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各邦和聯邦屬地首府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印度是一個位於南亞的國家,擁有超過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印度是一個聯邦立憲共和國,由包含29個邦和7個聯邦屬地的議會進行管理[1]。印度各邦、本地治里和首都德里都存在沿襲西敏制的立法議會和政府,另外五個聯邦屬地則是由中央通過委任管理者的形式加以管治。根據《1956年邦界重劃法》,各邦根據語言基礎加以重組[2],之後其行政結構大致保持不變。每一個邦和聯邦屬地又會再進一步劃分為行政區。
各邦和聯邦屬地的首府按行政、立法和司法首府加以分類。行政首府是執法政府辦公室的所在地,立法首府是相應議會召開的地方,而司法首府則是相應邦或屬地高等法院所在地。聯邦屬地以一個小十字架(†)加以標明。
各邦和聯邦屬地首府
排序 | 邦/聯邦屬地 | 行政首府 | 立法首府 | 司法首府 | 成立年份 | 前首府 |
---|---|---|---|---|---|---|
1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 貝理雅港 | 貝理雅港 | 加爾各答 | 1956 | 加爾各答(1945至1956年) |
2 | 安得拉邦 | 海得拉巴(法定首府,至2024年) 阿摩羅波胝(實際首府,2017年起)[a] |
阿摩羅波胝[6] | 海得拉巴(1956年起) | 1956[7] 2017[6] |
|
3 | 阿魯納恰爾邦 | 伊塔那噶 | 伊塔那噶 | 古瓦哈提 | 1987 | |
4 | 阿薩姆邦 | 迪斯布爾 | 古瓦哈提 | 古瓦哈提 | 1975 | 西隆[b](1874至1972年) |
5 | 比哈爾邦 | 巴特那 | 巴特那 | 巴特那 | 1935 | |
6 | 昌迪加爾 † | 昌迪加爾[c] | — | 昌迪加爾 | 1966 | — |
7 | 恰蒂斯加爾邦 | 賴布爾[10] | 賴布爾 | 比拉斯布爾 | 2000 | — |
8 | 達德拉-納加爾哈維利和達曼-第烏 † | 達曼 | — | 孟買 | 2020 | — |
9 | 拉達克 † | 列城 | — | 斯利那加 | 2019 | |
10 | 國家首都轄區德里 † | 德里 | 德里 | 新德里 | 1952 | — |
11 | 果阿邦 | 帕納吉[d] | 波爾沃林 | 孟買 | 1961 | 帕納吉(1961至1987年) |
12 | 古吉拉特邦 | 甘地訥格爾 | 甘地訥格爾 | 艾哈邁達巴德 | 1960 | 艾哈邁達巴德(1960至1970年) |
13 | 哈里亞納邦 | 昌迪加爾 | 昌迪加爾 | 昌迪加爾 | 1966 | — |
14 | 喜馬偕爾邦 | 西姆拉 | 西姆拉 | 西姆拉 | 1971 | 比拉斯布爾(1950至1956年) |
15 | 查謨-克什米爾 † | 斯利那加(夏) 查謨(冬) |
斯利那加(夏) 查謨(冬) |
斯利那加(夏) 查謨(冬) |
2019 | — |
16 | 賈坎德邦 | 蘭契 | 蘭契 | 蘭契 | 2000 | — |
17 | 卡納塔克邦 | 班加羅爾 | 班加羅爾 | 班加羅爾 | 1956 | (邁索爾) |
18 | 喀拉拉邦 | 特里凡得琅 | 特里凡得琅 | 柯枝 | 1956 | |
19 | 拉克沙群島 † | 卡瓦拉蒂 | 卡瓦拉蒂 | 柯枝 | 1956 | |
20 | 中央邦 | 博帕爾 | 博帕爾 | 賈巴爾普爾 | 1956 | 那格浦爾[e](1861至1956年) |
21 | 馬哈拉施特拉邦 | 孟買[f] 那格浦爾(冬,第二首府)[g] |
孟買(夏) 那格浦爾(冬)[h] |
孟買 | 1818 1960 |
— |
22 | 曼尼普爾邦 | 因帕爾 | 因帕爾 | 因帕爾 | 1947 | — |
23 | 梅加拉亞邦 | 西隆 | 西隆 | 西隆 | 1970 | — |
24 | 米佐拉姆邦 | 艾藻爾 | 艾藻爾 | 古瓦哈提 | 1972 | — |
25 | 那加蘭邦 | 科希馬 | 科希馬 | 古瓦哈提 | 1963 | — |
26 | 奧里薩邦 | 布巴內什瓦爾 | 布巴內什瓦爾 | 克塔克 | 1948 | 克塔克(1936至1948年) |
27 | 本地治里 † | 本地治里市 | 本地治里市 | 清奈 | 1954 | 清奈(1948至1954年) |
28 | 旁遮普邦 | 昌迪加爾 | 昌迪加爾 | 昌迪加爾 | 1966 | 拉合爾[i](1936至1947年) 西姆拉(1947至1966年) |
29 | 拉賈斯坦邦 | 齋浦爾 | 齋浦爾 | 焦特布爾 | 1948 | — |
30 | 錫金 | 甘托克[j] | 甘托克 | 甘托克 | 1975 | — |
31 | 泰米爾納德邦 | 清奈[k] | 清奈 | 清奈 | 1956 | — |
32 | 泰倫加納邦 | 海得拉巴 | 海得拉巴 | 海得拉巴 | 2014 | — |
33 | 特里普拉邦 | 阿加爾塔拉 | 阿加爾塔拉 | 阿加爾塔拉 | 1956 | — |
34 | 北方邦 | 勒克瑙 | 勒克瑙 | 安拉阿巴德 | 1937 | — |
35 | 北阿坎德邦 | 德拉敦[l] | 德拉敦 | 奈尼塔爾 | 2000 | — |
36 | 西孟加拉邦 | 加爾各答 | 加爾各答 | 加爾各答 | 1947 |
解釋說明
- ^ 海得拉巴實際位於泰倫加納邦。2014年,泰倫加納地區脫離安得拉邦成為單獨的泰倫加納邦,根據2014年安得拉邦重組法案,十年之內兩邦以海得拉巴作為共同的首府。[3]安得拉邦隨後建設新首府阿摩羅波胝,[4][5]2016年開始遷移工作,立法機構於2017年開始在新首府運作。[6]
- ^ 到1971年止,西隆曾是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共同的首府。[8]
- ^ 昌迪加爾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亞納邦的首府,同時又與兩邦分離,成為一個單獨的聯邦屬地。[9]
- ^ 帕納吉從1843年起就是果阿邦的首府,當時果阿邦還是由葡萄牙統治。[11]
- ^ 那格浦爾曾是1861至1950年間存在的中央省首府[12]。1950年中央邦形成,中央省成為其主要組成部分[12],那格浦爾也繼續作為新邦的首府[13]。1956年,中央省(維達巴地區)脫離中央邦併入孟買邦,那格浦爾也因此失去了首府地位。1960年,根據那格浦爾協定,那格浦爾成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首府[14]。
- ^ 孟買曾是孟買管轄區首府直至1950年,然後成為孟買邦的首府。1960年時孟買邦分割成了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古吉拉特邦[15]。
- ^ 1960年,根據那格浦爾協定,那格浦爾成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首府[14],不過這一舉措一直到1988年才正式公佈。印度政府的印度年鑑中至今沒有提及那格浦爾是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第二或冬季首府。
- ^ 根據1960年的那格浦爾協定,維達巴地區加入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其中一項前提條件就是那格浦爾每年至少要召開一次立法會議,因此該邦的冬季立法會議則在那格浦爾舉行。[16]
- ^ 拉合爾曾是英屬印度旁遮普省的首府[17],如今已成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 ^ 甘托克自1890年起就是錫金的首府,錫金於1975年加入印度聯邦。[18]
- ^ 清奈(又名馬德拉斯)自1839年起就是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省的首府,於1956年重新劃分為馬德拉斯邦,再在1968年更名為泰米爾納德邦。[19]
- ^ 德拉敦是北阿坎德邦的臨時首府。[20]
參考註釋
- ^ Country Profile: India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5th (Library of Congress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004-12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1-29)
- ^ Sharma, B. K. Introduction to the Constitution of India 4th. Prentice Hall. 2007-08: 49 [2014-03-09]. ISBN 978-81-203-324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The Andhra Pradesh Reorganisation Act, 2014 (PDF). AP Reorganisation Portal. New Delhi: The Gazette of India Extraordinary. 2014-03-01 [2015-03-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9-04).
- ^ U Sudhakar Reddy. Andhra Pradesh capital to come up on riverfront in Guntur district. Deccan Chronicle (Hyderabad). 2014-10-31 [2015-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 ^ Andhra Pradesh releases master plan for its capital Amaravathi. Business Standard. 2015-05-26 [2016-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 ^ 6.0 6.1 6.2 After 2200 Years, Amaravati Gets Back Power!. Gulte.com. 2017-03-07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2).
- ^ Post-Independence Era, History of Andhra Pradesh (Government of Andhra Pradesh),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0)
- ^ Baruah, Sanjib. India Against Itself: Assam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t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9: xiii [2014-03-09]. ISBN 978-0-8122-34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Menon, N. R. Madhava; Banerjea, D. Criminal Justice India Series: Haryana, 2002. Allied Publishe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Juridical Sciences. 2002: 5 [2014-03-09]. ISBN 978-81-7764-51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President dedicates to the people secretariat block in Naya Raipur. The Hindu. 2012-11-07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 ^ Ring, Trudy. Asia and Oceania: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Historic Places. Taylor & Francis. 1996-01-01: 288 [2014-03-09]. ISBN 978-1-884964-0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2).
- ^ 12.0 12.1 Boland-Crewe, Tara; Lea, David (編). The Territories and States of India. Europa. 2002-11-15: 155 [2014-03-08]. ISBN 978-1-85743-14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2).
- ^ Kumāra, Braja Bihārī. Small States Syndrome In India.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1998-01-01: 136 [2014-03-09]. ISBN 978-81-7022-6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3).
- ^ 14.0 14.1 Kini, N. G. S. The City Voter in India: A Study of 1967 General Elections in Nagpur. Abhinav Publications. 1974: 34–35 [2014-03-09]. ISBN 978-0-88386-524-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3).
- ^ Grover, Verinder; Ranjana Arora. Federation of India and States' Reorganisation: Reconstruction and Consolidation. Deep and Deep Publications. 1994: 392 [2014-03-09]. ISBN 978-81-7100-541-3.
- ^ Khandewale, Shrinivas Vishnu. Industrial Area and Regional Resources: A Case Study of Nagpur Industrial Area. Mittal Publications. 1989: 21 [2014-03-09]. ISBN 978-81-7099-13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 ^ Kippen, James. Gurudev's Drumming Legacy: Music, Theory, and Nationalism in the Mr̥daṅg Aur Tablā Vādanpaddhati of Gurudev Patwardhan. Ashgate Publishing. 2006: 26 [2014-03-09]. ISBN 978-0-7546-5424-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1).
- ^ Spate, Oskar Hermann Khristian. The Changing Map Of Asia A Political Geography. Taylor & Francis. 1953: 200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4).
- ^ Dr. S. Sundari. Migrant women and urban labour market: concepts and case studies.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2007-01-01: 105 [2014-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 ^ Sati, Vishwambhar Prasad; Kumar, Kamlesh. Uttaranchal: Dilemma Of Plenties And Scarcities. Mittal Publications. 2004: 9–10 [2014-03-09]. ISBN 978-81-7099-89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3).
參考書籍
- Mathew, George. Status of Panchayati Raj in the States of India, 1994.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014-03-09]. ISBN 978-81-7022-55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