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意大利語Stanislao Cannizzaro,1826年7月13日—1910年5月10日),意大利革命者,有機化學家,社會活動家。他曾參與西西里島反對波旁王朝的起義。

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斯坦尼斯勞·坎尼扎羅
出生1826年7月13日
巴勒莫
逝世1910年5月10日
羅馬
國籍意大利
母校巴勒莫大學
知名於坎尼扎羅反應
卡爾斯魯厄會議
獎項科普利獎章(1891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
機構巴勒莫大學羅馬大學

他在進行有機合成研究中發現了坎尼扎羅反應

他通過實驗結果證實了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對原子和分子、原子量與分子量進行了定義和區別,這些工作通過1860年的卡爾斯魯厄會議為科學界所知,對化學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1]

早年

坎尼扎羅出生於意大利西西里島巴勒莫,父親馬里亞諾·坎尼扎羅曾任西西里警察總監。他是家中十個孩子裏最小的。1836年父親去世,1837年的霍亂又使他失去了兩個兄弟。1841年,15歲的坎尼扎羅進入巴勒莫大學就讀,本來就讀的是醫學專業,但受到米科利·佛德拉影響,修習了三年的化學和生理學。他對化學的興趣越發濃厚,由於大學實驗器材缺乏,他只得在家中進行一些實驗,多年之後他為巴勒莫大學捐贈了一批實驗裝置與儀器。

1845年秋天坎尼扎羅到那不勒斯參加過意大利科學家會議,結識了著名物理學家馬西多尼歐·莫羅尼(Macedonio Melloni)。會議結束後,莫羅尼將坎尼扎羅推薦給年輕化學家拉法勒·皮利亞,皮利亞給他提供了在自己實驗室工作兩年的機會。在這兩年中他和凱撒·伯塔格尼尼、薩巴斯蒂亞諾·德盧卡一起接受了基本的化學訓練。1847年他回鄉度假,參與了1848年1月爆發的的西西里獨立革命。在革命中,他多次發表演講,支持對1812年憲法進行徹底修改。他被任命為駐紮墨西拿的炮兵軍官。9月墨西拿陷落,他被派往陶爾米納招募軍隊抵抗。1849年軍事形勢日益緊張,坎尼扎羅回到了巴勒莫。波旁王朝重新控制西西里後,他潛逃到了馬賽,被缺席判處死刑。

學術生涯

不久坎尼扎羅離開馬賽,在法國各城鎮考察當地工業。他曾回到都靈參加了卡洛·阿爾貝托的葬禮,又在十月底到達了巴黎,到米歇·歐仁·謝弗勒爾的實驗室工作。1851年坎尼扎羅通過氨氣和氯化氰作用製取了氨基氰。同年他就任皮埃蒙特亞歷山德里亞國家學院的物理化學教授。他在當地建造了一個小型實驗室,發現了苯甲醇,並和李比希維勒通信討論苯甲醇的性質。不久他又發現了坎尼扎羅反應:芳香醛在氫氧化鉀的醇溶液中可以歧化成酸和芳香醇[2]

1855年秋天,他應意大利教育部長約翰·蘭扎的邀請,就任熱那亞大學化學系主任。坎尼扎羅發現意大利大學的化學系還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他不得不減少科研時間,集中精力為學生開設化學哲學課程,編寫化學教材,希望以清晰的化學理論和概念引導學生。1858年他出版了自己的《化學哲學教程提要》,他在其中使用阿伏伽德羅的分子假說來解釋蓋-呂薩克等人的氣體研究成果[3]

1860年4月西西里再次發生起義,5月加里波第率軍解放了西西里。坎尼扎羅聞訊立即回到故里,積極參加當地的政治活動。9月他趕赴德國參加卡爾斯魯厄會議,這是首次國際化學家會議[4]。會上對於原子與分子的定義,常見氣體如氫氣、氧氣等是否是雙原子分子等問題眾說紛紜,導致了大家對於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合物的分子量認識不清,難以統一。在會議無法達成共識即將結束之時,坎尼扎羅在會下以小冊子形式散發了《化學哲學教程提要》,澄清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提出用氣體密度法測量分子量和使用杜隆-珀蒂定律測量原子量。這本邏輯嚴謹,表達清晰的小冊子引起了與會者的注意,最終使得國際化學界達成了統一的認識[5]

坎尼扎羅批評貝采利烏斯等過去的化學家不承認某些氣態元素的粒子實際上是原子對,這導致他們在制定某些化合物時出現錯誤。 貝采利烏斯認為氫氣氯氣粒子是孤立的原子。 但他觀察到,當一升氫氣與一升氯反應時,它們會形成兩升氯化氫,而不是一升。 貝采利烏斯認為阿伏加德羅定律不適用於化合物。 坎尼扎羅宣揚說,如果科學家們接受單元素分子的存在,他們的研究結果中的這種差異將很容易得到解決。 但貝采利烏斯甚至對此隻字不提。 貝采利烏斯使用術語「元素原子」來表示僅包含一種元素的氣體粒子,使用「複合原子」來表示包含兩種或多種元素的粒子,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區分 H2 和 H,因為貝澤利烏斯不相信 H2。 因此坎尼扎羅呼籲重新定義,以便科學家能夠理解氫分子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可以分裂成兩個原子。[6]

晚年

1861年起坎尼扎羅回到母校巴勒莫大學任教,1865年坎尼扎羅成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866-1868年還曾擔任過巴勒莫大學校長。1870年他和自己的學生伊曼努爾·帕特諾英語Emanuele Paternò一起創立了《意大利官方化學》這一期刊。1871年他就任新成立的羅馬大學的化學系主任,同年11月,坎尼扎羅以自己在科學上的貢獻被國王任命為參議員,並當選參議院副議長[7],他還擔任過公共教育委員會的成員,不遺餘力地推動着意大利的科學教育事業。1891年坎尼扎羅被皇家學會授予科普利獎章。1896年坎尼扎羅七十壽辰,化學界在羅馬舉行了會議和慶祝儀式[8]。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被命名為坎尼扎羅環形山

參考文獻

  1. ^ Ihde, Aaron J. The Karlsruhe Congress: A centennial retrospectiv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61-02, 38 (2) [2024-04-01]. ISSN 0021-9584. doi:10.1021/ed038p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0) (英語). 
  2. ^ Cannizzaro, S. Ueber den der Benzoësäure entsprechenden Alkohol. Liebigs Annalen. 1853, 88: 129–130. doi:10.1002/jlac.18530880114. 
  3. ^ Cannizzaro (1858) "Lettera del Prof. Stanislao Cannizzaro al Prof. S. de Luca; sunto di un corso di filosofia chimica, fatto nella R. Universita' di Genov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Il Nuovo Cimento, vol. 7, pages 321-366.
  4. ^ Hartley, Harold. Stanislao Cannizzaro, F.R.S. (1826 – 1910) and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ference at Karlsruhe. Notes and Record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966, 21: 56–63. doi:10.1098/rsnr.1966.0006. 
  5. ^ de Milt, Clara. The Congress at Karlsruhe. 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 1951, 28 (8): 421–425 [2007-08-29]. Bibcode:1951JChEd..28..421D. doi:10.1021/ed028p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6. ^ T. Sketch of a Course of Chemical Philosophy. Nature. 1910-11, 85 (2140). ISSN 0028-0836. doi:10.1038/085002a0. 
  7. ^ From Italian Senate official website.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3). 
  8. ^ Sir Thomas Edward Thorpe. Essays in historical chemistry. 1902: 5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