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
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簡稱「社聯」)是1930年5月20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的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宗旨的文化理論團體。
歷史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從國外歸來的左翼留日留蘇學生,從大革命的軍事、政治鬥爭前線撤下來的黨員與左翼人士郭沫若、成仿吾、馮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鏡我、王學文、錢杏邨、洪靈菲、李一氓、陽翰笙等,紛紛來到上海,利用租界的特殊環境,組織社團、出版書刊,從事左翼文藝和社會科學運動,使上海成為新的全國文化中心。郭沫若回憶:「新銳的鬥士朱(鏡我)、李(初梨)、彭(康)、馮(乃超)由日本回來,以清醒的唯物辯證論的認識,劃出了一個『文化批判』的時期。《文化批判》出版後,在文化界和思想界,燃起了彌天的烽火,很熱烈地得到了青年們的擁護。辯證唯物論的闡述和高揚,使它成為中國思想界的主流。」
1930年5月20日鄧初民、吳黎平、錢鐵如、熊得山、柳島生(楊賢江)、林柏修(杜國庠)、朱鏡我、蔡泳裳、王學文、董紹明、劉楚平、柯柏年、潘漢年(文委書記,社聯籌備委員會負責人)、田漢(左聯代表)等三十餘人在上海公開成立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推舉寧敦伍為主席,會員40餘人。大會討論通過了《中國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綱領》,申明其目的為:中國一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為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努力的人們,和我們在一起,在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之下,團結起來,光大和發揚革命的理論,促進中國工農革命的勝利。《綱領》提出社聯的五大任務:[1]
- 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及國際的政治經濟,促進中國革命;
- 研究並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它普及於一般;
- 嚴厲地駁斥一切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如民族改良主義、自由主義及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如社會民主主義、托洛茨基主義及機會主義;
- 有系統地領導中國的新興社會科學運動的發展,擴大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宣傳;
- 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絕不是限於理論的研究,無疑地應該努力參加中國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實際鬥爭。
決定出版機關刊物《社會科學戰線》,編輯出版有系統的社會科學講座(1930年6月上海光華書局出版了第一卷即被查禁),聯絡國內外馬克思主義團體,領導新興社會科學運動,參加籌備「五卅」紀念活動等。
1930年10月社聯參加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並接受其領導。創辦了《新思潮》(主編王學文)、《研究》(主編柯柏年,1932年4月只創刊發行一期即被國民政府取締)、《社會現象》(主編許滌新)、《時代論壇》(主編何干之)、《正路》(張躍華、蔡馥生主編)、《新文化》(沈志遠主編)、《文化鬥爭》、《世界文化》、《書報評論》(主編柯柏年)等雜誌,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社聯成員。出版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吳黎平譯,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與《論歷史唯物主義》(楊賢江譯)、《馬克思論文選譯》與《馬克思恩格斯合傳》(李一氓編譯)、狄慈根的《辯證法唯物論》和《辯證法的邏輯》(柯柏年譯)、《新哲學辭典》(沈志遠編著)、佐野學的《舊唯物論底克服》與德波林的《辯證法的唯物論入門》(林柏修譯)、在《讀書生活》雜誌上連載的《哲學講話》(艾思奇著,即後來出版的《大眾哲學》)等。開展書報評論,推薦優秀的社會科學著作,介紹正確的學習研究方法,利用大中學校、假期補習班等講壇宣傳馬克思主義,批駁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1930年冬創立了外圍公開組織「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會」(簡稱「社研」),主要是發展吸收左傾大學生、失學的知識青年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參加實際的革命鬥爭,王學文、曹荻秋、韓拓夫、許滌新先後任黨團書記。上海同文書院一批左傾的日本學生也被發展加入了「社研」。一二八事變後「社研」發展到一千多人,並在蘇州、無錫設有分部,由於與社聯在工作上有很多重複,1933年6月兩個組織合併活動。
社聯與左聯合辦上海華南大學,很快被查封。社聯在上海又創辦「文藝暑假補習班」,由王學文擔任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補習班結束後,又創辦了「現代學藝研究所」,分社會科學和文藝兩個班,辦了不到2個月被查封。隨後又辦了「浦江中學」,校董沈鈞儒等,課程都是社會科學和文藝方面,大約辦了五十天又被查封。
1931年秋,瞿秋白為「文委」擬定了《蘇維埃的文化革命》的指示性文件,闡述了文化運動和一般革命鬥爭的聯繫。其中社聯的工作計劃綱要是:
- 政治參與
- 政治口號大眾化
-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大眾化
- 現實的社會現象的社聯的指導
- 理論鬥爭的開展(翻譯的規劃包括在內)
1936年,社聯停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