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易 (歷史學家)

中国历史学家

丁易(1913年9月8日—1954年6月27日),原名葉鼎彝葉丁易,曾用筆名孫怡訪竹童宜堂安徽桐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學家、歷史學家。後因肺結核病逝於蘇聯莫斯科

丁易近照

生平

民國時期

青少年時代在家攻讀古文。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1935年參加一二·九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抗日戰爭期間,先後在四川成都省成聯中、省成女職、省立戲劇音樂專科學校,蘭州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四川江安國立劇專等院校任教員、講師、教務主任等職。1944年在成都一度從事專業文藝工作,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和抗戰文化工作,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會員。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作文化界的統戰工作,1945年被選為民盟四川省委委員,兼任文協成都分會常務理事。不久到四川三台縣東北大學中文系任副教授,在成都《華西日報》副刊上發表過不少雜文,後結集為《丁易雜文》[1]

1946年,因支持進步學生運動,被東北大學當局解聘。後應民盟之約,任重慶《民主報》總編輯,與鄧初民等人共同主持重慶盟務,兼任社會大學新聞系主任。同年冬到北平,回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任副教授。1947年任北平文協理事,民盟中央宣傳委員、《民主周報》主編,期間撰寫《明代特務政治》。1947年冬到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北方大學歷史研究室工作。1948年,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合大學合併為華北大學,任該校中國語文研究室副主任。同年曾參加華北人民代表大會。1949年北平解放後,任軍代表,參加接管北京師範大學的工作,隨後被任命為北師大校務委員會委員,兼中文系教授[2];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九三學社。曾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第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候補委員。在大學任教期間,結合教學,著有《中國現代文學史略》、《中國文字與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字的變遷》等[3]

共和國時期

1951年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回國後寫了散文集《戰鬥的朝鮮後方》。同年又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印度、緬甸。1952年後,任中蘇友協總會理事、中緬友協理事、民盟中央文教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常務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常委學委會主任委員兼副秘書長。1953年10月到蘇聯莫斯科大學講學,因病在莫斯科逝世[4]

參考

  1. ^ 汪福來主編. 桐城文化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12: 300–301. ISBN 7-212-00764-1. 
  2. ^ 周川主編.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01: 1. ISBN 978-7-5334-5607-8. 
  3. ^ 馬洪武等主編. 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 北京:檔案出版社. 1993.11: 1. ISBN 7-80019-381-0. 
  4. ^ 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編. 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 第2分册.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03: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