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造反歌

中國文革時歌曲

革命造反歌》是紅衛兵歌曲之一。

歷史

北大附中紅旗戰鬥小組文娛委員少華,1966年6月4日替同組學生閻恆的快板詩《文化革命幹一場》譜曲,以此作為本組織戰歌。曲調為隊列歌曲中典型的進行曲式節奏,通俗明快,高亢奔放,鏗鏘有力,富於鼓動性。一旦脫離了既往校園生活模式的束縛,面對革命(文化革命教育改革階級鬥爭)和未知歷史的召喚,他們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憧憬。紅衛兵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直接源於生活的品格使這首歌格外貼近他們的思想感情,非常傳神地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被狂熱所鼓動的青年學生的精神亢奮狀態。

最初的歌詞為:「拿起筆,作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敢想、敢說、敢造反,文化革命當闖將。忠於革命忠於黨,黨是我的親爹娘。誰要敢說黨不好,馬上叫他見閻王。」

在流行中加工定型、顯得更加完整的歌詞由三段構成:

拿起筆,作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革命師生齊造反,文化革命當闖將!
忠於毛主席忠於黨,刀山火海我敢闖。革命後代舉紅旗,毛澤東思想放光芒!
歌唱毛主席歌唱黨,黨是我們親爹娘。誰要敢說黨不好,馬上叫他見閻王!

(在實際演唱時,通常要在結尾處加上吶喊聲:「殺!殺!殺——嘿!」以渲染加強氣勢。)

同年7月1日在北大附中的海淀區各中等學校紅衛兵集會上演出,並從此跨出校門在社會上廣為傳唱。在傳唱過程中被定名為《革命造反歌》,還給配上了肢體語言簡單誇張、熱烈煽情的街頭群舞。北大附中紅旗戰鬥小組是與清華附中紅衛兵齊名的最早的學生造反組織,因得到毛澤東的肯定而名聲大振,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後統一在紅衛兵名號下。這樣純正的老資格組織背景,也為這首歌的流行增加了過硬籌碼。新華社播發8月18日毛澤東第一次檢閱紅衛兵消息時(8月21日),把現場高唱的這首歌與《東方紅》、《大海航行靠舵手》並列在一起,有很強暗示性。

此後每當紅衛兵走上街頭,進行集會,集合,演講,張貼傳單、標語和大字報,抄家、開批鬥會時,都要唱這首歌。它成了紅衛兵的「國際歌」,成了紅衛兵的文化標誌。憑着這樣的歌聲,他們在哪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戰友。

1966年9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上,由周恩來安排,該曲以300人合唱隊龐大陣容,向中外來賓演出。不久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為該曲錄音,並在節目中反覆播出,其傳播速度更快;甚至飄揚過海,傳到了日本和亞非歐美國家。一時間,成為造反派組織共同的戰歌,是1966年中國流行最廣的群眾歌曲。甚至被親切而不無誇張地稱為「《國際歌》的兒子」。

使用

安東尼奧尼紀錄片《中國》(1972),和文革後姜昆相聲《如此照相》、電影《楓》(1980)的配樂(作曲傅庚辰)、謝晉牧馬人》(1982)、貝爾納多·貝爾托魯奇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末代皇帝》(1987),《潘金蓮之前世今生》(1989),多國合拍片《紅色小提琴》(1998)都選用了該曲作為文革最有代表性的背景音樂。它於是很容易成為對文革進行類型化(簡單化、道德化)的方便的反諷象徵。個別流傳的版本裏詞作者署名「彭小蒙」,系誤傳。

參考資料

  1. 秦曉鷹,《歷史的錯位》和《迷狂的音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P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