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邦佐(?—1622年),字以道山西襄陵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士,授壽光知縣,招撫流民三千戶。後歷任戶部主事、員外郎等。後出守永平知府,修築運河等。後在天津訓兵,擔任陝西參政。後被彈劾歸鄉。天啟元年,遼陽被清軍攻破,高邦佐被重新啟用並擔任參政,分守廣寧。其以家母年八十有餘,哭泣不肯離去,其母指責其應當以大義,於是赴任。當時熊廷弼王化貞兩人關係緊張,高邦佐料到遼寧戰事必敗,於是屢次請求回鄉。而當請求經允許時,王化貞已經棄廣寧逃跑。眾人對高邦佐說,既然已經請辭得准,就當然可撤退到山海關了。高邦佐呵斥道:「我一日沒有離開,就還是封疆大臣。」晚上修書至老母訣別,並派遣士兵到熊廷弼處,說「雖然廣寧城亂,但是清軍尚不得知。請務必帶兵進入斬殺幾人,人心自然平定。如果您不來,就請授兵於我去赴難。」熊廷弼不採納,卻和王化貞一同逃跑了。高邦佐仰天大嘆,對屬下哭道:「巡撫經略都逃走了,大勢已去了。松山是我的守地,我應當死於此。你們離開告訴我母親吧。」於是向西拜謁朝廷,再南拜謁母親,隨後自盡。其僕人高永說:「主人死了,怎麼可以沒有隨從呢?」於是在旁邊也一同自盡。後贈公光祿寺卿,再贈大理寺卿,謚忠節,賜祭葬[1][2]

高邦佐與張銓何廷魁都是山西人,後詔書在宣武門外建造祠堂,命名「三忠」[3]

參考文獻

  1. ^ 明史》(卷291):「高邦佐,字以道,襄陵人。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壽光知縣,教民墾荒,招集流亡三千家。歷戶部主事、員外郎。遷永平知府,浚濼河,築長堤。裁抑稅使高淮,不敢大橫。遷天津兵備副使,平巨盜董時耀。轉神木參政,屢破套寇沙計。以嫡母憂歸,補薊州道,坐調兵忤主者意,被劾歸。天啟元年,遼陽破,起參政,分守廣寧。以母年八十餘,涕泣不忍去,母責以大義乃行。熊廷弼、王化貞構隙,邦佐知遼事必敗,累乞歸。方報允,而化貞棄廣寧逃。眾謂邦佐既請告,可入關。邦佐叱曰:「吾一日未去,則一日封疆臣也,將安之!」夜作書訣母,策騎趨右屯謁廷弼,言:「城中雖亂,敵尚未知。亟提兵入城,斬一二人,人心自定。公即不行,請授邦佐兵赴難。」廷弼不納,偕化貞並走。邦佐仰天長嘆,泣語從者曰:「經、撫俱逃,事去矣。松山吾守地,當死此。汝歸報太夫人。」遂西向拜闕,復拜母,解印緩自經官舍。仆高永曰:「主死,安可無從者。」亦自經於側。事聞,賜祭葬,贈光祿卿,再贈太僕卿,謚忠節,世蔭錦衣百戶。」
  2. ^ 明季北略》(卷2):「高邦佐,字以道,山西襄陵人。萬曆己未進士,授壽光知縣,招撫流移,為山東循良第一。入為戶部主事,出守永平,升副使備兵天津,升陝西參政。丁艱歸,服闋備兵薊州,尋乞義歸。會遼事孔棘,奉命以參政兼僉事,分巡東寧,顧經、撫不和,西酋內訌,勢且莫支。公不得已,具文請告,已得允,而正月二十日大兵渡三坌河矣。廣寧官吏皆遁,人多勸公西走,且謂請告之身,可以無死。公曰:吾一日在事,則一日臣子也。若偷生入關,何面目見天下士?乃作書與母太淑人楊氏訣。以匹馬二仆走松山,乞援於經略。公知必不可為,乃親書一紙,令家童持信入關。其略曰:本道奉命分巡廣寧,家有九旬之母,絕裾出山,抵任以來,飲食具廢,意圖肅清迅掃,仰報君父。不意天不厭亂,三坌失守,惟有一死以殉封疆耳。除西向叩闕、南向拜母,自經公署,以明臣節外,所有隨任家童二名,遣還原籍報信。誠恐關津阻滯,合給印批。遂整冠束帶再拜,以印綬自經。二仆高永、高厚謂不忍主人獨去,無給使令地下者,慟哭爭死,永遂以書付厚,抱公屍呼號搶地,仰就其綬尾自縊。時,大兵且迫,經略命舉火併二屍及公署焚之,未及以馬票給厚。厚年僅十九,有武弁盧科,感公德,棄家護厚入關。有旨贈公光祿寺卿,再贈大理寺卿,謚忠節,賜祭葬,蔭一子錦衣世百戶,立祠。義僕高永優卹銀二十兩。」
  3. ^ 明史》(卷291):「邦佐與張銓、何廷魁皆山西人,詔建祠宣武門外,顏曰三忠。」
官銜
前任:
程朝京
明朝永平府知府
萬曆年間
繼任:
史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