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狀(Porphyritic)是地質學中使用的形容詞,尤其是指火成岩中晶體大小有明顯差異的岩石,至少其中一組晶體明顯大於其它晶體[1]。斑狀岩石可能是隱晶岩噴出岩,大型晶體或斑晶漂浮在不可見晶體的細粒基質中,如斑狀玄武岩、或閃長岩侵入岩中。基質中的單個晶體易於用肉眼辨別,且一組晶體明顯比其他晶體大得多,比如在斑岩花崗岩中。大多數類型的火成岩都可能顯示出一定程度的斑紋紋理,其中具有斑狀結構的一種主要岩石類型是斑岩,但並非所有的斑狀岩都是斑岩。

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山脈東部洛克溪峽谷花崗岩中的斑狀結構,這是一種侵入斑岩,白色方長石斑晶比周圍基質中的晶體大得多。
一種斑狀火山砂粒,如岩相顯微鏡所示,中間的大顆粒比它周圍的針狀小晶體大得多。刻度框單位為毫米。

形成

 
亞利桑那州旗杆市以北奧利里峰山頂的安山岩斑岩,這是一種噴出岩斑岩,粉紅(和黑)色斑晶清晰可見, 與帶微晶體的灰色基質及其形成對比。

斑狀岩是在上涌的岩漿柱中分兩階段冷卻而成。在第一階段,岩漿在地殼深處緩慢冷卻,形成直徑為2毫米或更大的大晶粒;在最後階段,岩漿在相對較淺的深度或從一座火山噴發時迅速冷卻,形成肉眼通常看不見的小顆粒,通常稱為基質。

參考資料

  1. ^ Dietrich, R. and Skinner, B. (1979). Rocks and Rock Minerals. See p.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