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討論:㗝呸烏/存檔2
通過其編號我可以大概觀察到有一些華小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被關閉,尤其是在雪蘭莪州的烏魯雪蘭莪、瓜拉雪蘭莪、瓜拉冷岳、烏魯冷岳、檳城威中、威南和東北縣等有空缺的編號,不知您可有方法得知這些曾經存在的編號的學校名? angys →討留獎 2019年3月9日 (六) 17:31 (UTC)
- 如果你要最近十年的,有教總製作的2009年的學校名單。凡是在此後搬遷的學校,其前編號都可參考那份名單:[1],但是如果要更早的恐怕就無能為力了。教總網站上的被關閉學校名單:[2]、遷校名單:[3],這些名單上都沒有學校編號,且裏邊最早的記錄大概也只能追溯至1980年代。因為據我所知,教總正是在1981年才開始有詳細的全國華小統計;而在此之前那些被關閉、搬遷或合併的華小,以我們之力是難以搜集其資料了,除非有報章偶然提起才能得知(如古來瑞林華小,這就是教總關閉學校名單上沒有的)。我相信我們所見到的教總網站的被關閉學校名單,也是參考當年的資料而來。以學校編號這種詳細的資料,若教總資料都沒有註明,我們要得知應該是不可能了。
- 不過,如果你想看當年那份原始的1981年全國華小完整名單,我倒是能為你指路,在《教總33年: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慶祝成立33周年紀念特刊》裏可找到。(就是這本:[4],九百多頁,目前我也正想辦法搜集此書)。
- 另外,有一些學校的編號之所以會空缺,或許只是因為縣界變動、學校搬遷、合併等因素所致,未必都是因為被關閉。如原位於瓜拉雪蘭莪縣的子文華小,因學生來源減少而於2003年遷至梳邦再也,但瓜雪縣裏沒有寫上。(當然究竟其前編號是BBC5025還是BBC5026就不得而知了)。但如瓜拉冷岳縣的BBC1039、BBC1042,則是有可能在1980年代前就被關閉了,所以連教總都沒有相關資料。這我就沒有辦法了。
㗝呸烏(留言) 2019年3月10日 (日) 18:44 (UTC)
- 那這樣也沒辦法了,這個列表也可以算是完成了(只不過縣的介紹需要補充),還有主頁面遷校的資料那些也需要您的幫忙了,畢竟網絡上很多東西不可靠,最近的還可以做,較早(比如森美蘭美麗敦華小)就比較難得知了,我已經準備段落。另外華人新村也完成的七七八八了,只不過每個縣的描述需要調整。 angys →討留獎 2019年3月11日 (一) 06:17 (UTC)
吉蘭丹州已關閉的華小列表可在2013年出版的《丹州華教今昔》找到。另外子文華小實際上原本位於烏魯雪蘭莪縣,但地址註明位於八丁燕帶。Zh9567(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6:45 (UTC)
- 多謝告知,從網上報道里可以得知《丹州華教今昔》確實有相當珍貴的資料。只不過這本書怕是相當難找,首印才一千本罷了,扣除分發給研究機構和當地學校的,應該沒剩多少本在市面上,說不定要去大型圖書館才有,目前我應該不會特意去找。(不過我發現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條目有引用過此書,或許撰寫者Cherjau是該校教師,所以有機會接觸過。)
- 子文華小我並沒有找到其遷校前的地址和編號,不知編號BBC5026和45600的郵編閣下是從何得知的呢?或許這份資料有助於編輯華小條目。子文華小之前確實是位於烏魯雪蘭莪縣雙溪丁宜,不過考慮到其位於隔壁縣的八丁燕帶不遠處,為了方便郵寄,學校將地址從一個偏僻的地方換至臨近較大的城鎮也是情有可原。㗝呸烏(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8:19 (UTC)
- 其實舊學校編號可從網上查詢,但太久以前的資料就無法查詢。另外不解的是,古來縣和東甲縣雖然在同一年升級為縣,但古來縣內學校的舊編號卻查不到。Zh9567(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9:31 (UTC)
- 沒辦法,這就是網上查詢的局限了。實在找不到的話就空着吧。㗝呸烏(留言) 2019年4月1日 (一) 09:53 (UTC)
山打根國席
那個選民結構的還需要擴充,以及歷史。投票區呢因為是東馬所以不能搞,只能等之後補選宣佈才做了。到時又要創建補選條目。自變天后這一年來我不知道做了多少個補選的條目,真是尷尬。不過我還發現了亞庇國會議席,當然我現在會先處理完黃天發的條目頁面,其他的就懇請您多多協助了。另外新山縣的後續工作也希望您可以在今年繼續。 angys →討留獎 2019年3月29日 (五) 08:32 (UTC)
- 說的也是,接下來又要完善晏斗補選和山打根補選頁面,辛苦了。另外,黃天發條目里似乎可以添加去年他(和一眾行動黨議員)受封拿督爭議。亞庇國會議席我會協助完善的。還有,其實東馬的政治內容非常不好做,政黨聯盟變化太亂了,真希望有當地人幫忙完善。㗝呸烏(留言) 2019年3月29日 (五) 08:41 (UTC)
晏斗補選
剛發現有人更新了莫哈末哈山的條目,那個選舉成績我可以幫你補充。只不過還是希望您可以優先完善選舉條目。最近我又生病,如果其他用戶可以協作完成那是最好的,當然我之前已經做了無拉港補選,其他補選只需要複製粘貼,改人口,投票站數量,選舉改革等。 angys →討留獎 2019年4月1日 (一) 13:21 (UTC)
柔佛
另外我注意到有用戶從英維翻譯內容至柔佛條目,不知您可否糾正和翻譯部分譯名(如Sungai Perepat)? angys →討留獎 2019年4月2日 (二) 14:50 (UTC)
另外忘了說也歡迎您到Portal:馬來西亞看看。 其中去年我定下的目標隨着最近很多條目被創建而達成了,謝謝您 馬來西亞專題目前已有3,195篇條目(不記列表和未評級條目則為3,059),其中典範條目有5篇,優良條目有8篇。目標是將1514篇小作品在2019年內減低至總條目(不記列表和未評級條目)的一半。(即將-15.5小作品改寫成初級或更高等級的條目。 angys →討留獎 2019年4月2日 (二) 14:57 (UTC)
- 遲至今日才回復,實在是抱歉。其實呢,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馬來西亞主題的中文條目能夠變得十分優秀。但是功勞則萬萬不敢當,本人貢獻甚少,且知識水平不足,撰寫長篇幅的優良條目是力有未逮,加之平日事業繁重,只能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罷了。目前會不定時更新舊有頁面。不過若無意外,六月左右我就會比較清閒,到時將能編輯現有的小作品條目,又或者新開一些歷史類、文化類和政治類的條目了。㗝呸烏(留言) 2019年4月23日 (二) 18:14 (UTC)
有匿名創建了新邦令金國會議席,我大幅修改了但是部分細節還需要您來協助。另外還有幾個國會議席被創建,但是因為只有2018成績,以及很多錯漏,所以我把這些都移去草稿了,希望以後可以完成。另外以後國會議席就以亞依淡作為藍本,以方便統一格式,謝謝。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2日 (三) 17:08 (UTC)
- 了解。多謝告知。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3日 (四) 14:23 (UTC)
- 不過雙溪文律之後變成新邦令金可以提供來源嗎?因為我找了找不到。或許得找2003年選區重劃報告。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4日 (五) 14:50 (UTC)
- 比較1995年和2004年的大選地圖,以及翻閱Almanak一書而來。1995年,P137雙溪文律有N25新邦令金和N26文律。2004年,雙溪文律國席廢除,新邦令金變成國席P151,下劃N26嗎什和N27拉央拉央。原N26文律被劃至P164笨珍國席,變成N53文律。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0 (UTC)
- 感謝解惑(原本以為雙溪文律只包括笨珍縣),我原本以為是居鑾。這樣得引用Almanak的書本,免得被以為沒有來源。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6 (UTC)
- 之前沒寫是因為這是間接推理出來的,不過若要加倒也無妨。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4日 (五) 15:47 (UTC)
- 感謝解惑(原本以為雙溪文律只包括笨珍縣),我原本以為是居鑾。這樣得引用Almanak的書本,免得被以為沒有來源。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6 (UTC)
- 另外這幾天我會完善雙溪毛糯國會議席,還請閣下多多協助。因為這個選區重劃後涵蓋三個縣,非常的亂,實在需要開條目。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4日 (五) 16:31 (UTC)
- 可以,不過要等多幾天,這兩三天會比較忙,之後我就有一大段空閒時間能編輯了。另外,你是比較傾向於創建新的選區條目嗎?雖然能量產補完,但歷史、投票區方面就會空缺。還是認為先編輯重要的國會議席比較好?這樣就能儘量完成其選舉歷史。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5日 (六) 02:26 (UTC)
- 我是想先完成那些被匿名創建的國會議席,還有再添加一些華裔居多的地區,以及州首府。希望可以在2023年(或許)大選前把222個做完,所以從今年5月9日算起到明年5月8日需要有大概60個國席條目。現在已經有大約近20個了,應該是可以做到。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5日 (六) 02:39 (UTC)
- 好的,我會協助完善的。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5日 (六) 02:49 (UTC)
這裏要說之前提到的jeram batu,北干那那用的是宜蘭,或許需要更改之前翻譯的而南?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1日 (一) 09:02 (UTC)
- 如果有證據顯示當地人確實是常用「宜蘭峇株」,如招牌、建築物名等,那就應該跟隨。只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從音譯用字的角度來看,把jeram翻譯成「宜蘭」,這很可能是近幾十年來不通方言的華語使用者(包括記者)自行翻譯的...當然我確實不知道當地人是不是真的改用了這個名... 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1日 (一) 10:24 (UTC)
- PS:在J. V. Cowgill的<Chinese Place Names in Johore>,Jeram Batu是「字南峇楮」,Jeram Choh是「字南槽」,《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採訪的當地人是用「移南槽」,Jeram Batu則沒有提到它的華文譯名。「而南」是依據《馬來西亞中文地名手冊》的,不過原書Jeram Batu是「而南峇珠」,我用「株」,原書Jeram Choh只作「而南」,我覺得漏了「槽」字。說話據我所知,「宜」字大多用來對譯馬來語ngi,gi的,「蘭」字則是lan,ran,dan。「而」是日母,日母字在老派閩南語大多發j-(白話字寫法,IPA/ʥ/)音的(新派演變成l-),拿來對譯馬來語j-(IPA是/ʤ/)無不妥,問題是「宜」是疑母字啊,老派閩南語唸ng-(白話字寫法,IPA是/ŋ/,新派唸成g-),閩語支方言使用者幾乎不可能拿來翻譯j-音的(不過我不會潮汕話,但考慮到潮汕話就是閩南語潮汕片,音韻體系大致相同,姑且就依閩南語泉漳片來說了)。「蘭」字更不用說,只有現代華語因爲已經不分-n,-m才會混用吧....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1日 (一) 10:40 (UTC)
- 了解,這樣看來可能是星洲翻譯的,需要糾正吧。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2日 (二) 08:10 (UTC)
國會議席
前鋒報里部分關於2004年大選議席的票數與選委會網頁的有出入。經過粗略的對比,我發現並非每個議席都有問題,不過有出入的議席數量則不得而知。票數不相同的如霹靂州華都牙也國會議席,馮寶君:28,662(前鋒報)對28,847(選委會),黃家泉:20,735(前鋒報)對20,814(選委會),多數票:7,927(前鋒報)對8,033(選委會)。當時的其他報章和部落客,有不少是使用前鋒報那版的數據,如:[5],[6],[7],[8]。我無法確定是何原因造成這兩種不同的數據,選委會的票數通常會比前鋒報的多,有可能這些是選委會後來重算的票數。既然如此,我將以選委會的數據為主,但會將有出入的數據列出,不作判斷。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
另外,芙蓉國席的歷史可是非常精彩的。如,1982年李三春到芙蓉挑戰行動黨主席曾敏興,當地華人認可他的勇氣,投支持票讓他獲勝。但隨後李三春又無故辭職,導致選民不滿又投回曾敏興。1990年曾敏興爆冷以77張多數票敗給馬華嚴慈忠,之後都是馬華勝出。2008年,約翰費南迪上陣芙蓉為行動黨奪回議席,但2013年大選前他退黨以獨立人士身份競選,慘敗給陸兆福。還有2018年陸兆福對陣張盛聞,這些都能寫得非常長,如果要寫的話非常消耗精力。希望閣下能幫忙寫主體,我再加以擴充,有勞了。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
- 已經寫主體了啊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9日 (三) 15:30 (UTC)
另外也有勞閣下幫忙修飾務邊、格底里、安順和古來國會議席頁面。然後又有匿名用戶創建了巴東勿剎和波各先那,所以之後又要調整了。不過關於選舉來源整理就有勞閣下了。分工合作總比一個人完成來得好。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9日 (三) 15:33 (UTC)
- 其實是指曾敏興和李三春那段,因為曾是行動黨主席,他的段落可說是涉及了半部行動黨的黨史。部分還會牽涉到董教總當年的「三結合」政策。而當年李三春中選後又無故辭職,至今仍是政壇的未解之謎。這些要詳細寫太麻煩了(小聲)。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
- 我很頭疼那些亂創建的,要創建可以,但為何不依據其他議席的格式,寫好再發佈呢?議席的寫作模板已大致成熟,而且又不是沒有提供出處來源,留一堆攤子給別人收拾,唉。我會儘量整理好的。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
- 都是因為那些好事者從英維直接複製過來,而且行為像是同一人所為。但是沒關係我會慢慢完善的,而且現在還有其他編者也參與改善。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29日 (三) 16:00 (UTC)
我發現部分曾勝選(但已解散)的小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顏色模板(Template:Party meta/shading/)。如曾在山打根勝選的SCA沙華公會,還有甲洞的PEKEMAS社正黨。不知能否添加?(沙華公會的logo如下:[9])㗝呸烏(留言) 2019年5月30日 (四) 11:27 (UTC)
- 其實不需要添加顏色模板也可以,因為很多時候中維編者都是從英維編者複製而來的,我倒是可以幫您請求英維編者添加這兩個政黨的顏色。因為顏色也要調好。 angys →討留獎 2019年5月30日 (四) 12:24 (UTC)
- 其實我只是認爲如果全部有顏色,風格統一,會比較好看罷了......當然沒有的確無所謂。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4:13 (UTC)
不過我在編輯國會議席條目還是有些疑問的。在政黨支持變化百分點上,比如說上屆是行動黨競選,這屆是公正黨競選,雖然黨不同,但其實應該視為同一陣營。再如獨立人士或上屆沒競選的政黨,那麼他的變化百分點其實應該是「不適用」才對。還有的細節如選區編號,應該使用P1呢,還是P001呢?另外,我考慮過中文名稱不同的議席,選區重劃後應該區分開來。如依城議席應該跟振林山區分,Hang Tuah Jaya跟Bukit Katil區分,但中文名稱相同(或只是修正馬來語拼寫)的就不分開,如Teluk Anson和Teluk Intan都叫安順,不區分,Jesselton和Kota Kinabalu都叫亞庇,也不區分。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4:24 (UTC)
- 由於近日身體情況欠佳,還沒來得及繼續擴充。另外政黨支持變化的建議您問問Jojoyee(討論 | 貢獻),該用戶幫英維添加了這些變化。另外選委會選區重劃里的編號也是P001對吧,所以應該用PXXX吧。另外議席繼承是要看州席的。比如漢都亞再也的華裔選民大幅度被移入馬六甲市區,所以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至於馬六甲市區若改名叫Bandaraya Melaka也應該需要另設頁面,但選委會沒有。如果像是依斯干達公主城基本上都處于振林山原區,只不過幾個投票站更改,華裔比例還是維持在下跌3%這樣的水平。安順、亞庇、波德申、丹絨馬林、烏雪這些就不必分開。只不過白沙羅比較特殊一點,這個我還是建議分開寫,因為我不知道以前的白沙羅國席涵蓋的地方。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1日 (六) 05:20 (UTC)
- 因為我看英維是議席名稱一換(不包括拼音修正),就直接開新的頁面,這樣就不必考慮選民變化,州席劃分如何如何。個人意見是如果中文維基也如此,就會比較方便編寫,編寫者不必糾結應不應該區分,頁面也能跟英維統一,只需寫明該議席的前身就可以了。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5:32 (UTC)
- user:Jojoyee的做法似乎跟我相反,獨立人士或上屆沒競選的政黨也計入swing,而就算政黨來自同一陣營,只要政黨不同,就另算新的swing。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5:38 (UTC)
- 中文維基有關鐘擺效應的模板文檔目前沒有翻譯出來。英文維基的定義如下:Swing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₁− ∆%₂)÷2) (i.e. Change in winner's percentage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 minus change in second place percentage divided by two)。政黨或獨立人士只要在現屆拿第二高票,就可與第一高票比較,作為賽果鐘擺分析。如果政黨或獨立人士在上屆沒競選,則視其現屆票數為淨增值。如果上屆和現屆政黨是同一陣營,可考慮將其現屆票數減去上屆票數作為淨增值。 — Jojoyee(留言 | 簽到) 2019年6月8日 (六) 03:07 (UTC)
芙蓉國席我已經擴充完畢,還請閣下幫忙修飾。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4日 (二) 19:11 (UTC)
邀請您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七次動員令定於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七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7月6日0時(UTC)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譯名用字
翻譯地名嘛,這也是一個解釋起來很長很麻煩的東西,我本人也不是什麼專家,姑且講一點心得吧。通常來講,如果一個地方有當地人常用的譯名,就要遵守。沒有的話,如果地名有常用詞就先按照習慣翻譯,比如jaya通常會譯為「再也」,kuala通常會譯為「瓜拉」就是如此,但如果當地稱sungai為「宋溪」,kampung稱「甘光」就要遵守他們的習慣。吉、丹、登這些馬來人佔多數的州屬呢,他們的地方名很多是沒有華文譯名的,就要我們自行翻譯了,但是我在翻譯時也會儘量按照本地華人的習慣用字來翻譯,以免變成新華社式的翻譯。
眾所周知,以前的南洋地名通常都是用方言用字來翻譯的。但是有些字因為與今天華語發音相差太遠,已經不怎麼用了。如「ga」字,在通行福建話的地區,嚴格來說會用「牙」字(閩南語ga5)的【牙蘭(geran),亞羅牙也(Alor Gajah),龍牙(Lingga)】。但因為今天華語「牙」字發音與ga相差太遠;二來其實閩南語ga對音字實在太少,只有「牙」「芽」字,嚴格拿「牙」字翻譯效果不好;三來「加」字粵語發音gaa1,拿來翻譯成「ga」也無不妥,所以「牙」字已經很少用了,會拿「加」來代替。【昔加末(Segamat),四加亭(Sri Gading)都如此了】
而「加」字(閩南語ka1)呢,老一輩通常拿來翻譯「ka」的【加椰(kaya),彭加蘭(Pengkalan),峇都加灣(Batu Kawan)】。但也是因為所以今天華語「加」字發音與ka相差太遠,現在「ka」字都被翻譯成「卡」了【武吉卡迪(Bukit Katil),以前其實是用武吉加迪的...】,而「加」字就拿來翻譯成「ja」了【武吉加里爾(Bukit Jalil)】。
「ja」這個字,老一輩通常拿「惹」(閩南語jia2,廣東話je5)或「也」(閩南語ia5,廣東話jaa5)字來翻譯。但是今天華語的「惹」已經讀成re3,「也」讀成ye3,發音跟ja相差太遠,也沒什麼用了。現在是把「ja」翻譯成「加」。所以造成現在很多人不知道為何要用「惹」字來翻譯「拉惹」(raja),「羅惹」(rojak)。像新山以前有另個名稱叫「惹呀坡」,有人認為是jaya,有的認為是johor,其實它就是「jaga」啊....
還有一個是韻尾,現在華語已經沒有-p,-t,-k,-m的韻尾,但是閩南語粵語還有保留,所以一些馬來語的翻譯用字習慣還是要遵守的【tam淡,tan丹;lam南,lan蘭,li里、利,lit、lik力,lip立,等等等等。不過其實方言韻尾也不全,不能百分百對應】,不過華人有時不喜歡某些字,也會改動【比如am暗變安(以前的「安邦」叫「暗邦」),na那變納(以前的「納吉」叫「那吉」),ah押變阿(以前的「阿都拉」叫「押都拉」「鴨都拉」)】,這些再講就更囉嗦了。其實,如果只會華語而不會方言的話,就是會造成這種困惑。馬來語翻譯習慣里的ban萬,jang讓,jen仁,kang江,mun文,只會華語的話自然是一頭霧水。
我個人翻譯風格是偏向傳統用字的,但在翻譯非常用詞時,我也會考慮今天的華語發音,以免發音相差太遠。gajah算是一個半常用詞,通常翻譯為「牙也」(閩南語ga5-ia7,廣東話ngaa4-jaa5),馬六甲「亞羅牙也」(Alor Gajah),霹靂「華都牙也」(Batu Gajah)就是例子。如果按照華語發音的話,gajah豈不是要翻譯成「加加」?【這跟jaya翻譯成「再也」也是同理,按照方言翻譯,可能就會變成類似「也也」的詞了,所以才譯成「再也」,地名用「再」字的我只懂這一例】。所以gajah用「牙也」其實是不錯的選擇。我覺得把Gajah Mati翻譯成「卡嘉馬迪」的,應該是近十年來華語使用者的操作...。另外,ti翻譯成「知」也是方言用字(閩南語ti1)【知知丁宜(Titi Tinggi)】,現在也是因為和華語發音相差太遠而很少用了,非常用詞我會選擇用「底」「蒂」等字取代。不過我的音譯習慣也還在摸索,不成體系,畢竟我不是語言學出身的...。
當然地名因為有慣性,一旦名字確定下來後就比較難改動了,而人名用字更慘,更會跟隨今音而改動。你沒看見以前還會用「嘉化峇峇」(Ghafar Baba),現在都變成「巴魯比安」(Baru Bian)了嗎(明明就是馬來語「新」baru「峇魯」啊)。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約定俗成了,我也得妥協,無法。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9日 (日) 10:35 (UTC)
- 感謝指教,另歡迎閣下協助修飾大山腳,因為gajah mati是從那裏出來的。另外峇魯比安在2016年砂州選就有使用了,所以很可能是星洲派更改。有時候也不能100%跟隨星洲,但是星洲總比其他報紙來的靠譜,新華社就不必說了。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9日 (日) 11:58 (UTC)
- 另外我查了武吉加迪這詞更為常用(使用谷歌搜尋),這樣是應該更改回去了,taboh naning和實淡賓也是如此(被星X報給替換的)。另外Batu Kawan也各有用加和交的,這我等語范統一後再決定。但是有時候真的懷疑他們像聖誕老人一年只是開一次發佈會而已,官網還被改成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9日 (日) 12:01 (UTC)
- 但是我不是檳城大山腳人,如果當地人的確把gajah mati稱作卡嘉馬迪,那我們也只好遵從。至於「峇都加灣」也用「峇都交灣」,恭喜你發現了一個早期翻譯習慣,那就是有時候前一個音節的韻尾,會被後一個音節的聲母影響。用「交」(閩南語kau1),就是被後一個wan影響了。比如Bagan Samak,不寫「峇眼沙目」,而是稱作「峇眼三目」(閩南語sam1-bak8)也是如此...
- 語范啊...地名人名翻譯手冊這種這麼重要的東西,到現在我在書店,別說最新版的,舊版的我都找不到。唯一能用的是這個[10],是1999年出版的。另外,[11]這則新聞說最近會出版新的《馬來人名譯名統一手冊》,上一版沒記錯的話是2005年。而且在這本手冊里,有些用字過於怪誕也導致沒有媒體遵從,另外書裏Baba是用「巴巴」的(pa還是「巴」),不用「峇」的理由是「譯名儘量不用生僻字」,你就大概知道編輯者的水準是在哪裏了。語范最出名的就是2010年把「Yang di-Pertuan Agong」改成「元首」(最高元首、國家元首都是錯的),「Yang di-Pertua Negeri」改成「州長」(州元首是錯的)。當年馬來西亞要去殖民化,把「Governor」(州長)改成「Yang di-Pertua Negeri」(州元首),為了「按照中國語文的習慣」,語范可以改回來,我也是服氣。當年語范某位楊姓副主席,因其標準過於「中國化」(他稱為規範化、國際化),規定了許多規範用語如「獅子舞」「榴槤」「豆腐腦兒」等等,本地語文學家紛紛投稿痛罵,至今依然能在網上找到,可謂奇觀。(不過當年在他的推廣下,現在也有很多詞語被視為不規範了,如「腳踏車」「快熟面」「巴剎」,這位楊先生功不可沒)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9日 (日) 13:14 (UTC)
- gajah mati的就依各案吧,現在比較希望語范先完成馬來人名手冊。如果你有留意到上面有個大陸簡體/台灣正體的按鈕,按了就會有大馬簡體的選項,改了之後才是我們熟悉的首相、馬哈迪等。因為某些特殊原因,若使用大陸簡體你會看到的是總理,同理,語范需要理清,因為我記得我看過有人提過總理在拉曼時代就有了,當然現在都用首相。另外榴槤這個現在也被同質化了,連大馬華人也不用槤字(可能是默認輸入法問題),這個是大陸文化普及化帶來的影響。當然維基百科還是有WP:名從主人規則,這就是為什麼納吉不是納吉布等。另外腳車其實是南北差異,可以看這個,因為首都在北方,所以大陸跟北方走,南方人(還有華僑)不必自己被北方/東北文化給同化。至於元首這個用州長其實是非常有爭議的,州長的理解是一州之長,然而實際上大權在首長手上,所以不需要推翻用詞。峇的嘛這個以前是無法輸入的,現在已經可以輸入,自然不成問題。希望閣下能夠在7月(上面的通告)參加所謂的「動員令」活動,嘗試完善/擴充現有馬來西亞類條目,當然如果資料多還有機會達成WP:優良條目水平,目前馬來西亞本身還有州屬的水平也是非常低的,希望有一天可以獲得提升。(當然還得先把現有議席補好,現在已經蠻多,估計每個月只需要2篇(以今年來說)就能在2023年完成,基本上馬來選區就簡略帶過)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9日 (日) 15:14 (UTC)
- 另外我發現ketereh又有哥德烈之稱。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10日 (一) 23:01 (UTC)
- 我覺得哥德烈更像是後起的。我在2008年一本書寫有當地聖春宮的書上看到是用「格底里」的,一來格底里這譯名沒硬傷,二來沒有發現可靠的更早更好的譯名,格底里可以沿用。其實我不覺得「柯kho拉la娜na」這譯名就很準確,但如果當地人這麼稱呼,還是沿用比較好。(其實如果近年來華文媒體翻譯的地名更準確,如「各kok拉la那na士-s」,且用了一段時間,我也會選擇繼續使用,畢竟這不是一個擁有高知名度且固定譯名的地方。無奈翻譯出一個半斤八兩的譯名「格keh拉la那na」,又會跟雪蘭莪地名相撞,那我乾脆使用回舊稱更好...)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0日 (一) 23:55 (UTC)
- 另外我找了加督是完全查不到的,不知以前是否有用過?吉蘭丹其他州席和登嘉樓的州席也需要閣下檢查,有時候主流媒體會忽略掉地方名。至於柯拉娜我會考慮之後編寫,同時也發現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寫的非常不錯。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11日 (二) 07:01 (UTC)
抱歉,我半途出來的。哥德烈較早的中文名是底芽,以閩南語發音,我是從當地某已滅亡華小的校長和一家已歇業金鋪的後代處得知。Kok Lanas還有一個譯名國拉納斯(南洋,1986年),我相比柯拉娜,嫌棄它發音太長不道地。按吉蘭丹馬來語,lanas的s發音近乎h,有斯字是外地人以標準馬來語發音翻譯;底芽也是如此,當地馬來語發音ke有時會消失。此處華人來得較遲,柯拉娜沒有譯名可用。如果要指出缺點就是和Kelana Jaya的柯拉娜再也太相似。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09:46 (UTC)
- 原來如此,多謝閣下指點。我還納悶為何要將Kok Lanas譯成「柯拉娜」,因為有時如果中文名過長,-s音節也會選擇不譯【如柔佛「北干那那」(Pekan Nanas),「亞逸馬尼」(Ayer Manis)】,原來是更符合當地的馬來語口音。再請問下吉蘭丹馬來語裏,kok是否也是只發ko音呢?否則華人當會用閩南語裏讀作「kok」的「各」「咯」「國」(如南洋1986年)等字才對,這麼一來其中文名也就不會同kelana撞名。
- 「底芽」這中文名也是首次見聞,非常珍貴(只是好奇丹州馬來語的reh發如geh嗎)。想請教下當地人現在還有使用「底芽」這一地名嗎?如果還用的話,應當糾正才是。還是已選擇使用「哥德烈」或「格底里」了?
- 另外,Kadok這地名,當地華人是如何稱呼的呢?這地方華人應該不多,很難找到其中文名。我在2005年《馬來西亞華人社團研究》裏見到是用「加督」,是符合標準馬來語的發音的。2015年的這則新聞里變成了「卡督」,也還好,這則2017年的新聞再變成了「卡杜」,個人認為用字是不符合傳統地名翻譯習慣的,但如果當地人稱Kadok為Kado倒是相當吻合了。所以想向閣下請教。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10:43 (UTC)
首先是A君,那小學在底芽,照記憶應該是南華小學,那邊用的是格地禮,吉蘭丹已滅亡小學的總數多少我現在不清楚。另外華小其實另有一本八十年代的「巨」作,書厚一尺的全國華小的記錄大全,書皮紅色,而且多校有詳載校史。
其次㗝君,Kok一節,唸法比較像是Kek,但後面的k輕音。geh一節,在當地我會唸ke-te-geh,雖然口型是r,但發音為g,應該就是所謂懶音;te-geh的發音是該地華人才用,我外地人不敢裝本地到那個地步,當地人以閩南話對話時是稱底芽的。上述的格地禮也Ok,我也聽過這種說法,我現在猜可能是當地的外地人按標準馬來語翻譯為閩南話。又譬如附近的Melor,你聽當地人講閩南話你就知道為何美羅本來會用勿魯。關於Kadok的發音,我認識一位當地經營了數十年的華裔雜貨批發商,下次如果遇到我問看究竟如何。我印象中他們Kadok的發音,ka接近閩南的咬,dok為重音,而無論督還是杜字都是入聲。底芽因為人口流失,主流媒體記者又駐扎哥打峇魯,年輕記者可能也沒有印象,所以不見報端使用。我剛剛請教前述金鋪店主的女兒,明天之後我再回覆。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13:57 (UTC)
Ketereh及鄰近地名
諸君,首先更正錯誤,按50年代,不同的兩人其中一名是老人,另一名是當地的年輕文史工作者都提到Ketereh叫做「地牙」,他們主張過去用字如左,但是不能肯定就是這些字。其次,我致電那本記載已消失的吉蘭丹華小的著作的作者,他是說格地禮的用法,是該地南華學校的用法,我們討論後同意,這應該是因為學校的關係,讀書人把俗氣的地名雅正了。實際上,當地其實較長期使用的中文名是格底里,某老商家提到1968年開業時,地名是格底里。我請了該位文史工作者請教當年南華學校還活着的近百歲的老校長附近的中文地名,這個可能要一點時間回覆。另外Kok Lanas,當地人主張Kok的唸法,O音仍然存在。不過我和前述作者討論時,由於這地名是在1980年代後期因吉蘭丹中華獨中復興遷校該地開始需要中文地名,按照當時留下的大量剪報(他曾受命編有匯集這些各報社的剪報的週年紀念冊),都是用柯拉娜,主張還是用回此名較佳。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09:44 (UTC)
- 感謝賜教。我也詢問了吉蘭丹友人的看法,他也是認同如今Ketereh較常稱作「格底里」。他認爲「底芽」之名當是早期二三四十年代,地名用字還未確定的時代所用。他還見過30年代書籍裏有「吉低黎」的用法,不過這些譯名如今都已棄用。至於Kok Lanas,他也主張使用「柯拉娜」,我見到在90年代的董教總工作報告書和學報上都是如此稱呼,可見當年確實常用「柯拉娜」一名。至於Kadok,當地華人較少,他不記得有任何慣用中文名,不過認爲「加督」可用。「督」閩南語發音tok4,粵語duk1,「杜」閩南語發音too7,粵語dou6,鮮少見過以「杜」來翻譯韻尾-k的馬來語詞彙。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0:52 (UTC)
- 另外,2012年王付兵《馬來亞華人的方言羣分佈和職業結構(1800-1911)》 一書裏,引用1992年黃昆福《吉蘭丹和華人》稱Ketereh爲「革地芽」,此文章也有此稱呼,可備一說。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1:10 (UTC)
您好。我找到了吉蘭丹州一些已關閉華小及其位置:[13]另外Cherjau提到的那本紅色很厚的書,我好像在我學校圖書館發現了那本書(不懂是不是您說的那本),但因為時間非常有限,我暫時不會特地去詳細查閱。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22 (UTC)
這裏有一些詳細資料:[14]看來有些地方因華人人口減少,導致一些地方的華語名逐漸失傳,例如霹靂太平Changkat Jering,原稱為新路口,後來逐漸變成馬來譯名章卡遮令。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35 (UTC)
- 沒想到網上還有如此冷門的資料,閣下能夠找到,令人佩服。閣下應當儘快將其錄入於吉蘭丹州華文小學列表已關閉華小名單中。另外,那本紅色書皮鉅著,莫非是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中學特刊提要(附校史)》?㗝呸烏(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2:05 (UTC)
- 不過似乎都沒正式註冊過,另外這些地名該用什麼翻譯呢?
哇卡巴汝 ( Wakaf Bharu ) 日勞越 ( Jelawat ) 美羅 ( Melor ),又稱勿魯。位居格地禮 ( Ketereh )、 施里星 ( Selising ) 和柏靈加 ( Peringat )之間。 angys →討留獎 2019年6月13日 (四) 12:20 (UTC)
對了,就是那本書。另外學校編號似乎是在1970年代時設立的,因為60年代關閉的學校似乎沒有"留空位",而且雪蘭莪州沒有學校屬於編號2000至2999,可能是吉隆坡成為直轄區前的學校編號。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2:30 (UTC)
另外@㗝呸烏:上面的zh君已經加入停辦學校進入吉蘭丹州華文學校列表,還請閣下複查。另外最近有多個國會議席被創建,還請閣下進行檢查,謝謝。 angys →討留獎 2019年9月1日 (日) 10:52 (UTC)
Olak Rempit相關
剛剛在星洲那邊看到了奧拉冷碧這個翻譯,不知道該地名有沒有舊的翻譯之類的。 angys →討留獎 2020年2月17日 (一) 07:55 (UTC)
- 查了一圈,找得到最早的是2010年《當今大馬》用過「歐力冷僻」。[15]這種少有華人居住的小甘榜一般沒有中文名的。自行翻譯的話,o可用「烏」,lak用「叻」,lem用「林」「倫」,pit用「畢」「必」。「奧拉冷碧」翻譯起來像是Ola Lengpik。㗝呸烏(留言) 2020年2月17日 (一) 11:19 (UTC)
邀請您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七次動員令定於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七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公共建築、行政區劃及各領域中的女性,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學理類自然科學、學理類應用科學、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及圖書檔案館、美術館及博物館。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存檔
討論頁存檔一:[16]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在這次調查中分享您的經驗
㗝呸烏/存檔2您好:
維基媒體基金會現正進行調查,以了解您在Wikipedia和維基媒體的經歷的反饋。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了解基金會對您於維基站點的工作的支持程度,以及我們未來如何改變或改進東西。 您分享的意見將直接影響維基媒體基金會當前和未來的工作。
請花15至25分鐘在本調查中提供反饋。它有多種語言版本。
本調查由第三方主持並由這一份私隱聲明管轄(英語)。
了解有關此項目的更多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者您不希望收到有關參加此調查的未來消息,請電郵聯絡我們。
謹祝編安
Reminder: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在這次調查中分享您的經驗
㗝呸烏/存檔2您好:
幾周前,我們邀請您參加社群見解調查。 這是維基媒體基金會對我們全域社群的年度調查。 我們希望了解我們如何在維基上支持您的工作。 We are 10% towards our goal for participation. If you have not already taken the survey, you can help us reach our goal! Your voice matters to us.
請花15至25分鐘在本調查中提供反饋。它有多種語言版本。
本調查由第三方主持並由這一份私隱聲明管轄(英語)。
了解有關此項目的更多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或者您不希望收到有關參加此調查的未來消息,請電郵聯絡我們。
謹祝編安
請求協助
想請閣下幫忙翻譯漢化2019年東南亞運動會系列人名,尤其是馬來文名,謝謝。 angys →討留獎 2019年12月14日 (六) 09:43 (UTC)
金馬利補選
個人認為應該使用搜尋度高的「卡林布章」,雖然有布央谷一例(Bujang),但是如果按「卡林布央」來搜尋只能搜尋到布央谷,也會讓人誤解成Buyan或Buyang(比如士拉央就是用yang的),所以這次用「章」還是比較貼切的。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5日 (日) 12:09 (UTC)
有道理。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6日 (一) 04:26 (UTC) 另外希望閣下可以幫忙擴充整理金馬利補選之條目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15日 (三) 09:30 (UTC)
行政區劃相關
另外這裏想請求閣下修改您曾經於medium發佈的吉打州行政區劃,不知可行。因為經過我不斷地摸索跟對比,發現馬來西亞的Pekan, Bandar和Mukim其實可以和「街道」,鎮跟「鄉」對應。而鄉在台灣也可以看見。至於「街道」或音譯「北干/卜干」則是參考大陸進行翻譯(比如Pekan Kuala Perlis稱為「玻璃市港口街道」,而其形狀也多數根據街道來設置)。大多數pekan。而翻譯成市感覺還是差太遠了(市我給的定義是Bandaraya/Perbandaran)。有鑑於這些鄉級行政區已經老舊,所以沒什麼人注意,維基百科應該是一個最好的管道去糾正這個現象。我近期有空會創建馬來西亞鄉級行政區列表,把全馬若有的都列出來,希望到時閣下可以抽空幫忙。不好意思打擾了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6日 (一) 11:44 (UTC)
說說看我的想法:
- 一、把英文維基的「mukim」改成鄉 (東南亞)不妥,這是介紹馬來世界的mukim行政區劃,其他東南亞國家無,所以英維才直接用mukim。英殖民政府的官方檔案也是將mukim以馬來文表示。中維應該用回本地固有翻譯「巫金」才對,要消歧義可用「巫金(行政區劃)」。
- 二、以對應概念而言,英維里mukim的確是對應parish一詞,而不是township。「mukim相等於西方教區(parish)的概念,即每個區都以(回)教堂為中心,主要負責馬來人內部宗教和傳統的管理事務。」(白偉權《柔佛新山華人社會的變遷與整合:1855-1942》,43頁)
- 三、mukim是今天馬來西亞的第三級行政區劃,只能說可對應到PRC或ROC的「鄉」,不代表可以直接用。且不說「鄉」跟mukim的原意不同,以「鄉」對應mukim基本上沒有人這麼用過,本地一直以來都是將mukim翻譯成「區」的,已經約定俗成。再如,這位白偉權先生是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曾是國史館台灣地名普查計劃助理,對行政區劃概念肯定比我了解,但是在他的著作里也是把mukim翻譯成「區」。
- 四、其實「Mukim」「Bandar」「Pekan」都是同一級的行政區劃。早期的馬來文里是沒有town或city概念的。「City- No word answering to this exists in Malay.」「Town- Crawfurd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word in Malay for town or city.」(A Descriptive Dictionary of British Malaya, p77, 414)。Bandar最早的意思其實是「港口」(seaport)或「貿易市鎮」(trading town),後來才被本地的馬來知識分子用來對應town或city的概念,印尼人則是用kota(本義城堡)來對應。英殖民時期的華人都是翻譯成「市」,英殖民時期的Town Council華人也是翻譯成「市議會」,Town Board翻譯成「市政局」。可能一開始bandar的確都是華人集聚的大城鎮才會這麼翻譯,但後來詞意逐漸膨脹,一些小城鎮也被升格為bandar,所以我們才覺得bandar對應「市」一詞感到奇怪。Pekan最早的意思是「市集」(market-place),後來才被用來對應比較小的town,華人翻譯成「鎮」。同理,把pekan改成「街道」,除了名字能跟PRC或ROC的行政區劃對得上,幾乎沒本地人這麼用過,因為「街道」一般是本地人拿來翻譯Street的,這種改動在本地社會完全沒有共識。
- 五、以我看來,把bandar翻譯成「市」或「鎮」還可商量,其餘的改動並不妥。mukim用回「區」,比較大的bandar可繼續用「市」,規模較小的bandar用「鎮」,pekan也繼續用「鎮」。若pekan真要跟鎮規模的bandar區分,要麼pekan改用「小鎮」,要麼bandar改用「城鎮」「市鎮」。bandaraya則繼續用「市」,真要和市規模的bandar區分,可改用「都市」。
- 1,那個是因為我看到裏面有說稱為「鄉」才這樣移動的,巫金是外來詞,感覺不符合中文語境,就比如巫金雙溪柔佛,這個如果用柔佛河鄉會更直觀。
- 2,不知可有來源提到巫金是代表一個清真寺附近管轄的區域的。parish是比較像堂區一樣的。而township在內地就是指鄉,這樣也可以互相掛鈎,而且現在多數mukim下都有許多城鎮,也不再是只有一個清真寺
- 3 (本地一直以來都是將mukim翻譯成「區」的,已經約定俗成),其實很少人碰到這個東西,所以很難說約定俗成。就比如本地人都約定俗成稱straw為水草,也未必正確。奈何語范這東西沒有發揮效用。而馬來西亞人也不注重這個,放區主要是區可大可小,而且區比較適合用在bahagian(這裏就不動東馬的),而北馬區也不是個mukim啊,如果可以的話得使用一個specific的詞來指代。另外不知道可不可以聯絡上「白偉權」呢,如果可以的話,我還是希望有一個獨特的詞來描述,因為mukim或許可以對應區,但區不能對應mukim(區的英文district甚至對應daerah,即縣)
- 4是的,同一個,不過mukim比bandar跟pekan有限。bandar那個我是真不知道,建議得寫入維基介紹。市其實應該對應Bandaraya,假設Bandar還翻譯成市的話,(比如Bandar Gemas,金馬士市),讀者會主觀認為金馬士是個城市,而在內地金馬士甚至連縣級市(以及縣)都不如,金馬士鎮還是可以接受。pekan其實不太和「街道」有關係,但撇開街道的原本意義,pekan一般上都是沿着路的(就是berjajar類),所以要說是「以路為鎮」也是可以,尤其是柔佛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就大山腳市中心(Pekan BM)來說以前也是一條大街,所以或許可以考慮用「街道」來借代,也能使內地居民更好理解(我的意見而已)。
- 5如果要說我退讓一步,我會認為Bandar肯定要翻譯成鎮,Bandaraya同市,Pekan可以考慮用「埠」(因為音跟北干或卜干接近)我不確定其他國家(如汶萊、新加坡、印尼)有沒有將mukim翻譯成鄉的,但我覺得很可能有。如果最終沒有個結果的話 或許mukim只能使用「巫金」了。
全世界相信只有中國有最複雜的行政區劃制度(而且部分可以和馬來西亞的行政區劃對接),還有道、州、府等,當然那些根本就不適用,在現在還沒有引起關注前,統一一個稱呼會比較好。另外mukim也是汶萊的二級規劃,所以也要選定一個翻譯詞錫。這些外來語詞彙其實並沒有一定的規範,所以一般上都是有賴於中方制定。所以你會看到很多外國1級用省稱呼,而不是音譯。
當然如果可以聯絡到資深報社/社會問人/翻譯學家/行政區劃專家來提取意見那是最好的,以前的報社可能多多少少動到(雖然我本身是沒有這個能力去挖以前的記錄)。還是感謝你的回覆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8日 (三) 15:47 (UTC)
- 我讚同「一」的看法,Mukim對應「鄉 (東南亞)」是不妥的。雖然其意思比較貼近「教區」,但巫金是目前Mukim翻譯的主要選擇。關於「二」和「三」,問白偉權,他認為巫金是音譯,區是意譯,目前並沒有定論。翻譯為「區」除了在他的著作中反映外,獨中最新版的地理課本,由於他是主編的緣故,新一代的獨中生以後會把Mukim的中文翻譯認可為區。「區」看來說不定以後會取代「巫金」,所以要就「巫金」要就「區」,反而「鄉」應該不太可能會變成Mukim的翻譯。「四」、「五」,Bandar對應海港,後來成為一般城市,Pekan規模在Bandar和kampung之間。馬新地區中文的市和村之間,目前我也只想到鎮。一般上我們不會稱怡保為怡保鎮或瓜丁為瓜丁鎮的,但是北根或龍運就會稱為鎮。吉隆坡稱吉隆坡市現在不太常見,但是對比而言,台北市、紐約市也沒有很失禮。所以據點來看Bandar>Pekan>Kampung,市>鎮>村,轄區來看,Negeri>Daerah>Daerah Kecil>Mukim>Kampung,州>縣>副縣>巫金/區>村。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8日 (三) 15:50 (UTC)
另外Seksyen應該怎麼翻譯?翻譯成「區」就和「巫金」混淆。另外吉蘭丹的行政區劃級別和半島其他州不同,即Negeri>Jajahan>Daerah>Mukim,但UPI沒有列Daerah。東馬方面,沙巴也有巫金,但UPI沒有列出,同時也跳過Bahagian。砂拉越在UPI則跳過Daerah,而下分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這些亂七八糟的行政區劃又該怎麼翻譯呢?Zh9567 2020年1月9日 (四) 01:55 (UTC)
剛剛打了長篇大論,結果提交失敗要重新打過,我就只好簡略的說一下。
我不是研讀法律的,但馬來西亞似乎沒有一套專門的法律規範行政區劃。國家土地法令第11條有闡明,州行政機構可以劃分縣、副縣、區、市、鎮。[17]。就是說到第三級行政區劃是有明確空間界限的,mukim以下的kampung和taman這些雖然有村長和村委會管理,但似乎沒有明確空間界限,所以應當不被視為規範的第四級行政區劃。upi里第四第五級的seksyen(地段)和lot(地塊)似乎更多只是用來勘測、買賣、發展等用途,而不是行政區劃。吉蘭丹的jajahan就是其他州的daerah。另外在馬來半島,似乎一個縣裏有除正縣以外的縣議會,即可視為副縣,但都是在正縣之內,副縣不被視為另一級行政區劃。也就是說馬來半島有三級規範的行政區劃。
馬來半島:(州negeri)>(縣daerah/jajahan)>(區mukim/市鎮bandar/鎮pekan)
至於東馬更複雜,我也不是很清楚。根據沙巴行政區劃條例,沙巴可下劃為省和縣,的確沒有巫金。[18]而根據砂拉越行政區劃條例,砂拉越可下劃至省、縣、副縣和其他,但不包括地方政府管轄區。[19]
沙巴:(州negeri/修憲後可能復邦wilayah)>(省division)>(縣district)
砂拉越:(州negeri/修憲後可能復邦wilayah)>(省division)>(縣district)>(副縣sub-district)
upi里沙巴沒有省的代碼,或許是為了讓沙巴縣份跟馬來半島的縣份接軌,不能視為沙巴沒有省份的證據。另外upi里砂拉越雖有省份,但省份下是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我不確定這就是砂拉越的第三級行政區劃,因為跟現有的縣、副縣行政區劃有衝突。既然如此我們應當與現有的為準。[20]
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9日 (四) 07:11 (UTC) 話說,汶萊又有不一樣的翻譯,各位怎樣看待,seksyen肯定是稱為區,bandar稱為鎮,kampung稱為村,jajahan也是縣 目前可能需要討論的是 -mukim,該譯為(區)、(巫金,不建議)、(鄉,少用) -pekan,市、市鎮、北干(音譯)、街區(暫時想到的) -desa,迪沙(音譯)
至於東馬的行政區劃,砂拉越直到副縣、沙巴到縣,下面有副縣可是不普及,以後有機會我問問沙巴人。
行政區劃對比 2=國 3=內地用特別行政區 4=州(內地用省) 5=省(內地用「地級市」,對應馬來西亞的州) 6=縣(內地用市轄區(城市的)、縣(普通地區)、縣級市(就類似馬來西亞的亞羅士打這樣,這裏不詳說)) 7=副縣 8=mukim, bandar, pekan(內地有街道辦事處(城市)、鄉(鄉區)、鎮) 10=seksyen,presint,taman, kpg, desa, rumah pangsa等(內地有社區) 至於10級呢其實就是各taman名而已
有鑑於馬來西亞行政區劃很亂,只能跟着upi走。而「鄉」雖然不普及,但是個人認為比較specific,而「區」則是比較偏向district,比如我們日常會說威省區、怡保區、安邦區、蕉賴區,可大可小,所以也沒有一個好的定義。或許,原封不動就是最好的方式,可以預見到人口普查公佈的時候這些縣/mukim會引起關注或統計,所以希望可以儘快有定論。(另外網絡上有2000跟2010年的數據,也需要添加。我已經製作了適用於3個普查的模板(見{{馬來西亞人口/core}},可是還有點問題,之後得去互助論壇問問,不過若各位有方法也可以協助)。另外kampung就直接用村/甘榜(地名,比如甘榜登雅),而不是用鄉村。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9日 (四) 15:03 (UTC) 另外2000年左右出版的華小「地方研究」課本好像有提到馬來西亞行政區劃的,不知怎樣翻譯(5年級線上有,但沒查到,似乎是4/6年級那邊提到)另外馬來西亞行政區劃也需要調整,以確保符合標準。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9日 (四) 15:10 (UTC)
- 行政區劃不應跟upi走,upi只負責制定某一地段的唯一代碼,而不是制定行政區劃。其次,將我國行政區劃與其他國家的生搬硬套不妥,要考慮我國實際使用情況才是,免得畫虎不成反類犬。這是我根據Taburan Penduduk Mengikut Kawasan Pihak Berkuasa Tempatan dan Mukim 2010、有關法律條文,還有觀察本地社會的使用情況,個人認為是最符合現狀的行政區劃圖。
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9日 (四) 18:41 (UTC) 好吧,我基本認同,不過mukim可以翻譯成「區域」嗎?另外那個圖片如果可以希望能上傳svg版本的,這樣方便以後修訂。(至於上面提到的那些海港希望可以寫入馬來西亞行政區劃頁面裏)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10日 (五) 05:47 (UTC)
- Mukim應該還是翻譯區或巫金,用區域脫離現實。District在西馬的歷史文件中,就是指我國的Daerah,這是縣,沒有人會要把DO,District Officer再改譯或理解成區域長官的了,歷史長河中選擇了在半島把District限定為縣,沒有道理要推翻它的。圖中東馬的部分,我覺得還要詳考,沙巴有副縣的,Daerah Kecil Tungku、Daerah Kecil Membakut等。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09:39 (UTC)
- 同意mukim翻譯成「區」就足夠,用「區域」太奇怪了,我們一般也只說「某某區」罷了不是?關於行政區劃圖還需要修正。其實,我不清楚在馬來半島州屬和沙巴州「副縣」到底是什麼樣的行政地位,是在縣以下區以上呢?還是與縣平級?還是不在行政區劃里,只是無實權的虛名?以我所知,砂拉越的副縣存在感相當強,政府官網裏有列出[21]、本州的Ordinance也有提到「副縣」,連在全國人口普查里報告都有把砂拉越的副縣列出來。[22]。但其他州屬包括沙巴州的副縣就沒有列出,沙巴的Ordinance也沒用提到副縣。因沒有一個完整的副縣列表,根據找來的網絡資料,目前柔佛州的副縣有拉美士、永平、龍引、邊佳蘭;霹靂州有高烏、玲瓏、司南馬、和豐、怡保、甘榜牙也、仕林河;森美蘭州有金馬士;馬六甲有雙溪南眉;[23]沙巴則是上面網站裏的那些。在馬來半島州屬,這些副縣其實鮮為人知,一般都被默認是隸屬於他們的正縣下,而不是單獨成為一級行政區。所以我對沙巴州的副縣行政區地位也是相當困惑的,故目前只把砂拉越的副縣列出。我也希望有專業人士可以解答。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11:06 (UTC)
- 其實或許可以翻閱pengajian am裏面的Kerajaan negeri看看。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府是脫鈎的,Kerajaan tempatan就別看了。我在想沙巴的副縣會不會有可能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地方政府。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17:17 (UTC)
- 了解,那麼就保持原本的吧 angys →討留獎 2020年1月15日 (三) 09:29 (UTC)
- 沙巴有巫金,參見ms:Mukim di Sabah及一些地方政府網站([24][25][26][27]等等)。另外也幫忙協助翻譯及校對Draft:怡保街道列表中的人名及英殖民政府職位名,謝謝。Zh9567 2020年1月17日 (五) 04:38 (UTC)
- 沙巴的mukim確實頭痛。首先,我查到的Pengajian am參考書都是說沙巴是沒有mukim的,(Buku Nota Minda dan Lembaran Praktis Pengajian Am Penggal 1, Cetakan Pertama 2016, Local Publications, p73):沙巴是Daerah>Kampung,不過有5個residen。(Ace Ahead Teks STPM Pengajian Am Penggal 1 Edisi Ketiga 2016, Oxford Fajar, p233):沙巴也是Daerah>Kampung,不過沒有寫沙巴有Bahagian。沙巴2014年的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rdinance還是沒有寫有mukim[28]。這個沙巴的mukim不知是不是近年新增的,所以我就暫時不將沙巴的mukim列為行政區劃了,看明年的人口普查報告為否將其列出再做打算。
- Draft:怡保街道列表我會儘量幫忙校對。另外,如果你方便的話,不妨去圖書館借朱宗賢的《怡保城鄉散記》作為參考,書裏當有怡保街名由來的介紹。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18日 (六) 15:41 (UTC)
居鑾相關
居鑾市就主要講述mpkluang里的地區,至於學校嘛或許就寫建成區的學校就足夠了,像怡保頁面就太多學校了。 angys →討留獎 2020年2月1日 (六) 04:48 (UTC)
2020年度學校列表
教育部終於上傳了2020年的學校數據,之前那些城鎮的如果閣下有空可以考慮去替換(好像是萬撓還是哪裏不清楚了),不過還是希望閣下可以協助完成一部分州華文小學列表的人口數據更新。 angys →討留獎 2020年2月18日 (二) 22:55 (UTC)
covid19馬來西亞
目前很多報道內容需要被寫進去,還望閣下可以協助多多補充,謝謝 angys →討留獎 2020年3月18日 (三) 16:18 (UTC) 過了一個月了,希望閣下可以答覆,另也需要請求您幫忙修飾鵝嘜和巴莪 angys →討留獎 2020年4月13日 (一) 20:14 (UTC)
你好我是維基百科讀者,希望你可以更新我們的首相的巴莪國會選區文章,感謝你—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2001:E68:443A:B9DE:4D45:AF90:3A22:C1C8(對話)於2020年5月25日 (一) 10:09 (UTC)加入。
北海地名
在網上發現這個 有一點,我懷疑「北海」(閩:Pak-hai)這個地名是出自於「Perai"的,因為很明顯」北海「不是"Butterworth"的譯音。這也許是為什麼很多人先吧」北海「當成了」北賴」,然後再把「北海」當成了「威省」。不知你的看法是什麼? 不知道閣下有沒有參考書籍可以證實這個理論?北海這個名稱不知道從哪裏來的 angys →討留獎 2020年5月27日 (三) 08:59 (UTC)
- 這個我真不知道。我也曾想過「北海」是不是由「perai」而來,不止,許雲樵也是那麼認爲的,他對「北海」這個地名是這麼註釋的:
「北海本爲原名prai的譯音,但華僑俗稱爲新路頭,而以一八四七年開闢的Butterworth爲北海。」——1959年許雲樵譯《馬來亞史略》(原著G. P. Dartford),108頁。
但是,
- 1900年Lo Man Yuk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是把Butterworth「北海」標註爲north sea的,看來他不認爲北海是一個音譯詞,不過他也沒有解釋爲何華人稱Butterworth爲北海。
- 實際上「北海」無論用福建話pak-hái還是廣東話bak1 hoi2都不能很好地對得上perai的音,特別是「北」的k韻尾和「海」的h韻母。而perai這個音是相當穩定的,早期的地圖都標誌爲pry,prya或prai了,所以也不是prai自己音變導致對不上「北海」。
就我所知道的是,「北海」這個名字是出現得相當早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檳榔嶼遊記》都有記載了:「過海一帶英之屬境,統歸嶼轄。共設公堂五:一在北海、一在笨仔牙、一在高淹、一在大山腳、一在武吉淡門」。關於這本《檳榔嶼遊記》,季羨林按:「這是很重要的資料,可惜無法查出寫作的時間。《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王錫祺自序寫於光緒丁丑,即光緒三年(1877年),這一篇文章一定寫於這一年以前,這是毫無疑問的」。可能還有更早「北海」的記錄,只是我無力去搜索了。但是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只有拿到prai河以南的土地,當時檳島華人把需要過海的prai河以北之地叫作北海,再後來變成Butterworth的華文名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是完全沒有任何證據的猜想。
再說現今對應Perai的「北賴」,以前華人都是稱呼爲「新路頭」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裏沒有prai的音譯,但有「新路頭」,意思是new landing place,是Jalan Bahru的翻譯。除了當時最常用的「新路頭」,prai也有被翻譯爲「不賴」「勃來」等,我覺得「北賴」這個名反而有可能是受「北海」的影響。早期多見的「新路頭」之名,今天應該只有當地老一輩的人會用罷了,殊為可惜。另外Butterworth也不是沒有音譯的,我看過有「武打越」(閩:bú-tá-oa̍t)和「不打獲」(粵:bat1 daa2 wok6)的,都很有意思,當然都被歷史淘汰了,只有「北海」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考慮到早期檳城華人社會的地名稱呼都和官方名大相徑庭,這不但是過去記憶的流傳,也是種「政府內的政府」(imperium in imperio)的表現,所以「北海」這個名字就算不是音譯而是有某種涵義也不足爲奇,只是我能力有限,不得其解。「北海」有可能是他自己獨特的意思,也有可能真的是perai牽強的音譯。或許「北海」這個名字的淵源得問問看研究檳城華人史的學者了。㗝呸烏(留言) 2020年5月28日 (四) 06:42 (UTC)
- 另我已經補充了北海的名稱,希望你可以添加來源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2日 (二) 08:36 (UTC)
- 關於「北海」的得名,將個人毫無依據的推測寫進條目已經違反了「維基百科不是存放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的場所」的方針,私以為在還沒找到更多證據之前,直接說「地名來源不詳」更合適。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3日 (三) 09:05 (UTC)
白沙羅
另外我也發現類似的,「白沙羅」名稱似乎和「Damansara」無關聯,可能來自「Penchala」(我不是很懂得方言,但我猜測聽起來可能比較接近)。我看了白沙羅華小的校史[29],該校於1930年代創立,1950年代從現白樂鎮入口遷入新村,至於一開始是否在那裏則不詳。我看了一些戰前的地圖,現白沙羅新村一帶標記為Penchala[30],在1950年代的八打靈再也地圖就有了白沙羅新村[31](很難找可以免費在線查看的戰後地圖)。就連upi也是將白沙羅新村附近標記為Pekan Sungai Penchala。很奇怪為什麼Damansara會往北移到距離白沙羅河遠處到吉隆坡附近,而且早期那邊沒有一條路從Penchala走到舊的Damansara,必須經過吉隆坡。--Zh9567 2020年6月3日 (三) 16:16 (UTC)
- 終究還是提到白沙羅了...白沙羅這個太難了,似乎都沒有學者研究過,我到現在也得不到什麼可靠的推斷。真要梳理起來實在是太耗時了,我現在也不得空,暫時先說幾個。Daman sara和Damar sara這兩種寫法很早都有了,不大像是一個官員手誤造成的,其實有可能這兩個都是由Dharmasraya而來,所以才有不同的拼法。「沙羅」應該是sara的對音,只是不知「白」從何而來?白沙羅最早的位置是在Klang River和Damansara River之間的交匯處,結果不知爲何越跑越偏,其變遷史都有得頭疼了。我目前找到最早的「白沙羅」記錄是在1920年《叻報》,只是不知道這個白沙羅到底是在何處?是否真對應Damansara?但最遲在1930年代,華文報章上所寫的白沙羅路,對應到英文報章就確實是Damansara Road了。有趣的是,那時的《南洋商報》報導上有個白沙羅醫院,然而對應英文報章會發現是叫Bungsar Hospital。Damansara在雪隆歷史可是非常重要的,說起來最初連接白沙羅和吉隆坡的路還是葉亞來籌建的,很可惜葉亞來札記已經毀於戰火,只有英譯版和還譯版留存於世,不然就能得知時人是如何稱呼Damansara了。白沙羅這個地名要研究起來真的太複雜,如果哪天得空應該會再詳細寫吧...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4日 (四) 14:58 (UTC)
我看清楚了一些戰前的地圖,確實有一條路從Penchala走到舊的Damansara,有一部分是經過園丘小路。早前我還以為Damansara Road其實是現在的舊巴生路/聯邦大道,但實際上並不是。在1908年的地圖中,Damansara Road在地圖外邊有標記From Batu Tiga,地圖裏那段路現在仍在,沒改名。似乎是從白沙羅新村建立開始,白沙羅的定義就往北移到吉隆坡附近。我只找到這1950或60年代的地圖,但找不到巴生附近的,不懂為什麼那條經過園丘小路好像「消失」了,後來Damansara Road變成從吉隆坡去到雙溪毛糯/甲洞附近,現在一部分變成了LDP和SPRINT大道。--Zh9567 2020年6月5日 (五) 05:05 (UTC)
我從地圖整理了一些資料,但我不是主修歷史的,以下可能有一些錯誤,需要您手上一些網上找不到或沒有免費看閱的資料來查證。一開始從Damansara走到吉隆坡,需要經過Penchala;可能後來一條經過八打靈的路已建成(現在的舊巴生路),很多人就改用新的路,舊的路不再經常使用,甚至有一段路還被「降級」。過後Jalan Damansara就只剩下那一小段路。1950年代白沙羅新村成立,Damansara就移到那個地區,Jalan Damansara向北延長到瓜雪路。「白沙羅」名稱確實和Damansara有關,和Penchala無關,或許早期白沙羅新村一帶稱為XX碑,因為根據上面那1933年地圖附近有Batu Ampat和7th Mile Estate。--Zh9567 2020年6月7日 (日) 12:12 (UTC)
加影
這個我最近根據星洲的報道補充了加影的地名來由和歷史,希望閣下可以看看有沒有問題,南洋歷史記載的加影這個地名不知道是從幾時開始就有的。有趣的是,加影還是華文教育堡壘,星洲的介紹只是帶過而已,不知道以前的歷史記載有沒有提到,希望閣下可以幫忙修飾加影的條目內容。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18日 (四) 14:01 (UTC)
- 加影的早期歷史記錄非常多,只是華文報章很少去認真蒐羅和整理罷了。就以條目中寫到的Tok Lili來說,這是英國人當年從加影Penghulu收集來的故事,發表在1897年的Selangor Journal上,原文內容不保證真實,不過相當長,跟今天看到的隻言片語不同。而且華文版有些內容的細節不對,怕不是從二手或是三手資料轉譯來時擅改了。比如說1840年代美國人聘請森美蘭的惠州人來開礦的記載,但根據這個1897年收集到的故事,其實是美國人帶黑人隨從來,具體年代不詳,而且這些美國人之後還被Tok Lili帶人放火屠殺,非常悽慘。所以我很好奇美國人聘請惠州人礦工究竟是參考哪個史料的?又比如kajang是指墊子或蓆幕之類的覆蓋物,用mengkuang或nipah的葉子編織,但好像本地華人是把kajang當成是一種棕櫚樹了。不過話說明朝人也是把kajang當成是棕櫚樹的一般稱謂,也就是《瀛涯勝覽》等古籍記載的「茭蔁」。其實南洋史地學者張禮千先生在六七十年前都對「茭蔁」有過非常詳細的考證了,只是都沒有見過有人在介紹Kajang的時候提及茭蔁,真是可惜。還有個有趣的是,研究加影早期歷史會發現附近有個叫Reko(今天加影有段叫「流古路」的遺留)的地方,是當時相當重要的聚落。這麼說來加影仙師爺宮在1898從「爐古」遷廟至加影,這個「爐古」一般認爲是雪森早期重要礦區的蘆骨Lukut,不過從對音來看確實有可能是文史工作者李成金先生認爲的Reko,當然還需要更詳細的考證。扯遠了,再說我見過對加影或者說烏冷比較詳實的研究,有J. M. Gullick的A Short History of Ulu Langat to 1900,還有文平強博士的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Chinese Pioneers in the Ulu Langat District of Selangor, Malaysia,這些內容都寫下去維基百科是要變成維基期刊了。如果要寫成條目就需要整理精煉,老實說我並不擅長。就如我之前所言,只有在我真的得空的時候才會寫了。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19日 (五) 14:57 (UTC)
雙溪呂里
不過這裏想請教下,裏面的地名雙溪呂里應該是現在的sungai duri,不過呂感覺跟du對不上,還是使用的是其他的方言音譯?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19日 (五) 16:57 (UTC)
- 標準的閩南語譯法。因爲馬來語有d/l/r的對立,閩南語沒有,所以常常都用l對譯馬來語的d/l/r(有時包括n)。例子:durian榴槤liû-liân,bandar萬撓bān-lâu,呂lū字同理。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19日 (五) 17:25 (UTC)
- 不過呂是Lyu,像bagan sungai belukang那個還可以接受(雙呂江),不過既然以前有使用,那麼現在就應該繼續使用下去,杜利河聽起來就很dulxx.
另外 印尼也有個地方叫sg duri,但是中文名好特別。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19日 (五) 20:16 (UTC) 另外的另外,請問Almanak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可以在線上得到嗎?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20日 (六) 05:04 (UTC) 還有舊的國會和州議席編號那裏可以找?另外在這裏有各議席的投票區地圖,應該是最新的(抱歉facebook group連結發佈編輯時被block),以及這裏1958年的選區地圖。--Zh9567 2020年6月22日 (一) 14:44 (UTC)
- 感謝提供選區地圖,另外Almanak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有議席編號,上網能找到pdf版。㗝呸烏(留言) 2020年6月23日 (二) 07:28 (UTC)
- 上網找不到啊,只有去圖書館才有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23日 (二) 11:31 (UTC)
- 如果有link的話希望可以提供 angys →討留獎 2020年7月2日 (四) 09:16 (UTC)
- 上網找不到啊,只有去圖書館才有 angys →討留獎 2020年6月23日 (二) 11:31 (UTC)
2020年珍尼補選之地名
基本上除了墾殖區的地名其他的都有很多種版本,尤其是Paloh Hinai,個人認為巴洛希耐這個比較適合(而且維基之前也用了這個),不過有多重版本,閣下認為哪個比較符合南洋譯名的標準呢。 angys →討留獎 2020年7月2日 (四) 09:16 (UTC)
邀請您參加第十八次動員令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八次動員令定於2020年7月11日至9月13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八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語言學與文學、自然科學、文化遺產,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亟需撰寫的條目、學理類、公園綠地及自然保護區、藝術。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