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宮碑

景靈宮碑位於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城東三公里的舊縣村景靈宮遺址,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靈宮碑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山東省曲阜市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
編號7-1544-4-047
認定時間2013年3月5日

歷史

宋真宗黃帝為趙姓始祖,傳說曲阜城東的壽丘是黃帝的誕生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詔改曲阜縣為仙源縣,並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又興建了景靈宮奉祀黃帝。天聖年間,景靈宮遭遇火災被焚毀。仁宗、徽宗兩次重修,景靈宮碑即立於徽宗重修時。靖康之變後,景靈宮逐漸衰敗,至元末已完全被毀。[1][2]

景靈宮遺址僅殘存巨碑二通。文化大革命期間,東面的一碑被毀成百餘塊,散臥於池內,龜跌碎裂於現碑東處,而西碑碑身被毀成兩段,碑首被毀成三塊,僅存兩塊,龜跌久佚[1]。1991年,曲阜文管會修起東碑,1992年修起西碑[1]。東碑俗稱「萬人愁」碑,於1991年復立;西碑俗稱「慶壽」碑,於1992年復立,通高16米以上[2]

東碑(右)俗稱「萬人愁」碑,西碑俗稱「慶壽」碑(左)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曲阜寿丘、少昊陵. 曲阜市三孔古建築工程管理處. 2016-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中文). 
  2. ^ 2.0 2.1 彭慶濤; 房政偉. 曲阜景灵宫遗址. 濟寧市文物局.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