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療法
談話療法(英語:talking cure)或掃煙囪(英語:chimney-sweeping)是貝爾莎·帕平海姆創造的術語。[1]她在精神分析的案例研究中化名安娜·O,並用這兩個術語來描述約瑟夫·布洛伊爾使用的言語療法。它們首次出現於1895年的《癔症研究》。
正如歐內斯特·瓊斯所說,「有一次,她講述了某種症狀首次出現的細節,讓布洛伊爾大為驚訝的是,這種講述本身導致該症狀完全消失。」 [2]用拉康的話來說,「安娜提供的能指越多,她喋喋不休地說得越多,情況就越好」。 [3]
發展
術語的發明
布洛伊爾發現,帕平海姆包括頭痛、興奮、視力障礙、部分癱瘓和感覺喪失[4]這些沒有器質性原因的症狀(現在統稱為軀體形式障礙),一旦她表達出了她所壓抑的創傷和相關情感,就會得到改善,這種表達的過程後來被稱為宣泄。彼得·蓋伊認為,「布洛伊爾在25年後正確地宣稱,他對貝爾莎·帕平海姆的治療包含了『整個精神分析的胚芽』。」 [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後來採用談話療法這個術語來描述精神分析的基本工作。 1909 年 9 月,在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克拉克大學的精神分析講座上,他本人引用了布洛伊爾和安娜·O 的話:「病人本人儘管當時只能相當奇怪地說和聽懂英語[註 1],她卻將這種新奇的治療方法命名為『談話療法』(talking cure),或開玩笑地稱之為『掃煙囪』(chimney-sweeping)。」 [1]
經典文本
目前《癔症研究》共有三個英譯本,第一個由AA Brill翻譯(1937 年),第二個由詹姆士·斯特拉奇翻譯(1955 年),包含在《標準版》中,第三個由Nicola Luckhurst翻譯(2004 年)。
現狀
如今,心理諮詢師相當廣泛地使用談話治療這個術語來指代各種各樣的心理治療。有人認為,經過一個世紀的努力,談話療法終於走向了書寫療法。 [6]
相關連結
參考文獻
- ^ 1.0 1.1 Sigmund Freud, Five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Penguin 1995) p. 8-9
- ^ Ernest Jones, The Life and Work of Sigmund Freud (Penguin 1964)p. 202
- ^ Jacques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1994) p. 157
- ^ Peter Gay, 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 (London 1988) p. 65
- ^ Gay, p. 64
- ^ P. L. Rudnytsky/R. Charm, Psychoanalysis and Narrative Medicine (2008) p. 229
腳註
- ^ 安娜·O原本是一位德語母語者,且精通多門語言,但罹患癔症之後就逐漸只能使用英語了。這種奇怪的現象也是她的症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