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法是一個漢語音韻學術語,是用來解釋韻書反切韻圖之間不協調關係的條例[1]:152

歷史

韻鏡》、《七音略》等韻圖,雖然是為《廣韻》等韻書而作,但相互間存在一些矛盾。如「徐」,似魚切;「魚」在《韻鏡》中排在第三等,「徐」卻排在第四等。為了解釋兩者間的不協調,後人就創作了門法,作為根據反切從韻圖中檢索字音的特殊規則。

宋代四聲等子》始,門法與韻圖結合行世,且內容亦漸豐富,已有九門。至元代劉鑒《經史正音切韻指南》所載《門法玉鑰匙》則大體齊備,共有音和、類隔、窠切、輕重交互、振救、正音憑切、精照互用、寄韻憑切、喻下憑切、日寄憑切、通廣、局狹、內外等十三項。明代釋真空《直指玉鑰匙門法》又增添麻韻不定、前三後一、三二精照寄正音和、就形、創立音和、開合、通廣局狹等七項,成為二十項[2]:402

韻書和韻圖間存在不協調的原因主要有四種。第一,韻書和韻圖在時代上存在差異,期間發生了唇音字的分化舌音字的分化等變化,因設類隔、輕重交互、精照互用等門法。第二,韻圖的製作形式有特點,一些三字在韻圖中被放在了二、四等上,即假二等假四等重紐,因設窠切、振救、正音憑切、寄韻憑切、喻下憑切、日寄憑切、通廣、局狹、內外、通廣局狹等門法。第三,韻書中個別反切製作有問題。第四,古唇音沒有開合的對立,因設開合門法[2]:402

具體門法

音和

反切上字是見組字時,被切字的等第總是與反切下字相同。

類隔

反切上字是端組字,反切下字是二、三等韻,則被切字則是知組字。反切上字是知組字,反切下字是一、四等韻,則被切字是端組字。

窠切

反切上字是知組字,反切下字是在韻圖中排在第四等的精組或喉音字,被切字還是三等字。

輕重交互

反切上字是幫組字,反切下字是非組字,被切字則是非組字。反切上字是非組字,反切下字是一、二、四等韻字,被切字則是幫組字。

振救

反切上字是精組字,反切下字是三等字,被切字在韻圖中被排在第四等。

正音憑切

反切上字是莊組(照一)字,反切下字在韻圖中排在第三等和第四等,被切字在韻圖中還是排在第二等。

精照互用

反切上字是精組字,反切下字為二等字,被切字為莊組(照二)二等字。反切上字為莊組(照二)二等字,反切下字為一等字,被切字為精組一等字。

寄韻憑切

反切上字是章組(照三)字,被切字在韻圖中總是排在第三等。

喻下憑切

反切上字是雲母字,反切下字在韻圖中排在第四等,被切字在韻圖中還是排在第三等。反切上字是以母字,反切下字是三等字,被切字在韻圖中還是排在第四等。

日寄憑切

反切上字是日母字,被切字在韻圖中總是排在第三等。

通廣

反切上字是唇、牙、喉音聲母字(除喻母外),反切下字是「支、脂、真、諄、仙、祭、清、宵」韻部的舌、齒音字,被切字在韻圖中排在第四等。

局狹

反切上字是唇、牙、喉音聲母字(除喻母外),反切下字是(非「支、脂、真、諄、仙、祭、清、宵」韻部的)精組或喻母的四等字,被切字在韻圖中排在第三等。

內外

反切上字是唇、舌、牙、喉、半舌、半齒音字,反切下字是莊組字,被切字在韻圖的內轉中排在第三等,外轉中排在第二等。

前三後一

「輕重交互」門法的例外。反切上字是非組字,反切下字是通、流攝的一等字,被切字仍為非組字。反切上字是幫組字,反切下字是通、流攝的三等字,被切字仍為幫組字。

開合

被切字是唇音字或反切下字是唇音字時,被切字開合可能與反切下字的開合不一致,在韻圖中出現在與反切下字對應的開口或合口圖中。

通廣局狹

反切上字是來母字,反切下字是在韻圖中排在第四等的精組或喻母字,被切字仍是三等字。

外部連結

參考書目

  1. ^ 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2. ^ 2.0 2.1 董紹克 閻俊傑. 汉语知识词典. 北京: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6. ISBN 781027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