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宗教

南陽做為歷史上南北經濟、文化交匯之地,為宗教傳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不論是源於中國的道教,或是源自國外的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南陽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1]根據南陽官方2008年的統計,南陽全市有52萬多人信教,其中基督教14萬多人,伊斯蘭教12萬多人,道教14萬多人,佛教10萬多人,天主教2萬多人,信教群眾約佔全市總人口4%。

道教

在南陽境內傳播始於東漢,興盛於唐代清代,道教被滿族統治者視為漢族的宗教予以鎮壓。南陽地區的道教屬全真道,分支有龍門派、清靜派、華山派、尹喜派、隨山派、南無派和獨缺嵛山派,其中龍門派人數最多,華山、南無兩派次之。現存主要道觀為玄妙觀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於南宋時期隨着回民的流入而在南陽傳播開來,明宣德年問(1426年~1435年)建立的唐州三基屯清真寺是南陽最早的伊斯蘭教寺廟,現存主要寺廟有:新野的沙堰清真寺、唐河的湖陽清真東寺、新野的橫堤鋪清真寺、社旗的清真寺、鎮平的禮拜壽清真寺、南召的雲陽清真寺。

天主教

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開始有了天主教活動。清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下令沒收教堂,天主教活動在南陽中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南京條約》簽訂後,南陽天主教得到發展,同時,羅馬教廷派法國傳教士安巴都(安西滿)來靳崗,籌劃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的「總堂府」,並與1844年正式成立,但之後南陽民眾和教會之間的衝突不斷。主要教堂為靳崗天主教堂(聖心修道院)。

基督教

清代光緒六年(1880年),周口內地會派人在賒旗鎮考察並籌劃新教區事宜,1886年在南陽府建立起第一座基督教教堂,1895年,挪威人狄來泰受老河口路德會派遣,在鎮平縣城花園街建立佈道所一個,後因義和團運動爆發,外國傳教士撤離。1900年賒旗鎮的內地會受到白蓮教圍攻,傳教士逃離。《辛丑條約》簽訂後,路德會返回南陽,內地會回賒旗鎮,信義會也進入南陽縣境,遵道會返回桐柏縣境。這四個教派,到20世紀80年代仍遍及全區各縣。

佛教

佛教何時傳入南陽已無法考證,創建於東晉永昌年間公元324年的彌陀寺,為佛教在南陽最早的寺院。文化大革命時期,佛教受到嚴重衝擊,僧尼被趕出寺院,殿宇僧舍被拆除或佔用,經卷、文物遭到嚴重破壞。主要寺廟有:香嚴寺法海寺豫山寺龍興寺菩提寺水簾寺福勝寺丹霞寺慧照寺鄂城寺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1. ^ 南阳宗教概况. 南陽宗教文化網. 2005年4月24日 [2010年10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