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衡會戰

長衡會戰,或稱湖南會戰,是指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在中國抗日戰爭豫湘桂會戰(1號作戰)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長沙衡陽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學術界將「長衡會戰」分為2個階段:

長衡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44年5月 - 1944年8月
地點
結果 第一階段日軍勝利,第二階段日軍慘勝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薛岳 橫山勇
兵力
300,000 360,000
傷亡與損失
90,000 66,000

第1階段又稱「第4次長沙會戰」,從5月27日到6月19日,中日雙方以爭奪長沙為目標在湖南北部地區作戰。

第2階段又稱「衡陽保衛戰」,從6月20日到9月初,中日雙方以爭奪衡陽為目標在湖南中東部地區作戰,長衡會戰戰況十分激烈,具體的結束時間為9月上旬,國內外學術界均以1944年8月8日衡陽淪陷為準,最終日軍以高於國軍的死傷慘勝。

第四次長沙會戰

1944年5月27日始,中日雙方為爭奪長沙,在湖南北部長沙、衡陽地區交戰。總計發動攻擊的日軍人數約有170,000人,守勢的國軍約有250,000人。6月16日逼進長沙的日軍開始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國軍撤退。

衡陽保衛戰

1944年6月22日至1944年8月8日,中日雙方為爭奪長沙,於衡陽展開城市爭奪戰。此次戰役為中國整個抗戰史中作戰時間最長、雙方傷亡士兵最多、程度最為慘烈的城市爭奪戰,也是日本戰史中記載的唯一一次日軍傷亡超過中國軍隊的戰例,是中國抗戰史上以寡敵眾的最成功戰役,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城市最終淪陷但已經達到重創敵軍的戰術。

當時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攻勢異常凌厲,蔣介石指揮的東線戰場接連失敗。據此,史迪威大肆指責蔣介石無能。7月7日羅斯福提出將中國軍隊交史迪威指揮,而衡陽保衛戰的堅守不敗,成了蔣介石唯一的希望,他在日記中說:「衡陽保衛已一月有餘,此次衡陽之得失,其有關國家之存亡,民族之榮辱至大。」然衡陽仍於8月8日陷落。方先覺歸來之際,蔣堅決不承認方先覺投敵,對其歸來大肆歡迎並再任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軍軍長。[1]

血戰間日軍的兵力前後補充了三次。在城郊的陣地爭奪戰中,日軍付出了損失兩萬多人的代價,而中國守軍至最終只損失了不到一萬人,這種戰損比在當時日軍中是不可接受的。包括了日軍第68師團長佐久間為人中將、參謀長原田貞三郎大佐殘廢,和第57旅團長志摩源吉少將陣亡才得以近逼市區。此戰延緩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的步伐進程,同時也有利於緩解其他盟軍之作戰壓力,尤其美軍攻取塞班島。日本國內更因各地的戰況不利,導致東條英機的軍人政府因而倒台。

參考資料

  1. ^ 12月13日《大公報》發表《向方先覺軍長歡呼!》內稱:「方軍長打了抗戰以來最艱苦的硬仗,他最後也沒失掉中華軍人的節操,所以我們特別歡呼:『我們的英雄回來了!我們的抗戰精神回來了!』……語云『知恥近乎勇』,軍人最應知恥。頂天立地漢子一定要臉,方軍長及第十軍的將士們就是知恥有勇的標準軍人。」12月20日,《救國日報》發表題為《方先覺不愧張睢陽》稱:「夫張巡睢陽之守,不能救唐代之久亂……而方先覺軍長衡陽之守,則功在民族,較之睢陽之守,其功尤大」。12月24日《徐永昌日記》記載:「蔣先生已任方先覺為三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軍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