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港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4月30日) |
巴生港(馬來語:Pelabuhan Klang),《航海圖》譯吉令港, 英殖民時期舊稱「瑞天咸港」(英語:Port Swettenham),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縣的一個港區,距離巴生市西南方約6公里,與吉隆坡通過聯邦2號公路和巴生港線鐵路服務相連接。
巴生港 Port Klang கிள்ளான் துறைமுகம் | |
---|---|
城鎮 | |
Pelabuhan Klang | |
坐標:3°0′0″N 101°24′0″E / 3.00000°N 101.40000°E | |
國家 | 馬來西亞 |
州屬 | 雪蘭莪 |
縣 | 巴生縣 |
政府 | |
• 地方政府 | 巴生皇城市政廳 |
• 港口管理機構 | 巴生港務局 |
面積[1] | |
• 總計 | 573 平方公里(221 平方英里) |
時區 | 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 |
郵編 | 42000 |
電話區號 | +60 3 |
網站 | www |
簡介
1882年,英屬雪蘭莪政府為運輸錫米,開始在馬來亞中西部建設鐵路,促進巴生港的開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因國際形勢需要,巴生港不斷發展。20世紀的60年代和70年代,巴生港加深水深與泊位,並建立處理貨櫃及傳統貨物的碼頭。
巴生港是世界第十三大繁忙轉運港(2004年)、第十二大繁忙貨櫃港(2012年),也是貨物吞吐量第十六大港口(2011年)。
重大事件
1992年巴生港油槽船大爆炸
1992年6月20日晚上9時許,一艘在新加坡註冊的油槽船「春豐3號」在巴生港起火燃燒後發生大爆炸,導致13名船員死亡。油槽船在距離巴生港南港100米的地方發生爆炸,當時某公司的油庫正在卸載易燃化學物品。爆炸後,消拯局到現場灌救,並成功控制火勢,但隔日再次起火,案發兩天後逐漸沉入海底。爆炸引發的火球飛彈至附近油庫,燒毀一個油庫,另兩個油庫部分被殃及。政府設立公共調查委員會,兩年後出爐的600多頁報告證實,爆炸因人為疏忽而致。油槽船船主Eximpet企業私人有限公司因未修理損壞的液體油槽泵需負責,海事局因未依法檢查進入巴生港口的商船及未如實申報危險物品也負有責任。港務局官員因油槽船超時卸貨且未申報超時准證需承擔部分責任。報告強調,若海事局及港務局嚴格執法,慘劇可能不會發生。13名罹難者家屬向美國法庭索賠3328萬令吉[2]。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對悲劇發生感到悲痛,並表示政府將全面研究此事件作為教訓[3]。
參考
- ^ Town built on Selangor's tin trade. New Straits Times (Malaysia). 6 April 2009 [20 June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2).
- ^ 流金年代(第12篇)‧ 1992年 巴生港口油槽船大爆炸 夺13命. 中國報 China Press. 2018-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2) (中文).
- ^ 马哈迪:油船爆炸事件是一次教训. 《聯合早報》. 1992-06-23 [2024-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