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在山(1916年—2006年12月30日),原名栗元恆,河南省方城縣廣陽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1933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黨。歷任中共許昌工委青年委員,西華縣紅花集區區委書記、游擊隊政治指導員等職。後任河南省工委秘密交通工作負責人,多次往返於洛陽與西安。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河南省委秘書,協助省委書記朱理治到河南開展工作,籌建河南省委。兼任開封市委組織部部長。1938年6月,隨朱理治竹溝。1938年8月隨朱理治到延安,入抗大學習。中共中原局建立後,調任中原局書記胡服的秘書。1939年1月護送胡服到達竹溝主持中原局工作,傳達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精神,舉辦黨訓班和教導隊。栗元恆為黨訓班上黨課,講黨的建設。1939年4月,劉少奇回延安開會;栗元恆隨陳少敏離開竹溝,奔赴鄂豫皖抗日前線。途徑信陽四望山看到此地的抗日運動轟轟烈烈,受此激勵,遂改名為栗在山,表明抗戰到底的決心。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陳少敏任政委,栗在山任政治部組織科長。1940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委,任質斌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少卿任參謀長,栗在山任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五師,任第十三旅政治部主任。1941年5月,鄂豫邊區和新四軍第五師為擴大經濟來源,派第十三旅旅長周志堅和政治部主任栗在山率該旅37團2營和39團1個連,出師孝感東山頭,進攻伍洛寺、戴新店、三邑鎮,拔除敵偽據點,把孝感南部湖區的抗日根據地擴展到雲夢東南部和漢川邊界;然後揮戈東進,激戰馬家河,把根據地發展到陂孝交界處,僅兩個月就創建了地跨孝感雲夢漢川漢陽黃陂五縣及武漢市郊區姑嫂樹的漢(口)、孝(感)、(黃)陂邊區抗日根據地。1941年7月,在漢(口)、孝(感)、(黃)陂的中心東山頭成立了漢(口)、孝(感)、(黃)陂邊區工委和軍政聯合辦事處,栗在山兼任工委書記,饒民太任辦事處主任兼敵工科科長。1941年8月,夜襲孝感城,全殲日軍宣撫班、偽縣保安大隊,重創日本憲兵隊,打死宣撫班長小松等日偽50餘人,燒毀敵運輸汽車2輛,繳獲食鹽、布匹兩船。戰鬥結束後,周志堅、栗在山率部隊勝利返回大小悟山。1942年任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參謀處長,協助李先念師長組織、指揮戰役戰鬥。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中會戰新四軍第五師派出部分部隊北上河南開展敵後抗日鬥爭,栗在山隨部挺進豫中,任新四軍河南挺進游擊兵團政委、豫中游擊兵團政委,在嵖岈山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

1945年抗戰勝利後,新四軍豫中游擊兵團與八路軍河南軍區陳先瑞支隊會合,改編為豫中軍分區,陳先瑞任司令員,栗在山任中共豫中地委書記兼八路軍河南軍區豫中軍分區政委。豫中部隊南下湖北後,任中原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1946年4月參加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1946年6月,從北平飛往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中原地區的情況,為中共中央確定中原部隊的突圍方案提供依據,先後受到中共中央書記處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的接見,及毛澤東的單獨接見。1946年10月任中共哈南地委書記兼哈南軍分區政委。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四師在雙城相蘭三屯成立,任師政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柳州地委書記兼柳州軍分區政委。1950年7月第四十九軍併入廣西軍區,任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7月,第四十九軍重建,曾國華任軍長,李中權任軍政委,栗在山任軍副政委。1951年春,第四十八軍軍部和1個師,第四十九軍的145師同陳明仁的第二十一兵團合編,陳明仁任兵團司令員,陳仁麒任兵團政委,栗在山任兵團副政委。1951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第四十九軍軍部改為空軍第三軍軍部,任空三軍副政委,李中權任軍政委。1952年底,空三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栗在山兼任中朝聯合空軍司令部介川前線指揮所政委。1953年2月升任空三軍政委。1958年2月調任解放軍第二十兵團黨委副書記,籌建導彈靶場。1958年2月25日中央軍委任命第二十兵團代司令員孫繼先任靶場司令員,栗在山任靶場政委、黨委書記,開始基本建設工作,並從全軍、全國抽調幹部、技術人員。1958年10月,靶場改稱某訓練基地,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政委兼試驗基地政委、黨委書記,孫繼先任基地司令員。1970年4月調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6月中旬正式赴任。[1]1970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基地政委栗在山、基地司令員李福澤等作為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

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3]。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85年主動提出離職休養。1990年突患腦血栓,治療後半身不遂。2007年4月3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為導彈基地的第一任政委栗在山舉行了骨灰安放儀式。

家人

兒子栗克悟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