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地塊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4月17日) |
華夏地塊是指揚子克拉通東南緣、江南造山帶以南的中國華南的大陸,可能還包括「沉入」東海和南海的陸塊。地塊(block)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沒有確定的地質含義和時間概念,並非對應於「古陸」。因此華夏地塊概念是對該地區其他有爭議的「華夏古陸」、「華夏板塊」、「華南褶皺帶」等命名的一個替代性的、目前通用的術語。
地質概況
華夏地塊是華南板塊的一部分,位於揚子克拉通的東南側,呈北東向展布。兩個地塊的分界線在東北部較為清楚(以江山-紹興斷裂帶為界),而在中部和西南部則不太清楚。通常以江南造山帶的南緣為界,大致東西向橫切江西中部與湖南中部、沿雪峰山呈南北向、桂西北。
隨着地質年代學研究成果的進展,現在已經認識到揚子克拉通非常古老,其深部有一個至少29.5億年前的新太古代結晶基底。在揚子克拉通南側的江南造山帶,發育大量形成於8.2-8.3億年前新元古代具有弧特徵的基性岩漿和花崗質岩漿活動,說明揚子克拉通南緣發生大洋俯衝和弧-陸碰撞類型的地殼增生。
華夏地塊的東部,包括浙南、閩北、贛東,被稱為「武夷山地區」,由地質年代學的研究推斷深部具有一個太古宙基底,因此是一個古陸(指中元古代之前形成的陸塊)殘留的塊體,稱之為武夷古陸或武夷微古陸。顯然該微古陸與揚子克拉通的8.2億年前的碰撞,產生了二者之間明顯的江山-紹興斷裂帶分界線。
華夏地塊的中、西部是南嶺地區和雲開地區,主要為5.3-6.5億年前晚新元古代沉積物,內含少量更古老的物質,研究表明這些古老物質可能來源於東印度和東南極地塊,即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時期,華夏地塊很可能位於岡瓦那大陸靠近東印度和東南極地塊的地區。南嶺-雲開地區未發現古陸存在證據,可能是該地區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成為沉積盆地,接受臨近陸塊的陸源碎屑物。
綜合推斷,新元古代以前的華夏古陸,隨着7.5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時裂解,形成了武夷微古陸和其間的裂谷盆地。中、西部盆地接受了鄰近的東印度和東南極陸塊的陸源碎屑物,東部盆地接受了武夷微古陸的陸源碎屑物。在4億多年前的加里東造山運動這些盆地隆起、褶皺形成一個新的大陸———華夏地塊。
參考文獻
- 《華夏地塊:一個由古老物質組成的年輕陸塊》,作者:於津海,魏震洋,王麗娟,舒良樹,孫濤,「高校地質學報」,2006年12月,第12 卷,第4期,440-4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