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德布蘭德號岸防艦

希爾德布蘭德號(德語:SMS Hildebrand[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末建造的八艘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的第五艘,以北歐神話人物希爾德布蘭德英語Hildebrand命名。艦隻於1890年至1893年間在基爾帝國船廠建造,裝備有三門24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它於整個1890年代都在德國艦隊服役,並至1900-1902年間重建。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被編入第六分艦隊,但未參與任何實質行動。希爾德布蘭德號於1915年復員,此後被用作宿營船。至1919年,它在駛往荷蘭報廢的途中擱淺,最終於1933年就地拆解。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希爾德布蘭德號
艦名出處 希爾德布蘭德英語Hildebrand
建造方 基爾帝國船廠
鋪設龍骨 1890年12月9日
下水日期 1892年8月6日
入役日期 1893年10月28
結局 1919年擱淺沉沒,1933年拆解
技術數據
船級 齊格弗里德級岸防艦
排水量 3500噸
船長 79米
型寬 14.80米
吃水 5.74米
動力輸出 48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14.8節
續航力 1490海里以10節
乘員
  • 標準:20名軍官、256名水兵
  • 旗艦:26名軍官、278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設計

 
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的原始配置圖

在19世紀80年代末,面對海軍預算有限(由於帝國議會反對海軍開支和威廉皇帝運河的疏浚費用),德意志帝國海軍一直在努力解決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作為新任帝國海軍部長列奧·馮·卡普里維中將提出了一系列設計方案,其範圍涵蓋了排水量2500噸的小型岸防艦,以及排水量9800噸的遠洋戰艦。他最終決定以十艘岸防艦來保衛德意志灣的大型河口,因為即使在議會內,海軍反對派也認為這類鐵甲艦是必要的。其中的前六艘都是基於卡普里維提出的最小尺寸建造。[1]

希爾德布蘭德號的全長為79米,有14.9米的舷寬和最多5.74米的吃水深度,滿載排水量為3741噸。艦隻的推進裝置由兩台立式三缸三脹式蒸汽機英語Compound steam engine組成,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四台燃煤鍋爐供給。艦隻的最高航速為14.8(27.4公里每小時),並可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1,490海里(2,76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20名軍官及256名水兵,在擔任旗艦時還可增編6名軍官和22名水兵。[2][3]

艦隻的主炮是由克虜伯提供、安裝在三個單座炮塔中的三門240毫米35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組成。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第三門位於主艦艛的後方。它們共配備204枚彈藥。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八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0 naval gun組成。此外,希爾德布蘭德號還裝備有六門37毫米機炮德語Canon revolver de 37和四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後者全部安裝在甲板的樞轉支架上,艦艏、艦艉以及艦舯兩側各有一具。艦隻受到艦舯240毫米厚的水線裝甲帶和30毫米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側部的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4]

建造

艦隻最初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R號四等鐵甲艦」(Panzerschiffs IV. Klasse R)為合同代號[註 2]訂購。來自基爾帝國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自1890年12月9日開始架設龍骨;但由於該船廠的建造任務繁重,直至將近兩年後、即1892年8月6日,新艦才得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總司令的海軍中將愛德華·馮·克諾爾德語Eduard von Knorr主持,為艦隻冠以「希爾德布蘭德英語Hildebrand」之名——這是出自多部日耳曼神話的一位英雄神祇。此後,進一步的舾裝工序一直持續至1893年10月完結。希爾德布蘭德號具有一個供參謀部使用的設施,計劃將擔任總隊分艦隊旗艦。[6]

服役歷史

1893-1900年

 
希爾德布蘭德號的封印

1893年10月28日,希爾德布蘭德號得以首次投入使用,以進行海試[7]從12月13日至16日,艦隻曾在基爾臨時被用作巡邏艦。由於鍋爐泄漏,海試不得不在1894年4月6日中斷,並返回船廠維修。希爾德布蘭德號於8月1日重新投入使用。四天後,它被指定為北海預備役總隊(Reserve-Division der Nordsee)的旗艦。原海軍第二監察局德語Marineinspektion的監察長、海軍少將伊萬·奧爾德科普德語Iwan Oldekop (Admiral, 1844)則接任預備役總隊司令。除希爾德布蘭德號之外,其姊妹艦貝奧武夫號伏里施喬夫號也隸屬該部隊。經過訓練後,預備役總隊的三艘艦加入了第二分艦隊的麾下成為第四總隊。該分艦隊是為秋季演習而由海軍少將奧古斯特·馮·托姆森德語August von Thomsen於8月19日臨時在但澤組建的,並由施泰恩號巡防艦擔任旗艦,在演習中主要模擬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與德軍交戰。[8]演習於9月21日結束後,希爾德布蘭德號在波羅的海進行了剩餘的海試航行,直至10月24日。三天後,該艦在威廉港重新接管了北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職能。[9]

1895年上半年,作為在役艦隻活動的一部分,希爾德布蘭德號完成了幾次單獨航行和炮術演練。在6月21日舉行的威廉皇帝運河通航儀式上,第二分艦隊又在海軍少將棣德利的指揮下的成立,其中岸防艦希爾德布蘭德號、哈根號海姆達爾號和伏里施喬夫號共同組成第四總隊。希爾德布蘭德號於6月11日至25日接任該總隊旗艦,而奧爾德科普少將則再次擔任總隊長。8月1日,由齊格弗里德號、貝奧武夫號、伏里施喬夫號和希爾德布蘭德號組成的鐵甲艦預備役總隊成立,而後者又是旗艦。在秋季演習中,它們隸屬於棣德利少將麾下的第二分艦隊第四總隊,總隊長則仍為奧爾德科普少將。演習於9月15日結束後,貝奧武夫號取代了希爾德布蘭德號,成為北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希爾德布蘭德號於9月27日在威廉港退役,但仍在預備役總隊中充當附屬艦。[9]

艦隻下一次被編入現役是1896年8月1日。為了迎接秋季演習,由原成員組成的第二分艦隊第四總隊於8月9日重啟,希爾德布蘭德號擔任旗艦,總隊長則為原海軍第二監察局監察長、海軍上校華瑟·科赫。演習結束後,總隊於9月15日解散,希爾德布蘭德號於9月22日再度退役。[9]

希爾德布蘭德號還因1897年的秋季演習而重新啟用。這一次,第二分艦隊首度全由齊格弗里德級艦隻組成,並由希爾德布蘭德號兼任分艦隊暨總隊旗艦。該艦於8月3日入役,與齊格弗里德號和貝奧武夫號被編入第三總隊。8月8日,由伏里施喬夫號、海姆達爾號和哈根號(旗艦)組成的第四總隊也在基爾加入分艦隊。此時的第三總隊長兼分艦隊司令為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德語Paul Hoffmann (Admiral),參謀長則由海軍少校赫爾曼·雅各布森德語Hermann Jacobsen (Admiral)擔任。演習於8月15日在但澤灣展開,至9月21日在威廉港結束。九天後,希爾德布蘭德號退役。該艦沒有用於來年的秋季演習。[9]

至1899年7月26日,希爾德布蘭德號才重新投入使用。自8月1日起,它再次擔任專為秋季演習而組建、受霍夫曼少將指揮的第二分艦隊旗艦。該分艦隊由第三總隊(希爾德布蘭德號、齊格弗里德號和貝奧武夫號)和第四總隊(埃吉爾號奧丁號和伏里施喬夫號)組成,參謀長為海軍少校馬克斯·馮·格拉波德語Max von Grapow,第四總隊長則由海軍少將康拉德·馮·博登豪森德語Conrad von Bodenhausen擔任。實際演習從8月16日持續至9月16日。9月22日,希爾德布蘭德號再次退役。[9]

1900年,希爾德布蘭德號的啟用時間始於3月26日。它被編入此時已更名的北海岸防艦預備役總隊,並取代貝奧武夫號成為該部隊的第二主力艦。自3月31日起,艦隻展開訓練巡航,並在5月與伏里施喬夫號一同航行抵達古德萬根德語Gudvangen卑爾根。在秋季演習期間,由希爾德布蘭德號、齊格弗里德號和伏里施喬夫號(第三總隊)以及埃吉爾號、奧丁號和海姆達爾號組成的第二分艦隊再次成立,受海軍少校福爾克馬爾·馮·阿尼姆德語Volkmar von Arnim指揮。參謀長原本為海軍上尉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至8月初則由海軍少校卡爾·迪克接任。在初步的部隊演練之後,艦隊演習於8月15日至9月15日進行。第二分艦隊於9月22日解散,希爾德布蘭德號則於10月2日在但澤退役。同時,該艦改為配屬波羅的海岸防艦預備役總隊。[9]

重建

從1899年5月至1900年10月,但澤帝國船廠對哈根號進行了大規模重建。由於該艦在後續的試航中取得了積極成果,因此在隨後的幾年中,齊格弗里德級的其它岸防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造。1901年春,希爾德布蘭德號的重建工作同樣在但澤帝國船廠展開。艦隻的舯部被切割並延長了近8.4米、排水量增至4236噸;原有鍋爐設備被八台由帝國海軍設計的新式船用水管鍋爐所取代,並安裝了第二座煙囪,致使其外觀發生了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原本安裝在柚木上的複合鋼英語Compound armour裝甲也替換為克虜伯開發的鎳鋼英語Krupp armour材質。此外,武器裝備也得到了調整,其中37毫米機炮被全數移除,88毫米炮的數量增至十門,而四具350毫米魚雷管則被替換為三具450毫米管。重建工作至1901年底已基本完成。[2]

1902-1909年

完成重建後,希爾德布蘭德號於1902年7月1日投入使用。它取代了前一天退役的埃吉爾號——該艦也將進入船塢展開重建,成為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的主力艦。7月30日,希爾德布蘭德號作為第二司令、海軍少將卡爾·加爾斯特的旗艦,加入了為秋季演習而組建的第二分艦隊。分艦隊總司令由海軍少將庫爾特·馮·普里特維茨·翁德·加弗龍德語Curt von Prittwitz und Gaffron擔任,他的旗艦則為鐵甲艦巴登號。演習於8月17日在波羅的海開始,後來在北海繼續進行。一場強烈的風暴迫使最後一場演練於9月17日中斷。演習於次日正式結束,第二分艦隊也於9月21日解散。隨後幾個月,希爾德布蘭德號又在波羅的海展開了數次訓練巡航,並造訪了赫爾辛堡等地。在1903年的秋季演習中,臨時性質的第二分艦隊在海軍少將恩斯特·弗里策德語Ernst Fritze (Admiral)的指揮下最後一次組建,旗艦再由巴登號擔當。希爾德布蘭德號則於7月30日成為第二司令、此前曾在國家海軍辦公室下屬造艦局任職的海軍少將魯道夫·馮·埃克施特德德語Rudolf von Eickstedt的旗艦。除了各種偵察和封鎖演練外,艦隻還於8月31日從威廉港連續航行至挪威水域,然後於9月5日不經停返回基爾。演習於9月12日結束後,分艦隊隨即解散。[10]

根據6月29日的最高內閣命令德語Kabinettsorder活動艦隊於1903年秋季成立,它由兩個永久性現役分艦隊組成,每隊設有八艘艦隻以及偵察船部隊。1907年,它更名為公海艦隊。為此,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預備役總隊解散並重整為第二分艦隊,並一直保留至1917年8月,然後其主力艦又於9月22日組成新的分艦隊。弗里策少將接任該部隊的司令,並於當天在希爾德布蘭德號艦上升起自己的將旗;參謀長則由海軍少校奧托·武爾姆巴赫德語Otto Wurmbach擔任。由於希爾德布蘭德號需要返廠維護,旗艦職責自10月8日起由實際上隸屬第一分艦隊的戰艦德皇腓特烈三世號、自10月25日又由大巡洋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分別接任。10月31日,希爾德布蘭德號得以重返其崗位。從11月23日開始,該艦隨同艦隊展開了一次前往波羅的海東部的訓練巡航。12月1日之後,它們又航行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峽,期間曾在腓特烈港停留。[10]

1904年5月,艦隊在北海進行了演練。在基爾帆船周德語Kieler Woche期間,艦隊在基爾集結,並受到了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視察。7月6日,活動艦隊展開夏季巡航。它們先是在德意志灣進行聯合演練,然後在博爾庫姆分離。其中第二分艦隊、魚雷艇和大巡洋艦腓特烈·卡爾號實施進一步演練,而第一分艦隊和偵察艦則到訪普利茅夫。7月14日,第二分艦隊、魚雷艇和偵察艦在登海爾德集結,原計劃接受荷蘭女王威廉明娜的檢閱,但後者未能成行。隨後,各部隊遂於7月20日離開荷蘭水域,沿着英格蘭和蘇格蘭東岸,經由昔德蘭群島去往北海北部,並於7月29日分別抵達挪威各港口。其中,希爾德布蘭德號跟隨第二分艦隊和魚雷艇造訪了卑爾根。該部隊於8月6日再次離開港口,至8月12日與整個艦隊一同返抵基爾。[10]

在8月29日從波羅的海開始的秋季演習中,希爾德布蘭德號也繼續擔任分艦隊旗艦。在演習期間,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黑爾戈蘭島附近進行了海上閱兵。此外,艦隊還與陸軍第七軍德語IX. Armee-Korps (Deutsches Kaiserreich)展開了聯合登陸演習。秋季演習於9月15日結束。兩天後,德皇腓特烈三世號接任了分艦隊旗艦職能。希爾德布蘭德號則與其它岸防艦一樣撤出第二分艦隊。該艦被轉移至但澤,並於9月23日退役。在接下來的幾年間,它都隸屬於波羅的海預備役總隊。[10]

希爾德布蘭德號於和平時期的最後一次啟用是在1909年的秋季演習。為此,所有預備役艦艇都投入使用,並編入海軍中將胡戈·蔡爾德語Hugo Zeye麾下的預備役艦隊,其當時的旗艦為戰艦士瓦本號。7月22日,齊格弗里德級的八艘姊妹艦組成了第三分艦隊,同樣受蔡爾中將指揮,並任命希爾德布蘭德號為分艦隊旗艦。演習於8月16日在波羅的海展開,同時登陸演習也在奧本羅附近進行。在秋季演習結束之前,第三分艦隊便於9月6日脫離艦隊前往但澤,並於9月15日在當地解散。希爾德布蘭德號也在同一天退役。[10]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所有岸防艦均被重新動員並編入第六分艦隊,受海軍少將理夏德·埃克曼德語Richard Eckermann指揮。分艦隊的第二司令是海軍少將埃勒·貝林,直至他於1914年8月22日被調往波羅的海東部擔任「分遣隊司令」。第二司令的空缺未再填補。希爾布蘭德號於1914年8月12日重啟,並再度擔任分艦隊旗艦。該部隊於8月21日前往基爾進行了演練。9月1日,在貝林少將接替海軍上校恩斯特·馮·曼德語Ernst Ritter von Mann Edler von Tiechler出任公海艦隊參謀長後,海軍上校赫爾瓦特·施密特·馮·施溫德德語Herwarth Schmidt von Schwind則接任了分艦隊司令一職。[11]

第六分艦隊於9月10日轉移至德意志灣。在那裏,各岸防艦分管了易北河威悉河亞德河埃姆斯河的河口前哨警戒執勤。9月28日,希爾德布蘭德號受命前往拖曳在福斯拉普德語Voslapp附近擱淺的哈根號。11月2日至3日,在第一第二偵察集群展開針對英國東岸的行動期間,第六分艦隊都在外亞德德語Außenjade待命。11月16日,該部隊從公海艦隊中分離出來,轉而被編入北海海軍基地德語Marinestation der Nordsee。分艦隊繼續在德意志灣從事岸防和前哨勤務,並可應要求向公海艦隊提供支援。[11]

12月9日,在嘗試拖曳水上飛機母艦安斯瓦爾德號德語SMH Answald的過程中,希爾德布蘭德號於亞德河擱淺。第二天,這兩艘艦被船廠的拖船拖出。然而,希爾德布蘭德號的外艙壁和內底板均遭到嚴重損壞,因此必須於12月12日前往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進行維修。分艦隊司令施溫德於9月19日晉升為海軍少將,並於翌日改任埃吉爾號為旗艦,直至分艦隊解散。希爾德布蘭德號於1915年4月6日離開船廠,最初部署於亞德河,其後又改駐易北河。隨着分艦隊於8月31日解散,該艦被編入易北河港口區艦隊。由於帝國海軍人員短缺,此時已完全過時的希爾德布蘭德號遂於1916年1月9日從港口區艦隊中復員,並經由基爾運至但澤。在那裏,艦隻於1月16日最終退役。[11]

結局

解除武裝後,希爾德布蘭德號先是被拖曳至利鮑擔任宿營船,之後又被拖至文道。它一直留在那裏直至1919年初。同年6月17日,即結束一戰的《凡爾賽條約》簽署前不久,除奧丁號外的所有岸防艦均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Directory中除籍。希爾德布蘭德號隨後被出售至荷蘭報廢。在轉運的過程中,該艦於12月21日在席凡寧根附近因風暴而擱淺。負責轉運的六名船員被救出,但艦隻則被迫放棄。希爾德布蘭德號的殘骸最終於1933年就地爆破拆解。[4][11]

根據1900年第二部《艦隊法》中規定的戰艦(含岸防艦)20年使用年限,皇帝號戰艦得以作為希爾布蘭德號的替艦而於1911年下水。[12]

腳註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5]
引用
  1. ^ Dodson,第33–34頁.
  2. ^ 2.0 2.1 Gröner,第10–11頁.
  3. ^ Dodson,第34頁.
  4. ^ 4.0 4.1 Gröner,第11頁.
  5. ^ Gröner,第56頁.
  6.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57–163頁.
  7. ^ Gardiner,第246頁.
  8. ^ Sondhaus,第196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59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0頁.
  11. ^ 11.0 11.1 11.2 11.3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第161頁.
  12.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48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