Sandberg)。1935年8月葉華放棄德國國籍,加入蘇聯國籍,與蕭三結婚。
1939年春與鄧發等回國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文協、文化俱樂部等部門工作,主編《大眾文藝》、《中國導報》、《新詩歌》等雜誌[6],發起並組織延安詩社,開展街頭詩、詩朗誦運動。1943年與甘露發生戀情。夏,與葉華離婚,葉獨自帶着兩個孩子回到蘇聯。
抗戰勝利後,曾任晉察冀邊區文協常委和華北文協主任,編輯出版了民歌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7]
1949年之後,主要從事對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作協書記處書記、對外文委主任、對外文協常務理事、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及書記處書記等職。1949年4月,訪問蘇聯,與葉華重逢,複合,一同返回中國。[8]不久與甘露離婚。與葉華再次結婚。
1961年秋因請蘇聯人到家做客,被當作蘇修特務審查。1967年6月,與妻子葉華被分別關押在秦城監獄。1974年10月釋放,但仍然受管制。1979年才在胡耀邦的過問下平反。
家庭
參考文獻
- ^ 存档副本.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5).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7).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8).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1).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 ^ http://skb.hebnews.cn/20060314/ca722314.htm[永久失效連結]
- ^ 存档副本.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