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襲
唐道襲(9世紀—913年8月21日[1]),《新五代史》作唐襲,[2]中國五代十國時期政權前蜀將官,前蜀開國皇帝王建近臣,在王建統治期間有大權,使得他與王建子皇太子王元膺陷入衝突。永平三年(913年),他和王元膺都懷疑對方要兵變,彼此的軍隊在前蜀都城成都交戰,他被王元膺擊敗陣亡。
唐道襲 | |
---|---|
出生 | 9世紀 唐朝 |
逝世 | 913年8月21日 前蜀 |
職業 | 前蜀將官 |
唐朝年間
唐道襲生年不詳,閬州人。其父唐峯是一名小商販。他何時成為王建部下不詳,最初是王建的舞童,眉目美麗,又佞巧,為王建所寵,後更因其參與謀劃的能力而受到王建愈發信任。[3]天復二年(902年),王建時任西川節度使,同時控制其他幾個鄰鎮,唐道襲時任親隨馬軍都指揮使。王建懷疑將領、養子王宗滌,命唐道襲將其灌醉縊死。[4]唐道襲後又為家鄉閬州的防禦使。[5]
前蜀年間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被迫禪位大軍閥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唐朝滅亡,後梁建立,朱全忠即其太祖皇帝。王建和一些其他地方軍閥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河東節度使李克用、淮南節度使楊渥拒絕承認梁帝,王建和楊渥移檄諸道,呼籲天下反梁,但並未得其他地方軍閥積極響應,王建遂決定自己稱帝,於九月建立了前蜀政權。稱帝後王建進行一系列人事任命,召回唐道襲,任為內樞密使。[5]
唐道襲不久和王建最年長的養子王宗佶陷入衝突。王宗佶最初為王建宰相中書令,並意圖基於自己先前的軍功擴張權力。王宗佶為人驕恣,不顧唐道襲已身居樞密使高位,仍然總是直呼其名。唐道襲心裏恨他,表面上對他仍然表現得友善謹慎。王宗佶因黨羽眾多,也被王建所惡,武成元年(908年)二月,王建以王宗佶為太師,罷相。王宗佶因而生怨,私養死士出入臥室,圖謀作亂。王建長子王宗仁因殘廢被王建認為不宜為儲,王建立國時封次子王宗懿為遂王,卻沒有立為皇太子,三月,王宗佶無禮上錶王建稱:「臣論官職是大臣,論親是您的長子。國家事務和我休戚相關。現在,皇儲未定,必生禍患。陛下如果相信王宗懿的才能足以繼業,應該趁早立為太子,以臣為元帥統率六軍。如果您認為時勢艱難,王宗懿年尚幼,臣不敢辭讓重事。現在陛下已經南面而坐,應該把軍旅之事交託給臣。臣請求開元帥府,鑄造六軍印綬,讓臣負責其行軍命令。太子早晚視您用膳,臣率軍保護您。這對您的萬世基業很重要。請您裁決。」王建怒了,但起初沒有公開表露不悅。他與唐道襲商議此事時,唐道襲為了讓他進一步發怒,說:「王宗佶的威望足以懾服宮內外的人,足以統御諸將。」這使王建愈發疑心王宗佶了。此後不久,王宗佶在宮內見王建時,請封且言辭悖慢。王建斥責他,他也不退下。王建怒,命衛士撲殺之。[5]王建賞識唐道襲的能力,命名唐道襲故鄉為烈士鄉。[3]
六月,王建立王宗懿為皇太子。因王宗懿喜歡侮辱蜀舊臣,尤其屢次在朝堂上戲謔唐道襲的舞童出身,唐道襲和皇太子之間也生出敵意。兩人互相彈劾,王建不想看到衝突愈演愈烈,於武成三年(910年)任唐道襲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加宰相銜同平章事。唐道襲推薦宣徽北院使鄭頊繼任內樞密使,但鄭頊一受命,就調查唐道襲的兄弟們盜用內庫金帛之事。唐道襲害怕,奏稱鄭頊褊急,不可大任,於是王建改以宣徽南院使潘炕代鄭頊為內樞密使。[6]
永平元年(911年)三月,李茂貞的岐國在蜀東境附近集結軍隊,王建怒,決意攻岐,任養子兼中書令王宗侃為北路行營都統,以唐道襲和養子兼侍中王宗祐、太子少師王宗賀為三招討使。王建御大安樓,作詩相送。[3]四月,岐軍攻山南(即山南西道,已改名)軍部興元,被唐道襲擊退。八月,李茂貞派將劉知俊和從子李繼崇攻蜀,在青泥嶺迎戰王宗侃所統蜀軍,敗之。唐道襲逃歸興元,王宗侃、王宗賀奔安遠軍。劉知俊、李繼崇圍攻興元和安遠軍,唐道襲的部下們建議他棄城。唐道襲說一旦棄興元,則安遠軍和利州也將淪陷,願誓死守城。王建聞青泥嶺之敗,派從子昌王王宗鐬為應援招討使,養子定戎團練使王宗播為四招討馬步都指揮使,率軍救安遠軍。援軍屯於廉讓之間,與唐道襲合擊岐兵,大破之於明珠曲,次日又戰於鳧口,斬岐成州刺史李彥琛。十一月,援軍反攻敗岐軍。王建也率援軍親臨,岐軍撤退,又被唐道襲預先伏兵斜谷再破之。[1][7]
三年二月,唐道襲從山南罷官回朝,復為樞密使。已改名王元膺的王宗懿強烈反對,上疏彈劾其罪。王建不悅王元膺所為,但也罷唐道襲,改任為太子少保。[1]
七月,王建計劃七夕節(當年的8月11日)出遊。七夕節前一天,王元膺召諸王和大臣宴飲,但王建養子集王王宗翰、唐道襲的繼任內樞密使潘峭、翰林學士承旨毛文錫卻沒來。王元膺怒,稱潘峭、毛文錫離間兄弟。王元膺親信的大昌軍使徐瑤、常謙屢屢目視唐道襲,唐道襲害怕,起身離席。[1]
次日即七夕節一早,王元膺入見父皇,稱潘峭、毛文錫離間兄弟。王建相信了,下令貶二人,以潘炕為內樞密使。但王元膺離宮後,唐道襲入內,反彈劾王元膺謀作亂,想召諸將、諸王囚禁之。王建生疑,取消七夕出遊,並應唐道襲所請,召屯營兵護衛入宿衛,而沒有召形式上由王元膺統領的六軍。王元膺聽聞屯營兵調動,也遣伶官安悉香、軍使喻全殊調動自己的天武軍甲士,捕潘峭、毛文錫,用楇幾乎將他們打死,囚禁於東宮,又捕成都尹潘嶠,囚之於得賢門。[1]
次日(8月12日),徐瑤、常謙與懷勝軍使嚴璘、左大昌軍使王承燧等各自率本部兵奉王元膺之命攻唐道襲,至清風樓,唐道襲引屯營兵出來拒戰於神武門,中流矢,意圖撤退,屯營兵因而被太子軍擊潰,太子軍追殺到城西,唐道襲墜馬,被天武軍將唐據率親兵殺死,[8]部下屯營兵也多被殺。朝廷禁軍隨後敗王元膺軍,王元膺逃匿,最終被殺,並被追貶為庶人,而唐道襲則被贈太師,諡忠壯,[1]王建命立碑於閬州。[3]
後主乾德年間,念及王建受唐朝之恩,改唐道襲私第為上清宮,將追認遠祖王子晉畫像於上清祖殿,命杜齯龜在殿堂四壁畫唐二十一帝御容。[9]
軼聞
之前相士看了唐道襲的祖墳後說:「子孫能官至公相,但怕你家承受不起這樣的福,合為盜賊,不得善終。」當時唐峯已官至刺史,唐道襲也果然顯貴卻不得善終。一個夏天,大雨之日,唐道襲看到自己養的貓在屋檐水滴下的地方戲水,忽然雷電交加,貓化為龍飛走,有識者認為是不祥之兆,唐道襲後來果然遭禍而死。[3]
註釋及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八
- ^ 《北夢瑣言》則稱唐峯二子唐道、唐襲都官至節將,將唐道襲分為二人。但王象之碑目又載閬州有《唐道襲碑》。此從《資治通鑑》。
- ^ 3.0 3.1 3.2 3.3 3.4 《十國春秋》卷四十六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
- ^ 5.0 5.1 5.2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七
- ^ 《十國春秋·前蜀高祖本紀下》
- ^ 《十國紀年》載事發時唐道襲從私宅披甲乘馬經過王宗賀門請他同行,王宗賀答:「兵起無名,且不奉詔,公宜緩行。」《九國志》作唐道襲被平亂的官軍所殺。胡三省認為都是誤記,唐道襲已勸王建發兵自衛,肯定不會輕易出宮,而是率屯營兵出戰才會被殺,且唐道襲私宅不可能有兵,王宗賀應該勸他速入宿衛而不該說「公宜緩行」;若唐道襲是官軍所殺,日後不可能得到贈諡。
- ^ 《十國春秋·杜齯龜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