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

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英語:Balassa–Samuelson effect)由匈牙利經濟學家巴拉薩·貝拉和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於20世紀60年代獨立提出引發機制的一個經濟學理論。

定理內容

巴拉薩-塞謬爾森效應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在可交易商品部門與不可交易商品部門的生產率的差異上。

效應的基本形式

最簡單的巴拉薩-塞謬爾森效應的模型是假定只有兩個國家,兩種商品(一種是可交易商品,一種是不可交易商品),並且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為了簡便起見,再假定在可交易商品部門,勞動生產率由邊際勞動力的產量來度量,而在不可交易商品部門勞動生產率是相同的並且規範為1。

 

其中「nt「代表不可交易商品部門,而腳標1,2表示兩個國家。


在每個國家,在勞動工資市場充分競爭的假定下,工資最終和邊際勞動的價值相等,或者說是該部門商品的價格乘以邊際勞動生產率。有如下等式:

 

 

其中「t」代表可交易商品部門,值得注意的是在可交易商品部門,兩個國家的價格標註是相同的,這意味着在可交易商品部門兩個國家的商品價格是完全相同的。


現在假定國家2擁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換言之,國家2是更富有的一個國家,這意味着


 


結合上面的等式可以推出


 


所以,當可交易商品在國際上價格大體相同時,不可交易商品的價格在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的國家也是較低的,從而導致了該國的整體的物價水平較低。

參見

penn效應

參考文獻

Paul A. Samuelson (1994). "Facets of Balassa-Samuelson Thirty Years Lat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3), pp. 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