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大刺殺

1991年美國電影

驚天大刺殺》(英語:JFK,中國大陸譯《刺殺肯尼迪》,香港、新加坡譯《驚天大刺殺》,台灣譯《誰殺了甘迺迪》)是一部由奧利華·史東執導的美國電影,該片於1991年12月20日在美國首映。這部影片通過描寫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里森奇雲·高士拿飾演)檢視了甘迺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後來所發現的事實),吉姆在影片中控訴新奧爾良商人克萊·蕭爾湯美·李·鍾斯飾演)和其同夥們涉嫌預謀刺殺了約翰·甘迺迪總統,而根據沃倫委員會的調查結論(《沃倫報告》),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加利·奧文飾演)是唯一的行刺兇手。

驚天大刺殺
JFK
基本資料
導演奧利華·史東
(Oliver Stone)
監製阿諾恩·米爾坎
奧利華·史東
凱特曼·侯英語A. Kitman Ho
編劇吉姆·馬斯英語Jim Marrs
(原著:《困境:殺死甘迺迪之密謀》
Crossfire: The Plot That Killed Kennedy
吉姆·加里森
(原著:《跟蹤刺殺》
On the Trail of the Assassins
奧利華·史東(劇本)
扎迦利·斯卡拉(劇本)
(Zachary Sklar)
原著跟蹤刺殺者[*]
主演奇雲·高士拿
(Kevin Costner)
奇雲·貝根
(Kevin Bacon)
湯美·李·鍾斯
(Tommy Lee Jones)
勞麗·麥卡夫
(Laurie Metcalf)
加利·奧文
(Gary Oldman)
米高·魯克
(Michael Rooker)
傑伊·桑德斯
(Jay O. Sanders)
喬·派西
(Joe Pesci)
茜絲·史治
(Sissy Spacek)
華特·馬修
(Walter Matthau)
約翰·坎迪
(John Candy)
積·林蒙
(Jack Lemmon)
當奴·修打蘭
(Donald Sutherland)
愛德華·阿斯納
(Edward Asner)
文森·唐諾佛利歐
(Vincent D'Onofrio)
配樂約翰·威廉斯
(John Williams)
攝影羅拔·理查森
(Robert Richardson)
剪接喬·哈申
(Joe Hutshing)
佩德羅·斯加利亞
(Pietro Scalia)
製片商新攝政製作公司
通道影業
華納兄弟
片長189分鐘 / 206分鐘(導演剪接
產地 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美國加拿大 1991年12月20日
丹麥英國 1992年1月24日
發行商華納兄弟
預算4000萬美元
票房2.05億美元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刺殺肯尼迪
香港驚天大刺殺
臺灣誰殺了甘迺迪

這部影片由奧利華·史東和聖扎迦利·斯卡拉(Zachary Sklar)改編自吉姆·加里森小說跟蹤刺殺者英語On the Trail of the Assassins》和吉姆·馬斯英語Jim Marrs的小說《困境:殺死甘迺迪之密謀》。當《華盛頓郵報》國家安全通訊記者喬治·拉德納(George Lardner)根據劇本的第一稿嚴厲抨擊這部電影之後,史東的電影自拍攝結束之前就捲入到了一場激烈的爭論中。在《驚天大刺殺》這部電影上映之後,眾多美國主要報社都撰寫社論,以嚴厲的措辭批評史東褻瀆歷史、不尊重史實,以及他對林登·詹森總統也參與驚天大刺殺這一陰謀的指控。

最初,這部電影票房進展很緩慢,但之後卻一躍而上,最終獲得了超過2.05億美元的票房。《驚天大刺殺》獲得8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贏得最佳攝影獎最佳剪接獎

概述

影片開始於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61年的卸任典禮上對正在崛起的「軍事工業複合體」做出警告,接着是一段甘迺迪總統在任時的年度總結(特別是一個事件,以奧利華·史東的觀點,可能與遇刺事件有所聯繫)並且最終演變成了刺殺,在1963年11月22日的重演。之後場景切換至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里森,他開始調查刺殺事件,更重要的是,調查刺殺事件和新奧爾良的潛在關聯。出於試圖協助政府調查,加里森和他的調查小組搜集到一些潛在的證據以及嫌疑犯,但之後他們則被聯邦政府驅趕,因為聯邦政府已經公開地譴責了他們的調查行動。當嫌疑犯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傑克·盧比刺殺後,加里森結束了調查,但仍對該事件心有餘悸。當加里森領頭報告了對《沃倫報告》的質疑以及其多重矛盾後,調查在1967年重新展開。 加里森控告新奧爾良國際商人克雷·蕭,試圖共同謀劃刺殺約翰·甘迺迪總統。1969年3月,陪審團商議不到1小時後宣判蕭無罪。電影反映出陪審團的成員表示,他們相信甘迺迪遇刺事件後必定有幕後主使,但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蕭也參與其中。

影片中也暗示中央情報局成員、黑手黨、軍事工業複合體、特務機關、聯邦調查局以及甘迺迪總統的副總統林登·詹森與策劃刺殺事件有關聯、並掩蓋了一些事實。

作品

拍攝計劃緣起

扎卡里·斯克拉(Zachary Sklar)是一名記者,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一名專家,他曾在1987年遇到了吉姆·加里森,並幫助他重新編寫了一份關於甘迺迪遇刺案的手稿。他將它的文體做了本質性的改變,從第三人稱的學術性書籍變為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探索性故事——一本偵探小說」。[1] 斯卡拉編寫了這本書並在1988年出版。與此同時,在古巴哈瓦那的拉丁美洲電影節上,史東在電梯上遇見了謝里丹廣場出版社(Sheridan Square Press)的出版商艾倫·雷(Ellen Ray)。她已經出版了吉姆·加里森的《跟蹤刺殺》(On the Trail of the Assassins)。在1967年,雷曾經在新奧爾良與加里森合作過。她給了史東一份《跟蹤刺殺》的影印本並且讓他讀這本書。此後,史東很快就用他自己的錢買下了這部電影的版權。

據他所說,甘迺迪的遇刺給他的一生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甘迺迪遭暗殺事件是戰後時代——我們的時代的一個標誌性事件」[2]。監製最終找到了加里森,並在不到3個小時的時間裏問了他很多不同的問題。在他回答完史東的問題後,他站起來就離開了。他的傲慢給導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史東從會面中得出的印象是:加里森「犯了很多錯誤。他聽信各種人的說法並參考了很多虛假的線索。即使他知道他深陷錯誤之中,他也選擇了要繼續走下去。」(made many mistakes. He trusted a lot of weirdoes and followed a lot of fake leads. But he went out on a limb, way out. And he kept going, even when he knew he was facing long odds.)

史東沒有興趣拍一部關於加里森生活的電影,不過他很感興趣在甘迺迪遇刺案背後陰謀的故事。之後,他也買下了吉姆·馬斯英語Jim Marrs的小說《困境:殺死甘迺迪之密謀》(Crossfire: The Plot That Killed Kennedy )的電影版權。其中一個監製對電影《驚天大刺殺》給出了一個初步的想法,即對沃倫委員會的結論《沃倫報告》的質疑,他相信那份報告是「一個偉大的神話」。如果要和這個神話對抗,也許你需要再創造另一個神話,即「反神話」。儘管馬斯的書已經收集了很多理論,但史東仍然不知足,他聘用了簡·羅斯科尼(Jane Rusconi),一名剛從耶魯大學畢業的學生,讓她建立一支研究小組,儘可能地收集任何關於驚天大刺殺的資料。在史東讀完了兩打關於驚天大刺殺的書的同時,羅斯科尼已經閱讀了超過100-200本關於這一研究課題的書。[3]

在1989年12月,史東開始回到他的電影工作室。經過一番洽談,最終史東和華納公司簽約合作拍攝。同時工作室將擁有電影的全部版權並且撥出2千萬美元作為製片預算。此後,史東還邀請斯卡拉通過結合加里森的書、馬斯的書和羅斯科尼的研究資料聯合編寫出一部劇本,並被史東稱為「一部偉大的偵探電影」。

角色的挑選

早期劇本的影片時長為4.5小時,並且需要4千萬美元的預算,也就是2倍於早前和華納兄弟公司商議的預算。為了證明多出來的預算是合理的,史東意識到他必須請一些知名的影星。對於加里森的角色,史東把劇本的複印件給了奇雲·高士拿,米路·吉遜夏里遜·福。最初科斯特納拒絕了史東,然而他的經理人卻對這個劇本甚感興趣,最終說服了他出演這個角色。

在邀請科斯特納出演的同時,史東也向工作室提交了他對追加預算的申請。影片導演認識一位影界大亨阿諾恩·米爾坎,他約見了米爾查恩並希望他可以為這部影片的拍攝提供經濟幫助。米爾查恩對這個項目非常感興趣,他的新公司,Regency Films,也正需要一部像《驚天大刺殺》這樣的影片,因此,他和華納公司達成協議,同意為這部電影撥款。

在接這部戲之前,科斯特納對加里森這個角色作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見到了他本人,還有他的朋友和敵人。1991年1月,在他最終同意出演加里森這一角色後的兩個月後,他的影片《與狼共舞》獲得了7項奧斯卡獎,這讓《驚天大刺殺》工作室對增加預算一事感到物有所值。

反響

在該片上映的第一周,《驚天大刺殺》和《美女與野獸》並列排在了全美票房的第五位,這時開始有批評家評論這部電影是一部失敗的作品。《紐約時報》的伯納德·文羅(Bernard Weinraub)杜撰了一篇題目為「荷里活為華納公司讓《驚天大刺殺》走得太遠而驚訝」(Hollywood Wonders If Warner Brothers let JFK Go Too Far)的文章。在文中,他呼籲工作室做自我檢討,「工作室到底看上了像史東這樣監製的哪一點?」(At what point does a studio exercise its leverage and blunt the highly charged message of a film maker like Oliver Stone?)該報的文森特·坎比英語Vincent Canby也針對這部電影寫了一篇評論,他寫道,「史東先生對影片製作採用的誇張風格是很隨便的:很多很短的,頻繁的,不知所云的,一個接着一個的鏡頭,夾雜着背景音樂,像夾心餅一樣,和噪音,對話,還有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對話在一起。」(Mr. Stone's hyperbolic style of film making is familiar: lots of short, often hysterical scenes tumbling one after another, backed by a soundtrack that is layered, strudel-like, with noises, dialogue, music, more noises, more dialogue.)[4] 一名華盛頓人報的資深影片評論家,派特·多維爾(Pat Dowell)在提交她對該影片的評論文時被主編約翰·里姆伯特(John Limpert)駁回,理由是他不想看到對該影片正面的評論,他和其他雜誌的編輯都一致認為這部影片是荒謬的。多維爾之後即辭去了職務。

此後,羅渣·埃伯特在《芝加哥太陽報》中對該電影表示了讚賞,他說,「這部電影的成就不在於它解答了甘迺迪遇刺的秘密,而在於它正試圖喚醒自1963年之後在人們心中漸漸逝去的民族精神」。[5]

華納公司執行官指出,由於影片播放時間較長,因此僅會播放幾場。在聖誕節時,《洛杉磯時報》發表了一篇名為「抵制史東編造的事實」(Suppression of the Facts Grants Stone a Broad Brush)的文章來攻擊該電影。紐約一家報紙也隨之在次日發表了一篇名為「一個模糊版本的《驚天大刺殺》」(The Blurred Vision of JFK)的文章。幾天之後,芝加哥太陽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史東的電影毫無任何價值,且使甘迺迪蒙羞」(Stone's Film Trashes Facts, Dishonors J.F.K.) 的文章。史東甚至在接受電視採訪後收到了死亡恐嚇信,「我甚至不能記清所有的恐嚇,因為實在太多了。」(I can't even remember all the threats, there were so many of them.) 對這部電影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點上。首先是在於對加里森的描述並不準確,另外還有史東在其改編的歷史資料片中加入了被人為混合加入的片段。史東與斯卡拉為了回答對他的批評寫了一本593頁的書,《驚天大刺殺 – 關於這部電影的書》(JFK - The Book of the Film) ,其中包括了全部的有註釋的劇本,另外還有97條來自支持和批評者的評論以及340條研究記錄。

上映之後一直緩緩上漲的票房終於在1992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有了突破,它在全世界共收入了超過5千萬美元的票房。史東開始得到了一些對其電影的支持。邁阿密一份報紙提到,「前期對人物的細緻刻畫有助於我們對影片後期浮現出的問題的理解。」(the focus on the trivialities of personality conveniently prevents us from having to confront the tough questions his film raises.)

《驚天大刺殺》獲得了8項奧斯卡獎提名,其中包括「最佳男配角獎(湯美·李·鍾斯)」,「最佳導演獎(歐立文·史東)」,「最佳作曲獎(約翰·威廉姆斯)」,「最佳影片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羅拔·理查森)」,「最佳剪接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史東和聖扎迦利·斯卡拉)」。

最終,它贏得了其中兩項,「最佳攝影獎」和「最佳剪接獎」。

《驚天大刺殺》上映以後賺得了2億5百萬美元的票房。電影評論家羅渣·利伯特繼續推動史東的電影成為了「年度電影」和「十年十大電影之首」。目前該電影在網站Rotten Tomatoes上的評分為82%,在網絡電影庫上的評分為8.0(89,970人投票)。

歷史的失實性

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在後院手持來福槍的照片被劇中人物認為有偽造的嫌疑。事實上,照片的真實性已經得到奧斯瓦爾德生母及妻子的多次確認。

影片表示奧斯瓦爾德在受審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法律援助。但實情是奧斯瓦爾德多次拒絕了為他聘請的律師,其中包括他兄弟羅拔給他請的人。影片提出的奧斯瓦爾德不可能有閒情將發射的彈殼擺好,實際上現存照片上的彈殼是聯邦探員立起來擺好的。

在劇中大衛·菲利英語David Ferrie向吉姆·加里森和其調查組承認刺殺總統是一次有預謀的行為」的片段是完全虛構的。事實上,菲利從沒有公開表示過自己曾參與策劃或有任何刺殺總統組織的存在。

奧利華·史東承認在影片中,刺殺行動前首都華盛頓的通訊中斷事件為虛構。

「謊言越大,相信的人就越多」這句話在劇中被加里森所引用,並被錯誤地歸於希特拉名下。實際上這句名言出自約瑟夫·戈培爾納粹德國宣傳部長)。

文森特·布廖西英語Vincent Bugliosi在他的書《重拾歷史》中,用了一章來討論該片和吉姆加里森本人,他舉出「片中32處謊言和偽造」,並聲稱「此片是一個曠日持久的謊言,其中史東找不到一處能用無心之失解釋的發明和欺騙」。

傑克·瓦倫蒂英語Jack Valenti,當時的美國電影協會主席,用了七頁的聲明譴責該片,他寫道:「同樣地,1941年的德國男孩女孩也為蕾妮·雷芬斯塔赫的《意志的勝利》而着迷,該片中希特拉被描寫為神,甘迺迪和意志的勝利都是宣傳的經典而且同樣是謊言,史東先生和雷芬斯塔赫還有一個基因共通處,他們都沒有在片中聲明過其內容完全是虛構的。」

DVD

迄今為止,一共發行過3種不同版本的DVD。第一版本發行於2000年,單碟,雙面。其中被加入了17分鐘曾經被導演刪去的片段。

在2001年,又有一段被導演刪去的片段被添加,這次共有2張碟,第一張碟是由史東整理的,第二張則是一些補充資料。史東為這個版本做了很多貢獻,包括一段音頻解說,2段多媒體論文和54分鐘關於被刪除和延伸片段的講解。

最後,在2003年,一個2碟裝的「特殊版本」上市,它包括了所有2001版本的內容和一部90分鐘,名叫「驚天大刺殺的背後:關於陰謀的疑問」(Beyond JFK: The Question of Conspiracy)的紀錄片。

參考資料

  1. ^ Crowdus, Gary. Getting the Facts Straight: An Interview with Zachary Sklar. Cineaste. 1992年5月. 
  2. ^ Riordan, James. Stone: A Biography of Oliver Stone. Aurum Press. 1996年. 
  3. ^ Crowdus, Gary. Clarifying the Conspiracy: An Interview with Oliver Stone. Cineaste. 1992年5月. 
  4. ^ Canby, Vincent. Review/Film: J.F.K.; When Everything Amounts to Nothing. New York Times. 1991-12-20 [200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5. ^ Ebert, Roger. JFK. Chicago Sun-Times. 1991-12-20 [2007-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4).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