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鷹號巡洋艦

雀鷹號[註 1](德語:SMS Sperber[註 2])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一艘四等巡洋艦[註 3]。它是燕子級巡洋艦的二號艦,其唯一的姊妹艦即為燕子號。該艦自1887年9月開始鋪設龍骨、1888年8月下水,至1889年4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雀鷹號是專為執行海外任務而設計,裝備有八門105毫米口徑主炮,巡航半徑逾3,000海里(5,600公里);它還搭載有一套風帆索具作為蒸汽機的補充。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雀鷹號
艦名出處 雀鷹號炮艦德語SMS Sperber (1860)雀鷹
建造者 但澤帝國船廠
動工日 1887年9月
下水日 1888年8月23日
服役日 1889年4月2日
退役日 1911年7月6日
除籍日 1912年3月16日
結局 1922年拆解
技術數據
艦級 燕子級
艦型 四等巡洋艦小巡洋艦
排水量
  • 標準:1111噸
  • 滿載:1359噸
全長 66.90米
全寬 9.36米
吃水 4.4米
動力輸出 1,500 PS(1,100 kW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雙脹蒸汽機
速度 13.5節
續航距離 3290海里以10節
乘員 9名軍官、108名水兵
武器裝備

雀鷹號的大部分運用生涯都在海外度過。它曾於1889年末和1890年初在德屬東非短暫服役,之後被調往德屬新畿內亞的南海基地。在當地留守了三年後,該艦又從1894年初至1896年底被派駐德屬西南非。雀鷹號於1896年12月返回德國退役並接受大修,直至1902年12月才重新入役。1903年初,它被臨時部署至委內瑞拉周邊的東美洲基地,同年7月至10月則在東非停留了一段時間,至年底被轉配至東亞分艦隊。在中國海域度過了1904年後,該艦被重新部署到西南非,並一直駐守至1911年。雀鷹號於年底返回德國並第二次退役,此後一直充當靶艦至1918年。1920年,該艦被出售報廢,最終在漢堡拆解。

設計

隨着1871年後德意志帝國在海外領土的經濟擴張以及獲得專屬的殖民地財產,需要能夠充分代表和保護德國利益的現代軍艦。在1870年代和1880年代初,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有兩種類型的巡洋艦:適合作為艦隊偵察兵的小型、快速的通報艦,以及能夠在海外殖民帝國巡邏的大型蓋甲板護衛艦。兩艘全新的巡洋艦於1886-1887財年獲得撥款,打算用於後一種目的。[5]時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正尋求對德國巡洋艦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燕子級是帝國海軍第一批以「巡洋艦」之名建造的軍艦,標誌着卡普里維計劃的第一步實施。[3]

作為同級的二號艦,雀鷹號的技術指標與其唯一的姊妹艦燕子號基本相同,水線長全長分別為62.59米和66.90米,有9.36米的舷寬以及最大4.72米的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1,111噸,滿載時則可達1,359噸。推進裝置由兩台臥式雙缸雙脹往復式蒸汽機組成,蒸汽通過四台燃煤圓柱形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提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1,500匹公制馬力(1,100千瓦特),設計航速13.5(25.0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290海里(6,090公里)。作為對蒸汽機的補充,艦隻還配備有一套總表面積為729平方米的前桅橫帆三桅式索具。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9名軍官及108名水兵。[6][7]

該艦的主炮為八門單座安裝的105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其中四門並排置於前、後兩頭的舷外平台英語Sponson上,以提高端點火力的射界;其餘四門則設在艦舯的主甲板英語Main deck內,可朝兩邊舷側開火。它們的射程為8,200米,共配備765發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五門37毫米轉膛炮英語Hotchkiss gun組成,主要用於防禦魚雷艇[6][7]

服役歷史

雀鷹號是以「巡洋艦B」(Kreuzer B)作為合同代號,於1887年9月在但澤帝國船廠開建。它於1888年8月23日下水;並由時任海軍炮兵總監的海軍上校弗朗茨·門辛(Franz Mensing)主持為艦隻命名。舾裝工作完成後,雀鷹號於1889年4月2日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以進行海試,並一直持續至6月7日。海軍最初計劃將該艦部署至薩摩亞群島。1888年11月,當地民眾發生暴力騷亂,美國、英國和德國之間在這些島嶼殖民所有權問題上的緊張局勢加劇。1889年3月15日至16日,隨着美國軍艦特倫頓號英語USS Trenton (1876)萬達利亞號英語USS Vandalia (1876)以及德國炮艦雕號德語SMS Adler (1883)野豬號英語SMS Eber (1887)阿庇亞熱帶氣旋摧毀,局勢得以緩和,三國爭端亦通過簽署《柏林-薩摩亞條約德語Berliner Samoa-Konferenz》而平息。因此,不再需要派遣雀鷹號,該艦遂在完成海試後暫時退役。它隨後被分配至德屬新畿內亞南海德語Deutsche Schutzgebiete in der Südsee基地,以取代在氣旋中沉沒的炮艦海雕號和野豬號。8月20日,雀鷹號受命重啟執行新任務,並於9月4日離開基爾,前往太平洋。但當它於10月13日經停亞丁加煤時,該艦又接到率先前往德屬東非的命令,因當地正爆發阿布殊里起義英語Abushiri revolt。在那裏,它將接替老舊的風帆護衛艦萊比錫號和和通報艦箭矢號英語SMS Pfeil[8]

第一次海外部署

雀鷹號於10月26日抵達桑給巴爾,但並未加入東非巡洋分艦隊德語Kreuzergeschwader der Kaiserlichen Marine。四天前,維圖蘭英語Wituland保護地被授予德國。因此,該艦來到東非後的第一項任務是對維圖蘭和英屬肯尼亞英語British Kenya之間的邊界進行正式勘測。它還主持了新保護地的官方升旗儀式。自11月1日起,雀鷹號開始參與打擊叛亂分子的行動,期間該艦的登陸部隊也曾多次上岸。12月4日,雀鷹號及其姊妹艦燕子號在巴加莫約出席了為迎接艾敏帕夏救援探險隊英語Emin Pasha Relief Expedition而舉行的招待會,兩艦還於12月27-29日參與解決了維圖蘭的邊界劃分問題。至1890年1月中旬,隨着東非分艦隊解散,箭矢號、萊比錫號和護衛艦索菲號離開東非,留下燕子號、雀鷹號和另一艘護衛艦卡羅拉號駐守基地。[9]

 
德屬新畿內亞地圖

1890年4月22日,雀鷹號才得以從東非啟程,繼續其原本派駐南海的任務。繼經停墨爾本後,該艦又去往悉尼與護衛艦亞歷山德里娜號會合,並在當地進行了必要的檢修工作。7月30日,雀鷹號終於抵達德屬薩摩亞的阿庇亞。在接下來的幾周里,該艦搭載着帝國專員英語Reichskommissar弗里德里希·比爾曼德語Friedrich Biermann (Unternehmer)巡視了馬紹爾群島,至10月5日回到阿庇亞。1891年1月,雀鷹號的時任艦長、海軍少校馬克斯·福斯(Max Foss)主持了為1888年12月在瓦萊萊戰役英語First Battle of Vailele中陣亡的德國水兵而豎立的紀念碑揭幕儀式。該艦隨後出發前往悉尼進行另一次大修,從1月24日持續至3月21日。修理工作完成後,雀鷹號開始在德國的太平洋殖民地間巡航,分別造訪了俾斯麥群島、馬紹爾群島和布塔里塔里環礁。在布塔里塔里,由於與德國商人發生衝突,該艦還對當地原住民發動了進攻。它於6月6日返回阿庇亞,並一直駐泊至12月15日。新入役的巡洋艦鵟號於12月13日在那裏與其會合。[8]

1892年2月,雀鷹號再度前往悉尼接受檢修。途中,它不得不在吉爾伯特群島塔比特韋亞英語Tabiteuea停留,並派出登陸隊上岸,以懲罰在那裏襲擊德國商人的原住民。大修從3月3日持續到5月3日,之後雀鷹號又對馬紹爾群島、布塔里塔里環礁和馬圖皮島德語Matupi進行了另一次巡視。期間德屬新畿內亞副總督格奧爾格·施米勒德語Georg Schmiele從馬圖皮登艦。該艦於5月17日回到阿庇亞,並在當地駐泊至11月1日,然後啟程展開另一趟巡航,其中包括在努庫費陶環礁赫貝茨高地(德屬新畿內亞首都)和腓特烈·威廉港停留。下一次在悉尼的檢修工作從1893年2月6日持續到4月18日。與此同時,在酋長馬塔阿法·尤瑟福英語Mata'afa Iosefo的領導下,薩摩亞爆發了動亂。動亂威脅到當地的歐洲人,雀鷹號遂再度被派駐阿庇亞,派遣登陸隊上岸提供保護。隨着馬塔阿法被逮捕,動亂得以平息;雀鷹號則受命於7月底將馬塔阿法流放到賈盧伊特環礁[10]

1893年11月,此前被派駐德屬西南非隼號巡洋艦奉命前來輪替雀鷹號。後者則被發回德國,並於11月6日離開南海基地。然而在途中,它的命令又發生了變化,轉而去往西南非。雀鷹號在南非開普敦經停進行檢修,最終於1894年5月28日抵達德屬喀麥隆。與前任隼號相比,該艦的吃水較淺,這使它能夠日常穿過武里河河口沙洲。此時,西非基地中僅有的另一艘德國軍艦是炮艦鬣狗號德語SMS Hyäne (1878),儘管政府輪船納赫蒂加爾號德語Nachtigal (Schiff, 1885)和已充當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的前炮艦獨眼巨人號也可以在殖民地使用。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雀鷹號在西南非水域進行了數次巡邏。[11]

雀鷹號於1895年11月10日出發前往開普敦。在途中,它將一塊由葡萄牙探險家迪奧戈·康於15世紀末所立的發現碑的花崗岩複製品帶回十字角英語Cape Cross安放;石碑原件則已於1893年由隼號運回柏林保存。[12]1896年2月17日至29日,該艦在船廠進行了短暫的維修,之後於3月6日被派往斯瓦科普蒙德,以應對當地居民的暴亂。它派出登陸隊上岸,支援駐防軍英語Schutztruppe保衛城市。從3月23日至4月9日,雀鷹號在木薩米迪什停留了一段時間,以便讓其船員獲得休整。在德屬西南非沿線的港口展開進一步巡航後,該艦於9月22日啟程歸國。它於11月18日抵達基爾,至12月7日在那裏退役。從1898年初開始,雀鷹號被拖入旱塢進行大修。這項工程一直持續至8月,但它在工程結束後並未投入使用,而是作為預備役擱置。[11]

第二次海外部署

 
泊港的雀鷹號

雀鷹號於1902年12月16日重新入役,並再次被部署至海外。它旨在增援於同一天組建的東美巡洋支艦隊德語Ostamerikanische Kreuzerdivision,該部隊在與委內瑞拉的衝突中不得不對南美國家採取軍事行動。雀鷹號於1903年1月5日離開基爾,至2月3日在庫拉索威廉斯塔德大巡洋艦菲內塔號會合。這時,委內瑞拉危機已經結束,因此除了訪問當地的幾個港口,該艦的存在已沒有必要。2月底,雀鷹號收到前往德屬東非的命令。它於3月22日從東美基地啟程,穿越地中海,於7月1日抵達達累斯薩拉姆。該艦隻在當地駐留了很短時間,然後又被調走,這次是在10月9日前往東亞。雀鷹號於11月23日抵達新加坡,並加入東亞分艦隊。其監管區域最初是在長江口。1904年5月15日,該艦在上海為帝國海軍接收了內河炮艦祖國號。後者是在埃爾賓希肖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建成後拆解運送至中國,並在重新組裝後運用至長江流域。雀鷹號隨後訪問了幾個中國港口,並於8月至12月在膠州灣租借地青島進行保養。1905年初,該艦又造訪了中國南部的港口,期間接到重返西南非的命令。它於4月24日離開青島,至7月26日抵達杜阿拉,從而替換了炮艦蒼鷹號德語SMS Habicht (1879)[11]

在隨後的幾年裏,雀鷹號成為了德屬西南非的駐地艦德語Stationsschiff。為了代表德國的利益,它經常停靠轄區內的多個港口。1907年1月27日,該艦在洛美出席了德屬多哥首條鐵路線——洛美-帕利梅鐵路英語Lomé–Kpalimé railway的開通儀式。在1908年至1909年間,雀鷹號重新對多哥海岸進行了廣泛的勘測。1909年2月,它到訪了勃蘭登堡屬黃金海岸的古都大腓特烈堡遺址,這是17世紀由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一世建立的殖民地。此後,該艦回到喀麥隆和西南非從事進一步的勘測工作。1910年3月6日,雀鷹號被調往德屬東非,以輪替鵟號。途中,其船員於4月15日在呂德里茨協助撲滅了一場火災。抵達東非後,該艦展開了例行的管治巡邏。大修工作則於10月26日至12月3日在開普敦進行。在此期間,時任艦長、海軍少校賴因霍爾德·施密特(Reinhold Schmidt )及其部分隨員受邀參加了5月31日成立的南非聯邦的議會開幕式。自1911年3月6日起被正式重歸類為炮艦的雀鷹號於同年春季接到歸國的命令,繼而於4月10日離開其駐地。它於6月29日抵達威廉港,至7月6日最後一次退役。1912年3月16日,該艦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此後一直充當靶艦使用,直至1918年。雀鷹號於1920年8月7日出售報廢,最終於1922年在漢堡拆解。[13][14]

註釋

腳註
  1. ^ 譯名參考自《朗氏德漢雙解大詞典》,[1]一譯「食雀鷹」號。[2]
  2.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3. ^ 英文來源多循技術特徵將其統稱為「無防護巡洋艦」。[3]但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艦艇分類德語Schiffstyp,雀鷹號自建造之初便依噸位被定型為「四等巡洋艦」(Kreuzer IV. Classe),1899年起統一歸為「小巡洋艦」。[4]
引用
  1. ^ 葉本度,第1672頁.
  2. ^ 日本海人社,第20頁.
  3. ^ 3.0 3.1 Sondhaus,第166–167頁.
  4. ^ 日本海人社,第128頁.
  5. ^ Nottelmann,第102–103頁.
  6. ^ 6.0 6.1 Gröner,第93–94頁.
  7. ^ 7.0 7.1 Lyon,第252頁.
  8. ^ 8.0 8.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8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5, 178頁.
  1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8–179頁.
  11. ^ 11.0 11.1 11.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9頁.
  12. ^ Schoeman,第82頁.
  13.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0頁.
  14. ^ Gröner,第94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