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利弗打字機公司
奧利弗打字機公司(英語:Oliver Typewriter Company)是總部位於芝加哥的美國打字機製造公司,生產的奧利弗打字機是歷史上第一種「可視打印」打字機,即打字員可以看到輸入之字符[2]。奧利弗打字機主要面向家庭用戶推廣,地方銷售商和用戶可以賒銷。1895至1928年間,公司生產的打字機超過一百萬台,還授權多家國際公司採用其設計生產。
奧利弗打字機公司 | |
---|---|
公司類型 | 私人公司 |
公司結局 | 破產 |
後繼機構 | 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 |
成立 | 1895年 |
結束 | 1926年 |
創辦人 | 托馬斯·奧利弗 |
代表人物 |
|
總部 | 美國芝加哥 |
業務範圍 | 美國 |
產業 | 打字機生產 |
產品 | 見打字機章節 |
員工人數 | 875 |
備註 | [1] |
受競爭壓力和資金問題的共同影響,公司於1928年清算。投資人買下公司資產後組建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繼續生產或授權其他廠商生產奧利弗打字機直至20世紀50年代末倒閉,最後一台產品於1959年問世後,奧利弗打字機終於成為歷史。
歷史
托馬斯·奧利弗
托馬斯·奧利弗於1852年8月1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胡士托出生。起初他對宗教產生興趣,在母親去世後遷居艾奧瓦州瓊斯縣的蒙蒂塞洛(Monticello),成為循道宗牧師。1888年,奧利弗開始用罐頭製作自己的第一台打字機,[3]希望能讓佈道的文字更加清晰易讀[4]。1891年4月7日,他首次獲得打字機專利,美國專利號為「450,107」[5]。經過四年開發,奧利弗終於制出一台包含500個零件的「粗糙工作模型」,然後辭去牧師職務搬到迪比克縣埃普沃思(Epworth),這裏的投資人願意提供1萬5000美元本錢(相當於2025年的549,000美元),奧利弗於是租下一套樓房生產打字機。[3]
奧利弗在芝加哥推銷打字機期間遇到商人德拉文·史密斯(Delavan Smith),後者對機器產生興趣並買下艾奧瓦州投資人的股份。奧利弗獲得公司65%的控股並保留繼續開發打字機的權利,同時享有3000美元年薪(相當於2025年的110,000美元)[6]。1909年2月9日,奧利弗因心臟疾病突然去世,終身56歲[7]。
伊利諾州時期
奧利弗打字機公司從1895年開始經營,公司總部在芝加哥克拉克和蘭多夫街角某幢大樓的九樓。1896年,生產車間從艾奧瓦州遷至伊利諾州麥克亨利縣縣城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當時伍德斯托克市政府把曾由惠勒和塔潘公司(Wheeler and Tappan Company)使用的空置廠房無償送給奧利弗打字機公司使用,條件是公司至少要在這裏運作五年。[8]整個工廠分成六大部門:敲鍵、運輸、裝配、制表與調整、檢驗,以及調準室[9]。1907年,公司總部遷至新落成的奧利弗大廈(the Oliver Building),這裏如今已是國家史跡名錄中的芝加哥地標[10]。
從1899年開始,公司通過鼓勵客戶代理所在地的銷售工作建立營銷網絡。這種營銷手段主要依賴口碑,鼓舞人們直接向自家鄰居推銷(戶對戶銷售),並且1905年後還開始賒銷。但到了20世紀10年代末,隨着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公司逐漸取消地方業務網絡,用省下的佣金將打字機單價從100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1,800美元)減半[11]。此舉令銷量顯著上升,公司達到擁有875名工人,每天出產375台打字機的高峰[4]。
除伊利諾州外,奧利弗打字機公司還在巴爾的摩、水牛城、克里夫蘭、堪薩斯城、明尼阿波利斯、紐約、奧馬哈、聖路易斯、三藩市和西雅圖開有分公司,但在1917年3月公司轉向郵購業務後,這些分公司全部關閉。1921至1922年間,美國出現輕度經濟衰退,導致大量客戶違約,他們的打字機因此由公司收回。公司最終決定不再貸款,董事會於1926年投票決定清算公司。最終只保留切斯特·納爾遜(Chester Nelson)一名僱員監督公司清算進程。[4]
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
1928年,買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資產的投資人在英格蘭的克羅伊登組建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4]。新公司起初繼續按原有的三行鍵盤設計生產打字機,但1931年又開始生產德國設計的四行鍵盤「福圖納」打字機。1935年,公司在獲得授權後開始生產No. 20型打字機,即霍爾達-諾登標準打字機。不過,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政府下單採購大量三行鍵盤式No. 15型打字機,英國奧利弗公司於是又重新裝備生產線,恢復生產原來的奧利弗設計。[12]
1947年左右,No. 20型打字機恢復生產,公司此時還開始向歐洲另外多家廠商授權生產奧利弗牌打字機[13]。標準的桌面型打字機最終停產,改為生產便攜機型;公司還開始以「奧利弗標準」之名銷售德國設計的「西馬克標準」產品。1958年,英國奧利弗公司收購諾丁漢的拜倫打字機公司(Byron Typewriter Company),即之前的巴洛克打字機公司(Barlock Typewriter Company)。許可經營的道路最後以失敗告終,公司機床轉移到德國境內工廠[12]。1959年5月,奧利弗打字機全面停產[14]。
打字機
設計
奧利弗打字機的整體設計自始至終基本保持一致[11],所有產品都是「下擊式」打字機,即用戶敲鍵時,各鍵是從上往下打到壓盤上,而不是從下往上(「上擊式」)或從前往後(「前擊式」)。與「上擊式」相比,「下擊式」屬「可視打印」設計,操作員可以一邊打字一邊看到輸出的字符。「下擊式」產生的衝擊力也比較大,這令奧利弗打字機在版面模子和曲面打字(使用碳式複寫紙)時效果更好,更有競爭力。[15]「前擊式」也是在1889至1891年間取得專利,同樣支持可視打印,但卻直到1897年時才有不會干擾打字員視線的安德伍德No. 1型面世,比奧利弗No. 1型要晚約三年[16]。
奧利弗打字機的壓盤彎成弓形,呈倒「U」狀,靠在機器兩側的「塔架」上。這樣的設計令打字機只能放下QWERTY式的三行鍵盤,能夠增加的按鍵數量也因此受限,加鍵越多,堆疊在一起的敲鍵壓盤也會越大。由於增加按鍵會導致機器尺寸和使用難度加大,因此無法再增加用於數字的第四行鍵盤。[16]雖然公司在1922年設計出四行鍵盤的原型機,但受財務困境影響,新設計並未落實[4]。不過,之後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生產的No. 20、No. 21型以及多種便攜機型都帶有四行鍵盤[11][12]。
彩色機型
購買奧利弗打字機的客戶可以選擇橄欖綠或鍍鎳機身,鍵盤也有白色或黑色兩種。從No. 3型開始的打字機大多漆成綠色,但也有銷往氣溫較高或潮濕地區的變種機型表面是鍍鉻工藝[17]。從No. 11型開始,機身顏色從綠色改為黑色[11]。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滿足政府戰爭需要而生產的機器表面有拋光工藝處理,稱為「戰爭拋光」(「war finish」,也有「戰爭結束」之意)[12]。
型號
美國
1894至1928年間在美國生產打字機型號如下:[11]
型號 | 生產年份 | 產量(台) | 備註 |
---|---|---|---|
No. 1 | 1894–1896 | 5,000 | 初款型號,表面全部鍍鎳,銘牌「Oliver」上的字母「O」呈閉合狀。 |
No. 1½ | 1896 | 不明 | 非正式型號[11],第二款鍍鎳和閉合「O」型號 |
No. 2 | 1896–1901 | 30,000 | 改善送紙系統,增加手柄,「Oliver」上的字母「O」有開口(見篇首的公司商標) |
Nos. 3/4 | 1902–1907 | 148,000 | 尺寸更大,採用彩色色帶 |
Nos. 5/6 | 1907–1914 | 311,000 | 增加退格鍵,側面取消「Oliver」銘牌 |
Nos. 7/8 | 1914–1915 | 57,000 | 左邊距取消功能移至鍵盤右側 |
Nos. 9/10 | 1915–1922 | 449,000 | 增加左、右上檔鍵,雙色色帶 |
Nos. 11/12 | 1922–1928 | 35,000 | 最後一款在美國生產的型號,取消手柄,黑色機身。 |
除No. 2型以外,所有偶數型號的打字機要多幾個附加鍵(從28鍵增至32鍵),以便滿足語言中有重音符號的國家需要[11]。
英國
以下是英國奧利弗打字機公司1930至1942年間生產的打字機型號:[11][12]
型號 | 生產年份 | 產量(台) | 備註 |
---|---|---|---|
No. 11 | 1928–1931 | 不明 | 部分是美國公司的庫存,部分是新公司生產 |
Nos. 15/16 | 1928–1947 | >34,346 | |
No. 20 | 1935–1950 | >88,600 | 霍爾達-諾登標準打字機,但依舊沿用奧利弗品牌 |
No. 21 | 1949–1959 | 33,129 | 敲鍵上的「井」字鍵為閉合狀 |
便攜型 | 1930–1959 | >83,500 | 分為一至五類的多種便攜機型 |
其他國家
除美國和英國外,還有多個國家獲得奧利弗打字機設計的生產許可。蒙特利爾的行型活字公司(The Linotype Company)和維也納的格里格公司就曾生產No. 3型的變種機型[18][19]。這些獲許可公司生產的打字機品牌多種多樣,如「信使」(Courier,奧地利)、「菲弗」(Fiver,德國)[13]、「斯托贊伯格」(Stolzenberg,歐洲大陸)和「里維羅」(Revilo,阿根廷)[15]。阿根廷使用的「里維羅」品牌實際上就是把奧利弗的六個字母倒過來寫,因為奧利弗品牌已經在該國註冊,需要支付版稅才能使用[20]。
參考資料
- ^ Brockman, Paul. Delavan Smith Papers, 1868-1921 (PDF). Indiana Historical Society. 1999-04-09 [2016-08-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7-29).
- ^ Taylor, Carol. Looking into our Past. Daily Camera Librarian. 1999-11.
- ^ 3.0 3.1 Pitman, Isaac. Pitman's Journal of Commercial Education. Sir Isaac Pitman & Sons, Ltd. 1899: 707.
- ^ 4.0 4.1 4.2 4.3 4.4 Rehr, Darryl. The Unknown Oliver (PDF). ETCetera – Magazine of the Early Typewriter Collectors Association: 1, 4–5. 1989-02 [2009-03-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6).
- ^ United States Patent: 0450107.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2016-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2).
- ^ Rehr, Darryl. More on Reverend Oliver ... (PDF). ETCetera – Magazine of the Early Typewriter Collectors Association: 8–9. 1989-05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6).
- ^ Thomas Oliver (PDF).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09-02-10 [200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Baker, Nancy L. Woodstock. Arcadia Publishing. 2006: 33. ISBN 0-7385-4080-3.
- ^ Hoke, Donald. Product Design and Cost Considerations: Clock, Watch, and Typewriter Manufacturing in the 19th century (PDF). Outagamie Museum. [2013-07-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7-21).
- ^ Chicago Landmarks. City of Chicago Department of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Landmarks Division. [2009-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30).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Rehr, Darryl. The Beginner's Oliver (PDF). ETCetera – Magazine of the Early Typewriter Collectors Association: 10–11. 1992-12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6).
- ^ 12.0 12.1 12.2 12.3 12.4 Beeching, Wilfred A. Century of the Typewriter. St. Martin's Press. 1974: 206–208.
- ^ 13.0 13.1 Adler, Michael H. The Writing Machine.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73: 322. ISBN 0-04-652004-X.
- ^ Davis, Will. Oliver portables and relatives. geocities.com/wbd641. [200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28).
- ^ 15.0 15.1 Mares, George Carl. The History of the Typewriter: Successor to the Pen. Post-Era Books. 1985: 114, 171. ISBN 0-911160-87-6.
- ^ 16.0 16.1 Campbell-Kelly, Martin. The User-friendly Typewriter. The Rutherford Journal. 2005-12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9).
- ^ Lewis, John. Not Your Ordinary Oliver (PDF). ETCetera – Magazine of the Early Typewriter Collectors Association: 3. 1995-12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6).
- ^ Decker, Don. Oddest of Olivers? (PDF). ETCetera – Magazine of the Early Typewriter Collectors Association: 1. 1988-07 [2008-02-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9-03-26).
- ^ Frey, E. Luegers Lexikon der gesamten Technik und ihrer Hilfswissenschaften. Deutsche Verlags-Anstalt. 1926: 117.
- ^ Hammerton, John Alexander. The Real Argentine: Notes and Impressions of a Year in the Argentine and Uruguay. Dodd, Mead and Company. 1915: 228–22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