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於2006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時間段[1]。本季的活躍程度與前一年相比遠遠不及,是繼2001年以來第一個沒有任何颶風在美國登陸的大西洋颶風季,也是繼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首次在整個十月份都沒有熱帶氣旋形成[2]。起初氣象學家預計在極其活躍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後,2006年的活躍程度應該只會略低。然而,2006年迅速形成的厄爾尼諾現象、大西洋熱帶海域上空的撒哈拉空氣層,以及以百慕達為中心的亞速爾高壓這一強大二級高氣壓的持續存在,都令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活動程度大幅降低。從10月2日以後一直到颶風季結束都完全沒有熱帶氣旋形成[3]。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2006年6月10日 |
末個系統消散 | 2006年10月2日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海倫和戈登 |
• 最高風速 | 120 mph(195 km/h) |
• 最低氣壓 | 955 mbar(hPa;28.2 inHg) |
氣旋季統計 | |
熱帶低氣壓數 | 10 |
風暴數 | 10 |
颶風數 | 5 |
大型颶風數 (三級+) | 2 |
死亡人數 | 直接造成7人死亡,間接導致7人喪生 |
財產損失 | $5.0442億(2006年美元) $7.6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
相關條目 | |
熱帶風暴阿爾貝托登陸佛羅里達州,間接造成兩人死亡;颶風埃內斯托在海地產生暴雨,直接導致該國和美國至少7人遇難。埃內斯托之後一共還形成了4場颶風,其中包括全季最強的海倫和戈登。整個颶風季一共造成14人喪生,經濟損失約5億美元(2006年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7.56億美元)。此外,2005年12月底形成的熱帶風暴澤塔一直持續到了2006年1月初,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二個跨日曆年的大西洋風暴。雖然其存在時間不在任何一年颶風季的正式時間段里,但仍然可以視為2005和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季節預報
每年颶風季開始前,包括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威廉·M·格雷博士、菲利普·克羅茲巴赫(Philip J. Klotzbach)及其同僚在內的一些颶風專家會發佈颶風活動預測,其預測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相互獨立。克羅茲巴赫的團隊認定,1950到2000年間的每年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9.6場熱帶風暴,5.9場颶風和2.3場大型颶風[注 1]。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則認為一個平均水平的大西洋颶風季會形成6至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4到8場會成為颶風,1至3場會達到大型颶風強度。[5][6]
來源 | 日期 | 命名 風暴數 |
颶風數 | 大型 颶風數 |
CSU | 平均(1950至2000年)[5] | 9.6 | 5.9 | 2.3 |
NOAA | 平均[7] | 6–14 | 4–8 | 1–3 |
1950至2006年間最活躍 | 28 | 15 | 8 | |
1950至2006年間最不活躍 | 4 | 2 | 0 | |
CSU | 2005年12月5日 | 17 | 9 | 5 |
CSU | 2006年4月4日 | 17 | 9 | 5 |
NOAA | 2006年5月22日 | 13–16 | 8–10 | 4–6 |
CSU | 2006年5月31日 | 17 | 9 | 5 |
CSU | 2006年8月3日 | 15 | 7 | 3 |
NOAA | 2006年8月8日 | 12–15 | 7–9 | 3–4 |
CSU | 2006年9月1日 | 13 | 5 | 2 |
CSU | 2006年10月3日 | 11 | 6 | 2 |
實際情況 | 10 | 5 | 2 |
季前預報
2005年12月5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針對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發佈第一份擴展範圍預報,估計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形成17場命名風暴,9場颶風,至少5場大型颶風[5]。
像前一年颶風季一樣,克羅茲巴赫等人預測很可能會有至少一場大型颶風直接襲擊美國,其中美國本土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的幾率有81%,包括佛羅里達半島在內的美國東岸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的可能性也有64%,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向西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47%的可能會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此外,預報中還估計加勒比地區發展出大型颶風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幾個月後的2006年4月4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發佈了另一份預報,其中確認了之前在12月發佈的預測。[8]
2006年5月22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佈了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季前預報,估計一共會形成13到16場命名風暴,其中8至10場會成為颶風,4到6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9]。
2006年5月31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發佈了2006年的最後一份季前預報,再次確認了之前的預測[10]。
季中展望
2006年8月3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降低了預測數值,估計會形成15場命名風暴,7場成為颶風,3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報告中指出,外界環境已經不及這年早些時候那樣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根據報告,熱帶大西洋的海平面氣壓和信風強度都高於正常水平,海面溫度也呈現出異常的下降趨勢。[11]
2006年8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也修訂了季節預報,估計一共會形成12至15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7到9場成為颶風,3到4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這一修訂同樣是因為熱帶大西洋的發展環境不利、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的增強,以及「美國東部和大西洋西部上空」都缺少「非常持久的上層脊格局」。[12]
9月1日,克羅茲巴赫的團隊再次調低預測數值,命名風暴數減少到13場,其中5場成為颶風,兩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這一更改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撒哈拉空氣層和太平洋中部與東部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趨勢[13]。一個月後的10月3日,克羅茲巴赫等人又一次把命名風暴數調低至11場,颶風數6場,大型颶風數2場,主要原因是持續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14]。
季節總結
熱帶風暴澤塔於2005年12月30日形成,一直持續到2006年1月6日。雖然其存在的大部分時間都是2006年,但仍需按形成年份歸入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截至2013年,澤塔仍是繼1954年的1954年12月颶風愛麗絲以來僅有的一場跨日曆年的北大西洋熱帶氣旋。[15]
本季於2006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形成的時間段[1]。颶風季開始10天後,熱帶風暴阿爾貝托在加勒比海發展形成[16],經過約4個月後,颶風艾薩克於10月3日在紐芬蘭島以南消散[17]。與毀滅性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相比,本季無論是在死亡人數還是破壞程度上都遠遠不及。登陸美國的一共只有三場熱帶風暴,其中首場是熱帶風暴阿爾貝托,以風速每小時80公里強度登陸佛羅里達州,造成洪災和輕度破壞[16]。熱帶風暴貝里爾雖有登陸南塔克特,但構成的影響很小[18]。第三場風暴是2006年颶風埃內斯托,但登陸時只有熱帶風暴強度,導致維珍尼亞州和佛羅里達州各有兩人喪生,但造成了價值5億美元(2006年美元)的破壞[19]。整個大西洋颶風季里只有阿爾貝托這一場熱帶氣旋對墨西哥構成了影響[20]。加拿大在2006年裏受到了多場熱帶氣旋影響,其中包括阿爾貝托、無名風暴、貝里爾、佛羅倫薩和艾薩克[21]。
6月20日,巴哈馬以東海域形成了一片上層擾動並向西橫過該群島。6月24至26日間,系統中偶爾會有對流區發展出來,並形成了下層擾動。系統轉向北上,於6月27日接觸到墨西哥灣暖流而得以發展為成熟的熱帶氣旋。風暴在北卡羅萊納州加特利縣莫爾黑德城(Morehead City)附近登陸並向西北方向沿美國東岸行進,在中大西洋各州引發了嚴重且致命的洪災,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並沒有將其歸類,只有偵察機、NEXRAD氣象雷達和地面觀測結果表明風暴有可能達到了熱帶氣旋標準。[22]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季前活躍度展望中預測全季會形成13到16場獲得命名的風暴,8至10場颶風和4到6場大型颶風,還預計會有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美國東南部[9]。但實際情況卻要遠遠低於這一預測,一共只形成了10場風暴,是繼僅形成7場熱帶氣旋的1997年以來最少的一年。全部10場風暴中有5場達到颶風強度,兩場成為大型颶風,這兩個數字都是繼1997年以來的最低值,其中大型颶風數與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持平。整個10月里一共只觀測到一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是繼在這個月沒有風暴形成的1994年大西洋颶風季以來最少的一年。此外,一共只有3場獲命名的風暴登陸美國,這也是繼2001年以來最少的[3]。這樣的情況出現有着多種客觀原因共同作用,其中包括迅速形成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大西洋熱帶海域上空的撒哈拉空氣層,以及以百慕達為中心的亞速爾高壓這一強大二級高氣壓的持續存在[9]。此外,大西洋西部的海面溫度與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甚至略低,相比之下,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同一區域的海面溫度則遠遠高於平均值[23]。
本季的活躍程度也通過相對較低的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只有79[24]。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節)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此外,亞熱帶氣旋的這一數據不會計入累計數[25]。
風暴
熱帶風暴阿爾貝托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10日-6月14日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5 mbar(hPa) |
6月10日,伯利茲近海上空一片與大規模低氣壓區關聯的擾動天氣區在加勒比海的溫暖海水上空發展成本季首場熱帶低氣壓[16]。風暴給墨西哥帶去小雨,其中尤卡坦州的佩托(Peto)在24小時內降雨量達到全國最高的100毫米[20]。西南風向的垂直風切變起初令氣旋無法得到大幅增強,但低氣壓還是在逼近佛羅里達州後於6月11日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阿爾貝托」(Alberto)。接下來最深層對流下方的環流突然出現重組,風暴這時正好經過溫暖的佛羅里達洋流,阿爾貝托因此迅速發展,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15公里的最高強度,略低於颶風標準。其後氣旋因進入水溫較低的大陸架水域而減弱,於6月14日以風力時速72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州泰勒縣登陸[16]。阿爾貝托向東北方向前進並逐漸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給南、北卡羅萊納州帶去暴雨。其殘留從東海岸進入大西洋並轉變成一場強烈的溫帶風暴,給新斯科舍帶去狂風暴雨和大浪,導致海上有4名漁夫失蹤[16]。
阿爾貝托在北卡羅萊納州產生了創紀錄的降雨量,其中最高的達到約182毫米[26]。佛羅里達州有兩人喪生[27],損失總額估計為25萬美元(2006年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37.8萬美元)[28]。風暴之後還導致4名水手在新斯科舍以南約370公里洋面失蹤[16]。
無名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7日-7月18日 |
---|---|
強度 | 50 mph(85 km/h)(一分鐘) 998 mbar(hPa) |
7月13日,一股冷鋒離開美國東部,隨後在大西洋西部上空基本停止移動[29]。冷鋒衰減並消散後留下了兩片低氣壓區[30],其中偏南的一片靠近北卡羅萊納州的低氣壓區發展成了熱帶風暴貝里爾[31],偏北的一片系統則於7月16日在鱈魚角東南偏南海域轉變成溫帶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進入溫暖水域上空,於當天晚些時候從逐漸消散的鋒中分離。中心附近有對流發展出來,氣旋於7月17日在南塔克特東南方向約390公里洋面轉變成熱帶低氣壓[29]。低氣壓加速朝東北前進,於6小時後達到熱帶風暴標準。風暴中出現顯著的帶狀特徵,經過繼續強化,氣旋於7月17日晚在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以南約395公里海域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5公里的最高強度。此後不久,風暴離開墨西哥灣暖流並接觸到水溫大幅降低的水域,其對流迅速減少,風暴也快速減弱,於7月18日退化成一片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系統殘留穿過了紐芬蘭島,之後轉向東北偏東,於7月19日消散[29]。風暴在橫過紐芬蘭前已大幅弱化,因此構成的影響很小[21]。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將此風暴歸類為不符合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烈風,與之前的冷鋒相連。但颶風季過後的分析中發現了足夠的證據表明系統在達到最高強度時其中沒有冷空氣入侵,也沒有鋒面系統特徵。經過觀察和分析,氣象學家認為風暴擁有對稱的暖芯,只是當時仍被歸類為亞熱帶氣旋。2006年12月15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正式把這一天氣系統重新歸類為無名熱帶風暴。[29]
熱帶風暴貝里爾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8日-7月21日 |
---|---|
強度 | 60 mph(95 km/h)(一分鐘) 1000 mbar(hPa) |
之前發展出無名熱帶風暴的鋒面系統在北卡羅萊納州以東洋面催生出另一片低氣壓區。7月18日,系統發展成熱帶低氣壓,由於帶有深層對流,風暴於7月19日達到足夠強度而升級成熱帶風暴貝里爾。氣旋向東北方向橫過南塔克特,於7月21日在新斯科舍西南方向消散[18]。南塔克特在貝里爾逼近期間海浪達到3米高[32],導致4人受離岸流所困,幸得救生員所救[33]。風暴殘留給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帶去中等程度降水,最多的地方有88毫米,局部地區在一小時內降雨量就達到25毫米。貝里爾沿途出現中等強度風力,其中在新斯科舍南部達到最高的每小時96公里[21]。
熱帶風暴克里斯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日-8月4日 |
---|---|
強度 | 65 mph(100 km/h)(一分鐘) 1001 mbar(hPa) |
7月下旬,一股東風波[注 2]離開非洲海岸並橫過大西洋。其關聯的對流逐漸組織起來,於7月31日在安提瓜島以東約260公里海域成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移動並很快強化成熱帶風暴克里斯,隨後在美屬處女群島東北方向達到風力時速100公里的最高強度。氣象部門預測風暴會繼續增強,並在進入巴哈馬期間達到颶風強度,但克里斯實際上由於風切變的影響而開始變得混亂。8月4日,氣旋降級成熱帶低氣壓,於8月5日朝古巴海岸逼近期間消散。[35]
風暴產生的影響僅限於給伊斯帕尼奧拉島和古巴帶去中等強度降水。皇家加勒比國際遊輪等郵輪公司變更了船隻航線以避開風暴[36]。波多黎各因降雨引起河流溢出,導致該島東北部的一條高速公路臨時封閉。伊斯帕尼奧拉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巴哈馬和古巴東部部分地區降雨量達到50毫米,部分山區更達100毫米[35]。
熱帶風暴黛比
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1日-8月26日 |
---|---|
強度 | 50 mph(85 km/h)(一分鐘) 999 mbar(hPa) |
8月20日,一股東北波離開非洲海岸進入大西洋,並馬上發展出對流帶和大規模環流。協調世界時8月21日下午18點,佛得角東南偏南方向形成了一股熱帶低氣壓[37],其規模巨大,組織結構井然有序[38],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並於8月23日升級成熱帶風暴黛比[37]。
8月23日晚,風暴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0公里的最高強度,並在此強度保持了約兩天時間[37],接下來則由於接觸的空氣更加乾燥和穩定而失去結構[39]。一片上層低壓槽令南向風切變增加,導致對流從中心分離。氣旋開始減弱,於8月26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之後退化成殘留低氣壓,系統環流之後還持續了兩天時間[37]。
颶風埃內斯托
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4日-9月1日 |
---|---|
強度 | 75 mph(120 km/h)(一分鐘) 985 mbar(hPa) |
颶風埃內斯托源於8月18日離開非洲海岸的一股東北波。系統逐漸西進到達大西洋西部,於8月24日在向風群島附近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北偏西方向經過加勒比海,於8月25日強化成熱帶風暴埃內斯托。風暴於8月27日在海地西南方向短暫達到颶風強度,但很快就因與陸地的相互作用減弱。8月28日清晨,埃內斯托以熱帶風暴強度從古巴關塔那摩灣附近登陸。氣象部門曾預測氣旋會在墨西哥灣成為大型颶風,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部分地區構成威脅。但是,埃內斯托行經海域遠比預計更加偏東,於8月29日在佛羅里達州最南端以熱帶風暴強度登陸。風暴經過佛羅里達州,從卡納維拉爾角進入大西洋,這一期間一直保持着熱帶風暴強度,再於8月31日以略低於颶風標準強度登陸北卡羅萊納州。9月1日,埃內斯托在維珍尼亞州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於9月4日在魁北克上空消散。[19]
風暴存在早期產生的降雨奪走了海地5人的生命。之後佛羅里達州又有兩人因路面濕滑引發的交通事故喪生。維珍尼亞州所受破壞最為嚴重,暴雨引發了嚴重洪災。整個美國共因這場風暴遭受了約5億美元的損失(2006年美元)。[19]
颶風佛羅倫薩
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3日-9月12日 |
---|---|
強度 | 90 mph(150 km/h)(一分鐘) 974 mbar(hPa) |
9月3日兩股東風波出現合併,形成一片大規模低氣壓區,颶風佛羅倫薩就源於這片低氣壓區。這股擾動向西移動,在大西洋開放水域上空發展成熱帶低氣壓。9月5日,系統組織性進一步改善並升級成熱帶風暴佛羅倫薩。由於結構混亂,並且擁有多個環流中心,氣旋在接下來數天裏都只屬於一場強度較弱的熱帶風暴,即便是在外部環境已經變得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後也沒有明顯改觀。佛羅倫薩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於9月10日在百慕達以南洋面達到颶風標準,以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一級颶風強度從百慕達以東近海掠過,並在這一過程中達到風力時速145公里的最高強度。颶風轉向北上,經過加拿大海洋省份上空後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轉變成一場強烈的溫帶風暴。[40]
百慕達、背風群島、處女群島和伊斯帕尼奧拉島經報道出現大量涌浪、離岸流和暗潮[41]。佛羅倫薩給百慕達帶去時速達185公里的強烈陣風,加上暴雨的共同影響,當地有2.3萬套房屋失去供電。整場風暴一共造成了20萬美元的損失(2006年美元,相當於2023年的30.2萬美元)。接下來佛羅倫薩轉變成溫帶氣旋,給整個紐芬蘭島帶去暴雨,摧毀了一套房屋,另有多套受輕度損傷。幸運是整場颶風沒有造成人員喪生。[42]
颶風戈登
3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0日-9月20日 |
---|---|
強度 | 120 mph(195 km/h)(一分鐘) 955 mbar(hPa) |
9月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並在接下來幾天時間裏橫過大西洋,到達一片風切變很少的海域,其關聯的低氣壓區於是得以組織成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於9月11日在大西洋開放水域上空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戈登」(Gordon)。風暴轉向北上,於9月13日達到颶風強度。9月14日,戈登成為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首場大型颶風,並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95公里的最高強度。颶風繼續北上並開始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9月20日,系統已成為溫帶氣旋,給英國帶去狂風暴雨,[43]該國遭遇風速達每小時130公里,在此期間有約12萬戶居民家中停電[44]。
颶風海倫
3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2日-9月24日 |
---|---|
強度 | 120 mph(195 km/h)(一分鐘) 955 mbar(hPa) |
9月11日,一股強勁的東風波離開非洲西海岸並開始迅速發展,在佛得角東南偏南海域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9月14日,低氣壓在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的過程中增強成熱帶風暴海倫。氣旋繼續強化,於9月16日升級成颶風。海倫開始北上,於9月18日成為本季第二場、也是最後一場大型颶風,並很快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由於到達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而開始弱化,於9月20日消散,其間除了給不列顛群島帶去中等強度陣風外沒有對陸地構成較大影響。[45]
颶風艾薩克
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27日-10月2日 |
---|---|
強度 | 85 mph(140 km/h)(一分鐘) 985 mbar(hPa) |
颶風艾薩克源於9月18日離開非洲海岸的一股東風波。東風波向西移動,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一股熱帶低氣壓,這股低氣壓又於9月28日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艾薩克」(Issac)。風暴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於9月30日達到颶風標準。艾薩克轉向北上並達到風力時速13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開始減弱並掠過新斯科舍[17],給紐芬蘭島帶去中等強度風力,當地記錄下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96公里,持續風速則為每小時74公里[46]。
風暴時間表
風暴名稱
Alberto | Helene | Oscar(未用) | ||
Beryl | Isaac | Patty(未用) | ||
Chris | Joyce(未用) | Rafael(未用) | ||
Debby | Kirk(未用) | Sandy(未用) | ||
Ernesto | Leslie(未用) | Tony(未用) | ||
Florence | Michael(未用) | Valerie(未用) | ||
Gordon | Nadine(未用) | William(未用) |
右側的列表中顯示了2006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這份名單與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基本相同,只有「柯克」(Kirk)例外,用來取代基斯(Keith)[47]。本季沒有任何一個名稱退役,所以都將在2012年大西洋颶風季再度使用,這也是繼1997年以來第一個沒有名稱退役的大西洋颶風季[48]。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
季節影響
ACE的計算公式: ,單位為 。[49]
風暴名稱 | 持續日期 | 風暴最高強度 | 最大持續風速 | 最低氣壓 (百帕) |
ACE | 登陸 | 損失 (百萬美元) |
死亡人數 | ||
---|---|---|---|---|---|---|---|---|---|---|
地點 | 時間 | 風速 | ||||||||
阿爾貝托 | 6月10至14日 | 熱帶風暴 | 70(110) | 995 | 2.6 | 佛羅里達州泰勒縣亞當斯海灘 | 6月13日 | 40(75) | 0.42 | 0(3) |
無名 | 7月17至18日 | 熱帶風暴 | 50(85) | 998 | 0.645 | 沒有登陸 | 0 | 0 | ||
貝里爾 | 7月18至21日 | 熱帶風暴 | 60(95) | 1000 | 2.1 | 麻省南塔克特 | 7月21日 | 45(85) | 很小 | 0 |
克里斯 | 8月1至4日 | 熱帶風暴 | 65(100) | 1001 | 2.35 | 沒有登陸 | 很小 | 0 | ||
黛比 | 8月21至26日 | 熱帶風暴 | 50(85) | 999 | 2.1 | 沒有登陸 | 0 | 0 | ||
埃內斯托 | 8月24至9月1日 | 一級颶風 | 75(120) | 985 | 3.6 | 關塔那摩灣 | 8月28日 | 50(85) | 500 | 7(4) |
佛羅里達礁島群農園礁島 | 8月30日 | 50(85) | ||||||||
佛羅里達州邁亞密-戴德縣 | 8月30日 | 50(85) | ||||||||
北卡羅萊納州不倫瑞克縣奧克島 | 8月31日 | 70(110) | ||||||||
佛羅倫薩 | 9月3至12日 | 一級颶風 | 90(150) | 974 | 12.2 | 沒有登陸 | 0.2 | 0 | ||
戈登 | 9月11至20日 | 三級颶風 | 120(195) | 955 | 21.4 | 亞速爾群島聖米格爾島 | 9月20日 | 80(130) | 很小 | 0 |
海倫 | 9月12至24日 | 三級颶風 | 120(195) | 955 | 27.9 | 沒有登陸 | 0 | 0 | ||
艾薩克 | 9月27日至10月2日 | 一級颶風 | 85(140) | 985 | 6.7 | 沒有登陸 | 很小 | 0 | ||
季節總結 | ||||||||||
10場氣旋 | 6月10日至10月2日 | 120 | 955 | 81.7 | 7次登陸 | 500 | 7(7) |
參見
- 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
- 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
- 2006年北印度洋氣旋季
- 西南印度洋氣旋季:2006-07
- 澳洲地區氣旋季:2006-07
- 南太平洋氣旋季:2006-07
解釋說明
參考資料
- ^ 1.0 1.1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G: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 ^ Mainelli; Bevan. Monthly Tropical Weather Summary for October 200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11-01 [200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 ^ 3.0 3.1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Summary of 2006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and Verification of Authors' Seasonal and Monthly Forecasts.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11-17 [2006-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 ^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A: Basic Definitions.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A3) What is a super-typhoon? What is a major hurricane ? What is an intense hurricane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 ^ 5.0 5.1 5.2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6.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5-12-06 [Ma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 ^ Landsea, Chris. AOML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E10. NOAA. 2005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 ^ NOAA Reviews Record-Setting 2005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4-13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 ^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6.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04-04 [May 22,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30).
- ^ 9.0 9.1 9.2 NOAA Predicts Very Active 2006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3).
- ^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6.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05-31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6.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08-03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NOAA: August 2006 Update to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utlook.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8-08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 ^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Forecast of Atlantic hurricane activity for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06 and seasonal update through August.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09-01 [2013-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Forecast of Atlantic hurricane activity for October–November 2006 and seasonal update through September.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6-10-03 [2013-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Richard D. Knabb;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Zeta (PDF). NOAA. 2006-03-17 [2014-06-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5).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Lixion Avila & Daniel Brown. Tropical Storm Alberto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30).
- ^ 17.0 17.1 Mainelli, Michelle/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Isaac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1-16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18.0 18.1 Pasch, Richard J./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Beryl (PDF). NOAA. 2006-08-31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19.0 19.1 19.2 Knabb, Richard D.; Mainelli, Michelle. Hurricane Ernesto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12-15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20.0 20.1 Hernández Unzón, Alberto. Resumen de la Tormenta Tropical "Alberto" del Océano Atlántico (PDF). Servicio Meteorológico Nacional. 2006 [2009-03-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7).
- ^ 21.0 21.1 21.2 2006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Review.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7 [200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4).
- ^ Zachary Gruski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Possible U.S. Landfalling Tropical Storm in 2006. Monthly Weather Review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0-01, 138 (01): 265–278 [2014-09-01]. Bibcode:2010MWRv..138..265G. doi:10.1175/2009MWR30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5).
- ^ 2006 Tropical Storm Season Now Below Average. WeatherStreet. 2006 [201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7).
- ^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Blaes. Remnants of Alberto Produced Record Rainfall Amounts Across Central North Carolina. Raleigh, North Carolina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Event Report for Florida (3) (報告). 2006.
- ^ Storm event: Tropical Storm – Florida (報告).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6 [200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8).
- ^ 29.0 29.1 29.2 29.3 Eric S. Blake and John L. Beven. Unnamed Tropical Storm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6).
- ^ Mainelli & Beven. July 16, 2006 Tropical Weather Outlook (2).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6).
- ^ Richard Pasch. Tropical Storm Bery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6).
- ^ NASA/GOES Project Office. Beryl's Effect on Nantucket Island, Mass.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6).
- ^ Carolyn Johnson and Yuxing Zheng. Tropical Storm Beryl sweeps into region. Boston Globe. 2006-07-21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 ^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 ^ 35.0 35.1 Stewart, Stacy R./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Chris (PDF). NOAA. 2006-11-29 [2010-06-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6-16).
- ^ AP. Tropical Storm Chris loses steam. 2006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
- ^ 37.0 37.1 37.2 37.3 Franklin, James L./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Debby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1-02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Stewart. Tropical Depression Four Discussion Number 2.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Franklin. Tropical Storm Debby Discussion Number 9.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 ^ Beven, Jack/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Florence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2-21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Associated Press. Bermuda braces as Florence becomes hurricane. CNN.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6).
- ^ Florence deals Bermuda a blow, moves on. MSNBC News. 2006 [January 27,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1).
- ^ Blake, Eric S./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Gordon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1-14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Thousands of homes without power. BBC News. 2006-09-23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 ^ Brown, Daniel P./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Helene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1-15 [2010-06-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6-16).
- ^ Bowyer, Peter. Canadian Tropical Cyclone Season Summary for 2006.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6 [201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0).
-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8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8).
- ^ Gary Padgett, Jack Beven, James Lewis Free, Sandy Delgado. Subject: B3) What storm names have been retired?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2-05-23 [2014-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 ^ 本ACE計算資料由NRL提供,採1分鐘平均風速
外部連結
-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大西洋熱帶天氣展望(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每天會更新四次
-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2006年公告存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2006年熱帶氣旋在美國產生的降水分佈信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2006年大西洋颶風季——包括所有風暴的先進路徑圖
- 對活躍颶風的追蹤和存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NRL hurricane pa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有關多個風暴詳盡信息的頁面
- 2006年颶風追蹤——Google Ear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