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討論:Aizag/暫存區69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蘇日戰爭的一部分

《千島群島登陸戰》,安‧伊‧普洛特諾夫俄語Плотнов,_Андрей_Иванович
日期1945年8月18日 (1945-08-18)-1945年9月1日 (1945-09-01)
地點
結果 蘇軍勝利
領土變更 蘇聯吞併千島群島,劃歸薩哈林州管轄
參戰方
 蘇聯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蘇聯 馬克西姆·普爾卡耶夫
蘇聯 伊萬·尤馬舍夫
蘇聯 阿列克謝·格涅奇科俄語Гнечко, Алексей Романович
蘇聯 卜菲力·季亞科夫俄語Дьяков, Порфирий Иванович
蘇聯 葉列明·阿列克謝維奇[1]
蘇聯 德米特里·波諾馬廖夫俄語Пономарёв, Дмитри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大日本帝國 樋口季一郎
大日本帝國 堤不夾貴英語Fusaki Tsutsumi
大日本帝國 小川權之助
兵力
(僅占守島戰役)[2]
8,842人
126門火砲
79門迫擊砲
120挺重機槍與370挺輕機槍
42架飛機
(千島群島各島合計)[3]
80,000人
60輛戰車
傷亡與損失
蘇聯檔案:[4]
416人陣亡
123人失蹤
1028人受傷
總傷亡1,567人
日方來源:[5]
陣亡與受傷各約2500至3000人
(僅占守島戰役)[6]
300多人陣亡
共1,018人傷亡
(千島群島各島合計)
63,840至91,550人被俘[7][5]

千島群島登陸行動(俄語:Курильская десантная операция)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由蘇聯遠東第2方面軍太平洋艦隊俄語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 СССР во время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進攻日本千島群島的行動,為蘇日戰爭的一部份。

千島群島行動期間,蘇軍在登陸占守島時因兩棲登陸經驗不足及日軍強烈抵抗,承受大量損失,是蘇日戰爭中唯一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戰役,而其餘島嶼均在日軍無抵抗的情況下完成登陸。1945年9月初,蘇聯攻佔千島群島全部56個島嶼,由於登陸進度較原預期的緩慢,一定程度上促使蘇聯領導人約瑟夫·史達林放棄了登陸北海道的計劃。戰後蘇聯將千島群島併入統治,而其中的南千島群島(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也在戰爭結束後成了日蘇乃至日俄的爭議領土,至今仍深刻影響着日俄關係

背景

千島群島(俄稱為「庫里爾群島」[8])位於西太平洋北部,由56座島嶼所組成,面積合計為15,600平方公里[註 1],遍佈自堪察加半島南端一直延伸到北海道東北角,全長約1200公里,將鄂霍次克海太平洋隔開[9],因此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千島群島的特徵是其火山眾多、活動頻繁,各島地形亦以山地為主,1000公尺以上高峰有40餘座,島上河流湍急、多石灘、瀑布,海岸線則曲折、陡峻,除了南方四島具不凍港和天然良港外,極少有適宜艦艇停泊的海灣和港口[12][11][13][14]。根據其北中南位置,千島群島分成北千島群島(占守島阿賴度島幌筵島志林規島)、中千島群島(磨勘留島溫禰古丹島春牟古丹島越渇磨島武魯頓島知理保以島知林古丹島舍子古丹島雷公計島松輪島羅處和島宇志知島計吐夷島新知島得撫島)、南千島群島(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其中以擇捉島最大,面積達3,185平方公里[15]

千島群島首先於1943年由荷蘭人馬丁·黑利德松·弗里斯所發現,之後1713年俄羅斯人伊萬·彼得羅維奇·科澤列夫斯基俄語Козыревский,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登上了千島群島的幌筵島[16],之後百年來俄羅斯人逐步南下擴張,最終與日本人接觸。1854年12月21日,日俄簽署《日俄和親通好條約》,規範兩國邊界為擇捉島與得撫島之間,擇捉島全部屬於日本,而得撫島及其以北之群島皆屬於俄國。1875年,日俄又為了解決雙方在庫頁島方面的領土矛盾,簽署了《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日本放棄庫頁島全部權利,而俄羅斯將千島群島全給予日本,兩國邊界因此改立堪察加半島的洛帕特卡角與占守島之間的海峽[17][18]。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日本一面與納粹德國維持軸心國盟友關係,另一方面又與正和德國作戰、俄羅斯帝國的繼承國蘇聯保持中立關係,同年12月3日,日本以「珍珠港事件」發動太平洋戰爭同英美等國作戰。戰爭直至1945年,軸心國已確定失敗,英美蘇三國領袖於同年2月3日在蘇聯雅爾塔召開「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後秩序,美國為促使蘇聯加入對日戰爭,於會上決定戰後將千島群島割交給蘇聯,並以此簽署了《雅爾塔密約》[19]。1945年8月8日東京時間23時,蘇聯對日宣戰[20]

蘇聯對日軍的進攻主要分作對滿洲(中國東北)發動的「滿洲戰略攻勢行動」以及見其進展才跟進施行的「南薩哈林攻勢」和「千島群島登陸行動」[21]。8月9日,蘇聯「遠東司令部」所屬的三個方面軍自三個方向對滿洲全面進攻[22]。8月14日,日本政府宣佈接受「波茲坦宣言」,隔日又以日本天皇詔書的形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23]。美國在日本做出投降聲明後,隨即下令盟國軍隊停止進攻,並指定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為盟軍最高統帥和對日受降全權代表[23]。14日,美國將有關日本投降條款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發給盟國,指定滿洲、北緯三十八度以北的朝鮮地區和庫頁島的日軍部隊應向蘇軍投降。8月15日,麥克阿瑟發佈對日停止軍事行動之訓令,駐莫斯科的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約翰·R·迪恩英語John R. Deane少將也將此訓令交給蘇聯最高統帥部,希望蘇軍同樣停止軍事行動。然而蘇軍總參謀部英語Stavka於15日發出聲明:「日本天皇所宣佈的詔書僅為一般性的無條件投降宣言,但給武裝部隊關於停止敵對行動的命令尚未發佈,而日本軍隊仍在繼續抵抗。因此,日本軍隊的實際投降尚未發生。我們只有在日皇命令其軍隊停止敵對行為和放下武器,而且這個命令被實際執行時才承認日本軍隊投降。鑑於上述情況,蘇聯武裝力量在遠東將會繼續實施對日進攻。[23]

有鑑於滿洲的三個方面軍以及庫頁島的第56軍進展順利,遠東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於8月15日初向太平洋艦隊司令伊萬·斯塔潘諾維奇·尤馬舍夫遠東第2方面軍司令馬克西姆·阿列克謝耶維奇·普爾卡耶夫發出準備進攻千島群島北部的命令,並指示正在進攻庫頁島的第16軍團麾下的兩棲攻擊部隊集中到真岡[24],千島群島登陸行動將由「太平洋艦隊軍事委員會」負責,其中首要對蘇日邊界臨近的占守島發動登陸的行動將交由堪察加防區與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準備和執行[24]。8月15日上午7點40分,普爾卡耶夫對堪察加防區司令阿列克謝·羅曼諾維奇·格涅奇科俄語Гнечко, Алексей Романович少將發出訓令:[24]

預計日本即將投降。為充分利用現有利情勢,必須佔領舒姆舒島(占守島)、帕臘木施爾島(幌筵島)和奧涅科坦島(溫禰古丹島)。動用軍隊為第101步兵師的兩個團、(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的全部艦隻與設備、船團所有可用船艦、邊防軍以及第128航空師。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基地的兩到三個海軍步兵連將作為先頭部隊佈署。立即着手整備運輸艦隊以及登陸部隊,並組建一個裝備自動武器的海軍步兵營……當前任務為立即奪取舒姆舒島與帕臘木施爾,隨後則是奧涅科坦島。基地司令波諾馬廖夫上校負責指揮登陸部隊,對於登陸地點的選擇、攻佔各島嶼哪些要點與其順序附有責任……部隊將於1945年8月15日下午6點攜帶武器裝備登船。你的行動決心(計劃)將於1945年8月15日下午4點交由普爾卡耶夫、列昂諾夫和舍甫琴科審閱。

8月16日,史達林向美國總統哈里·S·杜魯門提出有關《一般命令第一號》的兩點修正要求:一、整個千島群島在內的日軍向蘇軍投降,並按照雅爾塔會議的結果而應蘇聯佔有;二、北海道留萌釧路以北區域由蘇聯的單獨佔領。8月18日,杜魯門回電同意史達林於雅爾塔會議上已基本同意的前者,同時還額外要求千島群島中的一座島嶼可提供作為美軍海空基地使用,而北海道的要求則斷然拒絕[25]

雙方佈署

蘇軍

蘇軍負責對千島群島執行登陸作戰的是堪察加防區所屬部隊以及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所屬艦艇,防區司令格涅奇科協調執行兩棲突擊任務,波諾馬廖夫指揮兩棲部隊的運輸和登陸,而具體登陸部隊的指揮則交由卜菲力·伊萬諾維奇·季亞科夫俄語Дьяков, Порфирий Иванович少將指揮,投入兵力包括第101步兵師(師長季亞科夫)、1個海軍步兵營、邊防軍的1個連、榴彈砲兵第428團的一個營和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海軍基地的艦艇,另外還得到了空軍混成第128航空師(42架飛機)的支援。預備兵力則有獨立步兵第198團、獨立步兵第7營以及兩個砲兵營,預定先駐留於海軍基地待命[2]。總計共季亞科夫麾下共8,824人,裝備126門火砲、79門迫擊砲(口徑45毫米與以上者)、120挺重機槍和370挺輕機槍,沒有戰車[2]。格涅奇科命令季亞科夫於15日下午3點集結部隊,計劃將自占守島東北海灘處進行兩棲奇襲登陸,接着再朝該島南邊的片岡海軍基地展開主要突擊。一旦攻下占守島將可以其作為進攻幌筵島與溫禰古丹島的橋頭堡,若進展順利且條件許可,對上述兩島的登陸也可同時進行[26]

戰鬥進程

北千島群島:占守島之戰

 
戰爭最後階段,蘇聯搶攻佔領千島群島各島示意圖。

8月23日上午10點[27],蘇軍第198步兵團登陸幌筵島北部海灣,日軍共8,000人被俘,50門火砲和17輛戰車被繳獲[28]

占守島的戰鬥剛結束,蘇軍很快便在8月24日決定對北千島群島南部的其他島嶼登陸,投入第138、198、302和373步兵團、混成第128航空師下的一個航空團、第279砲兵團和第101步兵師所屬的一個營,連同艦艇「基洛夫號」、「捷爾任斯基號」巡邏艇、T334、T339號AM型掃雷艇、掃雷艦「極點號」(Веха)、掃雷艦「YMS英語Auxiliary motor minesweepers-525號」、登陸艦「DS-3號」、「DS-6號」和「DS-49號」等,共分成兩支偵查艦隊和一支登陸艦隊駛向各島執行登陸作戰[27]

由於各島日軍已接獲無條件投降的命令,前者並未遭到抵抗而陸續順利登陸各島。8月25日中午12點(一說8月26日[29]),蘇軍登陸溫禰古丹島並接受島上日軍的投降[30]。8月26日(一說8月25日下午2點[29][30],蘇軍登陸松輪島[30],駐島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1聯隊(4000人)在聯隊長上田美憲大佐率領下向蘇軍投降[29]。同日,蘇軍也登陸了舍子古丹島[29]。8月28日,再登陸新知島[29]。8月29日(一說8月30日傍晚[29][30],拉杜扎諾夫少校指揮的蘇軍支隊登陸得撫島[29],隔天午後駐守該島的獨立混成第129旅團也被蘇軍解除武裝[29]。8月31日晚上10點,格涅奇科宣佈北千島群島戰鬥結束。蘇軍在北千島群島的戰役共俘虜日軍30,442人,其中有4名將軍、1280名軍官、4045名士官,還繳獲步槍20,108支、機槍923挺、165支火砲、37門榴彈砲、101門迫擊砲、60輛戰車、139輛汽車、7架飛機和77匹馬[5][31]

中千島與南千島群島

8月22日,華西列夫斯基命令北太平洋區艦隊(司令:弗拉基米爾·亞歷山德羅維奇·安德烈耶夫俄語Андреев,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адмирал)中將)與遠東第2方面軍展開對南千島群島的登陸作戰,投入部隊包括第16軍團第87軍第355師、第113步兵旅、第387、第442、第484步兵團和第83砲兵團等[31],運輸艦隊包括「EK-4號英語USS Machias (PF-53)」、「EK-6號英語USS Glendale (PF-36)」巡防艦、「吉日加號」(Гижига)佈雷艦、9艘掃雷艦、2艘大型獵潛艦(больших охотника)與7艘運輸艦[31],登陸目標為擇捉島與國後島,以及之後的小千島群島(色丹島、多樂島、志發島、水晶島、勇留島、秋勇留島、海馬島),部隊將乘艦自庫頁島大泊出發,由列昂諾夫隊長指揮登陸作戰[31]

8月31日清晨5點5分,太平洋艦隊司令尤馬舍夫下令一支機槍連登上「T-590號」掃雷艦, 9月1日上午9點30分,蘇軍登陸色丹島,島上4800名守軍投降。

結果

註解

  1. ^ 有關千島群島的定義描述多種,有總計為56座島嶼、總面積15,600平方公里[9];總計三十多個島嶼和眾多的小島與礁石、總面積為10,600平方公里[10];總計40多個島嶼、共10,355平方公里者[11]

註腳

參考文獻

返回到 "Aizag/暫存區69" 的使用者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