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戰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西藏噶厦武装部队争夺西藏噶厦控制权的战争

昌都戰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實際上獨立的西藏噶廈談判破裂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佔領西藏而實施的軍事行動。[9]此次戰役中解放軍在昌都城關鎮打垮了藏軍主力,降低了西藏噶廈的抵抗士氣,從而迫使西藏噶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6][10]

昌都戰役
人民解放軍入侵西藏的一部分

解放軍渡過瀾滄江
日期1950年10月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佔領昌都等地
參戰方
西藏噶廈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阿沛·阿旺晉美噶倫昌都總管) 投降[1]
凱墨·索南旺堆(藏軍馬基)
扎西白繞(第二代本)
噶炯·次仁頓珠(第三代本之噶窮巴代本)(被俘)
牟霞·次旺羅布(第三代本之牟震代本)(被俘)
崔科蘇巴·歐珠多吉(第四代本)
均巴·阿旺白莫(第六代本)
普隆巴·扎巴次丹(第七代本)
恰日巴·索南旺秋(第八代本)(被俘)
德格·格桑旺堆(第九代本) 投降
夏江蘇巴·阿旺堅贊(第十代本)(被俘)
真伯拉(真伯拉代本)
熱傑(熱傑代本)
?(噶倫衛隊長)
鄧小平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治委員)
劉伯承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
賀龍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
張國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軍長)
譚冠三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政治委員)
王其梅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副政治委員)
陳明義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參謀長)
李成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四軍軍長)
參戰單位
 藏軍[2]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
兵力
8,500[3] 4萬[4][5]
傷亡與損失
總計5,700人陣亡,昌都市內180人死亡和受傷[6][7][8] 昌都市內114人陣亡或受傷[6]

中國官方稱此為西方逼迫下發動的戰役,稱其為「西藏和平解放」的一部份[11];中國國外有學者及媒體稱此戰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吞併西藏」[12][13][14][15],另有西方學者和媒體以及蘇聯稱此戰役為「侵略西藏」(Invasion of Tibet)[16],「中國侵略西藏」(Chinese invasion of Tibet)[17][18]行動的一部份。

戰前談判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噶廈展開談判前,雙方已經對於漢人在西藏和中央政府的權力等爭議議題有所接觸,但沒有共識,均未能成功溝通。[來源請求][誰說的?]

1950年3月7日,西藏噶廈派出的代表團到達印度噶倫堡,與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展開對話,並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保證尊重西藏噶廈的領土完整。

1950年7月10日,西康省甘孜縣白利寺格達活佛(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康定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和西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自告奮勇,願赴拉薩勸說西藏噶廈同中央人民政府議和。但是當其到達昌都後即被扣留,既不能前往拉薩,也無法返回甘孜。8月22日,他在昌都突然被害身亡。[19]

西藏代表團於1950年9月16日會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大使袁仲賢。袁提出三點要求:西藏承認中央人民政府的統治;中央人民政府負責西藏的國防;中央人民政府負責西藏的貿易和外交事務。若西藏接受三點要求,中央人民政府便會「和平解放」西藏,否則便會與西藏開戰。西藏代表團承諾維持中國對西藏的宗主國關係,而代表團領袖夏格巴·旺秋德丹於9月19日建議中國人民解放軍不需駐守在西藏,只要在西藏被印度或尼泊爾攻擊時西藏才會考慮是否要求解放軍增援。

佔領康區東部

在昌都戰役前,康區東部並未受到西藏噶廈政府的有效控制,而是在西康省的管轄下。因此解放軍在抵抗較少的情況下順利越境佔領康區東部。解放軍得知了1934年邦達倉兄弟推翻拉薩政府的計劃,1950年1月寫信給邦達倉兄弟,表示願意以武器彈藥支持,換取邦達倉支持「解放西藏」。邦達倉決定不能與中共合作,而由於他們曾經企圖推翻拉薩政府,拉薩政府不信任邦達倉,警告拉薩政府也沒用。邦達倉家族經過討論,決定委託喬治·派特森前往印度報訊並尋求國際援助。[20]6月邦達倉·饒嘎英語Pandatsang Rapga要求噶廈派出的昌都總管阿沛·阿旺晉美承認康區獨立,以換取一些康區戰士。但阿沛拒絕了。[21]邦達倉·饒嘎和索南在昌都戰役時都參與了同中方的談判。在藏軍主力於昌都被殲後,邦達倉·饒嘎開始協調西藏噶廈與中央人民政府之間的談判。

1950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向西藏多路向心進兵」計劃,分四路進軍西藏。四路以康藏方向為主攻,由第十八軍負責。在滇藏方向,第十四軍第四十二師第一二六團於7月上旬進駐雲南貢山,後到達門工東北,配合第十八軍行動。在青藏方向,由第一軍組建的騎兵支隊600餘人,於7月24日抵達玉樹地區。在新藏方向,新疆軍區派獨立騎兵師第一團一連135人作為進藏先遣連,8月底到達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西北的扎麻芒堡[22]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組成以第52師為主力的進軍西藏先遣支隊,於1950年2月12日抵達雅安。3月,解放軍抵達康定,第十八軍於3月14日組成前進指揮所,由軍副政委王其梅、參謀長李覺率領,統一指揮北路先遣部隊(第五十二師第一五四團)、南路先遣部隊(第五十三師第一五七團),由樂山分別向甘孜、巴塘進發,為主力進軍做準備。到4月中旬第十八軍有至少三萬人經過康定,一萬藏人修築康定到甘孜的道路,8月修成。第十八軍於7月30日集結甘孜,在甘孜以珠母宗為總部,並從康定西進理塘。青海騎兵支隊於7月22日進入玉樹結古多,形成了南北夾擊昌都的態勢。[23]:54–60,62[22][24]

1950年6月,解放軍與藏軍在鄧柯發生首次戰鬥。鄧柯地處甘孜至玉樹的交通要道旁,位於昌都東北部約100英里,昌都總管拉魯·次旺多吉在該地設置了一座無線電台。解放軍追蹤無線電信號來源,越過金沙江發動突襲,搗毀了電台。羅拔·韋伯斯特·福特發現失去與鄧柯的無線電聯繫,報告拉魯。兩週後(7月)穆恰代本率800名康巴民兵(包括300名僧兵)突襲鄧柯,解放軍600人陣亡。[23]:60[25][26]拉魯三年任滿,8月底由阿沛·阿旺晉美接任昌都總管。[23]:66-67

最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佔領了康區東部[27]

戰鬥序列

解放軍

藏軍

阿沛·阿旺晉美指揮

昌都戰役

經過數月的談判,[9]在滅亡的危難關頭,西藏決定嘗試爭取外國的支持及保護[30][31]。當拉薩方面仍然在議論時,10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於五個地方越過了康區由噶廈控制的西部和西康省控制的東部之間的界線金沙江,進入了康區西部。[32]這次行動不是為了佔領整個西藏全境,而是為了殲滅在康區西部首府昌都的藏軍主力,降低西藏噶廈的士氣,從而迫使噶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10]

解放軍於10月6日至7日期間越過金沙江,進入西藏噶廈控制的康區西部。[33][34]

  • 實施外線遠距離大迂迴的北線右路部隊第一五四團在鄧柯渡江,向北至玉樹附近與青海騎兵支隊取得聯繫,在高原上縱橫跨三個省區(西康、青海、西藏),14天走了約1500華里,穿過橫斷山脈,兩渡金沙江和瀾滄江及許多不知名的山河,經囊謙,在甲藏卡類烏齊等地打了幾仗;因連續行進,許多戰馬先亡,不少騎兵變成步兵,終於在軍、師要求的時間內,趕在藏軍西撤之前到達昌都以西稱為「五路口」的恩達(今類烏齊縣桑多鎮以南的恩達村),完成了大迂迴包圍的任務。
  • 北線中路主攻部隊在鄧柯渡江時未遇藏軍抵抗,經生達直取昌都
  • 北線右路在德格崗托渡江時遇守軍阻擊。追擊中,於同普之足雍殲滅大股藏軍。
  • 南線攻擊部隊在巴安(現巴塘)西北之宋瓦、卡美兩個點渡江時遇阻強攻,雖傷亡較大,但都很快渡江成功。南線之五十三師一五七團,殲藏軍近一個甲本(相當小連)。

藏軍代本牟霞、普隆巴⋅扎巴次仁等部憑藉險要地形和工事進行頑抗,解放軍同他們戰鬥二十餘次,擊潰了藏軍的抵抗。在解放軍的政治攻勢下,藏軍第九代本格桑旺堆於10月11日在寧靜宗(現芒康縣)率部「起義」。雲南出兵第126團,消滅和驅逐「民兵」、僧兵和一部藏軍,佔領鹽井等地區。一五七團和一二六團隨後向西發展,並分別執行攔截藏軍之任務。昌都藏軍無力抵抗,棄城西撤,北線主攻部隊一五六團10月19日隨之進城(左路部隊和一五五團相繼跟進),並消滅沒有撤走的藏軍200餘人。昌都總管阿沛·阿旺晉美率殘部西撤至拉貢附近,當聽說解放軍已堵住去路後,折回昌都西的朱古寺,與解放軍聯繫後,令藏軍2700餘人全部放下武器。

在佔領昌都城關鎮後,解放軍認為達到目的,便下令停止進攻,[7][34]釋放投降的昌都總管阿沛,令其赴拉薩重申中央人民政府方面的要求。藏軍戰俘獲得較好的對待:沒收戰俘的武器後,解放軍為他們開辦關於共產主義思想的講座,並發給他們少量金錢後,便將他們全部送回家鄉。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曾指出,解放軍並沒有隨意攻擊平民。[4]

戰後

 
昌都戰役結束後被俘的英國人羅拔·福特

從10月6日至24日,昌都戰役歷經19天,先後打了20多仗,共殲滅藏軍5,700餘人,計有5個瑪噶(團)全部,3個瑪噶大部。1個瑪噶起義。共俘代本(團長)以上高級官員20餘名,俘獲在藏軍中服務的無線電操作員福特,還有傑弗裏·布爾英語Geoffrey Bull(與喬治·派特森一起到康區的傳教士)及印度人2名。可以說,在昌都戰役中,藏軍主力已被消滅。

這場戰役中,114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6]和180名藏軍官兵[6][7][8]傷亡。

昌都戰役情況傳到西藏後,西藏政府一片混亂,意見分歧,攝政達扎·阿旺松繞圖多旦巴傑增在西藏噶廈內部改革派的壓力下不體面地下台,達賴喇嘛提前親政。全藏其餘藏軍集中在拉薩附近。[35][36]10月21日,拉薩方面命令其代表團立刻從北京撤離,並接受了第一個要求,附帶保留達賴喇嘛地位的要求,並拒絕了其他要求。而後,噶廈方面又拒絕了第一個要求。[37][38][39]1950年10月24日,戰役全部結束。

達賴親政後,於1951年2月派出代表5人前往北京,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其餘的代表包括凱墨·索安旺堆土丹旦達土登列門、桑頗·登增頓。1951年4月下旬,西藏政府代表團成員先後來到北京參加和談。4月28日,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會見了參加談判的代表,並宣佈了雙方代表名單。中央人民政府方面指派李維漢、張經武、張國華、孫志遠為全權代表,並以李維漢為首席代表。

解放軍釋放被俘藏軍士兵後,中央人民政府承諾若西藏接受「和平解放」,西藏人民能保持其權利[40]。而西藏噶廈在向聯合國求助沒有得到積極回應後[41][42][43],亦重派代表團到北京談判。最後,1951年5月西藏代表在《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上簽字,中國政府實質控制了西藏,將此稱為西藏和平解放

參考文獻

引用

  1. ^ Mackerras, Colin. Yorke, Amanda.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China. [1991] (19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38755-8. p.100.
  2. ^ 西藏在1793年乾隆帝頒佈《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後成立常備軍十三世達賴喇嘛第一次驅漢事件後藏軍現代化,改為英式訓練。見Goldstein 1997,第35
  3. ^ Freedom in Exile: The Autobiography of the Dalai Lama, 14th Dalai Lama, London: Little, Brown and Co, 1990 ISBN 0-349-10462-X
  4. ^ 4.0 4.1 Laird 2006
  5. ^ Shakya(1999年),第43頁
  6. ^ 6.0 6.1 6.2 6.3 6.4 王家偉; 尼瑪堅贊.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China's Tibet. 五洲傳播出版社. 1997: 第209頁. The Quamdo battle thus came to a victorious end on October 24, with 114 PLA soldiers and 180 Tibetan troops killed or wounded. 
  7. ^ 7.0 7.1 7.2 Shakya 1999,第45頁 Shakya also quotes PRC sources reporting 5738 enemy troops "liquidated" and over 5700 "destroyed". Shakya does not provide an estimate of PRC casualties.
  8. ^ 8.0 8.1 Feigon 1996,第144頁
  9. ^ 9.0 9.1 Shakya 1999,第28–32頁
  10. ^ 10.0 10.1 Goldstein(2007年),第48–49頁
  11. ^ Chinese Reds Promise The 'Liberation' of Tibet.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1949-09-03. 
  12. ^ Goldstein(2007年),第608頁,「The Chinese Communist troops have invaded the Chinese Provinces of Lanchow, Chinghai and Sinkiang; and as these Provinces are situated on the border of Tibet, we have sent an official letter to Mr. Mautsetung,lead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asking him to respect the territorial integrity of Tibet.」
  13. ^ Carol Gould; Pasquale Paquino (編).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Nation-state.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第11頁. ISBN 9780847696772. 
  14. ^ P.J.S. Sandhu; Vinay Shankar; G. G. Dwivedi. 1962: A View from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Vij Books India Pvt Ltd. 2015年8月6日: 第148–149頁. ISBN 9789384464370. 
  15. ^ K. Sarwar Hasan; Khalida Qureshi (編). China, India, Pakistan. Pakist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66: 第107頁. 
  16. ^ New York Times archives search for "Invasion of Tibe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7. ^ Goldstein(2007年),第608頁
  18. ^ This Day in History. BBC News. 1999-12-25. 
  19. ^ 哈經雄 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英烈傳 第1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562203957
  20. ^ Lezlee Brown Halper; Stefan A. Halper. Tibet: An Unfinished 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89. ISBN 978-0-19-936836-5. (英文)
  21. ^ Avedon(2015年),第29頁
  22. ^ 22.0 22.1 謝忠. 毛泽东与“向西藏多路向心进兵”. 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 第20卷 (第4期): 10–11 [2020-08-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7-17) –透過國史網. 
  23. ^ 23.0 23.1 23.2 23.3 Mikel Dunham. Buddha's Warriors: The Story of the CIA-backed Tibetan Freedom Fighters, the Chinese Invasion, and the Ultimate Fall of Tibet. Penguin Books India. 2005 [2018-07-12]. ISBN 978-0-14-40010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24. ^ 張明金. 雪域高原彩云归——西藏和平解放纪实. 《大地》. No. 第八期. 2001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25. ^ Ford(1990年)第53頁
  26. ^ 紀彭. 《1949年西藏给毛泽东发了一封异想天开的信》. 人民網. 2011年5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4).  原文來自文亭. 〈大陆的最后一战:昌都战役〉. 《文史參考》. [2011年5月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2). 
  27. ^ Knaus(2000年)第71頁
  28. ^ 昌都战役. 《西藏人文地理》. 2011年, (第二期) [2020-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0) –透過中國西藏網. 
  29. ^ 冉啟培; 郭江明. 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 : 张国华传. 解放軍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06568722. [失效連結]
  30. ^ Shakya(1999年),第12,20,21,37頁
  31. ^ Feigon(1996年),第142頁
  32. ^ Goldstein(2007年),第48頁
  33. ^ Shakya(1999年),第32頁,6 Oct
  34. ^ 34.0 34.1 Goldstein(1997年)第45頁
  35. ^ Shakya(1999年),第xiv頁,map
  36. ^ Shakya(1999年),第49頁
  37. ^ Shakya(1999年),第27–32頁
  38. ^ Shakabpa(2009年)第916–917, 928–942頁
  39. ^ Goldstein(2007年),第41–57頁
  40. ^ Laird(2006年),第306頁
  41. ^ Shakya(1999年)第52–57頁
  42. ^ Qiang Zhai.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4年: 59–61. ISBN 978-0-87338-490-2. (英文)
  43. ^ Goldstein(2007年)第61-63頁

來源

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