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進論
南進論,為戰前日本向南方擴張的對外政策主張,包括佔領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以及掠奪當地資源的計劃。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南進論 |
假名 | なんしんろん |
平文式羅馬字 | Nanshinron |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1年11月2日) |
明治時期
開國後,橫尾東作、田口卯吉、志賀重昂、菅沼貞風、竹越與三郎等民間論客,受泛亞主義、自由貿易思潮影響,提倡南進論,主張向大洋洲、東南亞擴張貿易與移民。甲午戰爭中,南進論者便積極呼籲領有臺灣。[1]
明治時期,日本向南方擴張,將小笠原群島等無人島納入轄下,1885年琉球處分吞併琉球,1895年取得臺灣。日清戰爭、日俄戰爭以後,北進論成為日本政府對外政策主流,積極經略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向東北亞擴張;而南進論為民間非主流,但臺灣總督府開拓南洋航路。[2]
1914年(大正3年),日本藉口日英同盟參戰,日本海軍佔據德國太平洋殖民地密克羅尼西亞諸島。戰後,日本受國聯託管德屬新幾內亞,實質上將德國前殖民地納入統治。在南洋諸島,日本設立南洋廳鼓勵向南方的貿易、投資、移民,將內南洋作為外南洋的跳板。[3]
大正時期至二戰
日本大正時期至二戰之間對於「南方」所研擬與實施的南進政策。粗略可分為大正南進期、中國抗日戰爭前期、太平洋戰爭等3時期。廣義政策施達區域則涵蓋華南、臺灣、東南亞等。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期日本受益於戰事所需,於華南及東南亞民生經濟獲利大幅提升,奠定南進政策的利基,在經過「準備期」、「培訓期」及「宣導期」後,率先於大正時期以臺灣為基地,以金融、經濟面向掌握東南亞經濟命脈,並在積極運作經營後,於醫學、商業及農業上獲得一定成果。
在南進政策施行過程中,因關東大地震等因素使得日本的南進政策稍緩,但於臺灣部分仍默默繼續進行。南進政策的主要推動者是日本海軍,日本陸軍對此政策的態度比較消極[4]。昭和初期,日本軍事勢力抬頭,配合武力橫掃東南亞,使得南進政策獲得實際巨大效益。惟在戰事失利後,所有成果毀於一旦,其戰略也於日本投降後正式停止。
參考文獻
- ^ 「台灣佔領の意見書」(川上操六宛松方正義書翰、徳富蘇峰起草、內容から1894年11月下旬の旅順佔領直後の起草と推定される)、徳富豬一郎著『台灣遊記』180~186頁 (1929年)、徳富豬一郎編述『公爵松方正義伝』坤巻546~552頁 (1935年)に収録。後藤乾一著『近代日本と東南アジア--南進の「衝撃」と「遺産」』(岩波書店、1995年)79~80頁に同意見書への言及がある。
- ^ 寺島成信. 「海運政策」講義. www.oit.ac.jp. 學術調査報告 53-2 人文社會篇: 16. 2009年2月 [202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南洋」哪裡來?一個關鍵詞彙的身世之謎. 聯合新聞網. 《觀‧臺灣》第41期「南洋 洋南」. 2019-04-21 [2021-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3) (中文(臺灣)).
- ^ 周俊. 海南島作戦をめぐる日本海軍の戦略認識:南進問題か対英問題か. 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論集. 2017 [2020-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 中村孝志:〈大正南進期與臺灣〉,《台北文獻》第132期,2000年,pp. 1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