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或稱正始之變,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建立後的重大政變。源自大將軍曹爽和重臣太傅司馬懿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司馬懿趁曹爽與魏帝曹芳到高平陵謁陵時發動政變,控制京城,族滅曹爽而結束,自此司馬氏全面掌權,此後曹氏皇帝皆淪為司馬家傀儡,為日後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建立晉朝立下基礎。
高平陵之變 | |||||||
---|---|---|---|---|---|---|---|
三國時期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曹爽集團 | 司馬懿集團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曹爽 曹羲 曹訓 曹彥 何晏 丁謐 桓範 |
司馬懿 司馬師 司馬昭 王觀 高柔 蔣濟 | ||||||
兵力 | |||||||
數千人 | 死士三千 禁軍數目不詳 |
起因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239年)駕崩,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輔政之初,曹爽因司馬懿年齡和威望較高,侍奉司馬懿如父一般,不敢專行。何晏等人向曹爽進言「權力不宜委之於人」,後曹爽開始專權[1],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即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他的軍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廷禁軍。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朝廷運作,權傾朝野,曹爽更以魏明帝才人為歌伎,僭用皇帝儀仗,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架空。
後曹爽提拔夏侯玄為征西將軍,而中護軍一職改由司馬師擔任。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意圖又撤銷中壘及中堅營,以其營兵直隸中領軍曹羲以強化軍力,司馬懿以此為先帝舊制反對但不果。
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為等待時機,凝聚力量,於正始八年(247年)藉故病辭職以避曹爽。次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重病的樣子[2],因此令曹爽對他更鬆懈;但於此同時,司馬懿卻與司馬師暗中準備兵變,司馬師甚至為了此政變,暗養死士三千人[3]。
經過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4](249年2月5日),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司馬懿和司馬師以及三千死士於宮內司馬門聚集,前往武庫,途徑曹爽府門,曹爽帳下督嚴世上樓,用弩瞄準司馬懿,曹爽門人孫謙卻拉拽嚴世的肘制止並說:「天下事未可知!」導致嚴世無法襲擊。司馬懿控制武庫後,藉皇太后郭氏詔令,關閉洛陽城門,率兵佔領洛水浮橋。接着任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接管曹爽軍權;並以桓範為中領軍,桓範在其子勸說下拒絕[5],改以王觀行中領軍事,接管曹羲軍隊。
司馬懿控制城內,隨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稱奉太后詔書,罷免曹爽兄弟。詔書先傳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給曹芳,將車駕留在伊水以南住下,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自衛。司馬懿對司馬孚說皇帝在外不可露宿,將帳幔、御膳送到行在。大司農桓範在政變發生後不顧下屬勸阻,與曹爽司馬魯芝、參軍辛敞、主簿楊綜等出城勸曹爽前往許昌,然後以皇帝號召擁兵抵抗司馬懿。曹爽猶豫不決,桓範又勸曹羲,但曹羲也沒有聽從。司馬懿接連派許允、陳泰、尹大目等人勸說曹爽投降,並指洛水發誓,允諾只要曹爽罷兵息馬,交出兵權,仍可保留爵位[6]。曹爽猶豫了一夜,最後認為投降雖然會失去政權,但以侯爵身份仍能享受榮華富貴;於是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曹爽兄弟罷官後隨即回到府邸,並遭到司馬懿監視[7]。
正月初十[8](249年2月9日),與曹爽往來甚密的內侍張當,因私自將宮女送給曹爽被抓捕,在廷尉嚴刑拷問下供稱曹爽和何晏計劃三月造反,於是曹爽與其同夥被捕[9]。司馬懿讓何晏參與審理,何晏自以為能得免,就賣力查案,上奏稱一共查出丁謐、鄧颺等七家參與,司馬懿卻說還有一家,何晏問是否就是自己,司馬懿承認,並將何晏逮捕。而桓範亦因曾揚言司馬懿謀反,經司蕃供出,被控誣告[10]而下獄,按「誣告反坐」之法作為誣告謀反者按自身謀反治罪,於是與曹爽等人一同處死,並且誅滅三族。後封曹真族孫曹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延續對曹真祭祀[11][12]。
影響
司馬懿因這次政變,清除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勢力,曹氏宗室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作為輔政大臣掌握權力,逐步控制朝政,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根基。原本屬於曹爽一黨的魯芝、辛敞、楊綜、王基等在司馬氏掌權後,也得到司馬氏任用。
蔣濟因此事件認為自己失信於曹爽而自責,憂憤病死。
王凌和令狐愚因高平陵之變,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馬懿獨攬大權,於是兩年後發動兵變企圖推翻曹芳和司馬懿,另立曹彪(曹操兒子)為帝,即壽春三叛中第一次。
駐守雍州的夏侯霸因與曹爽有親戚關係,與同時身為征西將軍的侄兒夏侯玄被召入洛邑,由於恐懼會遭司馬氏逼害;同時與自己不和的郭淮出任征西將軍,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漢。
時下引用
參考文獻
引用
- ^ 《三國志卷九 諸夏侯曹傳》:初,爽以宣王年德並高,恆父侍之。及晏等進用,咸共推戴,說爽以權重不宜委之於人。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丁謐、畢軌等既進用,數言於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誠委之。」由是爽恆猜防焉。禮貌雖存,而諸所興造,皆不復由宣王。
- ^ 《三國志》註引《魏末傳》:「宣王令兩婢侍邊,持衣,衣落;復上指口,言渴求飲,婢進粥,宣王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又多次將荊州說成并州,似乎已經病重得思緒混亂。
- ^ 《晉書》卷2: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秘策,獨與帝潛畫....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
- ^ 《三國志·魏書四·齊王紀》: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
- ^ 《三國志》卷9注引《魏略》:及宣王起兵,閉城門,以範爲曉事,乃指召之,欲使領中領軍。範欲應召,而其子諫之,以車駕在外,不如南出。範疑有頃,兒又促之。
- ^ 《三國志》卷9:宣王使許允、陳泰解語爽,蔣濟亦與書達宣王之旨,又使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謂爽,唯免官而已,以洛水爲誓。
- ^ 《三國志》卷9注引《魏末傳》:爽兄弟歸家,勑洛陽縣發民八百人,使尉部圍爽第四角,角作高樓,令人在上望視爽兄弟舉動。
- ^ 《三國志·魏書四·齊王紀》:戊戌,有司奏収黃門張當付廷尉
- ^ 《三國志》卷9: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姦,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
- ^ 《三國志》註引《魏略》:桓範出城後與門候司蕃說:「太傅圖逆,卿從我去!」事後司蕃向司馬懿自首,司馬懿於是控告桓範誣人謀反之罪。
- ^ 《三國志卷九·諸夏侯曹傳》:嘉平中,紹功臣世,封真族孫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以奉真後。
- ^ 《晉書》卷1: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時景帝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帝列陣闕下,經爽門。爽帳下督嚴世上樓,引弩將射帝,孫謙止之曰:「事未可知。」三注三止,皆引其肘不得發。大司農桓範出赴爽,蔣濟言於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與範內疏而智不及,駑馬戀短豆,必不能用也。」於是假司徒高柔節,行大將軍事,領爽營,謂柔曰:「君為周勃矣。」命太僕王觀行中領軍,攝羲營。帝親帥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屯於洛水浮橋,上奏曰:「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於御牀,握臣臂曰『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羣官要職,皆置所親;宿衞舊人,並見斥黜。根據槃互,縱恣日甚。又以黃門張當為都監,專共交關,伺候神器。天下洶洶,人懷危懼。陛下便為寄坐,豈得久安?此非先帝詔陛下及臣升御牀之本意也。臣雖朽邁,敢忘前言。昔趙高極意,秦是以亡;呂霍早斷,漢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鑒,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羣臣皆以爽有無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衞;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輒敕主者及黃門令罷爽、羲、訓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車駕,以軍法從事。臣輒力疾將兵詣洛水浮橋,伺察非常。」爽不通奏,留車駕宿伊水南,伐樹為鹿角,發屯兵數千人以守。桓範果勸爽奉天子幸許昌,移檄徵天下兵。爽不能用,而夜遣侍中許允、尚書陳泰詣帝,觀望風旨。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泰還以報爽,勸之通奏。帝又遣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爽意信之。桓範等援引古今,諫說萬端。終不能從,乃曰:「司馬公正當欲奪吾權耳。吾得以侯還第,不失為富家翁。」範拊膺曰:「坐卿,滅吾族矣!」遂通帝奏。既而有司劾黃門張當,並發爽與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黨與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誅之。蔣濟曰:「曹真之勳,不可以不祀。」帝不聽。 初,爽司馬魯芝、主簿楊綜斬關奔爽。及爽之將歸罪也,芝、綜泣諫曰:「公居伊周之任,挾天子,杖天威,孰敢不從?舍此而欲就東市,豈不痛哉!」有司奏收芝、綜科罪,帝赦之,曰:「以勸事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