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體(英語:centrosome)作為一個部分真核細胞細胞器,由兩個互相垂直中心粒構成。中心體是動物細胞中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同時也能夠調節細胞周期進程。愛德華·凡·貝內登(Edouard Van Beneden)於1883年在觀察蛔蟲的減數分裂時首次發現中心體,它由兩個正交的中心粒組成。[1]並在1888年由特奧多爾·博韋里描述並命名。[2] 一般認為,中心體只存在於後生動物真核細胞中。[3] 真菌植物使用其它種類的微管組織中心結構去組織它們的微管[4][5]儘管中心體在動物細胞的有絲分裂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它並不是必須的。[6]

中心體的簡易圖例

中心體由兩個正交排列的中心粒組成,被稱為中心粒周圍物質(英語:pericentriolar material, PCM)的無定形蛋白質包圍。 PCM包含負責微管成核和錨定的蛋白質,包括γ-微管蛋白,百日咳素和九肽。一般來說,中心體的每個中心粒具有九個三重態微管,並含有中心體蛋白(英語:centrin)、外周緻密纖維蛋白2(英語:cenexin)和不溶性彈性結構蛋白(英語:tektin)。在許多細胞類型中,細胞分化期間中心體被纖毛所取代。然而,一旦細胞開始分裂,則纖毛被中心體再次替代。

功能

在細胞週期的前期階段,中心體與核膜相關。在有絲分裂中,核膜破裂,中心體有核的微管可與染色體相互作用以構建有絲分裂主軸。中心粒對也在製造纖毛鞭毛中發揮核心作用。 中心體在每個細胞週期只複製一次,以便每個子細胞繼承一個中心體,包含兩個稱為中心粒的結構。中心體在細胞週期的S期複制。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的前期稱為有絲分裂,中心體遷移到細胞的相反極點。然後在兩個中心體之間形成有絲分裂紡錘體。分裂後,每個子細胞接受一個中心體。 細胞中的異構體數目與癌症有關。中心體的加倍在兩個方面類似於DNA複製:過程的半保守性質和CDK2作為過程調節劑的作用。但是過程本質上是不同的,因為中心體加倍不會通過模板讀取和組裝而發生。母體中心體只能幫助彌補子體中心體所需的材料。然而,中心粒對於有絲分裂的進展並不是必需的。當激光照射中心粒時,有絲分裂通常正常地以紡錘絲進行。在沒有中心粒的情況下,主軸的微管聚集,形成雙極主軸。許多細胞可以完全經歷間期而沒有中心粒。與中心粒不同,中心體是生物體存活所必需的。沒有中心體的細胞缺乏星狀微管的徑向陣列。它們在主軸定位和在細胞分裂中建立中心定位位點的能力也有缺陷。在這種情況下,中心體的功能是假定的,以確保細胞分裂的保真度,因為它大大提高了效率。當中心體不存在時,一些細胞類型在以下細胞週期停滯。這不是普遍現象。 當線蟲的卵受精時,精子遞送一對中心粒。這些中心粒將形成中心體,其將指導受精卵的第一細胞分裂,並且這將決定其極性。尚不清楚中心體對於極性的影響是需不需要微管。

參見

參考文獻

  1. ^ Volker Wunderlich. JMM---past and present. Chromosomes and cancer: Theodor Boveri's predictions 100 years later. 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Berlin, Germany). 2002-9, 80 (9): 545–548 [2019-02-12]. ISSN 0946-2716. doi:10.1007/s00109-002-0374-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2. ^ Boveri, Theodor. Zellen-Studien II: Die Befruchtung und Teilung des Eies von Ascaris megalocephala.. Jena: Gustav Fischer Verlag. 1888 [2011-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3. ^ Michel Bornens, Juliette Azimzadeh.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centrosom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2007, 607: 119–129 [2019-02-12]. ISSN 0065-2598. PMID 17977464. doi:10.1007/978-0-387-74021-8_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4. ^ Anne-Catherine Schmit. Acentrosomal microtubule nucleation in higher pla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ytology. 2002, 220: 257–289 [2019-02-12]. ISSN 0074-7696. PMID 1222455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5. ^ Sue L. Jaspersen, Mark Winey. The budding yeast spindle pole body: structure, duplication, and function.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04, 20: 1–28 [2019-02-12]. ISSN 1081-0706. PMID 15473833. doi:10.1146/annurev.cellbio.20.022003.114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6. ^ Nicole M. Mahoney, Gohta Goshima, Adam D. Douglass, Ronald D. Vale. Making microtubules and mitotic spindles in cells without functional centrosomes. Current biology: CB. 2006-03-21, 16 (6): 564–569 [2019-02-12]. ISSN 0960-9822. PMID 16546079. doi:10.1016/j.cub.2006.01.0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