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國/存檔1


什麼是中國?什麼是中國文化?難道只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才是中國?唐朝呢?明朝呢?清朝呢?條目就是條目,寫那麼多現在別人的看法幹什麼? --Wikiqebia 06:32 2006年1月6日 (UTC)

寫中國的條目要先澄清中國的概念,中國這個國家意義的詞彙雖然出現在近世,但是其內涵自古有之,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及涵義。被尊為中國文化史的開山祖師的柳詒徵,所著的《中國文化史》,其中對中國的概念,至今仍是相當權威的參考。 --Wikinu 07:01 2006年1月6日 (UTC)


關於本條目的語法問題

條目中"海峽兩岸的歧見"一章節,"...和日本殖民主義的長期發酵之下..."和"...疼惜台灣且願意欲台灣共進退的外國籍人士..."兩處.其中發酵和疼惜兩詞個人認為用詞有問題!前者用詞不明確,後者含感情色彩.前者建議刪除所描述的句子,後者建議改為"支持台灣政府行為的外國籍人士"

中華民國領土的範圍

從中華民國成立以來有關領土範圍的記載:

  • 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三條: 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
  • 1931年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各省及蒙古、西藏」。
  • 1936年中華民國《五五憲草》規定:「中華民國領土為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川,西康,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青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察哈爾,綏遠,寧夏,新疆,蒙古,西藏等固有之疆域。 (按:當時台灣為日本所統治,故未提及)
  • 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的第四條: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但實際上並沒有《領土法》詳細規定範圍)
  •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神聖領土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的規定,但台灣方面並不承認)
  • 1990以前台灣的教科書所提及: 中華民國固有疆域繼承清朝末年疆域,其範圍包含大陸35省、蒙古國臺灣之全部領土及俄羅斯聯邦之圖瓦共和國、江東64屯、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之帕米爾高原,緬甸北部高貢黎山以西等區域。(按: 當時承認大陸和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90以後台灣教科書逐漸減少將大陸地區視為國土, 官方雖然未將中國視為外國, 但較少將中國大陸視為本國, 而是用兩岸來取代, 1991年更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治大陸的合法政權, 另一方面, 則是尋求從法律上變更國土範圍, 但此舉受到中國大陸的強烈不滿, 也未成為台灣民眾的多數共識。雖然法律上所認定的國土範圍與事實有出入, 但目前台灣民眾多認為中華民國領土僅限於台灣地區。

一般人也許直接認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但一種比較弔詭的觀點是: 根據中華民國歷來的法律(1912-1936)中, 反而沒有提及台灣是中國的領土, 於是有說法認為台灣的地位可稱為未定; 但現在中華民國的治權又僅限於台灣, 使得台灣究竟屬於誰的問題一直成為爭議, 也因此有說法稱當時的國民黨政權是強佔台灣自主的外來政權阿牛 08:42 2004年9月29日 (UTC)

關於《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所言的固有疆域範圍,可參考同年立憲後由內政部所編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冊》,當中包括了臺灣卻不包括外蒙古。(218.13.76.188 13:47 2004年10月12日 (UTC))
1947年立憲當時, 國民政府已經接收台灣, 而蒙古國(外蒙)則早在1921年就宣佈獨立, 直到1946年國民政府始承認之, 後來雖然因為中蘇關係破裂使得國民政府否認蒙古國獨立(聯合國控蘇案)。 但隨後的國共內戰共產黨取得勝利, 為維持與蘇聯共產黨的關係, 亦正式承認蒙古國的獨立。 因此反而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外蒙獨立, 而中華民國反而不承認的情況。
阿牛 09:31 2004年10月26日 (UTC)
移動自Talk:中华

為什麼是導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虎兒 16:24 2004年10月4日 (UTC)

不知道,改成中國。--[[User:Zy26|zy26 (Talk)]] 16:37 2004年10月4日 (UTC)
移動完畢

「中國」這名詞的使用

我不同意,中國一詞就是因國家意識而產稱的,所指的就是個國家,並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簡稱。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中國二字為基礎創造的國號,請別搞混了。以文化來說,中國和台灣的文化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台灣是以南島民族文化為主的,只是因為政治力的影響,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較大。海島國家和大陸國家的生活型態完全不一樣,怎麼說是同樣的文化呢!可見作者你本身已經受到太大的政治影響。中華這個字眼,意指在中國的華夏人,廣為使用是在中華民國創立時期,孫中山先生為了凝聚當時混亂不已的中國人,並且區分和滿人的不同所廣為使用的名詞,如今,受到中國文化較多的文化稱中華文化,如同說華語的皆稱華人,不管是新加坡,台灣,中國,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且說華語的皆稱華人,當然這還是受自大的中國人影響所致。--akway

照你的說法,因為海島文化,夏威夷要獨立,格陵蘭要獨立,南沙要獨立,西沙要獨立,海南要獨立。。。。。。國家就不能有海島?Derekhe 03:18 2005年7月12日 (UTC)

按樓上的說法:海南也獨立,太平島也獨立,說上海話的也獨立,說四川話的也獨立,夏威夷每個島都獨立,釣魚島改釣魚國,英國分成三個國家,印度尼西亞就慘了,大概要拆成七八十個國家,只要方言不一樣都可以獨立,全拆成共和國,等着老美一個一個消滅吧。另外,「華人」這個概念指的是血統,不要亂扯,一隻小鴨 08:03:05 2005年10月13日 (UTC)

呵呵,老兄還是多讀一點書再來發表你的觀點吧。中華一詞早在孫中山以前就已經使用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6:56 2004年9月15日 (UTC)

我們應參照英文Wikipedia的做法嗎? --Lorenzarius 2003年3月20日 10:36 (UTC)

或許我們可以在「中國」這一個條目中,註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也同時是「中華民國」的簡稱?這樣讓別人自己選擇哪一條?--Formulax 2003年3月21日 02:05 (UTC)

「中國」這個情況並不只是「消除含糊」(disambiguation)就能解決的情況-「中國」這名詞所代表的不只是一個政權的名稱,它不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或中華民國的簡稱。﹙在不是談論現時政權的情況下﹚對大多數人﹙不論是兩岸或中外的人﹚來說,中國所包含的是我們整個民族的悠久的歷史及深遠的文化,在這個定義下大陸跟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人」不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或「中華民國公民」;中文不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字」或「中華民國的文字」……

但當我們在談論的是現時的政權時,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中國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總括:中國有兩重定義:一、中國現時的政權,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

對於定義一的中國,其他Wikipedia的做法是以中國去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必要與定義二的中國區分時才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例如:

對於定義二的中國就用中國來代表。例如:

在英文Wikipedia相關的討論:

我想我們可以參考在英文Wikipedia愛爾蘭的做法。

--Lorenzarius 2003年3月21日 08:55 (UTC)

我覺得,「中國」這個詞本身只是一個地理+政治名詞,應該從地理上和政治上一起解釋。至於中華的文化,例如中國歷史、中國語言等,當然應該有它們自己的條目。我的問題是,在「中國政治」中,是否應當包含台灣的政治?香港的政治?澳門的政治?或許在「中國政治」中,做一個綜述,詳悉的解釋可以放到「台灣政治」,「中國大陸政治」,「香港政治」……?這樣的話,其他的條目也可以照此來做。

或者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放到「中華」的條目中來。因為當我們說到在海外的中國人,中國文化時,「華人」、「中華文化」或許比「中國人」、「中國文化」更準確吧?這樣的話我們可以參照英文Wikipedia中對猶太人和以色列的表述。 --Formulax 2003年3月22日 01:17 (UTC)

當有紛爭的時候,我們當然可以把題目分開﹙也就是你舉的「中國政治」的例子﹚。但是如果「中國」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時候呢?比方當我們說中國國旗,我想所有人都會立刻想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而不會是其他任何的旗。如果是完全沒有混淆,那麼我們為甚麼不直接說中國國旗呢?對世上很多來說﹙包括我﹚,當討論的是政治,中國指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沒有其他意思。假如我們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成兩個條目,它們在內容上會有甚麼分別呢?﹙在我看來,中國就是一個有很長歷史的國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現時中國的政權,所以是沒有必要分開它們。都是台灣問題……﹚ --Lorenzarius 2003年3月22日 09:08 (UTC)


問什麼不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宣稱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簡稱「中國」;實踐中「中國」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亦與中華同義。

這裏是wiki,您有好的建議就自己加上去呀!另外,Wikipedia:討論後要署名。--Formulax 03:29 2004年2月21日 (UTC)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東亞。現在所說的中國,一般都認為是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在內的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均宣稱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簡稱「中國」,詳細情況參見「台灣問題」;語言實踐中「中國」常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以上是首條原文 我將中國的開頭定義按照個人的一些思考進行了修訂 , 原因有這麼幾條 : 1 通常歷史性描述如果在後面出現細則的話則應該在後面說明 (參照英文 england 定義 ,china定義 , 日文 ,中國定義 , 日文英國定義) , 並且四大文明古國這一說法並無國際廣泛學術應用性 。 所以我只對中文的字面含義進行了限定 , 但是沒有變更後面的細則 。因為是個人思考所以帶來的非中立因素還請指正 。


關於英文版wiki的說法,各位認為是否有必要做到不同語言的版本內容儘量統一?? 有的稱謂還是需要討論的,比如那裏有「China proper」的說法,應該怎樣用中文解釋?

--Narrowly, China = China proper + 滿洲?+ 內蒙古 + 西藏 + 新疆

還有就是一個國家一部分地區的稱謂是應該以本國說法為準,還是外國/歷史說法為準?

-- Tibet? Manchuria? 甚至古老的叫法比如Formosa?

又比如普通話, Mandarin Chinese?

MeaCulpa 07:00 2004年4月10日 (UTC)

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是獨立的,沒有必要做到內容的統一。一些詞彙在英語中經常被使用,但是很少在中文中出現。像「China proper」就是一個例子。至於國家、地區的稱謂,在中文版當然是以中文為準了。--Formulax 09:21 2004年4月10日 (UTC)

對於China proper一詞翻譯成中國本土,以及然後如上面朋友所說 China = China proper + 滿洲?+ 內蒙古 + 西藏 + 新疆 這樣的所謂等式出現,我認為不太合適,很容易引起誤會,畢竟中國本土一詞與China proper在一詞在意義上並非完全一致!在使用中中國本土往往解釋為中國大陸(政治意義上的)。 --Aleyu 07:46 2005年2月2日 (UTC)


我發現我和我的朋友完全無法認同使用「台灣問題」這個詞,因為這個詞根本就是以中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心。台灣人民沒有「台灣問題」,倒是有「中國問題」、「統獨問題」、「反飛彈問題」。「台灣問題」這樣的一個詞並不中立,不建議再使用「台灣問題」這樣的詞。 --Rickz 19:04 2004年4月10日 (UTC)

不對,台灣問題不是一個中國大陸的用詞,在國際上也使用台灣問題這個說法的。--Wing 19:07 2004年4月10日 (UTC)
英文維基則是Political status of Taiwan,使用中文的話應該是「台灣的國際定位」或「台灣的政治定位」會比較適合。 --Rickz 19:19 2004年4月10日 (UTC)
英文裏面沒有「台灣問題」一詞,但是這個詞在中文中是被廣泛使用的,沒有什麼不妥。我看不出「台灣問題」有什麼不中立的,這裏的「問題」也並沒有貶意,不是指「problem」,而是「issue」。「台灣問題」確實是被國際媒體普遍採用的稱呼,不僅僅是大陸媒體,BBC等國際媒體的中文版也是這麼叫的。如果台灣人認為這個詞有問題,那麼大陸人或許也會認為稱「中華民國」、「陳水扁總統」也有問題了。我認為維基百科應該以最常用的詞彙為準。--Formulax 06:38 2004年4月11日 (UTC)
同意Formulax。畢竟兩岸人民的資訊仍是不對稱的,特別是中國的媒體總是在政府的管制下報導。所以可能還是需要加上一些附註的說明,才是減少岐見最好的方法。 --Rickz 07:15 2004年4月11日 (UTC)

關於中國的定義問題,現在中國大陸主要是受到「一國兩制」的制約 因為「一國兩制」中的「一國」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非大中國概念 當然,官方也可以解釋成「一國兩制」只是一種「可能」的實行方式--zhouxiao 10:32 2004年12月5日 (UTC)

古漢語中的「中國」好像不是指的國家,而是更像「中原」這個詞,基本上應該是指人類活動範圍內全部人類(當時的認知範圍)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所以從古至今對「中國」的範圍解釋都是不同的(這大概也就是日本也有一個「中國」地區的原因),而現代漢語中的「中國」與古漢語中的意思已經有了很大區別。 以上只是本人的臆測,希望感興趣的網友能幫助尋找足夠的證據。----sgg163 17:11 2005年6月10日

個人意見

最近加入的內容表達得很像「個人意見」噢!--Samuel (talk) w: 05:00 2004年4月26日 (UTC)

原註釋放在這裏,請修改後再放到原文中:
都是形勢的必然,本不足以好大驚小怪;雖然海峽兩岸的人民友好,但是對於政府、政治、政客來說,兩岸是敵對狀態,不可否認。政治和人民的意願未必是一樣的。台灣是美國用來制衡中國為美國所用的一艘航空母艦,所以對峙是必然的。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崛起,必然打破現有平衡,和美國產生世界地位的衝突,當然,絕大部分和平人士都希望在未來看到中國的和平崛起。」--Samuel (talk) w: 05:22 2004年4月26日 (UTC)

我覺得是否可以把「中國」作為消歧異頁?--Hooh 15:39 2005年6月16日 (UTC)

台灣朋友批評別人××中心的同時,也應當注意一下自己是否××中心

實際上,大家已經格外的照顧你了,雖然你恐怕還不領情。大家對你作了許多的妥協,為什麼你就不能作一點呢?
把眼睛放在別人身上之餘,也請瞄一下自己,我們大家都這樣做才能一直合作不是嘛?
--21st centry fox 13:47 2004年5月14日 (UTC)

增加了一些內容,希望大家指正。

呵呵,增加了一些內容,希望大家指正。--大益蟲 04:36 2004年6月24日 (UTC)

俄語顯示錯誤

在我的瀏覽器上本頁文章中中國的俄語寫法顯示錯誤,但是在編輯頁面卻正確,俄語版上的顯示也正確,怎麼回事?--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5:49 2004年7月22日 (UTC)

試過了,是斜體字的問題,如果不要斜體的話就正常了,像這樣:Китай。以前自己在Word上面打俄文,弄成斜體的時候才發現很多字會走樣。比如說Book Antiqua;估計Tahoma或其他微軟的字型也是這種情形,八成偷工減料了吧……除非說俄國人的斜體本來就是長這樣的。--MilchFlasche 07:51 2004年8月4日 (UTC)
謝謝MilchFlasche的提醒。原來如此!仔細看了一下斜體與正常字體時顯示的差異。大概明白了其中的部分原因。斜體的俄語字母部分是採用俄語的手寫體形式,但是也有一些採用印刷體的形式。比如Китай(正常)和Китай(斜體),第1、4個字母的顯示都是印刷體形式,而第2、3、5個字母的顯示在斜體是手寫體,而正常字體時則是印刷體。真搞不清楚這是不是微軟的字型bug? 俄語中手寫體只有在第一個字母才偶爾會用印刷體書寫,我還從來沒有見過手寫體和印刷體如此混用的情況。一開始我還以為顯示錯誤呢。看着實在彆扭。--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8:11 2004年8月4日 (UTC)
你是不是說在斜體的情況,Китай變得好像"Kumau"那樣?那是正確的。俄語的手寫體的確是那樣的,不要懷疑。--石添小草 05:18 2004年10月30日 (UTC)

中華文明發祥地

不少考古發現表明,不只是黃河中下游。

支那

[1]上的「支那」由來考,可以參考一下--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8:36 2004年10月19日 (UTC)

「支那」一詞,早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出現,唐初玄奘取經,那爛陀寺兩高僧便有信曰「致書摩訶支那國」云云。

  • 」支那」是一詞,仏教経典中散見。仏教経典中詞有什麼侮辱性嗎?

首先,一詞」支那」作的是當時的中國人.中國人作的詞有侮辱性嗎? 不是.

元來歷代中國王朝為東夷(日本,朝鮮之蔑稱)、西戎(西方民族之蔑稱)、南蠻(越南一帯之蔑稱)、北狄(中原,古代北方民族之蔑稱)呼周辺國家. 歷史證明這事實。

關於"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台灣人在"文化"上覺得自己是不是中國人, 這是一個可以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回答的問題, 用不着研究者自己妄加解釋. 以2004年的一次民意調查為例:

針對受訪者的種族認同,調查結果顯示,有59.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僅有14.0%,另有18.3%表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李書璇和唐詩 2004)

以這個民意調查的結果來講, 剛剛新加上的這個資訊顯然是錯誤的, 是撰寫人自己的個人意志.

參考書目: 李書璇、唐詩,2004,牽手後中間選民『獨』性大增「手護效應」發酵民調顯示支持台獨者增至54.3%較之前增加12%,見台灣日報 [online]。台北:Yahoo!奇摩新聞。3月1日 [引用於 2004年3月1日]。全球資訊網網址:<http://tw.news.yahoo.com/040301/46/hd7w.html>。--wdshu|阿呆 02:28 2004年10月24日 (UTC)

我覺得這個民意調查的走向比較像是在問政治上的認同,而非文化上的認同耶。此外,記者用詞的不專業令人質疑這篇報導的正確性,兩岸的主體民族都是漢族,怎麼隔一個海峽,中國人與台灣人的認同怎麼會是"種族認同"?更何況,阿呆兄所引的這段文字,從頭到尾都沒有講到文化認同啊!
講到政治認同,我想台灣會認同中國的大概只有新黨那些比較偏激的人,絕大部分人在政治上不可能認同中國,也很少人認同一個中國(就算是認同」中華民國」的人,也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解讀為」搞兩個中國」)。至於文化認同,我不知道吃米飯、喝茶、祭祖、拜媽祖、尊敬天地君親師、寫繁體中文這些算不算是中國文化,或許中國文化已經在中國文化大革命後改變了意涵?所以現存台灣的種種文化現象不叫中國文化?還是這個研究問卷就像現存於台灣的民粹氛圍一般,只問了台灣中國,而沒有去講解這兩個詞的意涵究竟是什麼?--[[User:Theodoranian|虎兒 (留言)]] 03:15 2004年10月24日 (UTC)
雖然沒有研究過這個問題,但我很清楚所有調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暗示引導。例如如果問卷設計中首先問道「您是否認為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然後問道「您是否認為自己是中國人?」,那麼前一個提問對後一個提問的回答會有強烈的影響。看一個調查數字時,一定要仔細核實問卷的客觀性和調查的規範性,並對調查結果進行必要修正。--冷玉 04:47 2004年10月24日 (UTC)

一般學界的解釋, "國家/國族/民族認同(national identity)"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不同的面向(這當然是簡化的說法, 不過, 是可以參考一下): "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 以及"制度/政治認同." 面對這些國家認同的不同面向, 研究者必須選擇不同的"問卷問題"加以測量. 當然, 在日常生活當中, 乃至學術分析上面, 這些不同的面向都是糾葛在一起的.

我沒有看到我所引用之該條新聞的原始資料, 不過, 因為類似的調查在台灣做過太多(而且是由政治立場完全不同的政治行動者或研究機構來做), 結果大致上沒什麼太大的出入. 我猜這份調查可能是沿用張茂桂, 蕭新煌等人在1987年發展出來的"中國人-台灣人自我認同量表," 其原始問題如下:

訪問受訪者下列這道問題:"下面有好幾種關於個人的說法, 請勾選一項最能代表你的想法的說法: (1)我是中國人; (2)我是台灣人; (3)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4)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5)中國人台灣人, 或中國人台灣人沒有差別; (6)其他.(引自謝易峻 1997, 14)

當然, 這個原始設計應該是比較傾向所謂"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的概念, 不過卻也有相當之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意涵. 關於台灣人之國家認同的研究, 是目前學界極為熱門的研究題目. 這可能不是我在這裏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回答的問題. 不過, 我引出這則新聞的原始用意很簡單, 我們"大可不必"自己用想當然爾的方式臆測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在做任何比較明晰的statement之前, 我們必須仔細地參酌既有的文獻, 然後才可能下一個比較"具公信力"的陳述. 不然, 這和我們在寫評論性的文章, 又有什麼大區別呢.

其實, "認同"這個問題, 不只是在台灣, 在當前西方的學術界也是極為熱門的研究題目(其實這也是我投注最多心力的一個研究題目). 關於一些相關的語彙, 比如說"認同(identity)," "國家認同(national identity)"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 等, 到底涵義是什麼, 有時間的話, 我再寫成相關條目就教於各位吧.

參考書目

  • 謝易峻,1997,台灣選民國家認同類型之研究: 1996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wdshu|阿呆 13:47 2004年10月24日 (UTC)

台灣人究竟是不是中國人? 也許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 以往中國人是解讀成種族上的(所以說:四海都有中國人) 我們可以說台灣人的先民都是來自中國, 但若是以嚴格的國家認同來說, 現在提到中國人大多是指擁有"中國護照"的人啊! 雖然新加坡也有華人(但他們不會說我是中國人)... 或許上述的問題還可以加上 (7)我是台灣人也是華人 ...(這裏指的是種族上的華人=漢人) , 不過在這個選項之下,就會顯現出國家認同的意涵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一般人在不同的環境壓力前提下, 表現出的政治理念可能迥異, 問卷調查的結果雖然代表了某種程度的意志延伸, 在沒有公民投票的狀況下, 誰也沒有辦法知道這 究竟只是一種想法?還是一種決定?

阿牛 08:47 2004年10月26日 (UTC)
問卷的設計與解讀方式會關鍵性地影響調查結果,而上面所提到的那個統計,由於進行調查的單位本身有很重的政治色彩(包括那本書與台灣日報都是),因此我也認為數據僅只能供作參考,不具有代表任何事實的關鍵效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幾乎每個台灣人對於『中國人』的解讀角度,往往都是先從政治立場出發,然後針對自己的理念再做延伸,時常你問旁人『你認為你是不是中國人?』時,對方會要求你先給個前提,是在什麼場合時,要與什麼樣的對象相比較。台獨立場者會很明確的告訴你,『台灣人與中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中間立場者則可能會說,談到血緣與文化時,台灣人是中國人,但談到國籍與族群時,萬萬不可將台灣人與中國人(大陸人)混為一談。在面對外國人要介紹自己的出身時,會用『I come from Taiwan』的概率可能比『I'm a Chinese』來得高,其原因可能與個人的文化傳承認同不是很有關,而是不希望被別人與大陸上的中國人搞混。總之,『我們不是大陸人』是很強烈且一致性的訴求,至於對『中國』與『台灣』的解釋與認同問題,就顯得歧異許多了!--泅水大象 12:49 2004年10月26日 (UTC)

恢復/給予

昨天我把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權利,從此在國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成了聯合國中唯一代表中國的政治實體。

改為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中國在聯合國的權利,從此在國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成了聯合國中唯一代表中國的政治實體。

今天卻被恢復,請問為什麼?-- [[User:Ran|ran(留言)]] 02:10 2004年10月29日 (UTC)

聯合國大會,
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於維護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根據憲章所必須從事的事業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
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User:Zy26|zy26 (Talk)]] 05:27 2004年10月29日 (UTC)

我們就一定得照抄聯合國的公文嗎?
『恢復』二字的意義是:把某個已經改變的狀態還原,前提是這個狀態以前必須存在過。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之前從來就沒有參加過聯合國,世界許多政府至今也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所以「恢復」二字是不確切的。
政治組織的公文,一般都帶有政治性。像把「佔領」說成「進入」(日軍進入滿洲),把「屠殺」說成「事件」(南京事件),把「盟友」說成「傀儡」(韓國是美國的傀儡),把「政府」說成「當局」(這個例子就不用明說了吧)。而Wikipedia應該採用最中立,最不帶政治包袱的詞。
無論如何,虎兒已經把「決議由」加了進去,這個應該是比較中立的。-- [[User:Ran|ran(留言)]] 06:13 2004年10月29日 (UTC)

我認為,聯合國之所以把公文寫成那個樣子,是有它的綜合考慮的。而且,我相信他們在那個位子上的考慮比我們更廣泛。所謂的許多的國家,應該不足以在聯合國中造成 「給予」 吧?那麼,在這裏也多說無益了。[[User:Pashan|(討論)]] 14:06 2005年2月10日 (UTC)

關於「恢復」一詞,實在是有些不妥的,因為中國現在繼承了當時中華民國的政治地位,而後者是聯合國主導創始國之一。至於台灣的「中華民國」不能繼承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國際輿論和大陸政治壓力的原因-- MxS 16:16:44 2005年8月30日 (UTC)

有關重寫本條目的討論

這個條目的部分爭議來自文化中國及政治中國的不同解釋,建議可以參考一些辭典的編排方式,在條目後加括弧附註適用的領域,另如:中國(文化),中國(政治)。這樣便於界定,也使讀者更為清楚。--Pinc 08:01 2005年2月26日 (UTC)

觀點的片面性

各個語言版本的wiki是獨立的,就造成了一種文化的的差異甚至摩擦。其實這個也是wiki自由百科全書的另一面優勢,歷史是客觀的,是不會變的,可是在經過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分析後,歷史就變成了主觀的歷史了。所以各個獨立語言版本的wiki都會帶有各自文化的偏見。正如China proper, 從西方觀點排斥共產主義的角度上來看,China proper的劃分正是資本主義世界對「中國」最理想的劃分。這樣的文化和思維意識衝突其實很有趣,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可以看到西方世界與所謂的「共產主義世界」的觀點的矛盾與衝突,從而更客觀的了解世界。當然,做不到客觀了解世界的人其實還佔大多數,台灣問題就是一個例子,中國大陸人一定會為了台灣人的一些所謂的「台獨」的言詞而義憤填膺,甚至破口大罵。台灣人也一樣,當他們被說成是中國人時,他們也會極力的反對這種說法。試想如果講China proper的說法翻譯成中文,那一定將會造成一場很大的糾紛的。

意義其實在於比較不同社會對某件事物的定義,從而反應出文化的差異以及意識形態的差異。

China proper(有譯中國本土)的確被多數中國人認為是歧視,並帶有分裂國家的意味……--[[User:Zy26|zy26 (Talk)]] 00:25 2004年11月11日 (UTC)

Wikipedia中立原則的目的就是整合所有這些觀點。假如英文Wikipedia一味反映西方人的觀點的話,那麽包括en: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n:Tibet等許多條目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雖然還不能被許多中國人接受,但至少比西方對中國的一般認識要深入得多。

英文Wikipedia和中文Wikipedia的條目,最終只可能越來越相似,因爲會不停有人把兩邊的觀點互相翻譯,以達到最大可能的中立性。我覺得這才是Wikipedia最終的發展目標,而不是停留於一種文化的偏見。所以假如英文版和中文版仍然有很大的分歧的話,那只能表明我們做得還不夠...... -- [[User:Ran|ran(留言)]] 05:51 2004年11月12日 (UTC)

應該說,本着「求同存異」的角度儘量整和吧
至於不同文化間的理解,本來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有些也沒辦法
比如chinese一詞,本身就是有貶義色彩的,英文中,-ese一種輕蔑的稱呼(比如japanese、taiwanese),但現在,習慣成自然,也就沒有層意思了(反倒是chinaman成了篾稱,-man原本應該帶有尊敬含義的)
但有一點我還要說一下,說話也不要太絕對——中國大陸人不是個個見了「台獨」就義憤填膺什麼的,台灣人也不是個個堅決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在這裏,大家都有自由表達自己個人的看法,但隨便把別人拖下水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Zhouxiao 21:08 2005年1月9日 (UTC)
順便指明一下,-ese 沒有任何蔑稱意義。歐洲也有很多地方的英文稱呼用-ese(如葡萄牙人 Portuguese,阿拉貢人 Aragonese,萊昂人 Leonese,熱那亞人 Genoese,米蘭人 Milanese,皮埃蒙特人 Piedmontese,博洛尼亞人 Bolognese,摩德納人 Modenese)...
-ese源於意大利語,所以常見於意大利的地名稱呼,在意大利語裏更是比比皆是(如英格蘭人 inglese,法國人 francese)。-- ran留言) 23:34 2005年1月9日 (UTC)

"中國"本來就是一種文化認同

只是後來有兩個政權各自以中國作為國號

造成了一些混淆

至於很多台獨份子喜歡胡鬧

硬要說"中國100%=中華人民共和國"

那我倒想請問你們

中國歷史一共有5000年還是50年?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依照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所述 中國目前聯合國其中的一位會員國 那麼中國就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府所代表 所以中國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在目前聯合國網頁裏面所提到的會員國(state) 便是中國(China) 所以不單單只是文化上的認同 在歷史的軌跡上,2758號決議文 讓中國China一詞成為具有國家(state) 官方政府的意涵是有證據的 http://www.un.org/Overview/unmember.html Following is the list of the 191 Member Stat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with dates on which they joined the Organization. Chad -- (20 Sep. 1960) Chile -- (24 Oct. 1945) China -- (24 Oct. 1945) Colombia -- (5 Nov. 1945) Comoros -- (12 Nov. 1975) Congo (Republic of the) -- (20 Sep. 1960) Costa Rica -- (2 Nov. 1945)

應當解釋中國一詞自古以來的含義

三國時代,周瑜在提到曹操時說過「彼所將中國人」,那時的中國指中原一帶。

周之中國應是相當南國之說。中國歷史上的國多了去了,春秋戰國,五代十國,這些國並非華夏一統的大中國。
中國是個變動的概念,軍事政治地理的變革都一再從新定義着它。延伸一下,國土分裂本也沒有什麼,中國歷史上分裂的次數多了。但是,現在主張台灣獨立的也往往是投靠日本的一群人。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自古都注重忠義二字,所以,對於叛徒,從不原諒(從古代君王對造反叛亂者往往施以凌遲便可見一斑)。當年清帝成立滿洲國,本可以號召無數清之重臣遺民,但是它依附於日本而並未像明朝一樣得到多數中國人反清復明之擁戴。可見中國並不屬於某一個政治上的政府,而是一種自成一脈的深厚的華夏民族文化。--Pashan (留言) 13:31 2005年6月11日 (UTC)

修改註釋:四大文明古國不是一個很科學的說法,因此我把它從對「中國」的說明中移出,移到「中國的歷史」中,作為對「中國是世界人類文明的最早發源地之一」的補充說明。--Louer 17:40 2005年3月23日 (UTC)

建議

中國作為包括大陸和台灣及南海諸島的地理概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作為兩個政權概念。 中國條目不涉及政治,相關子條目移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條目。 --Gleader 13:52 2005年4月3日 (UTC)

倒盡胃口的警告標示

由於討論內容與條目本身不符加以刪除,如果對於政策本身有疑問,請移駕到wikipedia:互助客棧。這邊不是討論維基百科管理政策的地方,謝謝!--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6:32 2005年5月2日 (UTC)

有關政治上的中國

那句「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指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流亡於其他『國家』。」 大家會否覺得流亡去其他『國家』是否有些問題? 如改為「流亡去其他地區」會否好些?



aaa

文化歷史與地理的中國

既然已經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問題等條目討論政治的中國了,那麼這個條目何不建設成一個文化的,歷史的和地理的中國呢?如長城,如書法,如兵馬俑者,不致爭議的內容有很多,不如讓問題到描述問題的條目去呈現,在這裏,留一片寧靜的氣氛給中國。--Pashan (留言) 14:19 2005年6月12日 (UTC)

中國不是僅僅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中國,在我們之前,還有很多和我們一樣平等的人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在敘述中國的時候,只是強調我們所在朝代的矛盾與爭議,對已經作古的人們是不公平的。請大家不要讓條目失焦。--Pashan (留言) 14:39 2005年6月12日 (UTC)

有關流亡一詞

流亡暗示了離開國土,到國家境外停留。因此中華民國不是流亡,而是退守台灣。 --小為 05:59 2005年8月3日 (UTC)

統一可以,不過我們要全國大選。

共產黨不是說過「只要統一,什麽都可以談」嗎?我們就要求它在統一後舉行全國大選。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是真的想獨立,就算獨立了也依然要依附大國,不如把大陸收歸囊內。共產黨這時就要陷入兩難境地:同意的話,就要被趕下台。不同意的話,就是害怕民意,阻止統一,民衆肯定會譴責申討。到時就看着辦吧!--soiaa

我是一個現在在新加坡的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到了新加坡一段時間以後,對中國大陸媒體的封鎖和共產黨的專制也有了一定了解。但是總體上,根據我在中國大陸生活的經驗,如果真的落實全國普選(包括大陸和台灣),如果真正一人一票的話,中國共產黨還是應該會以絕對優勢當選。雖然有種種民運,但是據我在學校的十餘年生活來看,中國大陸的教育是十分強調「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文化和政治概念。對於多數學生和知識分子來說,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形式上試圖割裂中國國土,民族的完整性的行為都是無可原諒的。雖然可能部分知識分子不滿中國大陸的政治局勢,但是如果落實全民普選,中國大陸選民不大可能會給任何一個曾經以任何方式支持過(或者採取「台灣未來需要靠2300萬台灣人民來決定」之類模糊的回應)台獨的政黨投票的。何況中國大陸的人民在心理上多多少少對中國共產黨有一定的信賴。要其它政黨當選,至少要過幾個十年。--manucode 

中國13多億人口,13億張選票,整理起來沒有十幾個月可整理不完啊!彭鵬 10:18:45 2005年8月5日 (UTC)
早晚全球都是要統一的。經濟力量應該能夠消解政治邊緣。後面說的不是樓上,把台灣兄弟當兄弟看,不要說起話來用老子對兒子的口氣。很多人說統一隻是民族主義的生理反應,他們何曾真正考慮台灣人民的感受。我大陸的。至於計票,電子的會快,但容易被搗鬼。我認為如果做得夠透明公平,代議制也無所謂,普選不是萬靈丹。--Truth---對話頁 10:25 2005年8月5日 (UTC)
這真是台灣人麼……「后」和「後」這麼明顯的錯誤。--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10:33 2005年8月5日 (UTC)
看看IP……--zy26 was here. 11:27 2005年8月5日 (UTC)
給那個沒簽名的人:這些叫暴力式民主,兩邊選票數目差一個0,無須投票都知結果。要投票的話就替台灣那邊的選票「加權」。--Hello World! 11:55 2005年8月5日 (UTC)
如果要來模仿台灣人、香港人或者日本人,就要多研究一下繁體簡體的多對一情況。「后」和「後」這種問題留意別犯。--wooddoo 虢國夫人遊春圖 12:01 2005年8月5日 (UTC)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參考歷史上的南北朝的政權林立,現在中國有兩個政權對立很正常麼。遲早還是會統一,連歐洲大陸都在籌建一體化。整個歷史趨向於統一。--曲鷗凡 04:14 2005年8月23日 (UTC)


說得對。看看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台灣和大陸對抗,如果斷絕經濟來往,台灣將生存艱難,經濟崩潰。大陸存在中共專制政權,使得國人在世界的印象和地位低下,這也是台獨分子在國際社會和台灣同胞中煽動仇視大陸的最有力武器。相信有那麼一天,全中國將實現民主自由,說不定早已受了民主薰陶的某位台灣同胞會當選為中國(全中國,而不僅僅是限於台灣一隅的中華民國)總統 --Linsen 03:58 2005年8月23日 (UTC)

關於古現代「中國」的差異

由於文化的地域性,所以「中國」到底是文化範疇的黃河中下游、長江之間的地區,還是政治範疇的兩種說法,我們再這裏也說不清楚,如果大家看看古代所說的「中國」和現在我們爭論的「中國」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三國時期的「中國」指的就是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

MxS 16:24:05 2005年8月30日 (UTC)

本來查閱「華夏」這一條目,就轉到「中國」來了,華夏同樣需要編寫啊

由來出處、演變、使用情況等都需要介紹啊,不能因為所指中國就直接跳到這裏,而「華夏」本身卻沒有了


  • 我查閱「中華」也轉到「中國」來了,如何才能轉回「中華」,並編寫「中華」呢? ----無名氏2006.1.4
要進入「中華」條目,試試點擊下面這個,並進行編輯即可:中華--Wengier留言) 05:30 2006年1月5日 (UTC)

本條目怎麼寫成這個樣子?

這是我們的祖國啊,怎麼看到這樣子的內容???難道讓全世界的人來看中國的條目就是要了解這些東西?強烈建議作為近期質量提升的條目。台灣、西藏之類的問題只是一時的幾個小小的問題,怎麼充滿了整個篇幅?關於中國的情況,從古至今,應該有系統地介紹。 --Wikinu 06:22 2006年1月6日 (UTC)

我看了也覺得奇怪,一大堆台灣的什麼文段。台灣民眾,逐漸的排斥被等同為「中國人」或「華人」,你不是 中國人」或「華人」是什麼東西?「台灣什麼時候是中國的一部分了?」,豬頭,現在台灣不是屬於中華民國嗎?你表達的你觀點可以,但是你不要到中國條目上占這麼大篇幅,而且我們也只是把台灣同胞視為中國人,沒有人希望把台獨者當作中國人來對待,台灣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也都只能佔中國的很小部分,這樣的條目簡直是垃圾。--Wikiqebia 06:32 2006年1月6日 (UTC)

條目編輯的原則

本條目的目的是讓讀者對中國有個全面簡要的了解,除了遵循維基政策和方針外,

  1. 由於中國條目涉及衆多內容,所以本條目只能介紹中國從古至今各方面的基本情況,每一個具體的話題列出參見的相應條目
  2. 內容平衡
  3. 盡量把篇幅用在提供事實和充實的內容,而不是觀點、評論。

--Wikinu 09:48 2006年1月6日 (UTC)

原來的內容是一個很好的平衡,為何推倒重來?--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36 2006年1月10日 (UTC)
怎麽會原來的內容平衡?你可以看一下我編輯之前的版本。另外,現在的版本,介紹中國,中國的含義、臺灣問題等不用那麽長的篇幅,簡要地説明有幾種含義、哪裏有爭議就可了,如果要詳細説明另開條目、參見相關條目,畢竟中國的內容太大。另外,歷史部分的寫法可以商榷,我寫的是具體的概貌,這樣內容充實,我認為比原來的好,具體某一方面的大歷史可以在相應的主體段落說明,但可能篇幅太長,需要等整個條目完成看總篇幅做精簡,如果實在太長久就原來的那種泛泛的概要的而不是具體的寫法。 --Wikinu 08:42 2006年1月10日 (UTC)
原來的寫法已經很中立了。增加內容當然可以,只是不要把原來的內容刪除--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48 2006年1月10日 (UTC)
並沒有刪除,都保留在那裏,等待精簡、整理。看了一下,不知道你是不是指比如國家體制、四大發明等等內容,這部分現在保留着,等到編輯入中國政治、中國科技等相應的段落。總之,原來的都保留着,如果現在的方案不好以後還可以用原來的來替代,或者有人來做兩者的綜合,直到最好達到比較好的狀態並且沒有爭議再去除原有的文字 --Wikinu 08:49 2006年1月10日 (UTC
我覺得有觀點爭議的內容應該都保留,而共性的東西應該精簡--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55 2006年1月10日 (UTC)
爭議的觀點當然保留,但是篇幅有待精簡,不要像現在這麼大,因為一方面本條目內容充實後會相當大,另一方面有關的爭議都有專門條目闡述,對爭議只需簡要說明就可以,具體可以參見相關條目。另外,有些的爭議或者說不同的定義的說明,比如中國的含義,如果要詳細敘述可以另開條目,本條目只需簡要說明中國一詞的演變及可能的幾種含義就可以了。 --Wikinu 09:02 2006年1月10日 (UTC)
另外,內容要分好類集中說明。比如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大陸的問題,不要到處都在闡述,可以分出一個段落部分來作專門簡要地說明就可以了。 --Wikinu 09:05 2006年1月10日 (UTC)
同意你的意見。只是你說篇幅有待精簡,可是現在的歷史部分內容太長啦,還不如原來的簡練--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38 2006年1月10日 (UTC)
精簡和內容充實之間需要平衡,我覺得現在的內容把歷史的內容大致説清楚了,而原來的內容篇幅少點,但是提供的事件內容非常少,人們看了對中國歷史的了解也非常之少,而且很多是本條目其他部分比如宗教、文化、科技、外交、軍事、政治等段落可以闡述的內容,並且評論性的語句太多。原來的方案保留着,大家可以來判斷或者加工進入相應的部分。不過,原來的內容相當於總括性的語句,也可以精簡出來作爲歷史的輪廓性表述作爲歷史部分的首段,如果篇幅足夠,這樣結合更好。 --Wikinu 09:46 2006年1月10日 (UTC)

許多章節有參見的主條目。這是有個偷懶的辦法,就是把這些主條目中的概述性文字拿過來,稍微潤色一下就可以了。這也是現在的編輯指南之一。既省事,又能夠保證各條目之間內容的一致性。像這個條目,本來就是很概括的,詳細內容應該在相應條目中敘述--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09 2006年1月11日 (UTC)

060302修改備註

  • 四大文明古國」一說,文意不清,且此說不符維基百科的客觀精神,故予以刪除。
  • 中國在近代以前是世界上文化和經濟發達的文明之一。
「文化/經濟發達」並沒有客觀的標準,此說不符維基百科的客觀精神,故予以刪除。
此段重複性過高,上文下文皆已提及,故予以刪除。
  • 「海峽兩岸的歧見」部份,臺灣部份的描述不大符合現況,故改之。 --DanielZ (留言) 08:14 2006年3月2日 (UTC)
「四大文明古國」應該算是世界上公認的吧,包括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Wengier留言) 05:09 2006年3月3日 (UTC)
可是這個說法本身有問題。就像「臺灣主權屬於PRC」是國際主流共識,但是這卻不符合中立客觀的事實。orz --DanielZ (留言) 06:37 2006年3月3日 (UTC)
但是我們有必要客觀描述這個說法的存在。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說法。正如PRC表示擁有台灣主權一樣,維基也要給出客觀描述,並且敘述客觀事實。--涓生 11:51 2006年3月4日 (UTC)


徹底整理了一下,希望看起來清晰了一些,這個條目和兩岸政治有關的部分及開始的詞源部分還可以,其餘的部分全都需要重寫

  • 從頭到尾徹底整合了一下各位的寶貴貢獻,在儘可能保留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精簡和清晰。我覺得現在的結構要比過去合理一些,內容中也沒有了前後矛盾的話,關於『中國』的涵義也解釋地比較清楚了。 希望各位繼續修訂,請注意不要使用太多的非中性詞語,比如『四大發明』『四大文明古國』等等,這些陳詞濫調毫無意義。另外,當代政治問題也不應在這個條目中占太多的位置。--民國九十五年 03:44 2006年3月14日 (UTC)
  • 弄清楚『中國』是什麼很重要,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才能知道自己去什麼地方。 這個條目裏面的一半都在解釋『中國』這個詞的涵義,但這不是在編詞典,不是討論無聊的定義問題,這裏在討論的是歷史: 詞的歷史和人的歷史。詞的歷史是人的歷史的一部分,只有把問題放在歷史的角度來理解,才可能。永遠不要脫離歷史背景來討論一個詞的涵義,這是我給大家的建議。--民國九十五年 04:15 2006年3月14日 (UTC)
  • 看了一下英文法文版的這個條目,感覺中文版的條目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迄今為止,中文的條目中文讀者關心的兩岸關係問題和中國一詞的來歷這兩個焦點,基本上已經成形了,但其餘的部分,實在是還沒有開始,希望這些部分從英文法文等直接翻譯算了,它們的結構和內容都比較充實,可以先翻譯,然後再說別的。--民國九十五年 05:23 2006年3月14日 (UTC)
    • 出於個人情感傾向,認為這樣純粹介紹中國的條目,還是自己動手編寫的好。我以為,從英文等文字翻譯回中文,已經在暗中形成對中文維基人的一種諷刺:連CHINA都編輯得不如英文版的,虧中文還是中國的使用國。我們可以把應該編寫的標題移過來,然後按照中文的思維來編寫。--涓生 11:16 2006年3月14日 (UTC)
理解您的感情,但事實是,長時間以來,中文wiki的『中國』條目連一個合乎邏輯的框架都沒完成,還有人在為是否需要完善這個條目而投票。你比較一下英文的這個條目裏面的圖片和中文版的圖片就看出差距來了。在這裏,感情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和知識本身,這裏是沒有版權的。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現在的現實是,中文版的這個條目已經『夷狄也』了,夷狄版的這個條目卻很『中國也』,為了『中國之』這個條目,就別難為情,乾脆直接把夷狄請來入主中原(中國)好了。--民國九十五年 12:15 2006年3月14日 (UTC)
    • 關於具體的翻譯問題,當然要重視『本土化』,不要弄了半天還像是在讀外文,把孟子翻譯成『孟休斯』這樣的笑話應該避免。中文wiki面向的是中文讀者,內容的選取方面當然首先要考慮到中文讀者的需要。如此大的題目,對材料加以取捨是必須的。比如說,別的文字的這個條目對所謂台灣問題都只是提了一下,中文版卻有必要詳述。--民國九十五年 12:21 2006年3月14日 (UTC)
提一個問題。如何來分工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還是容易分開的,但地理、文化、經濟、人口上重複性會很大。我認為中國應該着重於敘述整個歷史脈絡的中國,不要只討論現階段的中國地理、文化、經濟、人口等。那樣才可以讓重複性減少些。--涓生 10:37 2006年3月17日 (UTC)
政治/行政的角度,目前有兩個互不隸屬的政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關於這句話,雖然表述是對的,但這裏沒有必要加上「互不隸屬」這個定語,因為這個詞彙對某些方面進行了片面強調。如果對政體給出下結論的修飾語,那麼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從中表現出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質控制大陸,中華民國實質控制台灣;是否為一個中國還是兩個中國;現狀到底是如何定義的……等等。由於進行一個表述會牽涉到太多其他的問題,也就是說表述了一個態度,卻忽視了很多其他存在的態度,所以在文章的開端,建議不必作表述,以免敘述過於繁瑣,或者單偏向某一表述。--涓生 13:37 2006年3月17日 (UTC)
    • 我覺得『互不隸屬』的形容詞是必要的,至少我還沒發現更中立而簡化的形容prc和roc之間關係的詞。『本質上』云云,我覺得沒什麼意義,什麼是『本質』,誰的本質?這沒法理解。--民國九十五年 13:44 2006年3月17日 (UTC)
    • 完全同意儘量避免執着於當代政治經濟等問題的表述。實際上,這個條目之所以獨立存在而不是直接從它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價值就在於此。--民國九十五年 13:44 2006年3月17日 (UTC)


詞源部分

我認為現在的詞源部分介紹的太多,喧賓奪主。比如關於"國"的詞意的演變就沒有任何必要出現在這個條目里。其餘的詞源部分簡要介紹即可,主要說明現在的含義就可以了,而這已經在條目最開始講到了。外語中的稱呼也沒有必要說那麼多,而且位置太靠前。我建議刪節這個部分,並且把它放到條目的後邊。

--211.103.111.178 16:45 2006年3月17日 (UTC)

我同意將「國」的詞義演變內容轉移到其他條目,但外語中的稱呼等部分是很有意義的,需要保持。詞源部分其實這麼多很合適,關鍵是其他部分太少了,所以顯得詞源部分特別突出。另外,對User:211.103.111.178:您作出了這麼多編輯,應該建立一個賬號。--涓生 19:23 2006年3月17日 (UTC)

保留的部分可不可以稍微壓縮一下?--211.103.111.178 20:40 2006年3月17日 (UTC)

中文版的詞源

我覺得英文、法文版講了很多和China這個詞相關的詞的來源和含義是有其道理的,因為是要解釋清楚和他們的條目名稱相關的內容。在中文版,我覺得不應該介紹過多的外語中的詞彙,適當解釋一下就足夠了,相反我們應該類似地介紹和解釋和「中國」這個詞相關的中文詞彙,比如前面有人提出「中華」這個詞是否和「中國」同義,這樣的說明才應該是中文版要做的,所以應該加上「中華」、「華夏」、「神州」等等詞語的解釋。

--211.103.111.178 08:48 2006年3月18日 (UTC)

    • 之所以要談『詞源』,是因為『中國』這個概念有它的發展史,為了理解它,所以介紹它的所謂詞源。 介紹外文的對應詞彙及其演變歷程對於理解『中國』這個概念是不可或缺的,不管你懂不懂外文。 注意這裏不是詞典,不需要羅列你認為的同義詞。 --民國九十五年 09:01 2006年3月18日 (UTC)

「中華」、「華夏」、「神州」等等詞語對於理解「中國」這個概念是不可或缺的。--211.103.111.178 09:04 2006年3月18日 (UTC)

  • 建議您在繼續複製粘貼小學教科書之前,先在這裏對你要增加的東西的必要性和內容取得共識。不要把別人整理的結構輕易破壞。--民國九十五年 09:16 2006年3月18日 (UTC)

給不理解什麼是『詞源』的人說幾句心裏話

    • 恐怕這個條目的詞源部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這個條目的關鍵就是詞源部分,如果不把中國是什麼搞清楚,這個條目根本就不必獨立存在,在外文的對應條目中,只有英文和法文的『中國』條目沒有重新定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英文法文的這個條目也都花了大量篇幅介紹中國一詞的來源,這說明,他們還是有些水平的。

很多人上來就默寫一通小學教科書的內容,說一些低於常識的宣傳詞彙,這正說明有必要談談基本的東西。--民國九十五年 19:49 2006年3月17日 (UTC)

    • 編寫這個條目是有風險的,風險就是招來莫名其妙的憤青同志來這裏抒發感情,背誦小學教科書。--民國九十五年 19:56 2006年3月17日 (UTC)

小學教科書的內容並不是原罪,它們很可能就是在表述最重要、最基本的東西。--211.103.111.178 20:42 2006年3月17日 (UTC)

結構

我覺得應該先是地理、歷史,然後是文化。--211.103.111.178 20:44 2006年3月17日 (UTC)

    • 說實話,我不認為您理解別人作出的編輯的理由和目的,這些理由和目的通常是如此簡單和清晰而不需要說得很清楚的。 從您增加的那些部分看來,有很多邏輯錯誤。比如,您把『醫藥』和『建築』放到『文化』這個範疇內,照這個邏輯,整個條目都應該放到『文化』裏面。諸如此類的錯誤還有很多。所以我建議您在刪除修改別人的作品前,先在這裏問清楚您所要刪改的東西的含義。--民國九十五年 21:10 2006年3月17日 (UTC)

我沒有刪除很多東西。我增加了很多東西。關於建築、醫藥是否屬於文化,可以探討。如果不屬於,那就另開小節。--211.103.111.178 21:14 2006年3月17日 (UTC)

    • 您已經增加了不少混雜的內容,建議您在繼續把整個條目的結構搞得很混亂之前,至少把你所增加的一個主題發展一下。也希望您儘可能不要使用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主編的小學教科書作為模板,雖然這沒有侵犯版權,但還是應該避免,因為這裏很多人沒有讀過那些書,也不能理解這些書中的某些詞彙和說話方式。這絕不是反對您進行編輯,任何人都有這個權利,但希望你在刪改什麼東西之前,至少確信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重犯您編輯 動物莊園 這個條目時的笑話,否則,別的編者只好把條目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或進行保護,這應該不是你來這裏的目的。 --民國九十五年 21:27 2006年3月17日 (UTC)

請你就條目本身的寫作提出意見,具體哪些句子你覺得有問題請提出來,並給出你的修改意見,這裏和中宣部等沒有任何關係,不要離題。--211.103.111.178 09:11 2006年3月18日 (UTC)

      • 建築和醫藥是『文化』範疇里的東西麼? 你先把這個搞清楚。--民國九十五年 09:22 2006年3月18日 (UTC)

我個人覺得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中國傳統的建築和醫藥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容,當然如果您不同意,那麼就請您提出來,這兩個部分應該放在哪裏合適?--211.103.111.178 09:35 2006年3月18日 (UTC)

    • xxx包含了文化內容,所以xxx就是『文化』? 也許,你有權利這麼理解『文化』。我想說的是,『文化』作為一個百科全書的範疇,不是這麼使用的。你列舉的英文條目的結構有其合理處,但因為面向的讀者不同,所以沒必要完全模仿。 --民國九十五年 09:53 2006年3月18日 (UTC)


    • 你對中國歷史階段的劃分,諸如什麼原始社會等等,這些恐怕都是中宣部的產物。所以請您不要在沒有取得共識的情況下繼續對條目的大幅度修改。--民國九十五年 09:28 2006年3月18日 (UTC)

我是參照英文版的結構,如果不叫原始社會,那叫史前時期也可以。

   * 1 Terminology
         o 1.1 "Zhongguo"
         o 1.2 "China"
         o 1.3 "Cathay"
   * 2 History
   * 3 Chinese Pre-history
   * 4 Political history
   * 5 Territory
         o 5.1 Historical overview
         o 5.2 Historical political divisions
         o 5.3 Geography and climate
   * 6 Economy
   * 7 Society
         o 7.1 Demographics
         o 7.2 Culture
         o 7.3 Religion
         o 7.4 Arts, scholarship, and literature
         o 7.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8 Miscellaneous topics
   * 9 See also
   * 10 External links

--211.103.111.178 09:33 2006年3月18日 (UTC)

史前時期

不管中國人的祖先是從東非來的也好,還是北京人、元謀人也好,史前時期也是要說明的。

Chinese Pre-history

Archeolog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earliest occupants in China date as long as 2.24 million to 250,000 years ago by an ancient human relative (hominin) known as Homo erectus. One particular cave in Zhoukoudian (near current-day Beijing) has fossilised evidence dating to 300,000 and 550,000 years old. Evidence of primitive stone tool technology and animal bones in association to H. erectus have been studied since the late 18th century to 19th century in various areas of Eastern Asia including Indonesia (in particular the Island of Java) and Malaysia. Originally it is thought that these early hominis first evolved in Africa during the Pleistocene and that human evolution first took place in Africa expanding 7 million years. By 2 million years ago the first wave of migration from the species in association with H. erectus settled into various areas in the Old World.

Fully modern humans (Homo sapiens) are believed to originally have evolved roughly 200,000 and 168,000 years ago in Ethiopia or Southern Africa (ei. Homo sapiens idaltu). By 100,000 to 50,000 years ago modern human beings settled in all parts of the Old world (including the New World, Americas 25,000 to 11,000 BCE). By less than 100,000 years ago all proto-human populations disappeared as modern humans took over or drove other human species into extinction. It remains a controversial subject to whether fully modern humans evolved from separate H. erectus populations (known as "multiregional") as some evidence in ancient bones show a transitional change from H. erectus to H. sapiens having archaic features. However it is now more widely accepted that all modern humans genetically share a direct ancestor, a female nicknamed "Mitochondrial Eve" from Eastern Africa 150,000 years BCE. This model is known as Mitochondrial Eve Hypothesis.

The earliest evidence examples of fully modern humans in China come from Liujiang, China where a cranium dates 67,000 years BCE. Another is a partial skeleton from Minatogawa being only 18,000 years old.

--211.103.111.178 09:40 2006年3月18日 (UTC)

    • 很好,那就請你把上面這一段翻譯出來,放在『歷史』這一段,並做到與上下文銜接。不要再使用『原始社會』,xx社會,這類的詞彙。--民國九十五年 09:48 2006年3月18日 (UTC)
      • 建議你在翻譯並把內容加到條目中之前先查一下詞典。 不要再犯『有學者認為人類是在700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出來』這樣的常識錯誤。--民國九十五年 10:28 2006年3月18日 (UTC)

抗議「民國」的wiki流氓行為

你民國沒有跟別人達成共識的時候就可以隨便大幅改動條目結構,別人沒跟你達成共識就不能改,就被你誣衊為製造大雜燴,這是哪家的wiki?是你們家開的嗎?赤裸裸的wiki流氓行為!

金猴奮起千鈞棒

民國九十五年,請你講文明。--211.103.111.178 11:06 2006年3月18日 (UTC)

    • 請各位學習參考一下 『黑眼睛』211.103.111.178 對 動物莊園 一條目的破壞。 這種『流氓行為』是不能容忍滴。--民國九十五年 11:12 2006年3月18日 (UTC)

丁是丁,卯是卯,請你不要混淆視聽,應該就事論事,不要討論與本條目編輯無關的話題。--211.103.111.178 11:13 2006年3月18日 (UTC)

    • 你在這裏的匿名編輯和你對 動物莊園的破壞性修改完全是一個性質。我已經儘可能耐心地和你對話,但效果不大。希望你不要繼續浪費自己的時間。--民國九十五年 11:16 2006年3月18日 (UTC)

你的耐心與我無關。--211.103.111.178 11:18 2006年3月18日 (UTC)

雖然「民國」你的馬甲不少:User: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User:美國計生委User:中國大陸用戶,你也不用

查詢「中國國民黨精神黨員」的貢獻 查詢「美國計生委」的貢獻 查詢「中國大陸用戶」的貢獻

查查自己的貢獻,看看你這個wiki小霸權主義者打着「中立」的幌子幹了多少「只許你修改不許別人碰」的編輯戰?!馬甲可以換,你專注於修改的那些政治類條目你換得了嗎?你自己的編輯習慣和文字習慣你換得了嗎?誰看不出來啊?躲在這些馬甲後面的不就你這麼一個wiki小霸王嗎?你當管理員都是傻子啊?!

金猴奮起千鈞棒

金猴奮起千鈞棒,也請您注意文明和禮儀,沒有必要去猜度他人背景,就事論事就好了。--211.103.111.178 11:30 2006年3月18日 (UTC)

民國九十五年,你這是在作人身攻擊,你需要向當事人道歉。--211.103.111.178 11:39 2006年3月18日 (UTC)

  • 我沒時間和猴子或者猴子的朋友廢話,我對你們的馬甲是什麼也毫無興趣,希望你們好自為之。--民國九十五年 11:43 2006年3月18日 (UTC)

廣大wiki人和管理員倒是對你這種厚臉皮小霸王很有興趣呢,看看「民國九十五年」你有多無聊和可憐。

金猴奮起千鈞棒 12:36 2006年3月18日 (UTC)

條目終於被保護了,211.103.111.178及其馬甲的破壞性編輯暫時結束

211.103.111.178,黑眼睛,猴子,你們滿意了吧?--民國九十五年 12:01 2006年3月18日 (UTC)

保護並不是對當前條目的認可。我事先已經在Wikipedia:互助客棧/聊天提醒過,但無人注意。--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12:04 2006年3月18日 (UTC)
當然不是對當前條目的認可,這是防止編輯戰和破壞性編輯。--民國九十五年 12:09 2006年3月18日 (UTC)

對於民國九十五年的言論和行為,我個人感到遺憾。

--211.103.111.178 12:26 2006年3月18日 (UTC)

當然是為了防止編輯戰,民國你也不數數你回退了多少次?wiki小霸王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臉皮還得有你這麼厚才行。

金猴奮起千鈞棒 12:34 2006年3月18日 (UTC)

關於條目結構的爭議

前面的編輯戰中,主要的爭議是條目的結構。我個人覺得應該先是地理、歷史,然後是文化。但是民國九十五年堅持退回到原來的地理、文化、歷史的版本上去。我認為應該把歷史部分提到前面,可以給讀者一個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211.103.111.178 12:25 2006年3月18日 (UTC)

  • 我和你沒話可廢,你連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就胡亂編輯,什麼人類是700萬年前從非洲出來的等等,小學生水平都沒有,一句一句給你改錯,你還不領情。--民國九十五年 12:40 2006年3月18日 (UTC)

對不起,這裏討論的是條目的結構問題,正是這個問題引發了反覆的編輯。請在這裏討論這個問題。你說的誤譯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且在你提醒之後,我就已經改正了,可以查詢歷史記錄證實我的這個陳述。另外,再一次提醒您不要作人身攻擊。--211.103.111.178 12:48 2006年3月18日 (UTC)

  • 你同時扮演兩個角色,累不累啊?同時做猴子和人,好玩麼?你幹嗎要把你的馬甲在上面的下流話刪除? 讓別人也看看阿? 我再說一遍: 我沒時間和你浪費,你也不要在我那裏留言。--民國九十五年 12:51 2006年3月18日 (UTC)

民國九十五年,請你給出你說的話的證據,我一直沒有你所謂的馬甲,我一直使用ip登陸,你這是在誹謗,我要求你正式道歉。--211.103.111.178 12:57 2006年3月18日 (UTC)

願意去哪兒告就去吧,中宣部的地址有沒?

申請封禁User:民國九十五年;User:民國九十五年多次辱罵他人,參與編輯戰,請管理員考慮封禁該用戶。--211.103.111.178 12:05 2006年3月18日 (UTC)


不數數你自己回退了多少次,還用什麼部不部的,先妖魔化共產黨,然後給你不中意的wiki人扣上共產黨的帽子,肆意侮辱,你這種做法跟你批判的「毛賊」有什麼區別?你還有沒有廉恥?「民國」這兩個字放在你賬號里我都替中華民國感到丟人!

金猴奮起千鈞棒

返回 "中國/存檔1"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