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林連玉
這裏是討論頁,用於討論如何改善條目林連玉。 這裏並非討論條目主題的論壇。 |
來源搜尋:「"林連玉"」——Google:網頁、新聞、學術、圖書、圖片;百度:網頁、新聞、學術、圖片;知網工具書;JSTOR;維基百科圖書館 |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關於尊孔學校
當時吉隆坡尊孔學校並不止是中學,它還包括了小學。在1935年,「獨立中學」這個名稱還沒有出現。尊孔中學是在1962年(林連玉的公民權遭取消之後)才一分為二,成為尊孔國民型中學與尊孔獨立中學。
現在源自當年尊孔學校的學校有三所,即尊孔國民型華文小學、尊孔國民型中學以及尊孔獨立中學。直接把1935年的尊孔學校標誌為「獨立中學」並不正確,也有給人時空錯亂的感覺。——白布 (留言) 2008年4月27日 (日) 14:16 (UTC)
林連玉罵扁兩個人
今年是林連玉逝世廿周年,使我想起他生前曾公開罵過兩個人,而且一罵就把他們「罵扁」了,以致他們在華教的「地位」的「消失」無從翻案。這一段的歷史又是與林連玉一生的鬥爭分不開的。
被譽為「華教第一鬥士」的林連玉(1901-1985)是集美學校師範組的高材生,有很好的國學根基。1927年南來馬來亞教書,而後又回中國省親兩次,再回到馬來亞。從1935年開始就在尊孔中學執教到1961年「出事」為止。所謂「出事」是指他在那一年公民權被吊銷及教師執照被撤銷。從此他就離開教席,也辭卸教總主席。過着「一生傲骨,兩袖清風」的簡樸生活,一直到1985年12月18日逝世,終年84歲。
為什麼一介書生的林連玉會罵人?那又是關係到華教的大事。他在1951年申請成為馬來亞公民,也在這一年發動成立教總(在1949年時已成功組織吉隆坡華教教師會),且在1953年起出任教總主席。
教總的第一任主席是鍾靈中學校長陳充恩,他在1952年被暗殺後,身為教務主任的汪永年成為代校長,而在林連玉於1953年杪成為教總主席後,汪永年是副主席。本來他們兩人是在教總一起工作的,但在1955年林連玉突聽聞鍾靈中學準備接受津貼而改制,乃力促華文中學保持原狀,以一致的步驟應對之。可是他卻發現汪永年「背着他」讓鍾靈中學接受改制。因而認為汪永年「破壞大局」。
結果鍾靈中學在汪永年的走動下,接受政府的津貼,並訂在1956年成為全國首間改制的華文中學。這個時候馬來亞尚未獨立,也就由汪永年與英殖民政府教育部官員達成協議。這一下子,引爆鍾中的大規模學潮。汪永年身為檳城華校教師會的主席,他在一次會議上說:「為着鍾靈的發展,我必須這麼做,說我是出賣華文教育的人也好。那教總主席林連玉,要人家肚着肚子來維護華文教育,我沒有他的傻勁。」
林連玉的回敬也是十分夠力的,因為他不能忍受汪永年「開創先例」改制華校。他指責汪永年「甘心出賣,翻過臉來,做華文教育的罪人。」(參閱林連玉《風雨十八年》)。
鍾靈中學的改制成為事實之後,也在日後(1961年之後)影響其它華文中學也接受改制成國民型中學。而汪永年擔任鍾中校長一直到1970年退休為止。後來再轉任鍾靈獨中校長到1982年退休,年前已經逝世,但經過林連玉這一罵,汪永年不論在華校服務多久,他在華教史上留下的是一個「罵名」。也是給林連玉罵出來的一個「反面教材」。
第二個被林連玉罵的人是梁宇皐。兩人的一來一往文告戰和口水戰更是精彩連連,針鋒相對不在話下,遣詞用句也十分激烈,林連玉基金委員會在後來轉錄成書《林梁公案》出版,是華教鬥爭的外一章,但意義又是深遠的。
梁宇皐(1888-1963)學貫中西,在1957年馬來亞獨立時,曾出任馬六甲州元首兩年。1959年積極從政,出任司法部長,又擔任馬華總秘書。本來有機會與陳修信爭馬華總會長職(陳修信是在1962年才正式成為馬華總會長),但因與林連玉罵戰,也間接地「毀了」他的政治生命。 事緣1960年政府推出「拉曼達立教育報告書」,除了將華文小學納為國民型華文小學外,也要華文中學作出選擇,或接受政府津貼成為國民型中學,或則保留華文獨立中學地位(1962年實施)。
梁宇皐事先已與林連玉對華文教育課題有齟齬,又因報告書的問題再次「唇槍舌劍」。梁宇皐在國會否認政府有意壓制華文教育,他說:「我們堅持學習英文,其目的是打開大門,使學生有求深造的機會,此事決不是消滅華人文化。」他並指責林連玉不是華文教育的權威,他談華文教育不過是「走江湖,吹牛皮,為了保留自己的飯碗」。(1960年)
林連玉針對梁宇皐的指責,有如下的書面談話:「梁宇皐以官委議員的資格,居然在立法會上,對平民發出人身攻擊,罵我林連玉是吹牛皮,走江湖,他已經不自重自己的人格。現在我回敬他;梁宇皐是華人利益的出賣者。」(1960年)接着雙方的罵戰再次升級,林連玉更在較後時形容梁宇皐是「民族的敗類」。(1961年5月18日書面談話)(見《風雨十八年》下集及《林梁公案》)。3個月後(即1961年8月12日),林連玉公民權被吊銷,他也不得不辭去公職,也丟了教師的飯碗。不過梁宇皐被林連玉一罵,也失去在馬華爭取領導的地位,且在華社失去影響力。1963年他在任職上逝世。結束了他備受爭議的一生,也在華社逐漸被人淡忘。
汪永年及梁宇皐先後被林連玉罵扁,從此在華社留下污點,而無法抹去。大概這就是林連玉的威力吧!如今三個人都已作古,但如果翻閱歷史,倒不失是最好的教材,不論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總教人深思其中。 -- 謝詩堅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18.100.40.215(對話|貢獻)於2008年4月28日 (一) 07:07加入。
行規:我們的文化是怎樣的?
李華龍 (我們的小學竟有「行規」?這是什麼話?)
...行規這個「文化」,始自何時,不見有人做過考證。但自從這蠻荒地方開了礦場,就有了這東西;繼後擴而大之,先後有「甲比丹」、買辦(某些而已),以致現代的「Mr Ten Percent」之流。當今商業發達,卻蔓延到「斯文」的行業去了,「學而優則商」也,那自然是進步,也可以算是「Malaysia Boleh」吧。
行文至此,不期然地想起被林連玉批判的「出賣華文教育的罪魁」汪永年。
1952年,英政府正策劃改變華校體制,檳城鍾靈中學副校長汪永年與政府官員密謀,將鍾靈中學改制為英校,條件是汪永年享受英校校長的特殊待遇,每月薪金1200元(後加爵至1800元)。雖經林連玉多方阻攔挽救,汪永年決心一賣到底,簽訂協議,買賣終在1956年成交,鍾靈中學從此變成英校,並且成為政府摧殘華小的「開路先鋒」(詳見林連玉著《風雨十八年》上冊,179頁)。
舊事重提,用意只有一個——警惕啊,華教人士,別滑向汪永年千古罪人的深淵!
有人說,「我們的文化不是這樣的」!對,確切無疑地不是這樣的。我贊成。很好,現在一些正派文化人在罵某些腦滿腸肥的另類「文化人」——斯文掃地!罵得好。那麼,我們的文化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就是林連玉精神。
林連玉不但把「僑民文化」締造為「公民文化」,而且更刷新了公民文化——「更無暮夜苞苴羞」,把孔老夫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作畢生身體力行的座右銘,繼承了我們老祖宗的優秀傳統。不但如此,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發為「不受壓迫,反抗壓迫」硬骨頭精神,把馬華文化提升到新文化的高度。
林連玉不愧為馬華文化人的第一楷模。若有人問,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我毫不遲疑地回答:我們的文化就是林連玉精神,就是林連玉締造的馬華新文化。
但時下的答案似乎另有所指,既不是某些「兩面性」的校長,也不是老闆或官爺,揣摩之下,好像是意指「亂民」,即那些被他們視為好喊口號,高舉布條抗議、「行為不正」的人們。林連玉因為逃避神州大地軍閥指使混入校園的流氓而南來的。但林連玉生當「五四運動」新文化蜂起之時,那種喊口號、拉布條的文化行為,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是時代的正義行為。林連玉就是在那種時代大浪潮薰陶下,形成「嶙峋傲骨」的,這又另當別論,切切不要一遇盜「不受壓迫,反抗壓迫」的正義行動,就定性為「亂」,如果混為一談是要犯大錯誤的。
難道把林連玉歸類為「亂民」?這是天大的誤解。蓋林連玉提倡「三有主義」——即「有理、有利、有節」,凡事適可而止,不要過與不及。過了頭,有損無益,壞了自己;不及,不到火候,又不能成事。可見林連玉是中規中距的。說來也不奇怪,現在國家太平盛世幾十年了,也許有人一見布條、口號,心都慌了起來的緣故吧。
董校風波最大的收穫,我看是發聾振聵,提醒華社有必要發起一個「心理建設」,或「精神革命」,出大力洗刷洗刷還相當濃重的、存在在我們某些人腦海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殘餘;否則,華教無法進步,華社無法進步。[1]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118.100.40.215(對話|貢獻)於2008年4月28日 (一) 07:13加入。
內容需要擴充
文章只有早期和晚年兩段歷史,沒有主要事跡。引用參考資料只取枝末,不取主幹,有斷章取義之嫌。—白布 (留言) 2008年7月15日 (二) 17:45 (UTC)
巴生而欖隱居
巴生而欖隱居是什麼地方? 我懷疑有錯字。—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丘德發(對話|貢獻)於2018年7月8日 (日) 13:59 (UTC)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