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歐民族組織

勃歐民族組織緬甸語ပအိုဝ်း အမျိုးသား အဖွဲ့ချုပ်)是一個緬甸勃歐族的政治團體。其旗下有500-600人規模的勃歐民族軍。

勃歐民族組織
Flag of the Pa-O National Organization
勃歐民族組織旗幟
簡稱PNO
類型民族組織
總部東枝 編輯維基數據
服務地區 緬甸撣邦勃歐自治區
隸屬勃歐民族軍英語Pa-O National Army
主席
Aung Kham Hti

1991年4月11日,勃歐民族組織與軍政府簽訂了停戰條約。根據該條約,勃歐民族組織可管理撣邦南部的第六特區,並能獲得不少經濟援助。

歷史

1949年,克倫自衛隊佔領東枝後,勃歐族領導人拉佩組建了勃歐民族解放組織,12月11日拉佩率領約1000人參加了反對緬甸政府的武裝鬥爭,拉佩此後遭奈溫軍政府以何談的名義逮捕並關押7年。1950年7月,勃歐族軍事負責人波羌匆向緬甸政府投誠,成立了勃歐民族聯盟(Union Pa-o National League)。由於受到撣族土司打壓,1951年波羌匆又率部轉入地下。1958年5月8日,波羌匆和拉佩率1200餘人在東枝再次向緬甸政府投降,成立了勃歐民族解放黨。其餘部波桑頂等人仍率部繼續在山區鬥爭。1964年7月,緬甸政府以波羌匆勾結緬甸共產黨為由,將其逮捕,導致多支勃歐民族武裝又轉入地下開展鬥爭。其中波桑頂與德格列通過聯合,在東枝以南地區逐漸有了較大影響。1965年,波桑頂聯合前勃歐族領導人成立了勃歐解放組織,擁有武裝力量1000餘人,編為2個營。該部初期與緬共較好,接受緬共訓練,並與緬共協同作戰。

1966年,重獲自由的波羌匆發起成立了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並發動武裝起義。想要以武力逼迫緬甸政府釋放戰時內閣部長拉佩和其他在1962至1964年間被政府拘捕的勃歐族領導人,但遭到奈溫的拒絕。1967年由於波桑頂反對與緬共進一步聯合,導致勃歐解放組織分裂,傾向於與緬共聯合的德格列離職返鄉。1968年2月,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聯合勃當族、克耶族撣族,打出了撣邦解放軍的旗號。同年,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和緬共在茵萊湖地區爆發了一次衝突。10月,波桑頂企圖合併莫亨的撣邦聯合革命軍,被莫亨打死。此後,緬共幹部拉貌和民族民主團結陣線的桑挺繼任領導人,德格列擔任副主席,克倫人達卡雷擔任參謀長。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對緬甸政府控制的城鎮和駐紮在山區的緬軍發動了一系列的攻勢,奪取了政府軍的大量武器彈藥。同時他們也與這一地區的其他少數民族武裝特別是撣邦軍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1970年勃歐族反政府武裝對部隊進行重組,新成立了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軍。同年開始與緬共合作,並逐漸被至於緬共的支配之下。1970年3月25日,該組織與新克洋邦黨、克倫尼民族進步黨建立了聯合陣線。由於受到政府軍的攻擊,勃歐族武裝被迫分成小股活動,到1972年3月,勃歐族武裝力量減少到365人。20世紀70年代初,該武裝深受緬共克倫民族聯合黨(KNUP)影響,克倫民族聯合黨甚至派出波桑林出任該組織顧問。1972年被緬甸政府監禁的勃歐族領導人拉佩等被解除監禁後於同年7月成功逃回到了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的轄區。作為老資格的勃歐民族武裝領袖,拉佩與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中的緬共顧問和克倫人達卡雷意見不合,意圖重新回到勃歐單一民族武裝的道路,由此導致組織內部分裂。拉佩逃回前一個月即1972年6月當選的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主席達卡雷也發表聲明不同意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回到50年代時的狹隘民族主義運動老路上去。 1973年11月,達卡雷的支持者和前領導人拉佩的支持者發生內訌,拉佩、覺盛等人22人被迫出逃,其三名支持者被殺。隨後由於在是否與緬共聯合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同年11月16日,該武裝中反對接受緬共指導的一派在拉佩和昂坎梯的領導下自立。拉佩帶着一小股力量,打着撣邦各民族解放陣線(SNLF)的新旗號返回到邁空山區。拉佩的繼任者昂坎梯繼續向北進發,進入近東地區與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進行小規模的戰鬥,同時在沿途招募村民入伍。隨後,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分裂為兩派:即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和白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1974年3月,達卡雷的支持者與撣邦進步黨簽訂了軍事協議,撣邦進步黨當時正與緬共進行軍事合作,7月,與緬共進行了正式會談。達卡雷尚屬于謹慎地與緬共合作者,而親共的德格列於1974年8月宣佈成立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SSNPLO),武裝定名為撣邦人民解放軍(SPLA),這就是上述俗稱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的正式稱號。而右翼吳奈密、吳覺盛領導的一部分習慣上稱為白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紅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方面,1976年4月,緬共與之協商,由德格列率領約200人赴緬共總部邦桑接受軍政訓練。5月1日,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決定接受緬共領導。1977年2月,德格列率部回到加度基地區,緬共4045營隨同到達,並改編為該組織的第7610營。1981年,緬共68師再次派遣3個營來到加度基地區。緬共解體後,該組織繼續與緬甸政府對抗。1992年1月,德格列與撣邦聯合革命軍英語Shan United Revolutionary Army蒙泰軍北撣邦軍簽訂了軍事聯合協定。由於局勢的惡化,民族武裝鬥爭越來越艱難,其他少數民族的和解也對該組織起到了一定刺激作用。1994年10月9日,吳塔卡爾率部與緬甸政府達成和解,進入法律範圍。截止21世紀初,撣邦各民族人民解放組織擁有兵力200餘人。

拉佩方面,1974年12月,拉佩率部攻打撣邦各民族解放組織在薩爾溫江靠近緬泰邊境的梅奧地區陣地和在邁空山區的陣地後,再次西進,迫使達卡雷逃入克倫尼民族進步黨總部避難。1975年,拉佩去世,其後昂坎梯任領導人。1976年12月,白色撣邦民族解放組織與昂坎迪等人領導的武裝勢力合併為勃歐民族組織(PNO),武裝定名為勃歐民族軍英語Pa-O National Army(PNA)。1977年11月至12月,勃歐民族組織主席覺盛、中央委員色雅相繼向緬甸政府投誠。此後,昂坎梯開始把勃歐民族組織改造成一支最多時達到800人的部隊。勃歐民族組織還加入了少數民族組織統一戰線——民族民主陣線,在該陣線曼尼普爾派有常駐代表。1983年5月,勃歐民族組織內部在是否與撣邦聯合革命軍聯合等問題上意見不一,導致內訌。1988年2月21日在當地佛教僧侶的調解下,達卡雷和昂坎梯代表各自的派別在良瑞鎮簽訂了停戰協議。1989年以來,隨着緬共的解體,許多少數民族武裝組織進入法律範圍內活動,實現了地區和平。1990年勃歐民族組織與政府軍會談,決定放棄武裝對抗。1991年2月18日,昂坎迪率領所部1400人攜帶各式武器1320件向緬甸政府投誠。1991年4月11日,勃歐民族組織與國家恢復法律與秩序委員會達成停火協議,緬甸政府承認其轄區為撣邦南部第六特區,該特區目前已經改編為勃歐自治區。21世紀初,該組織尚有武裝500餘人。堅持武裝鬥爭路線的坤奧卡上校則於1991年6月18日成立了勃歐人民解放組織(PPLO)。

現狀

2009年12月9日,勃歐民族軍(PNA)接受緬甸軍政府改編成民團,勃歐民族組織(PNO)轉型成為註冊政黨,勃歐民團仍自稱勃歐民族軍,並喜歡佩戴勃歐民族軍而非統一的民團的臂章。

2024年4月份開始,勃歐民團開始擴軍,在三個月左右時間,就已經將勃歐民團的兵力,由3000餘人擴展到20000人左右,10月份以後又準備再擴軍20000達到40000人規模,所有的武器和裝備,全部由緬軍提供,各種新式武器和無人機等裝備,全部裝備到勃歐民團裏邊。

參考書目

  •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Burma (CPB) By Bertil Lintner
  • The Pa-O: Rebels and Refugees. Russ Christensen and Sann Kyaw ISBN–10: 974-9575-93-8

ISBN–13: 978-974-9575-93-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