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爾穆特·科爾
赫爾穆特·約瑟夫·米夏埃爾·科爾(德語: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發音:[ˈhɛlmuːt ˈkoːl] (ⓘ);1930年4月3日—2017年6月16日),德國政治家。曾任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州長(1969年-1976年),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1973年-1998年)。他既是第6任、同時也是末任西德總理,並在兩德統一後擔任首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1982年-1998年)。
赫爾穆特·科爾 Helmut Kohl | |
---|---|
第6任德國聯邦總理 | |
任期 1982年10月1日—1998年10月27日 | |
總統 | 卡爾·卡斯滕斯 里夏德·馮·魏茨澤克 羅曼·赫爾佐克 |
副職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于爾根·穆勒曼 克勞斯·金克爾 |
前任 | 赫爾穆特·施密特 |
繼任 | 格哈德·施羅德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 | |
任期 1973年6月12日—1998年11月7日 | |
前任 | 賴納·巴澤爾 |
繼任 |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長 | |
任期 1969年5月19日—1976年12月2日 | |
前任 | 彼得·奧爾特邁爾 |
繼任 | 伯恩哈特·沃格爾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赫爾穆特·約瑟夫·米高·科爾 Helmut Josef Michael Kohl 1930年4月3日 德意志共和國路德維希港 |
逝世 | 2017年6月16日 德國路德維希港 | (87歲)
國籍 | 德國 |
政黨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 |
配偶 | 漢內洛蕾·科爾 (1960年結婚—2001年結束) 邁科·里赫特 (2008年結婚—2017年結束) |
兒女 | 2 |
母校 | 法蘭克福大學 海德堡大學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簽名 |
科爾在兩德統一的進程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對歐洲一體化進程作出了很多貢獻。但由於晚年科爾的基民黨捲入非法政治獻金醜聞,科爾承認自己也接受了數百萬馬克的非法政治獻金,由法院判決罰款換取擱置刑事訴訟,使其歷史評價尚有爭議[1]。
早年
赫爾穆特·科爾的父親漢斯·科爾(1887年-1975年)是巴伐利亞自由州州財政部的一名公務員,母親為Cäcilie(1890年-1979年)。整個家庭信奉羅馬天主教。科爾本人是全家的第三個孩子,他有個哥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喪生。在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科爾加入了空軍防空志願組織,未參加戰鬥。
他的幼年時期幾乎是在路德維希港市的Hohenzollernstraße大街度過的。他在那裏就讀小學(Ruprechtschule)之後進入馬克斯—普朗克—文理高中就讀。
1950年科爾來到法蘭克福大學,學習法學。1951年他轉入海德堡大學,學習歷史、社會科學。
1956年畢業後,科爾到海德堡大學的阿爾弗雷德—韋伯—研究院(Alfred-Weber-Institut)做一名助理。1958年,他和Walther Peter Fuchs(1905年-1997年)共同研究的論題《1945年後普法爾茨的政治發展、產生的黨派(Die politische Entwicklung in der Pfalz und das Wiedererstehen der Parteien nach 1945)》,讓科爾獲得哲學博士之學位,而他隨後進入路德維希港鋼鐵鑄造廠的管理層,擔任助理職務。1959年任路德維希港化學工業協會的負責人職務。這段時間裏,科爾與認識於1948年的外語秘書Hannelore Renner(1933年-2001年)結婚,婚後育有兩個兒子:瓦爾特·科爾(1963年-)與皮特·科爾(1965年-)。
政治生涯
1946年當科爾還是學生時就已加入基民盟,不久之後的1947年他還在家鄉路德維希港建立了德國青年聯盟(Jungen Union——JN)。在他讀大學時,便開始參與許多政治活動。1953年他成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基民盟經濟工商業協會會員,1954年擔任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青年聯盟(Jungen Union)代理主席,1955年成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基民盟高層成員。1959年擔任路德維希港地區基民盟主席,1960年——1969年成為基民盟聯邦高層成員,1969年擔任基民盟聯邦代理主席。這其中對赫爾穆特·科爾提供資助的有依靠二戰、納粹積累起財富的工業資本家弗里茨·瑞斯(Fritz Ries)等。
擔任州長
當科爾在1966年被選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基民盟主席後,他被確定為時任州長Peter Altmeiers的繼任者。在州選舉結束後,結果Altmeiers被再次選為州長,但是在1969年5月19日,科爾接替他當選州長。在科爾執政期最大的施政決定是:實行區域改革、建立了特里爾——凱撒斯勞滕大學(即:今天的特里爾大學、凱撒斯勞滕工業大學)。
1971年科爾開始競選基民盟主席,可惜敗給了當時的Rainer Barzel。1973年就在Rainer Barzel對當時現任總理維利·勃蘭特進行不信任案投票僅僅一年後,科爾取代Barzel成為基民盟主席,並一直將任職期長達25年——直至1998年11月7日。
反對黨領袖
在1976年聯邦議會選舉中,科爾首次被推舉為基民盟總理候選人。雖然在這次選舉中,基民盟/基社盟聯盟以48.6%成為第一大黨,但以微弱劣勢敗給由社民黨及自民黨的社會自由聯盟(Sozialliberale Koalition),但這個大選結果卻是基民盟/基社盟截至目前第二高的投票記錄。大選後,科爾繼續擔任州長,同時在位於波恩的德國聯邦議院擔任基聯盟/基社盟組成的反對黨領袖。1976年12月2日Bernhard Vogel成為他的繼任者,擔任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長。當大選失敗後,基社盟決定取消與基民盟的聯盟政策,但科爾反對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這項舉措。在1980年進行的聯邦大選中,科爾必須支持施特勞斯競選聯邦總理,因為大選後科爾將會繼續擔任反對黨領袖,而施特勞斯回到巴伐利亞擔任州長。而後科爾從1976年—2002年一直擔任德國聯邦議會議員。
西德總理
解散聯邦議會及第一個任期
1982年9月17日,時任德國總理的赫爾穆特·施密特政府(社會自由聯盟)分裂之後,其主要源自於社民黨及自民黨對未來德國聯邦的經濟政策產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9月20日,自民黨同基聯盟/基社盟討論組成新的中右翼聯盟。這次誘因是由於自民黨(FDP)內部成員Otto Graf Lambsdorff修改的一份戰略草案中包含有關於改革就業市場的新自由主義計劃。(詳見:→ 改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82年10月1日,聯邦議會歷史上第一次通過有計劃的不信任動議將時任第六屆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趕下台,同時科爾被提名為德國聯邦總理。德國聯邦外交部長的人選同之前的社會—自由—聯盟內閣相同,由Hans-Dietrich Genscher(FDP)繼續擔任。在自民黨內部,很多人對這次聯盟倒戈非常有異議。因為在1980年舉行大選時自民黨承諾組成共同聯盟對社民黨有益。但在這件事情上,被指責缺少材料性的證明,但這一點在形式上卻是符合憲法。此外,因為科爾的總理身份並非由正常的聯邦議會選舉產生,所以為了去除掉這一缺點,科爾實施了一個十分有爭議的處理措施:在聯邦議會中,在年12月17日表決的對他內閣的信任投票。當執政聯盟通過《1983年聯邦預算案》,他們也將得到與政府聯盟代表協商後的多數票,因此即將到來所希望的結果是:如果聯邦總理沒有得到多數票,將建議聯邦總統解散議會。在經過長時間的躊躇之後,聯邦總統卡爾·卡斯滕斯決定在1983年1月解散聯邦議會,並於3月6日進行大選。與此同時,一些議員代表對此上訴到聯邦憲法法庭。但是,這個解散聯邦議會的決定符合憲法的規定。
第二個任期
在1983年3月6日舉行的聯邦大選中,由基民盟、基社盟和自民黨組成的聯盟獲得了聯邦議會中的多數席位,其中基民盟/基社盟得票(48.8%,增加4.2%),自民黨得票(7%,減少3.6%)。赫爾穆特·科爾顯示出最佳的競選結果(基民盟歷史上第二好的得票記錄)。社民黨方面,競選對手是曾經擔任司法部部長和慕尼黑市市長Hans-Jochen Vogel。
社民黨因結束與自民黨的聯盟關係,雖然已有預期的落敗,但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左翼環保政黨德國綠黨跨越5%得票門鑑進入聯邦議會,此後的聯邦和州議會選舉,基民盟/基社盟聯盟與自民黨結合成中間偏右聯盟,而社民黨則和綠黨結合成中間偏左聯盟,維持至今。
第一年的總理任期中,科爾排除了一切和平運動所帶來的阻力,堅決實施了上屆施密特政府確定的《北約革新決議》。
1984年9月22日科爾同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在凡爾登戰役紀念遺址會面,共同紀念雙方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人們。科爾和密特朗的那張數分鐘牽手的照片被視作德法兩國關係調和的標誌。儘管政治立場相左,但這之後的幾年中,科爾同密特朗被形容為擁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他們共同將:《歐洲合同軍》(Eurokorps)和ARTE電視台等項目帶入軌道,以及經德法雙方共同協作,締結了對歐洲一體化進程起到進步作用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之後引入歐元的政策。
由於科爾也捲入了弗利克康采恩集團向德國政治家秘密設置的賬戶中非法匯款的弗利克醜聞案。在這之後,科爾對由聯邦議會和緬恩斯市議會組成的調查小組敘述此事,認為這是Staatsbürgerlichen Vereinigung基聯盟內部協會捐贈以採購設備。最終,科爾僅僅因一個由奧托·席利提出上訴的虛假陳述罪名被傳喚。不久科爾的黨內朋友Heiner Geißler幫助他,在公開場合說:「他有個幸福的低潮。」(Er habe wohl einen Blackout gehabt.)
1984年1月24日,科爾在以色列國會引用Günter Gaus的一句話「寬恕這些後代。」(Gnade der späten Geburt.)。
1985年5月5日,科爾與美國總統朗奴·列根一同向位於Bitburg的士兵墓地敬獻花圈。之後在德國、美國部分公共場合激烈討論了這次鮮花的行為,因為那裏還同時埋葬有武裝親衛隊的成員。
在1987年的聯邦大選中,科爾第二度連任。社民黨的總理候選人是北萊茵-西法倫州長約翰內斯·勞。
第三個任期:統一德國的總理
當東德的局勢越來越顯示出惡化以及柏林圍牆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在未與任何聯盟成員和西方盟國成員提前商議的情況下,1989年11月,科爾在聯邦議會上提出了關於破除目前處於分裂中的德國、歐洲的《十點計劃》(Zehn-Punkte-Programm)。在1990年5月18日與東德簽署了關於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政府條約。針對聯邦銀行主席Karl Otto Pöhl的阻力,科爾通過在工資、收入、房租以及退休金領域使東德馬克按照1:1的比例兌換西德馬克。然後科爾同外交部長Hans-Dietrich Genscher一同合作與二戰四大戰勝國進行了二加四會談(Zwei-plus-Vier-Gesprächen),最終達成了在《二加四條約》形式下實現兩德統一、北約駐紮在統一後的德國。
德國的統一對科爾之後的總理軌跡起到積極的影響。因為1989年科爾於不萊梅召開的黨代會成功將黨內「異己」排除,例如Heiner Geißler、Rita Süssmuth、Lothar Späth等。
德國統一後的首任總理
第四個任期
1990年底舉行的聯邦議會大選,科爾戰勝當年的社民黨候選人薩爾州州長奧斯卡·拉方丹,第三次當選德國總理。他也同時成為兩德統一後的第一任總理。這次選舉亦是德國自1933年來,首次全國自由選舉。為確保勝出大選,這次選舉按原來東、西德分開選舉。
第五個任期
1994年聯邦議會大選,科爾以微弱優勢再度當選聯邦總理,這一次他戰勝了時任萊茵-普法爾茨州州長的社民黨總理候選人魯道夫·沙爾平。他成為自奧托·馮·俾斯麥以來德國在任最久的總理。在之後的幾年中,德國在外交事務中獲得了空前成功(如:法蘭克福成為歐洲中央銀行的總部,引入歐元)。後來由於社民黨控制的德國聯邦參議院限制了聯邦政府的執政效力,使得在內政上顯示出一個低潮,並因此在1998年聯邦議會大選中落敗。
1998年聯邦議會大選,社民黨及綠黨的中間偏左聯盟贏得大選,時任下薩克森州州長格哈德·施羅德當選為新一任聯邦總理,結束科爾的中間偏右聯盟長達16年的管治。10月26日科爾向聯邦總統羅曼·赫爾佐克辭去總理。10月27日正式卸任。
諷刺、調侃和模仿
德國的所有政治家中,還沒有一人像赫爾穆特·科爾這樣多的在政治、非政治領域被諷刺、調侃過。這其中以德國諷刺類雜誌Titani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所樹立的諷刺角色最為長久,雜誌形容總理「鴨梨」狀的臉型如同以前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浦一樣,之後「鴨梨」一詞成為了科爾的標誌。
媒體常常瞄準他一般的外語水平、特大的身材和他來自的小城市出身。科爾的模仿者經常使用他帶有普法爾茨色彩的口音,如將"Geschichte",讀成 "Gechichte"。
晚年
2001年7月5日,科爾68歲的妻子漢內洛蕾·科爾自殺身亡。自殺原因據推測可能由於多年患有光照性皮炎。
2004年3月4日,正巧在他離開總理職位的5年半的那天,赫爾穆特·科爾推出了《回憶錄》的第一部分,記錄「1930年——1982年」,在這裏詳細闡述了從1930年開始直到他第一任總理任期開始前的事情。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第二部分,是關於從1982年到1990年的執政期。2007年11月16日出版是直到1994年的執政期。目前,第四部正在籌劃中。
在2007年的春天和秋天科爾動了兩次大的膝蓋手術,換上人造關節。2008年秋天在家中嚴重摔傷,造成顱腦外傷。從此在公開場合出現時,他都使用輪椅。對於摔傷事故後的艱難時期,他說:「如果沒有我的太太,我現在不會仍然活着,如果她未曾陪伴在我的身邊,這會是我生命中的重大損失。」
2008年5月8日在海德堡大學醫院的一間小禮堂,科爾同他在2005年正式確定關係的女友Maike Richter(1964年出生)結婚。男伴郎中有德國著名的媒體集團總裁Leo Kirch、圖片報總編Kai Diekmann。婚後Maike Richter改名為Kohl-Richter,她是1994年—1998年間在德國總理府的經濟部任職期間同科爾結識的。在1998年格哈德·施羅德大選獲勝後,她轉為擔任CDU的經濟顧問。由於她曾經擔任德國經濟周刊的記者,Kohl-Richter目前作為領導任職於德國聯邦經濟科技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und Technologie)地區經濟政策、城市建設、管理處。
2011年初,科爾之子華特·科爾出版了關於其父親的自傳,於書中指出其母親晚年因患憂鬱症而常有輕生念頭,並多次強調科爾對於家庭漠不關心,最終憤而與父親斷絕父子關係。他在書中強調「他(科爾)真正的家是基民黨,他娶的不是我媽而是黨」。科爾慣例從不對其子的書籍有任何表態,評論家曾說,科爾常會逃避和延遲做重大決定。
赫爾穆特·科爾居住在首都柏林和路德維希港的Oggersheim區。
逝世
著作
《科爾回憶錄》1930-1982 三卷本
榮譽
官方勛獎
- 德國
- 大功績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70年)
- 佩星大功績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73年)
- 大綬佩星大功績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75年)
- 大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79年)
- 巴伐利亞功績勳章(1994年)
- 特製大十字級德國功績勳章(1998年10月26日)
- 查理曼獎(1988年)
- 奧地利
- 大綬銀質奧地利共和國服務榮譽勳章(1973年)
- 大綬金質奧地利共和國服務榮譽勳章(1989年)
- 意大利
- 大十字級意大利共和國勳章(1977年)
- 葡萄牙
- 大十字級耶穌軍事勳章(1984年)
- 大十字級恩里克王子勳章(1988年)
- 波蘭
- 白鷹勳章(1998年)
- 比利時
- 利奧波德勳章(1999年)
- 美國
- 總統自由勳章(1999年)
- 中國
- 「中國人民的好朋友」(1999年)
- 捷克
- 克羅地亞
- 耶萊娜女王大勳章(2010年)
榮譽市民
- 聖吉爾根榮譽市民(1985年)
- 柏林榮譽市民(1992年)
- 代德斯海姆榮譽市民
- 倫敦城榮譽市民(1998年)
- 歐洲榮譽公民(1998年)
- 美茵河畔法蘭克福榮譽市民(1999年)
- 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榮譽市民(2005年)
- 格但斯克榮譽市民(2010年)
非政府組織獎項
- 康登霍維-凱勒奇歐洲獎(歐洲康登霍維-凱勒奇學會,1990年)
- 聖利博里烏斯團結與和平獎章(天主教帕德伯恩總教區,1999年)
紀念事物
- 紀念郵票《Sondermarke zu Ehren Helmut Kohls》(2012年10月11日發行)
科爾內閣
第一屆政府內閣
1982年10月4日-1983年3月29日
- 赫爾穆特·科爾 (CDU) - 聯邦總理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FDP) -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 Manfred Wörner (CDU) - 國防部長
- Friedrich Zimmermann (CSU) - 內務部長
-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 財政部長
- Hans Engelhard (FDP) - 司法部長
- Otto Graf Lambsdorff (FDP) - 經濟部長
- Norbert Blüm (CDU) -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Josef Ertl (FDP) - 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
- Werner Dollinger (CSU) - 交通部長
- Oscar Schneider (CSU) - 建設部長
- Heiner Geissler (CDU) - 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長
- Heinz Riesenhuber (CDU) - 研究和技術部長
- Dorothee Wilms (CDU) - 教育科學部長
- Jürgen Warnke (CSU) - 經濟合作部長
-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CDU) - 郵政和通訊部長
- Rainer Barzel (CDU) - 國內關係部長
第二屆政府內閣
1983年3月29日-1987年3月11日
- 赫爾穆特·科爾 (CDU) - 聯邦總理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FDP)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 Manfred Wörner (CDU) - 國防部長
- Friedrich Zimmermann (CSU) - 內務部長
-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 財政部長
- Hans Engelhard (FDP) - 司法部長
- Otto Graf Lambsdorff (FDP) -經濟部長
- Norbert Blüm (CDU) -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Ignaz Kiechle (CSU) - 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
- Werner Dollinger (CSU) - 交通部長
- Oscar Schneider (CSU) - 建設部長
- Heiner Geissler (CDU) - 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長
- Heinz Riesenhuber (CDU) -研究和技術部長
- Dorothee Wilms (CDU) - 教育科學部長
- Jürgen Warnke (CSU) - 經濟合作部長
-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CDU) -郵政和通訊部長
- Heinrich Windelen (CDU) - 國內關係部長
人事變動
- 1984年6月27日 - Martin Bangemann (FDP) succeeds Lambsdorff as -經濟部長
- 1984年11月15日 -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CDU) 進入內閣任特別事務部長
- 1985年9月26日 - Rita Süssmuth (CDU)繼Geissler 任青年、家庭和健康部長
- 1986年6月6日 - Rita Süssmuth (CDU) 任青年、家庭、婦女和健康部長。Walter Wallmann (CDU)進入內閣任 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長。
第三屆政府內閣
1987年3月12日-1991年1月17日
- 赫爾穆特·科爾(CDU) - 聯邦總理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FDP) -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 Manfred Wörner (CDU) - 國防部長
- Friedrich Zimmermann (CSU) -內務部長
-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 財政部長
- Hans Engelhard (FDP) - 司法部長
- Martin Bangemann (FDP) - 經濟部長
- 諾貝特·布呂姆 (CDU) -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Ignaz Kiechle (CSU) - 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
- Jürgen Warnke (CSU) - 交通部長
- Oscar Schneider (CSU) - 建設部長
- Rita Süssmuth (CDU) - 青年、家庭、婦女核健康部長
- Heinz Riesenhuber (CDU) -研究和技術部長
- Jürgen Möllemann (FDP) - 教育科學部長
- Hans Klein (CSU) - 經濟合作部長
- Walter Wallmann (CDU) - 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長
-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CDU) - 特別事務部長
-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CDU) - 郵政和通訊部長
- Dorothee Wilms (CDU) - 國內關係部長
人事變動
- 1987年4月22日 - Klaus Töpfer (CDU) 接替 Wallmann 出任 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長
- 1988年5月18日 - Rupert Scholz (CDU) 接替Wörner任國防部長
- 1988年12月9日- Helmut Haussmann (FDP) 接替Bangemann出任經濟部長.
- 1989年4月21日 -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接替Scholz 任國防部長. Theo Waigel (CSU)接替Stoltenberg任財政部長。 Jürgen Warnke (CSU) 接替Klein 出任經濟合作部長。Friedrich Zimmermann (CSU) 接替 Warnke出任交通部長。 Wolfgang Schäuble (CDU) 接替Zimmermann出任內務部長。Gerda Hasselfeldt (CSU) 接替Schneider出任建設部長。Hans Klein (CSU) 和Rudolf Seiters (CDU) 出任特別事務部長。
- 1990年10月3日 - 5位東德部長 - 洛塔爾·德梅齊埃 (CDU), 扎比內·貝格曼-波爾 (CDU), Günther Krause (CDU), Rainer Ortleb (FDP)和 Hans Joachim Walther (DSU) -進入內閣任特別事務部長。
- 1990年12月19日- De Maizière 離開此屆內閣.
第四屆政府內閣
1991年1月18日-1994年11月15日
- 赫爾穆特·科爾 (CDU) - 聯邦總理
- 漢斯·迪特里希·根舍 (FDP) -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 Gerhard Stoltenberg (CDU) - 國防部長
-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CDU) - 內務部長
- Theo Waigel (CSU) - 財政部長
- Klaus Kinkel (FDP) - 司法部長
- Jürgen Möllemann (FDP) - 經濟部長
- Norbert Blüm (CDU) -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Ignaz Kiechle (CSU) - 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
- Günter Krause (CDU) - 交通部長
- Irmgard Adam-Schwaetzer (CSU) - 建設部長
- Hannelore Rönsch (CDU) - Minister of Family and Senior Citizens
- 安格拉·默克爾 (CDU) - 婦女青年部長
- Gerda Hasselfeldt (CDU) - 衛生部長
- Heinz Riesenhuber (CDU) - 研究和技術部長
- Rainer Ortleb (FDP) - 教育科學部長
- Carl-Dieter Spranger (CSU) - 經濟合作部長
- Klaus Töpfer (CDU) -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長
- Rudolf Seiters (CDU) - 特別事務部長
- Christian Schwarz-Schilling (CDU) -郵政和通訊部長
人事變動
- 1991年11月26日 - Rudolf Seiters (CDU) 繼Schäuble任內務部長。Friedrich Bohl (CDU)繼Seiters任特別事務部長
- 1992年 4月1日 - Volker Rühe (CDU)繼Stoltenberg任國防部長
- 1992年5月6日 - Horst Seehofer (CSU) 繼Hasselfeldt 任衛生部長.
- 1992年5月18日 - Jürgen Möllemann (FDP) 繼Genscher任副總理兼經濟部長 Klaus Kinkel (FDP)繼Genscher任外交部長。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 (FDP)繼 Kinkel任司法部長。
- 1992年12月17日 - Wolfgang Bötsch (CSU)繼Schwarz-Schilling任郵政和通訊部長
- 1993年1月21日 - Klaus Kinkel (FDP)繼Möllemann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Günter Rexrodt (FDP)繼Möllemann任經濟部長。Jochen Borchert (CDU) 繼Kiechle 任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Matthias Wissmann (CDU)繼Riesenhuber任教育科學部長 。Carl-Dieter Spranger (CSU)任經濟合作和開發部長(原經濟合作部長)。
- 1993年5月13日 - Matthias Wissmann (CDU) 繼Krause任交通部長。Paul Krüger (CDU)繼Wissmann任研究和技術部長。
- 1993年7月7日 - Manfred Kanther (CDU)繼Seiters任內務部長。
- 1994年2月4日 - Karl-Hans Laermann (FDP)繼Ortleb任教育科學部長。
第五屆政府內閣
1994年11月15日-1998年10月27日
- 赫爾穆特·科爾(CDU) - 總理
- Klaus Kinkel (FDP) - 副總理兼外交部長
- Volker Rühe (CDU) - 國防部長
- Manfred Kanther (CDU) - 內務部長
- Theo Waigel (CSU) - 財政部長
- Sabine 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 (FDP) - 司法部長
- Günter Rexrodt (FDP) - 經濟部長
- Norbert Blüm (CDU) -勞動和社會事務部長
- Jochen Borchert (CDU) - 食品、農業和森林部長
- Matthias Wissmann (CDU) - 交通部長
- Klaus Töpfer (CDU) - 建設部長
- Claudia Nolte (CDU) - Minister of Family, Senior Citizens, Women, and Youth
- Horst Seehofer (CSU) - 衛生部長.
- Jürgen Rüttgers (CDU) - 教育科學研究和技術部長
- Carl-Dieter Spranger (CSU) - 經濟合作和開發部長
- 安格拉·默克爾 (CDU) - 環境、自然保護和核安全部長
- Friedrich Bohl (CDU) - 特別事務部長
- Wolfgang Bötsch (CSU) - 郵政和通訊部長
人事變動
- 1996年1月17日- Edzard Schmidt-Jortzig (FDP)繼Leutheusser-Schnarrenberger任司法部長
- 1997年 12月31日- 郵政和通訊部撤銷
- 1998年1月14日- Eduard Oswald 繼 Töpfer 任建設部長
參考文獻
- ^ Jan Walter. 有生之年 载入史册. 德國之聲. 2015-04-03 [2015-04-04].
- ^ Karin Jäger; Klaus Dahmann. 科爾去世:德國統一和歐洲一體化的功臣. 德國之聲. 2017年6月16日 [2017年6月17日].
- ^ 邱偉淳. 促兩德統一 德前總理柯爾辭世享壽87歲. 公共電視. 2017-06-17 [2017-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9).
- ^ List of Honoured. President of the CR.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英語).
參見
政府職務 | ||
---|---|---|
前任: 赫爾穆特·施密特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 1982年-1998年 |
繼任: 格哈特·施羅德 |
政黨職務 | ||
前任: 賴納·巴澤爾 |
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 1973年-1998年 |
繼任: 沃爾夫岡·朔伊布勒 |
前任: 卡爾·卡斯騰斯 |
德國聯邦議院黨團主席 1976年-1982年 |
繼任: 阿爾弗雷德·德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