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穆公(?—前377年),即姬顯,為戰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九任君主。他為魯元公兒子,承襲魯元公擔任該國君主,在位33年。在位期間實行改革,擺脫了哀、悼、元三代三桓大夫專政的問題,確立了魯公室的權威,並與鄰國齊國展開多次戰爭。

魯穆公
小說《東周列國志》插畫:吳起殺妻求將;坐者為魯穆公。
統治前415年—前377年
出生
逝世前377年
安葬
不明
諡號
穆公
政權魯國

在位期間

元年(前415年),魯穆公實行改革,任命博士公儀休為魯相,從三桓收回政權,國政開始奉法循理。季孫氏據其封邑費、卞、東野成為獨立小國——費國,而孟孫氏叔孫氏先後亡於齊國

四年(前412年),齊國攻魯的、安陽(今山東陽穀縣東北),命吳起為將,打敗了齊軍。

五年(前411年),吳起奔。齊伐魯取都(一作「取一城」)。

八年(前408年),齊取魯郕。

廿二年(前394年),齊伐魯,取郕。救魯。

廿六年(前390年),魯國打敗齊國於平陸。

軼事

問過

魯穆公向子思詢問道:「我聽說龐{米間}氏的孩子不孝順,他的行為怎麼樣?」於思回答說:「君子尊重賢人來祟尚道德,提倡好事來給民眾作出表率。至於錯誤行為,那是小人才會記住的,我不知道。」子思出去了。子服厲伯進見,穆公問他龐{米間}氏孩子的劣行,子服厲伯回答說:「這孩子的過錯有三條。」都是穆公不曾聽說過的。從此以後,穆公看重子思而看輕子服厲伯。 有人說:魯國的君權,三代都被季孫氏控制着,不是應該的嗎?明君發現好事就給予賞賜,發覺壞事就給予懲罰,兩者目的是一致的。所以把好事報告給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樣喜歡好事的;把壞事報告給君主的人,也就是和君主同樣厭惡壞事的:都是應該獎賞和讚譽的。不把壞事報告給君主,是和君主離心離德而和壞人緊密勾結的行為,這是應該貶斥相處罰的。現在於思不把龐子的過錯告知穆公,穆公卻尊重他;厲伯把龐子的過錯告知穆公,穆公卻鄙視他。人的心情都是喜歡受尊重而厭惡被鄙視的,所以季氏已釀成禍亂了,卻沒人向上報告,這就是魯君被挾持的原因。況且這種亡國的風氣,是陬、魯地方的人自我欣賞的東西,而穆公偏偏予以推崇,不是弄反了嗎? [1]

魯穆公問子思

魯穆公問子思道:「什麼樣的才能叫做忠臣呢?」子思說:「總是指出君主做的壞事的人,就可以稱為忠臣了。」魯穆公(聞言)不高興,子思作揖後就退下了。成孫戈覲見,魯穆公說:「剛才我問子思忠臣的事,子思說:『總是指出君主做的壞事的人,就可以稱為忠臣了。』寡人對此很困惑,不能有所得。」成孫戈說:「咦,這話說得好呀!為了君王的緣故而失去生命的人,這種人是有的。總是指出君主做的壞事的人卻從未有過。為了君王的緣故而失去生命的人,不過是盡忠於爵祿。總是指出君主做的壞事的人,是遠離爵祿的。為了義理而遠離爵祿,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會聽說這種事的。」 [2]

在位年與西曆對照表

參考文獻

  1. ^ 《韓非子·難三》魯穆公問於子思曰:「吾聞龐【米間】氏之子不孝,其行奚如?」子思對曰:「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若夫過行,是細人之所識也,臣不知也。」子思出。子服厲伯入見,問龐【米間】氏子,子服厲伯對曰:「其過三。」皆君之所未嘗聞。自是這後,君貴子思而賤子服厲伯也。—— 或曰:魯之公室,三世劫於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賞之,求奸而誅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聞之者,以說善同於上者也;以奸聞之者,以惡奸同於上者也:此宜賞譽之所及也。不以奸聞,是異於上而下比周於奸者也,此宜毀罰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過聞而穆公貴之,厲伯以奸聞而穆公賤之。人情皆喜貴而惡賤,故季氏之亂成而不上聞,此魯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魯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獨貴之,不亦倒乎?
  2. ^ 郭店楚墓竹簡之「魯穆公問子思」:魯穆公問於子思曰:「何如而可謂忠臣?」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公不悅,揖而退之。成孫弋見,公曰:「鄉者吾問忠臣於子思,子思曰:『恆稱其君之惡者,可謂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孫弋曰:「噫,善哉,言乎!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嘗有之矣。恆稱其君之惡,未之有也。夫為其[君]之故殺其身者,效祿爵者也。恆稱其君之惡者,遠祿爵者[也]。為義而遠祿爵,非子思,吾惡聞之矣。」 
前任:
魯元公
春秋魯國君主
前415年-前383年
繼任:
魯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