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厄號輕巡洋艦

卡爾斯魯厄號(德語:Karlsruhe)是德國於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級輕巡洋艦的二號艦,於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間先後服役於國家海軍戰爭海軍,並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另外兩艘姊妹艦柯尼斯堡號科隆號。卡爾斯魯厄號由基爾德意志造船廠承建,於1926年7月開始架設龍骨、1927年8月下水,至192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備有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英語15 cm SK C/25作為主艦炮,最高速度為32節。

歷史
納粹德國
船名 卡爾斯魯厄號
艦名出處 卡爾斯魯厄
建造方 基爾德意志造船廠
鋪設龍骨 1926年7月27日
下水日期 1927年8月20日
入役日期 1929年11月6日
停用 1938年5月
恢復日 1939年11月
結局 1940年4月9日遭逃學號潛艇英語HMS Truant魚雷致損後自沉
技術數據
船級 柯尼斯堡級
船型 輕巡洋艦
排水量 7700長噸
船長 174米
型寬 15.3米
吃水 6.28米
動力來源 3軸,兩台MAN10缸柴油發動機,四台變速蒸汽輪機
船速 32節
續航力 5700節以19海里
乘員 514人
武器裝備
裝甲

如同其姊妹艦一樣,卡爾斯魯厄號在整個1930年代都被用作培訓海軍見習官英語Seekadett教練船,並於1930年代後期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非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當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爆發時,該艦正在進行現代化改造,因此直至1940年4月才參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它搭載着地面部隊在克里斯蒂安桑登陸,卻在啟程返回德國時遭到英國潛艇逃學號英語HMS Truant的襲擊;共有兩枚魚雷命中該艦,造成嚴重損傷。由於無力返回港口,卡爾斯魯厄號被其中一艘護航魚雷艇鑿沉

設計

 
卡爾斯魯厄號的航拍圖顯示了後部主炮的偏移佈局

卡爾斯魯厄號的全長為174(57010),有15.2米(49呎10吋)的舷寬和最多6.28米(20呎7吋)的吃水深度。它滿載時的作戰排水量可高達7,700長噸(7,800公噸)。艦隻的推進系統由四台蒸汽輪機和一對10缸四衝程柴油機組成。渦輪機的蒸汽則由六台船用式雙頭燃油鍋爐供應。這些動力裝置的額定功率為65,000匹軸馬力(48,000千瓦特)、最高速度為32(59公里每小時),並能夠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5,700海里(10,60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1名軍官和493名水兵。[1]

卡爾斯魯厄號的主艦炮為九門安裝在三座三聯裝炮塔內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英語15 cm SK C/25,其中一座位於艦艏,另外兩座以背負式佈局安置在艦艉。後炮塔可旋轉以增加其射界。它們共配備1080發彈藥,其中每炮120發。艦隻還設有兩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45倍徑高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各配備400發彈藥。卡爾斯魯厄號同樣搭載有四組設於艦舯的三聯裝魚雷發射管,並配備24枚管徑為500毫米(20吋)的魚雷。此外,艦隻還可貯存120枚水雷[2]在裝甲方面,艦隻受到40毫米(1.6吋)厚的裝甲甲板和50毫米(2.0吋)厚的水線裝甲帶所保護。司令塔的厚度則有100毫米(3.9吋)。[3]

服役歷史

 
1930年的卡爾斯魯厄號

卡爾斯魯厄號是以「C號巡洋艦」的名義訂購,並獲得了「美杜莎代艦(Ersatz Medusa)」的臨時代號,因其目的是要替代老舊的小巡洋艦美杜莎號[3]其建造工程於1926年7月27日在基爾德意志造船廠開始、至1927年8月20日下水,並最終於1929年11月6日投入國家海軍使用。[4]入役後,卡爾斯魯厄號在波羅的海完成了海上試航,之後被指定為教練船職能。1930年5月,它啟程展開首次海外訓練巡航,前往非洲南美洲。回到德國後,它於同年末進行現代化改造;其前桅被縮短,後部艦艛則稍作加長。在接下來的五年裏,卡爾斯魯厄號搭載軍校學員英語Seekadett展開了四次環球巡航,最遠抵至日本。在每次巡航的間歇期,它則在德國水域與艦隊餘部共同訓練。德國著名海軍將領君特·呂特晏斯曾於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擔任該艦艦長。[5]1935年,艦隻作出了進一步的改造,包括安裝一副單杆桅在煙囪後部,以及安裝一副飛機彈射器和用於搬運浮筒飛機英語Floatplane的吊杆。[6]

在1936年的最後一次訓練巡航期間,卡爾斯魯厄號在太平洋遭到熱帶風暴的猛烈襲擊。[7]船體大部分採用焊接鋼板的結構缺陷導致了嚴重受損,艦隻被迫於4月駛入聖地亞哥進行維修。在那裏,它的船體得到修復和加固,從而略微增加了排水量和舷寬。[4]它於1936年6月回到德國,並立即駛入旱塢展開進一步的徹底檢修和大修。在船塢的這段時間裏,該艦的兩門單裝88毫米高射炮被替換成三門雙聯裝樣式,並為這些炮支配備了射擊指揮儀。這次改裝完成後,它先是進行了海試,然後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參與了非干預巡邏英語Non-intervention in the Spanish Civil War,儘管它僅在西班牙離岸停留了幾個月。[5]

第二次世界大戰

回到德國後,卡爾斯魯厄號恢復了在波羅的海的培訓職責。它於1938年5月因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造而被撤出現役。煙囪被改造為斜頂的樣式,並在它們兩側增設了探照燈平台。艦隻的88毫米炮則被更具威力的105毫米炮所取代。工程一直持續至1939年1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它一直在進行試驗和訓練演習。[7]1940年1月4日,卡爾斯魯厄號和23號佈雷艇受命前往攔截瑞典輪船奧斯卡國王號(Konung Oscar),後者正搭載着波蘭難民里加送往瑞典。卡爾斯魯厄號逮捕了這艘瑞典船舶,宣佈為戰利品,並將該艦及其艦上的41名波蘭人押運至梅梅爾[8]威悉演習行動開始時,卡爾斯魯厄號尚未具備作戰條件,因此它被用作前往襲擊克里斯蒂安桑的部隊運兵船。[7]襲擊部隊還包括有一艘S艇供應船、四艘大型魚雷艇和若干S艇。[5]

 
卡爾斯魯厄號於1934年在聖地亞哥

入侵部隊於1940年4月8日早些時候離開不萊梅港,駛向克里斯蒂安桑。當它們到達時,一場濃霧籠蓋了城市,導致海港外的峽灣通道變得非常危險。結果,它們不得不等到翌日清晨才開始發動進攻。當卡爾斯魯厄號進入峽灣時,它遭到了奧德略亞炮塔英語Odderøya上挪威海岸炮的猛烈攻擊。艦隻遂轉向峽灣,以便使其舷炮全面投入戰鬥;這場炮斗持續了大約兩小時,然後濃霧再次籠罩港口,迫使雙方停火。挪威人於一小時後投降,德國艦隻得以派遣它們的士兵登陸。[9]

隨後,卡爾斯魯厄號離開克里斯蒂安桑,並率三艘魚雷艇作為護航艦。而英國潛艇逃學號英語HMS Truant此時正駐泊在峽灣外圍,當它的船員發現德國艦隻時,便發射了艦首所有魚雷。[9]卡爾斯魯厄號作鋸齒形移動以規避魚雷,但仍有兩枚命中艦隻;其中一枚擊中了艦舯,另一枚則在艦身中部結構引爆。它們在船體上炸出了大洞,使得數千噸海水湧入艦隻。艙內海水泛濫使得發動機和發電機失靈,水泵的電源被切斷,而水泵當時正試圖抽出大量溢入的積水。由於水泵已經關閉,拯救卡爾斯魯厄號的希望渺茫,因此其艦長——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里夫在受襲發生兩小時後下令棄艦。魚雷艇獅鷲號接載卡爾斯魯厄號的船員後,再向該艦發射了兩枚魚雷,以確保它沉沒。[4][10]

里夫及其副艦長在後來對沉船事件的調查中都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因為他們沒有儘可能的採取一切措施拯救卡爾斯魯厄號。報告得出的結論是,由於該艦在中彈兩個小時後仍在海上漂浮,需要兩枚魚雷才能擊沉它,所以是有可能將它拖回克里斯蒂安桑德或其他港口的。此外,前部水泵仍然通電可用,並且艙內積水已經減緩至足以安全返回港口的程度。[10]

發現殘骸

2017年,卡爾斯魯厄號輕巡洋艦的殘骸在距離挪威克里斯蒂安桑13海里處首次被發現,不過當時掌握的資訊有限,並未被確認為屬於卡爾斯魯厄號。此前由於船長和船員以及目擊沉沒的其他人的證詞不一致,在過去80年中,卡爾斯魯厄號殘骸的確切位置一直是個謎。

2020年6月30日,挪威國電網運營商Statnett的首席工程師使用艦上的圖像、聲納掃描和無人偵察潛艇來觀察該地點。透過辨識船體及炮塔位置等細節,他看到488米處的海床上保存完好的沉船,確定為卡爾斯魯厄號,而沉船的長度,艦炮和納粹卍字記號也有助於識別。

由於沉船內部仍可能存在數千升的石油和其他物質,一旦發生泄漏,可能會造成生態災難,同時打撈也是一個非常昂貴的過程。出於這個原因,挪威正考慮將其歸類為水下戰爭墳墓並受到保護[11][12]

註釋

  1. ^ Gröner,第119–120頁.
  2. ^ Gröner,第120頁.
  3. ^ 3.0 3.1 Gröner,第119頁.
  4. ^ 4.0 4.1 4.2 Gardiner & Chesneau,第230頁.
  5. ^ 5.0 5.1 5.2 Williamson,第18–19頁.
  6. ^ Williamson,第18頁.
  7. ^ 7.0 7.1 7.2 Williamson,第19頁.
  8. ^ Rohwer,第13頁.
  9. ^ 9.0 9.1 Williamson,第20頁.
  10. ^ 10.0 10.1 Williamson,第21頁.
  11. ^ 纳粹遗物现踪 挪威外海寻获沉没80年军舰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RFI.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0-09-11 [2020-09-11] (中文(簡體)). 
  12. ^ Explained: Why finding wreck of Karlsruhe, the sunken German WWII warship, is significant. The Indian Express. 2020-09-09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英語). 

參考資料

58°04′N 8°04′E / 58.067°N 8.067°E / 58.067; 8.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