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港部(日語:要港部ようこうぶ Yōkōbu ?),為舊日本海軍的機構之一,作為海軍的根據地的一種,統轄艦隊後方的機構。

大日本帝國海軍
官衙
海軍省
軍令部
艦政本部
海軍航空本部日語海軍航空本部
外局等列表
地方組織
鎮守府
警備府
要港部
艦隊
聯合艦隊
北東方面艦隊
中部太平洋方面艦隊
南東方面艦隊
南西方面艦隊
第十方面艦隊
支那方面艦隊
海上護衛總司令部
海軍總隊
其他作戰部隊
大日本帝國海軍航空隊
海軍陸戰隊
主要機關
學校列表
歷史與傳統
日本海軍歷史
日本海軍軍服
其他
階級列表
艦艇列表
兵裝列表

概述

1889年(明治22年)5月29日,日本海軍頒佈了《鎮守府條例》,其中規定在鎮守府以下設立所謂「要港」,以統籌港務、航運等事宜,並配置魚雷艇隊(日語:水雷隊)進行警備[1]。同年6月,時軍令部伊藤雋吉日語伊藤雋吉挑選了11個候選地,向時任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提出申請,但遭到了駁回。

這最初的11個候選地,分別為:鳥羽三重縣)、女川宮城縣)、宇和島愛媛縣)、竹敷(長崎縣對馬)、若松(長崎縣五島列島)、鹿兒島鹿兒島縣)、久慈(鹿兒島縣奄美大島)、馬關山口縣)、島前(島根縣隱岐群島)、七尾石川縣)、函館北海道)。

1893年(明治26年)5月20日施行的鎮守府條例修訂案中,在鎮守府的職能下增加「軍港要港的防禦」,而將要港部相關內容刪除[1]。同年11月,時軍令部長中牟田倉之助日語中牟田倉之助將修正案再次提交給西鄉。新案提議設置第五海軍區日語海軍区,同時將原議11港進行調整後,作為鎮守府轄下機構。根據這份草案,指定各要港如下:

1896年(明治29年)4月1日,日本海軍頒佈要港部條例,規定各要港部以要港所在地進行命名,在各鎮守府所屬的要港內負責港口戒備,同時負責軍需品補給、艦艇器材的小修理等事務;此外還在每個要港組建水雷敷設隊[1]。此後日本海軍根據這份議案為藍本,陸續設立一系列要港部:

  • 1896年(明治29年)4月1日,竹敷要港部日語竹敷要港部設立;1912年(大正元年)10月1日實質性關閉。
  • 1901年(明治34年)7月4日,馬公要港部設立;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升格為警備府
  • 1905年(明治38年)12月12日,大湊水雷團升格為大湊要港部日語大湊警備府;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升格為警備府。
  • 1907年(明治40年),永興(朝鮮咸鏡南道)獲指定為要港,但未設置要港部,而是交由防備隊進行管轄;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解除指定。
  • 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旅順鎮守府日語旅順要港部降格為要港部;1922年(大正11年)12月10日關閉。1933年(昭和8年)4月20日,重新設立旅順要港部;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升格為警備府。
  • 1915年(大正4年),臨時青島要港部設立,之後改編為青島根據地隊。
  • 1916年(大正5年)4月1日,鎮海防備隊日語鎮海警備府升格為要港部;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升格為警備府。
  •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舞鶴鎮守府降格為要港部;1939年(昭和14年)12月1日,重新升格為鎮守府。
  • 1938年(昭和13年)4月1日,德山指定為要港,但未設置要港部[2],而是交由燃料廠進行管轄;戰敗的同時廢除指定。

1897年(明治30年)12月1日,修訂的條例中規定,要港部司令在戰時或者突發狀況,可以指揮停泊在本港內的全部艦艇,包括艦籍本歸屬別處的艦艇;同時在戰時或突發狀況可以指揮本屬別處的兵員進行本港的防衛。1899年(明治32年)7月11日,要港部事務中追加要港附近海岸以及海面警備一條。1900年(明治33年)5月20日,新修訂的要港部條例規定,要港部不再隸屬鎮守府,而是名義上受天皇直轄;軍政人事受海軍大臣管理;防禦計劃受軍令部長指揮;具體的艦政、兵事、海岸海面警備聽從同屬同一海軍區的鎮守府司令長官分配;而要港部所需要的兵員及器材、物資的配給則聽從海軍區的分配。[1]

1905年(明治38年)12月12日,各要港部開始配備驅逐隊以及潛艇隊。1912年(大正元年)10月,要港部內開始設置病房和海軍醫院。1922年(大正11年)4月1日,在各要港部(大湊、旅順兩處除外)設置軍法會議(大湊、旅順兩港要到1933年才設立相應的軍法會議)。1928年(昭和3年)3月30日,為了做好部隊出動的準備工作、強化地方審計和監督,各要港部設置經理部。此外根據日軍的作戰安排,1933年(昭和8年)開始陸續在各要港部設立航空隊。1936年(昭和11年)在各要港部設立建築部。[3]

1941年(昭和16年)11月20日,日本海軍將大湊、馬公、鎮海、旅順4地要港部提升為警備府,加強了相關權限。

要港部的首長為要港部司令。1936年7月1日,舞鶴要港部司令首先提升待遇為親補職,1938年11月14日起,其餘的要港部司令也全部升為親補職。其後要港部升格為警備府時,警備府司令長官同樣維持親補職待遇。[2]

汪精衛政權海軍

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政權在日本的援助下重新設立海軍,也同樣仿照日本的模式設立了要港部。其中的例子包括南京要港部以及1940年12月設立的威海衛要港部(當初叫做「基地隊」)。

威海衛要港部向青島以及芝罘派出基地分隊,下轄有炮艦海祥號等,截止至1941年12月時共有人員430人,司令為海軍少將銜[4]。其後日本派出軍事顧問團,首席指導官林蓉齋海軍大佐將中國威海衛要港部指導部編入第三遣支艦隊。1942年4月,林將首席指導官一職轉交給森田一男海軍大佐。

註釋

  1. ^ 1.0 1.1 1.2 1.3 #海軍制度沿革(巻3、1939),1346頁
  2. ^ 2.0 2.1 戦史叢書 031 海軍軍戦備<1>昭和十六年十一月まで,52頁
  3. ^ #海軍制度沿革(巻3、1939),1347頁
  4. ^ 「自昭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 至同十二月三十一日 中國威海衛海軍要港部輔導部戦時日誌」 Ref.C08030705100

參考文獻

  •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 戦史叢書 031 海軍軍戦備<1>昭和十六年十一月まで. 朝雲新聞社. 196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