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息士王國

在英國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王國

韋息士王國古英語Westseaxna rīċe),或意譯為西撒克遜王國,是中世紀英格蘭七國時代位於大不列顛南部的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於公元519年建國,直到927年國王埃塞爾斯坦統一英格蘭地區建立英格蘭王國為止。

西薩克遜王國
古英語Westseaxna rīċe
拉丁語Regnum Occidentalium Saxonum
519年—10世紀
九世紀南不列顛島形勢圖
九世紀南不列顛島形勢圖
首都溫車士打
常用語言古英語不列顛拉丁語
宗教
盎格魯-撒克遜異教英語Anglo-Saxon paganism (七世紀前)
基督教(七世紀後)
政府君主專制
韋息士君主 
• 519–534年
徹迪克 (首位)
• 688–726年
伊尼
• 802–839年
埃格伯特
• 871–899年
阿爾弗雷德大帝
• 899–924年
長者愛德華
• 924–927年
埃塞爾斯坦 (末位)
歷史 
五到六世紀
519年
10世紀
1066–1088
貨幣便士
前身
繼承
不列顛省
英格蘭王國
今屬於 英國

根據盎格魯撒克遜傳說,韋息士王國是由徹迪克金里克所建。韋息士王國的歷史紀錄主要來自《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和《西撒克遜國王世系表》(West Saxon Genealogical Regnal List),這兩者的記述有時會互相衝突。韋息士國王琴瓦爾英語Cenwalh of Wessex受洗後將基督教傳播至王國內,成為基督教王國。卡德瓦拉王征服了修適士王國根德王國懷特島。他的繼任者伊尼頒佈了現存最古老的英格蘭法典,並建立了第二個西撒克遜主教區。隨後,王位被傳給了一個家世不明的國王。

在8世紀,隨着麥西亞霸權的擴張,韋息士王國仍保持很大程度的獨立性。作為英格蘭的行政區劃分制度便是在此時期建立。埃格伯特王征服了舒梨、修適士、根德、雅息士和麥西亞王國,以及部分頓諾尼亞王國的領土,並獲得了諾森布里亞王國的宗主權。然而,麥西亞於830年恢復獨立。埃格伯特的繼任者埃塞爾伍爾夫統治期間,一支丹人入侵者來到泰晤士河口,但遭到擊敗。埃塞爾伍爾夫的兒子埃塞爾博爾德計劃篡奪王位,他將王國分為東西兩部分以避免戰爭。埃塞爾博爾德死後王國重歸統一,由年紀最小的阿爾弗雷德繼承。

韋息士王國在871年被丹人入侵,阿爾弗雷德用錢賄賂他們離開,但之後又數次捲土重來。878年丹人迫使阿爾弗雷德逃往森麻實,但阿爾弗雷德在埃丁頓戰役一舉擊潰丹人入侵者,因而獲得「大帝」(The Great)的稱號。在他的統治期間,阿爾弗雷德頒佈了新的法典,邀請學者進入宮廷,並將資金用於建造船隻、組織軍隊和建立城塞系統。阿爾弗雷德的兒子長者愛德華從丹人手中奪回了米德蘭東部和東盎格利亞,並於918年廢黜外甥女、麥西亞女領主埃爾夫溫並奪取了麥西亞的統治權。愛德華的兒子埃塞爾斯坦於927年征服諾森布里亞王國,在歷史上首次統一整個英格蘭地區。1016年征服英格蘭的克努特大帝創建了富裕而強大的韋息士伯國,但在1066年哈羅德·戈德溫森將伯國重新併入英格蘭王國,韋息士王國消逝於歷史中。

歷史

史前到羅馬統治時期

新石器時代開始,未來的韋息士領土就被一條名為哈羅道英語Harrow Way的古道貫穿。這條路大約從今日康和郡馬拉扎恩出發直到英倫海峽沿岸的多佛附近,可能作為古代錫礦貿易路線使用。[1]

新石器時代晚期,梳士巴利平原上建造了埃夫伯里巨石陣等儀式地,但巨石陣的最後階段是由青銅時代中期的「韋息士文化」完成(約在公元前1600年至1200年間)。該地區還有遺留許多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早期的工程和的石碑。然而這個地區在該時代卻幾乎沒有人類居住的考古證據。直到鐵器時代凱爾特部落中的杜羅特里吉人阿特雷巴特人貝爾蓋人多布尼人英語Dobunni才佔據了這塊土地。

羅馬征服不列顛後,從公元1世紀起,韋息士各地修建許多附有農園的羅馬別墅。並建立如多車士打溫車士打等重要城市(英語字尾-chester源自拉丁語castra,意為「軍營」)。羅馬不列顛人修建了另一條貫穿韋息士的主要道路,從雅息特向東穿過多車士打,再經過溫車士打和西爾車士打,最後到達倫敦

4世紀中葉,皮克特人、蘇格蘭人、阿塔科蒂人、法蘭克人以及撒克遜人對羅馬不列顛的掠奪行動越來越多。367年,這些部落同時從北部、西部和東部入侵不列顛。傳聞入侵者擊敗大部分的羅馬軍隊,並從中招降許多人。368年底,羅馬將軍老狄奧多西烏斯收復了大部分地區。[2]在380年到381年間羅馬將軍馬格努斯·馬格西穆斯又擊敗了更多來襲的掠奪者,然而羅馬帝國的內亂也越來越嚴重。383年到384年間,馬格西穆斯背叛格拉提安皇帝,他將大部分駐軍從不列顛帶到高盧,在那被封為羅馬西方的奧古斯都,統治不列顛、高盧、西班牙和阿非利加。388年馬格西穆斯去世後,羅馬在不列顛的權威再次衰落。在390年代後期,斯提里科嘗試對皮克特人發動戰爭奪回控制權,然而又因401年,斯提里科將軍隊調回歐陸對抗哥德人而失敗,隨後的兩名羅馬不列顛統治者被謀殺。407年,在不列顛的羅馬軍官君士坦丁三世宣佈自己是西方的奧古斯都,帶領羅馬軍隊前往高盧。410年,當不列顛的羅馬官員向霍諾留皇帝請求軍事援助時,他要不列顛人自食其力。[3]此後羅馬不列顛的經濟衰退,羅馬貨幣停止流通,帝國物資也停止進口。[4][5]

撒克遜人定居

根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韋息士王國的建國者徹迪克和他的兒子金里克在495年從衡州郡南部登陸,並在508年殺死了不列顛國王納坦利奧德英語Natanleod與其5千人軍隊。[6](關於此記述仍存在爭議)[7]徹迪克在519年成為第一任韋息士國王,並持續與不列顛人的戰爭,不過戰爭未分出勝負,此後30年間韋息士停止在不列顛領土的擴張。據信由亞瑟王率領的不列顛軍隊在巴當山之戰英語Battle of Badon擊潰了撒克遜軍隊,但並未記錄在編年史中。[8]根據編年史。撒克遜人在530年征服了懷特島[6],短暫打破30年和平期。[9]

534年徹迪克去世後,金里克成為韋息士國王,在位26年。[6]金里克的兒子(有爭議)查烏林於581年繼承王位,此時期的歷史記載相較過去更加可靠。查烏林鎮壓了布立吞人在東北邊的零星反抗,並在577年攻佔賽倫塞斯特告羅士打巴芙,重啟了30年和平期以來對西南方的擴張。

比德英吉利教會史中稱查烏林是稱霸英格蘭南方的七位國王之一。編年史後來也將查烏林稱為布雷特瓦爾達(不列顛統治者)。查烏林後來可能被侄子切奧爾廢黜,一年後逝世。約在594年,切奧爾的弟弟切奧爾伍爾夫繼位,又在617年由基內吉爾斯繼承,然而基內吉爾斯與先王可能出生於不同家族。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韋息士王室由來存在疑點,主要是因為王國的創建者與其後代很多人都有古布立吞語的名字,而非盎格魯撒克遜的古日耳曼語名。[10]這可能暗示徹迪克是不列顛本地人,其家族隨時間同化為盎格魯人。[11][12][13]同樣有古布立吞語名字的國王還有查烏林卡德瓦拉,卡德瓦拉逝於689年,是最後一位擁有古布立吞語名字的韋息士國王。[14]

皈依基督教和麥西亞王國崛起

 
公元600年左右的的凱爾特和盎格魯撒克遜王國

韋息士歷史上第一個可以較為明確追溯年份的事件是在630年代末或640年,比里努斯英語Birinus為基內吉爾斯受洗為基督徒,這是韋息士第一位改信基督教的國王。比里努斯隨後被任命為韋息士主教,成立多車士打主教區。基內吉爾斯的繼承人琴瓦爾英語Cenwalh of Wessex於642年即位,即位時他仍是異教徒,但在數年後也受洗為基督徒。基內吉爾斯的教父諾森布里亞國王奧斯瓦爾德,他皈依基督教的目的可能是為了聯盟兩國對抗麥西亞國王彭達對韋息士的襲擊。[15][16]

麥西亞王國的攻擊對韋息士王國的壓力日漸增大。韋息士王國逐漸失去泰唔士河雅芳河以北的土地。琴瓦爾迎娶彭達的女兒但又和她離婚,致使彭達再次入侵韋息士並將他流放到東盎格利亞數年,並在那裏皈依了基督教。回國後,琴瓦爾面臨彭達的繼承人伍爾夫爾英語Wulfhere of Mercia進一步的攻擊,但他犧牲了布立吞人,將韋息士的領土擴大到森麻實。琴瓦爾在溫車士打建立了第二個主教區,這裏原來是朱特人的土地,在這裏建立主教區有鞏固韋息士統治的意義,溫車士打也成為未來韋息士王國的核心[10],而多車士打主教區不久後就因為麥西亞南侵而被放棄。

琴瓦爾在673去世後,他的遺孀塞克斯伯統治了一年的時間,其後的埃什溫是琴瓦爾另一個兄弟的後裔。據說這是韋息士王權傳給王室的偏遠分支的傳統,以保證徹迪克的男性後裔不間段,這也可能是使新王朝擁有合法性的虛假說法。埃什溫僅在位兩年便在676年傳位給琴瓦爾的直系後裔琴特溫英語Centwine of Wessex。琴特溫因為戰勝布立吞人而聞名,但細節已不得而知。

琴特溫的繼任者另一位遠親卡德瓦拉,他聲稱是查烏林的後裔。卡德瓦拉在位僅兩年,但期間韋息士王國的土戲劇性地擴張,他征服了修適士王國、根德王國和懷特島,這可能是為了應對麥西亞王國武力霸權的反應[17],不過根德王國和修適士王國沒多久就恢復獨立。卡德瓦拉在688年退位並前往羅馬朝聖,他受到教宗色爾爵一世的洗禮,不久後去世。

卡德瓦拉的繼承人伊尼是韋息士王國在位最久的國王,統治了38年。他頒佈了除根德王國之外現存最古老的英格蘭法典,並在雪邦建立了第二個韋息士主教區[18],主管塞爾伍德森林英語Selwood Forest以西的地區,形成劃分東西韋息士的邊界。伊尼晚年也追隨卡德瓦拉的腳步,退位並前往羅馬朝聖。隨後,王位傳給一系列聲稱是徹迪克後裔的其他國王,但他們彼此間的家世關係未明。

在8世紀,韋息士王國處在麥西亞霸權的陰影下,當時麥西亞王國正處權威的巔峰時期,韋息士國王有時也得承認麥西亞的優越地位。不過韋息士王國也避免像其他小王國一樣受到麥西亞王國更直接的控制。在此期間,韋息士繼續向西推進,實際控制布利吞人的頓諾尼亞王國(今德雲郡)大部分地區,不過不列顛人在此的勢力仍維持到約10世紀。由於麥西亞人征服了告羅士打郡牛津郡等韋息士早期的北部領土,泰晤士河雅芳河現在成了韋息士王國的北界,而王國則以衡州郡渭州郡伯克郡多實郡森麻實郡為其核心領土。英格蘭行政區的郡制最早就是起源於8世紀的韋息士王國,後來也沿用到愛爾蘭威爾斯蘇格蘭

韋息士霸權和維京人劫掠

802年,韋息士王國的命運產生戲劇性的改變,出生自伊尼王朝旁系的埃克伯特即位,此後王位便牢牢掌握在單一的世家手中。埃克伯特統治初年,他分別在813年和825年對西威爾斯發動兩次戰爭,征服德雲郡以西的布立吞人,並將塔馬河以西的部落(今康和郡)納為附庸。[19]825年或826年,埃克伯特在埃倫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Ellendun一舉擊敗麥西亞國王伯恩伍爾夫英語Beornwulf of Mercia,奪下舒梨、修適士、根德和雅息士,推翻了麥西亞王國的霸權。同時東盎格利亞王國也在埃克伯特的幫助下脫離麥西亞王國的控制。829年,埃克伯特征服麥西亞,放逐其國王威格拉夫英語Wiglaf of Mercia,並獲得諾森布里亞國王承認霸權,埃克伯特因此被奉為不列顛統治者[20]。然而埃克伯特的稱霸時間很短,威格拉夫在830年重新恢復麥西亞王國獨立。但韋息士王國也確立在英格蘭東南部的長期統治。

埃格伯特晚年見證了丹人入侵,維京海盜自835年開始頻繁對韋息士進行的劫掠。851年,一支據說有350艘船的龐大丹人軍隊抵達泰唔士河口。丹人擊敗麥西亞國王布里特伍爾夫英語Beorhtwulf of Mercia後接者入侵韋息士,但被埃克伯特的兒子暨繼承人埃塞爾伍爾夫阿克里亞戰役英語Battle of Aclea擊敗,使得丹人在英格蘭的擴張停滯十五年,但對韋息士的劫掠仍在持續[21]

855年至856年埃塞爾伍爾夫前往羅馬朝聖,他的長子埃塞爾博爾德趁父親不在僭奪王位。埃塞爾伍爾夫回國後同意將王國一分為二來避免內戰。埃塞爾伍爾夫統治新征服的西部;埃塞爾博爾德統治王國核心的東部領土[22]。埃塞爾伍爾夫逝世後他的四個兒子依序繼承王位:埃塞爾博爾德死後他的弟弟埃塞爾伯特重新統一王國,接着是埃塞爾雷德,最後是阿爾弗雷德。這是因為幾位兄弟分別在對抗丹人時戰死,他們的兒子年紀太小無法統治王國。

最後的王國

 
9世紀後期的英格蘭

865年,數名丹人領袖集結一批大軍登陸英格蘭。這支被稱為異教徒大軍的軍隊在接下來數年裏席捲了諾森布里亞王國東盎格利亞王國。然後在871年,另一批稱為夏日大軍(the Great Summer Army)的軍隊從斯堪的納維亞抵達增援異教徒大軍。雖然埃塞爾雷德和阿爾弗雷德分別打贏其中幾場戰役,使韋息士王國免於被征服,但最後還是不得不賄賂他們離開[23][24]。接下來數年,丹人征服了麥西亞王國,其中一些人前往諾森布里亞定居,但其餘的人又在876年返回韋息士。在阿爾弗雷德的有效應對下,成功在877年將丹人驅逐。但在878年冬季,丹人突襲韋息士並佔領王國大部分地區,阿爾弗雷德被迫前往森麻實的沼澤地避難。數月後,阿爾弗雷德重新集結一支軍隊,並在埃丁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Edington中擊敗丹人,迫使他們撤回東盎格利亞。

879年,一支維京艦隊在泰唔士河口集結,他們橫渡海峽前往歐陸開啟新的戰線。維京人在歐陸上的肆虐鼓舞阿爾弗雷德保衛韋息士王國的決心。[25]在隨後幾年間,阿爾弗雷德發動大規模改革:重組政府,強化王國防禦能力、建立艦隊、組織軍隊進行輪班防守制。阿爾弗雷德也強化跨國的堡壘市鎮英語Burh體系(Burhs),使英格蘭各地重要城鎮具有防禦能力。根據10世紀留存的《堡壘清單英語Burghal Hidage》紀錄了33座堡壘位置和駐軍需求,這些堡壘的位置確保任何韋息士人可以在一天的行程範圍內找到安全處停留。[26]這些改革使阿爾弗雷德在890年代擊退另一支龐大丹人軍隊入侵,這支軍隊甚至還得到定居英格蘭的丹人的幫助。

阿爾弗雷德還改革了司法部門,頒佈新的法典,並主導復興學術研究和教育。他邀請來自英格蘭和歐陸各地的學者來到他的宮廷,阿爾弗雷德在他們的幫助下將一系列拉丁文本翻譯成英語,並精心編撰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由於這些努力以及韋息士王國在英格蘭的政治主導地位,西撒克遜方言成為盎格魯撒克遜晚期甚至未來的古英語標準書面形式。[27]

韋息士王國及其控制的地區(紅色)
 
 
 
871年
886年
897年

丹人的征服行動摧毀了諾桑布里亞王國和東盎格利亞王國,並將麥西亞王國一分為二:丹人定居在東北部,而西南部則留給傀儡國王切奧伍爾夫。切奧伍爾夫退位後,麥西亞臣服於阿爾弗雷德之下[28],任命當地長老埃塞爾雷德統治,並和阿爾弗雷德之女埃塞爾弗萊德成婚。結果,阿爾弗雷德成為碩果僅存的英格蘭國王。

統一英格蘭和韋息士伯國

890年代後,韋息士王國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麥西亞王國繼續受到丹人定居者和海外掠奪者侵擾,不過由於沒有大規模的入侵行動,因此他們大多能將敵人擊退。權力的天秤一點一滴朝盎格魯撒克遜人傾斜。911年,麥西亞領主埃塞爾雷德去世,留下他的遺孀阿爾弗雷德的女兒埃塞爾弗萊德掌管麥西亞王國。阿爾弗雷德的兒子暨繼任人長老愛德華,隨後併吞了倫敦、牛津與其周邊地區,可能包括美度石士赫福郡白金漢郡牛津郡等麥西亞至韋息士間的土地。913年至918年間,盎格魯撒克遜人對麥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的丹人發動一系列攻勢,將亨伯河以南的整個英格蘭置於愛德華掌控之下。918年埃塞爾弗萊德去世,愛德華直接掌管麥西亞,使其失去獨立性。927年,愛德華的繼任者埃塞爾斯坦征服了諾森布里亞王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將英格蘭統一於一個王國之下[29]。韋息士王國自此轉變為英格蘭王國

儘管韋息士王國已經靠征服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王國,但就像其他的王國一樣,各地仍在一段時間裏維持其原來的地緣認同,周期性地出現政治爭論。埃德雷德國王於955年去世後,由於沒有合法繼承人,依據英格蘭的繼承傳統傳位給他的侄子愛德威。957年10月,由於愛德威不受貴族與教會歡迎,導致麥西亞和諾森布里亞領主宣佈效忠他的弟弟埃德加[30]959年,愛德威去世,整個英格蘭都落入埃德加的控制之下。

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征服英格蘭後,他在原諾森布里亞、麥西亞和東盎格利亞王國的原址上建立伯國,並親自管理韋息士。幾年後,他為他的英格蘭人心腹戈德溫創建了韋息士伯國,涵蓋了泰晤士河以南的整個英格蘭。在50年間,戈德溫和他的兒子哈羅德靠着富裕的韋息士伯國成為在國王之後英格蘭政界最有權勢之人。隨後在1066年,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後,哈羅德成為國王,將韋息士伯國重建為王國。同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後廢除了各地的伯國,韋息士作為一個政治實體消逝於歷史的洪流之中。今天,韋息士成為地理名詞,一般指英國多實郡[31]

韋息士王國歷代統治者

國王 統治期間(西元年) 備註
徹迪克 519-534 名字可能源自凱爾特布立吞語。
金里克 534-560 徹迪克的兒子或孫子。
查烏林 560-591 金里克之子,名字可能源自凱爾特布立吞語。
切奧爾 591-597 金里克之孫,查烏林姪子。
切奧爾伍爾夫 597-611 金里克之孫,切奧爾之弟。
基內吉爾斯 611–643 金里克後代,但被記錄為和其父親不同旁系家族,名字可能源自凱爾特布立吞語。
奎切爾姆英語Cwichelm of Wessex 626–636 與基內吉爾斯共治,可能是他兒子。
琴瓦爾英語Cenwalh of Wessex 643–645 基內吉爾斯之子,名字可能源自凱爾特布立吞語,被麥西亞國王彭達放逐。
彭達 645–648 麥西亞國王,外來統治者。
琴瓦爾英語Cenwalh of Wessex 648–672 復位。
塞克斯伯 672–674 琴瓦爾之妻,在琴瓦爾晚年與其共治,韋息士史上唯一一位女性統治者。
埃什溫 674–676 金里克後代中一支較遠的家族成員。
琴特溫英語Centwine of Wessex 676–686 傳統上被認為是基內吉爾斯之子(有爭議),被卡德瓦拉罷黜。
卡德瓦拉 685–688 可能是查烏林後代,篡位者。根據不列顛傳統遜位
伊尼 688–726 查烏林後代,遜位。
埃塞爾赫德 726–740 可能是伊尼的妻舅,第一位非金里克血脈的韋息士國王。
卡思雷德英語Cuthred of Wessex 740–756 可能是埃塞爾赫德的親兄弟。
西吉伯特英語Sigeberht of Wessex 756–757 卡斯雷德的遠親,被基內伍爾夫推翻。
基內伍爾夫 757–786 被西吉伯特之弟基內赫德刺殺。
布里特里克英語Beorhtric of Wessex 786–802
埃格伯特 802–839 伊尼之弟的後代。
埃塞爾伍爾夫 839–858 埃格伯特之子。
埃塞爾博爾德 858–860 埃塞伍爾夫之子。
埃塞爾伯特 860–865 埃塞伍爾夫之子。
埃塞爾雷德 865–871 埃塞伍爾夫之子。
阿爾弗雷德 871–899 埃塞伍爾夫之子,因抵抗維京人而成為不列顛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尊稱之王,實權上已統一不列顛諸國。
愛德華 899–924 阿爾弗雷德之子。
埃爾夫沃德 924 有爭議,僅統治大概16天。
埃塞爾斯坦 924–927 於927年統一了不列顛諸國,並自立為英格蘭人的國王,建立英格蘭王國

927年後的君主請見英格蘭君主列表

參考資料

  1. ^ Daily Telegraph. 9 Oct 2008 Greywell and the Harroway. Christopher Somerville sets out on his 200th Walk of the Month. [2021-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2. ^ Peter Hunter Blair. An Introduction to Anglo-Saxon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 [2021-09-14]. ISBN 978-0-521-5377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3. ^ Blair 2003, pp. 2–3
  4. ^ Blair 2003, p. 3
  5. ^ Yorke 1995, p. 11
  6. ^ 6.0 6.1 6.2 Giles, p. 9
  7. ^ Yorke 2002, p. 4
  8. ^ Major, Albany F. Early Wars of Wessex (1912), pp. 11–20
  9. ^ Major, p. 19
  10. ^ 10.0 10.1 Jackson, Kenneth (1953), Language and History in Early Britain. Edinburgh. pp. 554, 557, 613 and 680.
  11. ^ Koch, J.T., (2006) Celtic Culture: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BC-CLIO, ISBN 1-85109-440-7, pp. 392–393.
  12. ^ Yorke 1995, pp. 190–191
  13. ^ Myres, J.N.L. (1989) The English Settleme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46–147
  14. ^ Yorke, B. (1990), Kings and Kingdoms of Early Anglo-Saxon England, London: Seaby, ISBN 1-85264-027-8 pp. 138–139
  15. ^ Jones, Terry H. Birinus. Patron Saints Index. Catholic Community Forum. Liturgical Publications of St. Louis. [201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3). 
  16. ^ Thompson 1886.
  17. ^ For a discussion of 7th-century West Saxon expansion, see Yorke 1990,第135–138頁.
  18. ^ Lapidge, Michael (ed.), "Ine", in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Anglo-Saxon England, p. 251.
  19. ^ Major, Albany F. Early Wars of Wessex, p.105
  20. ^ Manuscript C: Cotton Tiberius C.i. Tony Jebson. [2007-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21. ^ Ryan 2013,第258頁.
  22. ^ Kirby 2000,第166–67頁.
  23. ^ BBC - History - Alfred the Great. www.bbc.co.uk. [2021-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24. ^ Hooper, Nicholas Hooper; Bennett, Matthew.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Atlas of Warfare: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2–23. ISBN 0-521-44049-1. 
  25. ^ Sawyer, Peter.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Vikings 3rd. Oxford: OUP. 2001: 57. ISBN 0-19-285434-8. 
  26. ^ The Burghal Hidage: Alfred's Tow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lfred the Great website
  27. ^ The dialects of Old English. www.uni-due.de. [2019-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28. ^ Williams, "Ceolwulf"
  29. ^ Foot, Æthelstan: The First King of England, p. 20
  30. ^ Cavendish, Rishard. "Death of King Eadwig of the English", History Today, Vol. 59 Issue 10 October 2009. [2021-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31. ^ "Wessex".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