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女兒 (電影)
《尼羅河女兒》(英語:Daughter of the Nile)是一部1987年上映,由侯孝賢所導演的臺灣電影[1][2][3],由高捷與楊林主演,該電影延續侯孝賢前期作品的寫實風格,以居住在臺北市的少女林曉陽與其日常生活為主題,透過曉陽的生活呈現1980年代中後期的台灣都市風貌、轉變中的家庭與社會、青年女性面臨的困難,以及與古埃及《死者之書》中神話鬥爭之間的相似之處。[4]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侯孝賢 |
製片 | 李憲章 |
編劇 | 朱天文 |
主演 | 楊林 陽帆 高捷 李天祿 吳念真 游安順 蔡燦得 |
配樂 | 張弘毅 |
攝影 | 陳懷恩 |
剪接 | 廖慶松 |
製片商 | 學甫有限公司 |
片長 | 93分 |
產地 | 臺灣 |
語言 | 華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臺灣:
英屬香港:1988年7月9日 日本:1990年8月18日 |
發行商 | 學甫有限公司 |
票房 | 英屬香港:HK $154,487.00 |
《尼羅河女兒》在1987年曾獲意大利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評審特別獎,並參加2002年第四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及2002年西班牙影展。2016年數位修復版入選第66屆柏林影展「柏林經典」單元。
劇情
1987年的台北公館,林曉陽白天在肯德基打工,晚上在夜校上課,喜歡幻想自己是日本漫畫《尼羅河女兒》的主角[5]。林曉陽的母親和大哥已經過世,父親在台灣南部工作,她和讀國小的妹妹、愛賭大家樂的阿公、二哥曉方同住於蟾蜍山的住家。
二哥曉方常半夜溜出去當小偷,也跟阿三等人合夥開了星期五餐廳。曉陽也因此開始接觸夜生活,經常出入迪斯可舞廳或開車到海邊夜遊。她喜歡阿三,阿三卻愛上黑道大哥的女人明明。
阿三被黑道大哥的手下找上門來,受了槍傷。阿三想帶着明明逃亡,卻被擊斃。星期五餐廳因槍擊事件被警察查封,二哥叫曉陽把戶頭的錢都領出來還債,然後失蹤了。有天收音機裏傳來新聞,一名小偷在闖空門時被屋主發現,遭球棒擊中頭部而傷重不治。[5]
二哥的逝世,證明了臺北的結局終將如巴比倫般沉淪。全片以公館郊區疏離昏暗的空景當中結束。
“ | 《聖經》上預言者耶利米曾預言,這城市將荒蕪……變成乾漠,變成荒野,變成無居民、無人子之地,神祕之都巴比倫。 | ” |
演員列表
製作
1987年,侯孝賢在執導《戀戀風塵》後奠定個人創作的風格與自信,成為最受矚目的台灣導演。此時由高凌風創立的唱片公司「綜一公司」向其提出《尼羅河女兒》的企劃案,並隨即開始進行了電影的製作及拍攝。在電影拍攝時,綜一公司為旗下當紅歌手楊林與陽帆擔任《尼羅河女兒》的主演,並由楊林演唱的該片同名主題曲,該歌曲則是由電影編劇朱天文作詞,收錄在楊林的《純白》專輯中。
在《尼羅河女兒》拍攝完成與上映之間,1987年7月蔣經國政府宣佈解嚴,侯孝賢隨即投入籌畫拍攝以臺灣白色恐怖為題材的《悲情城市》。然而《尼羅河女兒》的製作也意外開創侯孝賢作品的另一個起點:包括日後成為侯孝賢御用班底的高捷也藉由該作品首度登上大銀幕,擔綱主演。[7]
在最初的電影審查中,《尼羅河女兒》曾遭行政院新聞局禁演,起因是片中吳念真演出的夜校教師因學生檢舉其言論失當而遭解聘,學生對此反駁灌輸黑色、黃色、紅色思想,他反駁道「這些都落伍了,現在流行綠色」。結尾以臺北為背景的空鏡頭僅直接配上了旁白,也遭複審委員建議修剪。侯孝賢在幾經溝通後同意折衷,在結尾另外加上一幕漫畫字卡,將整段旁白從城市的空景鏡頭挪後疊在漫畫上,才順利通過電影審查。[8][9]
劇中登場的日本漫畫《尼羅河的女兒》,是日本漫畫家組合細川智榮子與芙〜みん的少女漫畫作品《王家的紋章》在台灣盜版書商翻譯的書名。然而,作品中的插圖是台灣漫畫家麥人杰的插圖。
製作團隊
- 導演:侯孝賢
- 出品人:蔡松林、王應傑
- 監製:呂文仁
- 製片:李憲章、張華坤
- 編劇:朱天文
- 攝影指導:陳懷恩
- 燈光:李亞東、王森
- 美術設計:劉志華、林鉅
- 造型設計:鄭建國
- 漫畫構成:麥仁杰
- 音樂:陳志遠、張弘毅
- 剪接:廖慶松
- 混聲:忻江盛
- 對白錄音:杜篤之
- 現場錄音:楊大慶
- 效果:孟麒良、胡定一、楊靜安、毛興國、謝揚嵩
- 海報設計:譚應龍
- 劇照:楊雅棠
- 故事:陳懷恩、江寶德、黃健和、王耿瑜
- 執行製片:張華福
- 製片助理:丁少白
- 副導:江寶德
- 助導:黃健和、王耿瑜
- 場記:施明揚
- 攝影助理:謝增堅、王晶文、劉長灝
- 燈光助理:張方城、張金勇、黃得勝
- 剪接助理:陳麗玉
- 場務領班:徐洪生
- 場務助理:岳賢輔、官財
- 化妝:張琴芳
- 梳妝:林瑩真、黃文心
- 服裝:李邱錦梅
- 道具:劉明樹、許書維、陳長興
- 木工:韋明智
- 電工:黃吉雄、周廷祿
- 字幕:環球電影字幕公司
- 沖印:綜合電影沖印有限公司
- 企劃:綜一股份有限公司
上映
《尼羅河女兒》最初於1987年10月在意大利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上上映,侯孝賢因此獲得了國際故事片競賽的評審團特別獎。1988年1月在AFI Fest上放映。在台灣上映時,《尼羅河女兒》獲得不佳的票房成績,沒有獲得很好的口碑,侯孝賢本人似乎也對這部作品不滿意。
1988年期間,《尼羅河女兒》曾在康城影展導演雙週,以及9月於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及紐約影展放映。1999年10月,這部電影作為侯孝賢回顧展的一部分由紐約電影選集檔案館放映。[3][10][11]2000年10月,它在國家美術館和弗瑞爾藝廊的台灣電影回顧展上放映。[12]
2002年4月,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放映,2005年在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放映。2006年12月,它作為侯孝賢回顧展的一部分在加拿大國家電影資料庫放映。[13]
2016年9月26日,4K數位修復版本的《尼羅河女兒》於臺北市光點華山電影館上映[14]。2017年5月,《尼羅河女兒》發佈雙格式(藍光光碟和DVD-Video)家庭光碟。[15]
評價
《Reverse Shot》的邁克爾·約書亞·羅文 (Michael Joshua Rowin)在其2008 年對《尼羅河女兒》的深入分析中寫道:「《尼羅河女兒》是侯孝賢最容易理解的電影之一,儘管這部電影從未在美國上映,也從未獲得家庭錄像發行,但它預示了侯後來在在美國發行的第一部電影《千禧曼波》中使用的主題,使《尼羅河女兒》重新被人注目的時機發展成熟。」他對此總結道:「《尼羅河女兒》的主題和直接意象將是侯孝賢的未來。』[3]
《華盛頓郵報》在參與AFI Fest時曾對電影表現寫道:「侯孝賢的圓滑,使《尼羅河女兒》具有東西方交叉的吸引力。」[16]
在紐約影展放映後,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曾表示這部電影:「說是異化,不如說是異化的一個例子。它是其他地方發生的革命產物。」[17]1988年10月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播出時,《芝加哥太陽報》的勞埃德·薩克斯寫道:「台灣導演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近緩慢而勉強地揭露,並不容易描述。」[18]
漫畫
獎項
參展紀錄
- 1988年康城影展導演雙週
- 2002年第4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影展
- 2002年西班牙影展
- 2016年第66屆柏林影展「柏林經典」單元
參考文獻
- 文獻
- ^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7) production credits.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2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Hou Hsiao-hsien. Film Reference.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3.0 3.1 3.2 Rowin, Michael Joshua. Daughter of the Nile: Lost City. Reverse Shot (Hou Hsiao-hsien).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 ^ Songs For Swinging Lovers, Hou Hsiao-hsien, Aesthetic strategie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August 2006 [2009-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18).
- ^ 5.0 5.1 Canby, Vincent. Rootless in Americanized Taiwan.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9-30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Daughter of the Nile (1987) acting credits. Movies & TV Dept. The New York Times (Baseline & All Movie Guide). 2012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侯孝賢《尼羅河女兒》睽違29年 九月再次登幕|欣傳媒. www.xinmedia.com. 2016-08-18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臺灣新電影何以天才成群 -- 上報 / 評論. www.upmedia.mg.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聯合新聞網. 損毀國家形象?「尼羅河女兒」差點被禁演. 噓!星聞. 2016-09-20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中文(臺灣)).
- ^ Hoberman, J. Time Regained. Village Voice. 1999-10-12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 ^ an unfolding horizon: the films of Hou Hsiao-hsien. New York Film Festival. October 1999 [2009-06-07]. [失效連結]
- ^ FILM NOTES; More Films at Visions; Taiwanese Retrospectiv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0-09-08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 ^ The Calendar: A selection of events happening this week, Cinematheque quebecoise. The Gazette. 2006-12-08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 ^ 《尼羅河女兒》修復首映 高捷蔡燦得話當年 - 大紀元. 大紀元 www.epochtimes.com. 2016-09-23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中文(繁體)).
- ^ Hou Hsiao-hsien's rich and poignant drama, DAUGHTER OF THE NILE heads up Eureka's May 2017 releases | Eureka. web.archive.org. 2017-04-04 [2023-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4).
- ^ Cheng, Scarlet. Electric Images of the Other China; Festival Showcases the New Wave of Films From Taiwan. The Washington Post. 1988-01-31 [2008-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Canby, Vincent. FILM VIEW; Why Some Movies Don't Travel Well. The New York Times. 1988-10-23: 2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4).
- ^ Sachs, Lloyd. 'Daughter of the Nile' is challenging, unsettling film. Chicago Sun-Times. 1988-10-25: 38 [2009-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9).
- 書籍
-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by Sung-sheng Chang ISBN 0-231-13234-4[1]
- Senses of Cinema, "Hou Hsiou-hsien's Urban Female Youth Trilogy", by Daniel Kasman[2]
-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by Nick Browne ISBN 0-521-44877-8[3]
- Envisioning Taiwan: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by June Chun Yip ISBN 0-8223-3367-8[4]
}}
外部連結
- 開眼電影網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繁體中文)
- 香港影庫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繁體中文)
- 時光網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簡體中文)
- 豆瓣電影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 (簡體中文)
- 爛番茄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英文)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尼羅河女兒》的資料(英文)
- ^ Chang, Sung-sheng. 7, High Culture Aspir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Mainstream Fiction.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6 [2009-06-07]. ISBN 9780231132343.
- ^ Kasman, Daniel. Hou Hsiou-hsien's Urban Female Youth Trilogy. Senses of Cinema. 2006 [200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7).
- ^ Browne, Nick. 6, The Ideology of Initiation: The Films of Hou Hsiou-hsien. New Chinese cinemas: forms, identities, poli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151–158 [2009-06-07]. ISBN 9780521448772.
Daughter of the Nile, Hsiao-hsien Hou.
- ^ Yip, June Chun. 4, Toward Post-Modernism: The "Global Teenager" and Hou Hsiou-hsien's Daughter of the Nile". Envisioning Taiwan : fiction, cinema, and the nation in the cultural imaginary illustrated.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2–229 [2009-06-07]. ISBN 9780822333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