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長中國古代名。見於春秋時代至漢代。

歷史

春秋秦國設置有庶長,意為眾吏之長、眾列之長,為秦執政官之一。以宗族充任,掌握軍政大權,在朝則執政,出則治軍旅。相當其他各國的[1]其時庶長多係秦室的公子擔任,執掌朝政。孝公以前的庶長常有擅權廢立之事。秦寧公當時春秋初期,即有大庶長。秦孝公三年初見商鞅衛鞅),拜之左庶長。[2]

戰國秦孝公商鞅變法,設立相制,秦武王時又分設左右丞相,此後庶長始失去政治上的地位。成為軍功爵位名稱。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制定二十等軍功爵,其中第十等為左庶長,第十一等為右庶長,第十七等稱駟車庶長,第十八等為大庶長。依其爵位高低,獲得相應的政治、經濟特權。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都是將軍[3]。大庶長位最高,掌軍政大權。二十等爵:1公士,2上造,3簪裊,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良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

漢承秦制。漢代除沿秦二十等爵制外,漢武帝又創武功爵十七級,第十級亦為左庶長[4]

相關

註釋 

  1. ^ 左傳·襄公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 《資治通鑑·周紀一》: 「秦庶長改逆獻公於河西而立之。」
  2. ^ 史記·秦本紀》:「乃拜鞅為左庶長。」。
  3. ^ 續漢書·百官志》五注引劉劭《爵志》云:「自左庶長以上至大庶長皆卿大夫,皆將軍也。」
  4. ^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爵》
  5. ^ 元和姓纂

參考文獻

  • 《中國歷史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