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劇院

36°4′22″N 120°19′04″E / 36.07278°N 120.31778°E / 36.07278; 120.31778

青島劇院
拆除前的青島劇院,2010年4月10日
別名青島映畫劇場、青島影劇院
概要
地點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
地址李村路12號
起造1939年
竣工日1940年5月
拆除日2010年

青島劇院,或稱青島影劇院,初名青島映畫劇場,是原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李村路12號的一家影劇院,建於1939-1940年,最初由日本人三浦林藏經營,抗戰以後先後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青島市人民政府文化局管理,曾經是青島市內舞台及電影放映設備較齊全、演出條件較好的影劇院,2001年因消防隱患問題及整修經費缺乏而停業,2010年拆除。

歷史

抗戰時期

抗戰時期的1939年,日本人三浦林藏買下李村路12號地塊,興建「青島映畫劇場」,1940年5月竣工,5月25日開幕。青島映畫劇場當時號稱音響效果「華北第一」,僅放映日本電影、出演日本戲劇[1][2]

戰後

1945年日本投降後,因國民政府接收日佔區產業情況混亂,影院幾經易手。當年9月,新任青島市長李先良率領的青島保安總隊及保安司令部參謀長蕭鴻順接管此處,改名「慶勝影院」[3]。著名京劇演員童芷苓為慶祝抗戰勝利,曾在此公演京劇《三堂會審》[4]。同年12月,影院移交給移交給青島市教育局組織的「青島市電影劇院接收(接管)委員會」,改為教育局管理的「電化教育館」。後因中央信託局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介入青島各影劇院接收分配事務,青島市教育局、教育部、國民黨中宣部及中宣部山東區特派員青島辦公處等多方幾經交涉,該影院最終於1946年10月1日改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電影服務處華北分處管理,改名「青島影劇院」[1][2][3],華北分處青島代表辦事處即設於青島影劇院內[5]。此時該影院以放映中央電影企業公司等官辦製片廠電影為主,也放映部分私營製片廠電影[2]

二十世紀後半葉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後,影院由青島市軍管會接管。1950年5月劃歸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領導,1955年青島市文化局成立後改由文化局領導。因影院音響效果好,此時影院以上演戲劇為主,放映電影為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到青島均在此演出[4]。1956年,文化部從中國青年藝術劇院抽調人員成立青島市話劇團,團址位於劇院附近的茌平路,排演、演出在青島影劇院,從青島市話劇團走出的著名演員有唐國強邵宏來董驥[2][6]。1956年7月12日至16日,音樂家馬思聰在此舉行小提琴演奏會[7]。1960年5月1日,青島呂劇團在此舉行建團大會及公演[4]。1960年代初,著名山東快書演員高元鈞曾在此演出快書「武松打虎」[6]。1962年夏,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到青島演出,演員有張瑞芳趙丹王心剛白楊上官雲珠舒繡文王丹鳳等,每天下午4點在青島影劇院演出,演出的劇目有 《雷雨》、《上海屋檐下》等,一度引起轟動[6][8]。趙丹曾表示此處是全國最適宜演話劇的劇場[9]

文革期間,此處曾一度改稱「新青島影劇院」。1980年改名「青島劇院」。該影劇院1980年代曾經歷大修,調整觀眾席座位,並新設音樂茶座、錄像室、電子遊戲室等[1]。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空前繁榮,青島劇院也達到其發展巔峰期,一度門庭若市,一票難求,放映廳有時甚至放映到晚上12點。1990年代,青島劇院先後舉辦「我為亞運做貢獻」電影觀摩月活動、世界電影誕生100周年暨中國電影誕生90周年影評演講競賽、電影知識比賽、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影片匯映、迎接香港回歸電影系列放映活動等[8]

2000年以後

2001年9月,青島劇院因屋頂為木製結構等原因存在消防隱患,被責令停產停業,後因經費缺乏一直未進行整改而荒廢閒置。後來劇院門口被用作廢品收購站,劇院逐漸破舊失修[9]。2010年,青島劇院因青島東西快速路三期工程拆除[10][11]

建築特色

青島劇院初建時鄰近市場三路、聊城路一帶日本僑民商業街,西側可達中山路館陶路商業街,處於理想的商業區位。其基址原為一處凹陷的坡地[12],佔地面積13畝[13],建築面積2323平方米(一樓1133平方米,二樓746平方米,三樓407平方米,地下室37平方米[1],另有說法佔地面積2410平方米[13]),鋼筋混凝土結構[14](一說磚木結構[15])。

該建築坐南朝北,立面採用不均衡構圖方式,模仿輪船外貌。東面為實牆,用於附設廣告牌,北側主立面至西面做橫向帶狀窗與水平遮陽板,突出橫向線條。西側轉角為弧形,追求現代主義的流線型處理手法[12]。外牆除柱石為水磨石外,採用藍紅白三色馬賽克拼貼,水形圖案[13]。屋頂為坡頂,木屋架、木檁、石棉板葺面[16]

建築入口前為小廣場,入口西側為凸出式票房,大門內為門廳,東側為通往二層的樓梯,西側為冷飲、食品小賣部。門廳內為觀眾大廳,整體前低後高,音響效果較好。西側廊對面為廁所,東側廊對面為休息室。一層觀眾廳上方為二層觀眾廳,東西兩側有8個包廂,一、二層共有坐席1051個[1]。三層為放映室。觀眾大廳正前方為寬大的木製舞台,但後台條件較惡劣,缺少防火專用門[12]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時代. 青岛剧院简史. 山東省文化廳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文化局史志辦公室 (編). 《山东省文化艺术志资料汇编 第22辑 青岛市《文化志》资料专辑》. 濟南. 1990: 184–187. 
  2. ^ 2.0 2.1 2.2 2.3 魯海; 律雪雲. 《青岛与电影》.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7: 164–166. ISBN 978-7-5436-4309-3. 
  3. ^ 3.0 3.1 位曉寧, 山海重光——战后青岛影剧院的接收与处置,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9年第7期 總第151期) (北京電影學院), ISSN 1002-6142 
  4. ^ 4.0 4.1 4.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二篇 文化艺术,第二章 戏剧曲艺. 《青岛市志·文化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8. ISBN 7-5011-4158-4. 
  5. ^ 交通部青島電信局 (編), 《青岛市电话号簿》: 18, 1948 
  6. ^ 6.0 6.1 6.2 侯修圃. 消失的青岛影剧院. 青島日報. 2011-08-28. 
  7.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二篇 文化艺术,第三章 音乐舞蹈. 《青岛市志·文化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8. ISBN 7-5011-4158-4. 
  8. ^ 8.0 8.1 宋舟. 难忘青岛影剧院. 青島日報. 2019-03-14 [202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0). 
  9. ^ 9.0 9.1 王法艷. 青岛剧院盼“起死回生”. 半島都市報. 2006-10-18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7). 
  10. ^ 青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編). 《青岛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8: 230. ISBN 978-7-5552-7023-2. 
  11. ^ 宋培常. 消失的青岛影剧院,那些难忘的城市记忆.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微信公眾號. 2019-06-10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7). 
  12. ^ 12.0 12.1 12.2 宋連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5: 155–157. ISBN 7-5436-3265-9. 
  13. ^ 13.0 13.1 13.2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二篇 建筑,第一章 公共建筑.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2022-10-26]. ISBN 7-5011-464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4). 
  14. ^ 徐飛鵬 張複合 村松伸 堀內正昭.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青岛篇》.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2. ISBN 7-112-01483-2. 
  15.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三篇 机构社团 文化设施,第二章 文化设施. 《青岛市志·文化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8. ISBN 7-5011-4158-4. 
  1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三篇 施工,第二章 施工技术. 《青岛市志·城市规划建筑志》. 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9. ISBN 7-5011-4645-4. 

Template:青島日本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