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安·卡爾·約西亞斯·馮·本森

克里斯蒂安·卡爾·約西亞斯·馮·本森(Christian Karl Josias von Bunsen,1791年8月25日—1860年11月28日)也作本森男爵博森本生,是一位開明的普魯士外交官、學者、神學家,支持德意志立憲運動,在當時的教會政治中負有盛名。

克里斯蒂安·卡爾·約西亞斯·馮·本森
Christian Karl Josias von Bunsen
性別
出生(1791-08-25)1791年8月25日
神聖羅馬帝國瓦爾代克和皮爾蒙特親王國科爾巴赫
逝世1860年11月28日(1860歲—11—28)(69歲)
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王國波恩
配偶弗朗西絲·沃丁頓·本森

生平

克里斯蒂安·本森曾在德意志各大學攻讀多種語言、神學和法律。1816年其導師巴特霍爾德·格奧爾格·尼布爾被任命為普魯士駐梵蒂岡公使,本森隨其來到羅馬,並於1924年接任這一職務。期間本森與其英國妻子弗朗西絲·本森一起將普魯士公館打造成羅馬德國文化圈的中心,他還幫助創建了考古學會。因其試圖解決普魯士和教皇之間關於異族通婚的矛盾而與教皇格雷戈里十六世發生衝突,於1838年被召回。在短暫擔任駐瑞士公使(1839-41年)後,本森被任命為駐英國公使,這是當時普魯士外交部門最重要的職位。在倫敦,他致力於加強英國和普魯士之間的合作,在德意志1848-1849年革命期間支持君主立憲制,試圖緩和兩個大國在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上的緊張關係,並試圖在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將普魯士納入西方聯盟。普魯士法院反對反俄聯盟的保守派在1854年強迫他免職。

他出版過許多重要的科學和宗教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時代的標誌》(Die Zeichen der Zeit,2卷,1855),在歐洲政局激烈動盪的時代捍衛了宗教信仰和人身自由。[1]

參考文獻

  1. ^ Britannica, The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Christian Karl Josias, baron von Bunse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1 Aug. 2022,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Christian-Karl-Josias-Freiherr-von-Buns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27 August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