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熱爾圖
生平
烏熱爾圖原名塗紹民,1952年生於內蒙古烏蘭浩特,父親為鄂溫克族,母親為達斡爾族。童年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度過,從進幼兒園到上小學、初中,接受的都是漢族文化和達斡爾族文化的教育。「文化大革命」中他輟學來到額爾古納左旗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插隊。他在敖魯古雅生活約達十年, 先後當過獵民、工人和民警,併入了黨,當過鄉黨委宣傳委員和黨委副書記。1976年發表了處女作《大嶺小衛士》,這是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在其中他首次使用了筆名「烏熱爾圖」(鄂溫克語中「森林的兒子」之意)。[2]
1980年,他由敖魯古雅鄉調往呼倫貝爾盟文聯工作,接着先後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會議和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文代會,次年又被送往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學習。在這一年他獲得了眾多文學獎項,如《瞧啊,那片綠葉》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一個獵人的懇求》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森林裏的夢》獲內蒙古自治區文學創作一等獎,《獵犬》獲《草原》優秀短篇小說獎。[2]其後的兩年他持續創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其中《七岔犄角的公鹿》和《琥珀色的篝火》分別榮獲全國1982年和1983年優秀短篇小說獎。[2]1985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1]之後有一段時間又回到敖魯古雅體驗獵人生活。[3]1988年發表《小說三題》——《沃克和泌利格》、《清晨升起一堆火》、《瑪魯呀, 瑪魯》。1990年代初, 烏熱爾圖在《收穫》雜誌上發表了中篇小說《叢林幽幽》,之後停止了小說創作。[4]
風格
烏熱爾圖早期的創作多採用第一人稱敘事,淡化甚至遮蔽民族身份,敘事主人公大抵是兒童。而到了後期,主人公則變為成人甚至老人,反映出對整體性的鄂溫克文化被「切割採樣」、「改頭換面的佔用」的憂慮,力圖將現實、歷史與部族神話、傳說、圖騰連通, 尋根溯源,借各種隱喻來闡釋整個部族的精神世界, 使其更具凝聚力與民族意識,以便同其他生存群體相區別。[4]在《夢,還有獵營地捅刀子的事》、《叢林幽幽》,烏熱爾圖借鑑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5]
評價
評論家張興勁指出:「烏熱爾圖小說中出現較多的兩種自然界動物形象, 一是野鹿, 一是野熊。從鄂溫克人的文化心理意向出發, 作家在小說中對於鹿的描寫有着雙重意義。一方面作為善良、純樸、曉勇、堅毅等美好品質的化身,鹿寄寓着鄂溫克人對於人生信念的肯定另一方面, 鹿則象徵鄂溫克人對於自身人格品質的肯定」。「與鹿的美好善良相對峙的, 是熊的兇殘醜惡」,「鄂溫克人在與熊的搏鬥中最終都能以人的智慧和力量而征服熊的貌似強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