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9年6月25日) |
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法語:loi du 9 décembre 1905 concernant la séparation des Églises et de l'État)由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眾議院於1905年12月9日通過的一項法律[1]。該法律在法國確立了世俗國家的概念,並廢除了拿破崙制定的1801年教務專約。當時法國由埃米爾·孔布的左翼聯盟領導。該法基於三項原則:國家中立、宗教信仰自由、與教會相關的公共權力,法律的核心原則為世俗性。背景:由於天主教會處罰了聲明支持法國共和政府的司鐸,1904年7月30日,法國眾議院投票表決與梵蒂岡斷絕外交關係[2]。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政府為緩和右翼的關係,未在收復領土阿爾薩斯洛林適用此法。而是依照德國做法,繼續在此適用1801年教務專約。1919年11月,法國大選,右翼政府大獲全勝。1921年,法國恢復和梵蒂岡的外交關係。[3]
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 | |
---|---|
批准日期 | 1905年12月9日 |
保管地 | 巴黎國家檔案館 |
作者 |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埃米爾·孔布 尚·饒勒斯 弗朗西斯·德·普雷桑塞 |
參考
- ^ The Law of 1905. Musée virtuel du Protestantisme. [201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Coppa, Frank J. The Modern Papacy, 1798–1995. Routledge. 1999 [2016-08-02]. ISBN 97813178948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4).
On 30 July 1904 the French terminated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the Vatican.
- ^ Jeremy D. Popkin. A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2nd. USA: University of Kentucky. 2001: 208.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1905年法國政教分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