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掖縣會館


青島掖縣同鄉會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籍人士在青島的同鄉組織,成立於1922年。同鄉會的活動場所,即青島掖縣會館,建於1923年,被考證為今青島市市北區無棣路9號建築。

無棣路9號,被考證為青島掖縣會館舊址

歷史

青島掖縣同鄉會的籌辦始於1922年春。當年8月2日,同鄉會暫租河南路一處房屋作為籌備場所及臨時會館,後遷至馬關通三番地(今肥城路),宋雨亭為會長,顧少山、賈仁齋、鄒陞三(鄒升三)為副會長,劉子山為名譽會長。同年9月15日正式成立,借用齊燕會館舉辦成立大會。[1]

1923年,同鄉會計劃在無棣四路一處空地新建會館,並致函膠澳商埠督辦公署,以「聯絡鄉誼,專為周濟,開辦義校,施捨醫藥」為由,申請市政方面參照齊燕會館辦法,對該地塊每年469元9角6分的租金給予減免,並經山東省議會一掖縣籍杜姓副議長建言,使督辦公署同意以每年50元的象徵性租金將該地塊租予同鄉會。會館於1923年底建成,佔地800餘,館舍三棟,房屋共37間。1924年春,同鄉會在會館門前立《青島掖縣同鄉會記》碑一塊,由當時寓居青島的前清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王垿撰文。[1]

1923年後,掖縣同鄉會開辦掖縣小學,供同鄉子弟及附近兒童就學。1947年在會館附近臨邑路開辦東萊中學(後改為青島第十三中學[2]。掖縣同鄉會曾兩次改組,1928年管理部門改稱委員會,會長改稱委員長,1930年註冊為公益慈善團體,再次改稱會長。[1]

掖縣同鄉會成立後致力於調解同鄉糾紛、幫扶同鄉、救濟家鄉民眾,如曾就掖縣人所辦濟世堂商號遭火災後未得日商鈴木保險公司及時賠付一事嚴重交涉青島日本商業會議所,要求鈴木保險立即賠付;1927年因掖縣潘家村、周家村遭海匪搶掠,致函山東省代省長林憲祖(掖縣籍)要求政府出面剿匪並獲其重視;1929年會同中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濟南掖縣同鄉會救濟掖縣饑荒並承擔運費;1939年日本馬賊伊達順之助與土匪劉黑七製造掖縣慘案,同鄉會致信伊達要求釋放被捕同鄉,諸如此類。[1]

掖縣同鄉會解散時間不明。《青島掖縣同鄉會記》碑現為私人收藏。經青島當地學者研究檔案資料、考察石碑發現地點,確認無棣路9號市北區第一教工幼兒園(今市北區無棣路幼兒園)為青島掖縣會館舊址。[1]

《青島掖縣同鄉會記》碑文

孟子曰:鄰里同井出入相友。夫在鄉里且然,況乎相逢異地。所以各縣之旅遊青島者,皆立同鄉會,而尤以掖縣人為最。議創於壬戌之春,會成於是年季秋。舉正會長一,副會長二,評議員四十,共議會中善舉。若學堂,若濟貧,與夫施醫施棺,他日力所能及,必次第行之。明年癸亥,購地於無棣四路,建屋三十七楹,庖湢俱備,列植花木。冬十二月,集同鄉千餘人相與落成,且謀記其事於碑而屬余撰言。

余嘗讀《掖縣誌》,見漢時王扶少修德行,客居不其,人化其德。又宋時林廣輕財好施,義聲遠播,掖之人固到今為烈也。今諸君子固客居即墨海濱,又傾資創義舉,方之古人,何多讓焉。余甚望諸君子永偕同志,共抱仁心,擴而充之,漸推漸廣,則施惠溥而鄉誼敦,聲譽將永永無窮也。余嘆羨不置,故樂為記之。會長評議員姓氏附於碑後,其捐資姓名則列於他石。

甲子季春萊陽王垿爵生甫撰。[1]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賀偉. 《风雨半城山:刘子山传奇》.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552-4728-9. 
  2. ^ 魯海 魯勇. 《青岛老校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