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征戰役
西征戰役,又稱紅軍西征,是1936年5月19日至7月底,中國工農紅軍紅一方面軍針對國民革命軍寧夏地方軍閥馬鴻賓、馬鴻逵部,在陝甘寧三省交界地區的戰略進攻戰役。[1]
西征戰役 | |||||||
---|---|---|---|---|---|---|---|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彭德懷 左權 徐海東 |
蔣介石 張學良 馬鴻賓 馬鴻逵 |
戰役背景與部署
1936年5月5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實際上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聯名發出《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當時,中共中央考慮到全國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和陝甘蘇區面臨的情況,為爭取時間,爭取空間,爭取力量,為發動全國抗戰和發展革命力量創造條件,確定陝甘蘇區黨組織和紅軍的任務是:[2]
1936年5月18日,為迎接紅二、六軍團和紅四方面軍長征北上,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簽發《西征戰役計劃》紅一方面軍主力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和紅八十一師、騎兵團共1.3萬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開始西征,開闢新區,建立革命政權。以部分紅軍和地方武裝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指揮,在東線堅持游擊戰爭,保衛陝甘蘇區,策應西征作戰。西方野戰軍編成:
為此撤銷陝甘省,成立陝甘寧省,並成立陝甘寧省委和陝甘寧省蘇維埃政府,省委書記李富春,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馬錫五,準備把西征戰役開闢的新區建設成鞏固的蘇區。[3]
蔣介石堅持徹底剿滅陝北蘇區和紅軍,調集16個師另3個旅重兵圍堵、準備進剿:[4]:789
- 閻錫山的晉綏軍沿黃河佈防
- 湯恩伯第十三軍、晉綏軍第72師、高桂滋第84師駐綏德、吳堡
- 陝北鎮守使高雙城第86師盤踞北線,東起米脂、榆林,中據橫山、石灣,西控檸條梁、安邊堡。
- 寧夏軍閥、第15路軍司令馬鴻逵的新編第7師主力駐黃河以西的後套地區銀川、靈武、金積、石空堡一帶,一部前出駐守定邊、鹽池、韋州等地
- 馬鴻賓第35師駐守慶陽、曲子、環縣、鎮原地區。師部在西峰鎮。
- 東北軍騎兵軍的2個騎兵師、第五十一軍的2個師駐固原、平涼
- 東北軍第106師、第108師、第120師駐慶陽、西峰鎮、合水
- 東北軍騎兵第3師駐鎮原
- 東北軍第五十七軍駐直羅鎮一帶的跨子午嶺的甘陝大道
- 東北軍第六十七軍、第105師駐延安、甘泉、富縣
- 楊虎城陝軍第17師、第42師主力駐宜川、韓城
戰役經過
5月19日,彭德懷率領西方野戰軍分左右兩路由永坪、延長出發,開始西征戰役。分別到達吳起鎮、新城堡地域集結。野戰軍直屬隊和紅八十一師、騎兵團隨紅十五軍團跟進。彭德懷依據寧夏軍閥部隊佈防情況,決心以右路軍向西北方向發起進攻,偽裝奪取寧夏,調動環縣、慶陽的第35師回援寧夏;左路軍向西南方向行動,求殲回援之敵於運動中。
5月27日,紅十五軍團分左右翼2隊西進。5月28日,右翼紅73師襲占寧條梁,左翼紅75師進攻安邊未克。改以紅78師圍困安邊,主力轉向定邊以南地區。
5月28日左路軍向曲子、環縣方向急進。30日前陸續到達元城鎮。6月1日,紅二師在曲子殲滅第35師騎兵團一部及第105旅2個騎兵連,第105旅旅長冶成章和特務連150餘人投降。紅四師在馬嶺附近擊潰第35師1個營。6月3日,左路軍集中主力在阜城(今慶城縣卅鋪鎮阜城村)全殲馳援曲子的第35師6個步兵營,擊潰2個騎兵營,俘1000餘人;至5日,乘勝佔領環縣、洪德城、三岔及其間的大片地區。紅二十九軍配合紅一軍團,進至元城、曲子、合水之間地區。紅二十八軍與第81師等部組成中路軍(亦稱北路軍),接替右路軍圍攻安邊、堆子梁、城川等地。6月4日紅十五軍團進佔寧陝省界紅柳溝。
1936年6月6日,毛澤東、周恩來致電彭德懷:「慶陽、洪德城線及其東西地區是西方根據地的重心,是鎮原以北人口經濟條件較好地帶,應與一軍團一個師及軍團政治部一半及陝甘寧紅軍主力全力擔負,亦限七月半完成初步赤化。」根據這一指示,西方野戰軍加緊軍事行動,陝甘寧省的範圍不斷擴大。
至6月11日,右路軍先頭部隊佔領同心城,主力進到王家團莊附近。王家團莊為同心縣城東南最大的一個村莊,分南北兩個堡子,圍牆高厚,為回民聚居。6月12日,紅73師一部和回民獨立師到達附近。6月21日紅軍攻佔北堡子,回民獨立師師長馬青年到南堡子談判實現和平進駐。
6月11日,紅十五軍團直屬隊和紅75師包圍了豫旺縣城下馬關城。守軍為新7師騎兵第2團孔慶福第一營的2個連及豫旺縣民團近千人。紅75師多次進攻未能奏效。十多天後,守軍糧食和用水恐慌。圍城16天後,6月27日晨發起進攻戰鬥,11時攻進城堡,俘280餘人,繳獲槍械180餘支(挺)、戰馬150餘匹。紅軍傷亡不到20人。此即下馬關進攻戰鬥,亦稱豫旺城進攻戰鬥。
至6月13日,紅一軍團主力經毛居井進到七營附近。6月20日紅二師攻佔七營。
6月14日,紅二十八軍編入西方野戰軍序列,與紅八十一師等部組成中路軍(又稱北路軍),接替右路軍圍攻安邊,奪取定邊,堆子梁等城寨的任務。在此期間,紅二十九軍第2團、保安縣獨立團、關中3團等也進至元城、曲子、阜城地區,配合左路軍行動。至此,紅軍控制清水河兩岸,切斷了第三十五師北上道路,迫敵退回固原的黑城鎮地區。
6月16-27日,右路軍紅78師在中路軍配合下,在北路單獨作戰,相繼攻佔定邊、鹽池、豫旺縣城,殲新編第7師騎兵1個營又4個連,擊潰3個團又2個營及當地民團,繳獲戰馬七百餘匹以及大量軍需物資,受到紅軍總部表彰。
- 1936年6月17日,攻克定邊縣城。
- 1936年6月20日白天,紅38師對鹽池縣城圍而不打,勘察地形、分析敵情、研究攻城辦法,當夜再次發起攻城戰鬥:第232團從城北主攻,第233團從城東助攻,第234團從城南助攻,三面夾擊,6月21日凌晨3時攻克鹽池縣城,殲滅騎兵第二團孫兆祥黑馬營、1個保安團及民團、商團千餘人,俘敵(含縣政府武裝警察)200多人,繳獲各種槍械200多支、戰馬200多匹、50瓦電台1部,還有大批彈藥等軍需物資。所獲戰馬隨同在定邊繳獲的戰馬全部上交組建了紅十五軍團騎兵團。紅軍隨後攻佔了鹽池縣的大部分地區。[5]
左路軍攻佔豫旺堡。成立回民獨立師,由回族幹部馬青年任師長,歐陽武任政治委員,李鐵民任參謀長,轄1個步兵連和1個騎兵排,共100多人,槍100多支、戰馬50多匹,在同心、韋州、高崖、關橋堡、大小羅山一帶配合主力紅軍作戰,參加了王家團莊、下馬關和紅城水等戰鬥。這是共產黨歷史上建立的第一支回族武裝力量,師政委歐陽武、參謀長李鐵民等在同心縣一帶剿匪時犧牲。[6]
7月,陝甘寧省黨政機關從陝西靖邊縣吳起鎮劉家渠村遷至環縣北的河連灣,轄區增加到13個縣。
由於西征作戰地區多為回民聚居區,西方野戰軍向回族群眾大力宣傳反內戰和團結抗日的主張,幫助回民建立群眾組織和武裝,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嚴禁住清真寺,不吃豬肉,不提「豬」字,不在回民區籌款,不打回民的土豪,同時進行同結回民、發動群眾和擴大抗日力量的工作。[7] 因惠安堡的紅軍已於7月4日東撤,馬鴻逵部隊隨即佔領惠安堡。紅城水戰鬥,紅軍斃傷俘敵200多人。馬鴻逵在惠安堡設鹽池縣政府,與中共在花馬池的鹽池縣抗日政府劃界分治對抗,「一縣兩治」延續到1949年寧夏解放。[8]
馬鴻賓為打開固原至中寧、銀川的通道,7月8日拂曉,馬鴻賓部與東北軍騎兵白鳳翔部向紅軍發起進攻,第35師主力正面攻擊,東北軍騎兵第10師為右翼,東北軍騎兵第6師為左翼。遭到紅軍主力的猛烈反擊,戰鬥非常激烈。七營附近有一條大溝叫閻家溝,溝深坡陡,地形複雜,是進入七營的必經之路。紅二師在溝內預先設伏,騎6師先頭團一頭鑽了進來,陷入三面包圍之中。待敵人進入溝底之後,紅軍猛烈開火,敵亂作一團,經一小時激戰,先頭團死傷300多人,其餘全部被俘,紅軍繳獲大批槍械及騾馬。戰後,紅一軍團又主動退出七營到清水河東岸。為了爭取東北軍抗日,紅軍將所俘人員、馬匹、槍支全部送還白鳳翔騎6師,連他們丟失的5000發子彈和馬鞍子也都找到一併送回。此即七營阻擊戰鬥。[9]
7月在安邊縣城也打退馬鴻逵部襲擊。
1936年7月14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建議對敵2個團以上兵力作戰應集結更大兵力優勢,在作戰 條件不具備時不妨在更大退卻誘敵至有利條件下一舉殲滅之,這裏要有更多忍耐性;對何柱國指揮的東北軍宜殲滅一部分這樣不會妨礙大局反而有利於大局。[10]紅一軍圖在七營等地擊退了東北軍的數次反撲和襲擾。
1936年7月17日在環縣曲子鎮花旗(今雙城村花旗隊)組建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陝甘獨立師,以陝甘蘇區地方紅軍武裝主要有富縣獨立營、中宜獨立營、新正獨立營、新寧獨立營、淳耀獨立營、甘肅華池獨立營、慶環遊擊隊、慶合游擊隊等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轄4個團,每團3個連,全師共有1300多人。師長姚喆(紅十五軍團第78師參謀長),政委黎林(中央軍委動員武裝部新兵訓練處處長兼補充師政委),參謀長尹國赤(紅一師一團三營營長,直羅鎮戰役中身負重傷,一直在後方醫院治療休息),政治部主任周芝光(紅九軍團政治部巡視團主任)。由陝甘寧省委軍事部領導。其中第二團直屬陝甘寧省委軍事部;1937年8月陝甘獨立師所屬部隊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工兵營,1937年11月改編為八路軍留守兵團三八五旅警備第七團(團長尹國赤,1940年傷勢復發犧牲,政委周芝光)。
紅一軍團6月初經環縣進入寧夏,佔領寧夏東部要鎮豫旺堡,接着繼續西進,於6月中旬,相繼佔領清水河沿岸的七營、黑城諸要點並向固原、楊郎莊逼進。
紅軍佔據清水河東岸的七營後,幾經敗退的馬鴻賓心裏象擱了塊大石頭,耿耿於懷,憂心忡忡。
7月底,西方野戰軍主力集結在豫旺地區休整,戰役勝利結束。
結果與影響
至1936年7月下旬,西方野戰軍的西征戰役歷時兩個多月,沉重打擊了寧夏軍閥馬鴻逵、馬鴻賓部,殲敵7個營,擊潰3個團又5個營,俘旅長冶成章以下2000餘人,繳獲各種槍2000餘支,戰馬500餘匹,解放了環縣、定邊、鹽池、豫旺四座縣城,佔領城鎮10餘座,陝甘蘇區向西推進約200公里擴大為陝甘寧省蘇區。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11]
1936年8月,西方野戰軍在豫旺地區駐地以戰備姿態開展軍事政治訓練,準備南下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實現長征大會師。[12]
參見
參考來源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 ^ 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安永香:「中共陝甘寧省委的建立及其在隴東的工作」,《中國共產黨甘肅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 ^ 張鴻才:「陝甘寧革命根據地歷史述略」,《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第15-21頁。
- ^ 劉紅. 蒋介石全传2 第一版.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7年10月. ISBN 9787512650206.
- ^ 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 侯晶晶:「鹽池——紅軍西征解放的寧夏第一縣」,《寧夏日報》,2016-10-26。[失效連結]
- ^ 宁夏红色记忆百集党史故事 回民独立师的斗争,来源:中共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 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 2021-06-09.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 ^ 《西征作战(1936年)》,来源:中国军网,2018-07-31.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2).
- ^ 蒯陟文:「紅軍西征在寧夏——韋州之戰」,來源:銀川新聞網,2021-04-02
- ^ 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邵予奮:《紅軍西征寧夏13戰--紅軍西征期間在寧夏的戰役戰鬥綜述》,來源:銀川黨史網,2014-08-05
- ^ 《1936年5月19日,紅軍發起西征戰役》,來源:中國軍網,2017-05
- ^ 《永远的丰碑 红色记忆:西征战役》,新华网北京2006年11月21日电. [2022年3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1日).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一卷第3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