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يمنية),簡稱阿拉伯也門或北也門,是曾在今也門西北部存在的一個國家(1962年-1990年),首都薩那[1][2]。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يمنية | |||||||||
---|---|---|---|---|---|---|---|---|---|
1962年—1990年 | |||||||||
國歌:《和平歸大地》(1962年-1978年)
《一個國家的意志》(1978年-1990年) | |||||||||
首都 | 薩那 | ||||||||
常用語言 | 阿拉伯語 | ||||||||
政府 | 軍政府領導下的單一制一黨制共和國 | ||||||||
總統 | |||||||||
總理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建立 | 1962年9月26日 | ||||||||
• 統一 | 1990年5月22日 | ||||||||
面積 | |||||||||
1986年 | 195,000平方公里 | ||||||||
人口 | |||||||||
• 1986年 | 9274173 | ||||||||
貨幣 | 北也門里亞爾 | ||||||||
時區 | UTC+3 | ||||||||
電話區號 | 967 | ||||||||
ISO 3166碼 | YE | ||||||||
|
歷史
1918年鄂圖曼帝國崩潰後,北也門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1962年9月27日,受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影響的革命者廢黜了新加冕的國王穆罕默德·巴德爾,控制了薩那,建立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
由於共和國成立後,未有效清除巴德爾殘餘勢力,這次政變即標誌着北也門內戰的開始。阿拉伯也門共和國軍隊有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埃及)援助,沙地阿拉伯和約旦支持巴德爾的保皇軍隊,反對新成立的共和國。共和國派比較得人心佔據着北也門大部,王室派只佔據北也門與沙地阿拉伯接壤的北部山區。1963年,埃及派出了4萬大軍,1966年後增至6萬(另傳說8萬),支持共和國派。衝突周期性地持續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埃及軍隊撤走。
1968年,保皇黨包圍薩那70天後又被共和派擊潰[3]後,交戰雙方領袖達成和解;沙地阿拉伯遂在1970年承認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也門內戰就此結束。
1969年,北也門與西德簽訂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條約,1970年內戰結束後,制定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憲法》;1971年舉行了總統大選,伴之而來的是國家行政管理上的進步。
北也門的政治一方面帶有部落鬥爭的性質,另一方面也有一批有識之士渴望加強中央政權,以加速國家的發展,實現現代化。1972年,兩個也門爆發短暫軍事衝突,後在眾多阿拉伯國家調停,並簽訂了與南也門統一協定之後,全國以埃里亞尼主席為代表的主張對南也門實行溫和政策一方,和以總理哈吉里為代表的強烈反對南也門馬克思主義領導人的另一方爆發了衝突。後者得到各部落和北也門議會議長阿赫馬爾長老的支持。危機的結果是1974年軍人政變上台,由軍官組成最高指揮委員會行使權力,廢除了憲法,解散了議會,禁止政黨活動。
新的軍政府領導人為了在強大而富有的鄰國沙地阿拉伯面前鞏固自己的獨立,試圖進行一些改革,與南也門重新對話,多方爭取外援。但是,1977年哈姆迪總統遇刺終止了這項雄心勃勃的政策。
1978年2月,繼任總統艾哈邁德·侯賽因·加什米總統組成了新的議會,議會中部落首領和新興的商業資產階級佔多數。1978年6月24日加什米總統也遭暗殺。薩那指控南也門總統魯巴伊是暗殺陰謀的幕後策劃人。這一事件以及對南也門的指控,致使南也門統治階層發生分歧。兩國關係再度緊張,邊界事端時有發生,直至1979年2月鬥爭公開化,雙方七年後再次大規模交火。這一鬥爭一直延續到北也門新總統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和南也門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在科威特會晤,達成一致意見,重新執行旨在通過各種步驟恢復兩國統一的1972年協定。
1980年代,北也門取得了不少成就,並在為北也門人民奠定民主基礎方面實現了穩步的躍進。國家依靠對話作為統治手段和施政方法。積極的對話在生活諸領域的建設中起着作用,使北也門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所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進步:馬里卜省建成了第一座煉油廠,日處理原油10,000桶,滿足了北也門需求量的20%。重建位於馬里卜省的歷史上著名的馬里卜大壩,使農田灌溉面積從1970年的2,201公頃增加到1985年的6,520公頃,這是北也門實現糧食自給的重大步驟。1986年,國家為扎瑪爾省遭受地震災害的人民提供了必要的設施,如學校、醫院、清真寺,還分配給他們住房。建立了薩那大學和多所院校、醫院、健康中心、電站;鋪設了現代化的公路交通網;還確定了一批振興農業、工業、其它服務行業的發展項目。
統一
1990年,由於蘇聯停止經濟援助,南也門出現財政危機,國庫枯竭,遂向北也門主動提出儘快統一也門的建議。同年5月22日,也門統一,成立也門共和國。
1972年北也門南也門邊界衝突 | |||||||
---|---|---|---|---|---|---|---|
北也門和南也門 | |||||||
| |||||||
參戰方 | |||||||
支持: 沙地阿拉伯 約旦 美國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英國 西德 |
南也門 也門社會黨 支持: 蘇聯 古巴 東德 捷克斯洛伐克 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總統 阿里·阿卜杜拉·薩利赫 | 主席 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 | ||||||
兵力 | |||||||
24,000 |
外交
- 在兩伊戰爭問題上,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元首、政府和人民強調,堅定地站在為保衛伊拉克的榮譽和阿拉伯民族的榮譽而進行正義戰爭的伊拉克共和國一方。
- 對巴勒斯坦人民在其唯一合法的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下,為獲得合法權力,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獨立的國家而進行的正義鬥爭,北也門的立場一直是堅定的、原則性的。
- 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強調黎巴嫩的阿拉伯屬性、以及其獨立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性。
- 在不結盟運動中,北也門強調支持並堅決遵循這一運動的宗旨,堅決奉行運動原則相一致,建立在平等公正、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基礎上的獨立自主的政策。
- 中華民國空軍曾從台灣派遣地勤人員與飛行員,以沙地阿拉伯皇家空軍身分援助北也門空軍,派遣時間自1990年開始也門統一才結束,中華民國稱此案為「大漠計劃」、沙地阿拉伯則稱「和平鐘計劃」(Peace Bell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