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三勝
余三勝(1802年—1866年),安徽潛山人[1],為清中期重要的京劇演員。安徽科班出身,徽派老生,曾任徽班春台班班主,同治二年(1863 年)轉廣和成班獨工漢調。
道光年間,余三勝與程長庚、張二奎齊名,被稱為「老生三傑」、「三鼎甲」。因其子余紫雲成名,又稱「老余三勝」[2]。余三勝西皮唱得最好;程長庚擅長慢板二黃;張二奎以「干腔」出名。三人各有獨特的風格,代表當時京劇演唱藝術的三派。
履歷
余三勝早年學藝於湖北的漢調戲班,原為末角演員,在道光初年進入北京,改唱老生,大受歡迎。他在演唱聲腔方面,以漢調的皮簧以及徽調的二簧為基礎,並吸收了崑曲、秦腔的特色,為當時剛剛形成的北京京劇的腔調帶入更豐富的內涵,他還努力使漢調唱腔與北京當地的語言調合融貫,也因此得以大受歡迎。余三勝原工漢調老生,使不少人誤認他是湖北籍[3]。他冶皖、鄂二音為一爐,演唱中,音節迴轉處別具新意,頓挫抑揚,纏綿悱惻,形成獨特流派。
咸豐七年(1857年),余三勝與程長庚同被推選為北京潛山義園首事。《北京梨園金石文字錄》及民國舊志,錄有其時的「潛山義園碑記」與首事勒名。
余三勝擅長的劇目,以及唱作兼重者較多,如《定軍山》的黃忠、《魚腸劍》的伍員、《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捉放曹》的陳宮,《烏盆記》的劉世昌等。除了上述唱腔上的特色外,當時人對他特別講究表情動作以及舞台經驗的豐富都很稱許。
余三勝對京劇的影響,不僅在唱念上的奠基,他也對當時唱老生者產生重大影響,同治時期著名的老生張奎官、劉和坤均為其弟子。下一代的譚鑫培也受到他的影響。
家庭
余三勝之子余紫雲,為京劇旦角演員,稱小余三勝。余紫雲三子、孫子余叔岩為清末民初著名老生。余紫雲長女、孫女余素霞的二女婿即程硯秋[2]:16。
據《皖優譜》、《京劇二百年歷史》載:余三勝弟名四勝,工副淨。叔岩弟卓夫(又名余勝蓀[2]:16),工老生,研究程長庚聲調,迥異時派。祖孫三代,有名伶五人入伶史,可稱藝術世家。
參考文獻
-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再添新证_余叔岩_期刊_发表了. www.sohu.com. [2023-08-26].
- ^ 2.0 2.1 2.2 果素瑛. 往事追忆——记砚秋生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文化史料丛刊》第一辑. 中國·北京市: 文史資料出版社(現名:中國文史出版社). 1980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簡體中文).
-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_籍贯_民国时期_湖北. www.sohu.com. [2023-08-26].
- ^ 京剧早期演员余三胜是安徽潜山人,再添新证_余叔岩_期刊_发表了. www.sohu.com. [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