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利烏斯·帕拉瑪斯
格雷格利烏斯·帕拉瑪斯[1](希臘語:Γρηγόριος Παλαμάς)是14世紀拜占庭帝國重要的正教會神學家、阿索斯山僧侶、塞薩洛尼基都主教[2];靜修派運動的領導者。[1]正教會聖人。他最為著名的事跡是其與另一名來自意大利的希臘人僧侶巴爾拉姆有關主易聖容時耶穌所發出的光的性質的爭論。在1347年和1351年於君士坦丁堡召開的兩次宗教會議上,帕拉瑪斯的學說得到了教會的宣認,並成為正教會的官方學說。[2]他在神學上的最終勝利宣告了阿索斯山、東正教僧侶階級對於世俗的勝利----即對教會和國家的掌控、神權政治。[1]帕拉瑪斯是當今正教會神學體系的奠基者。[3]
塞薩洛尼基的聖格雷格利烏斯·帕拉瑪斯 | |
---|---|
出生 | 約1296 君士坦丁堡 |
逝世 | 1360 塞薩洛尼基 |
敬禮於 | 正教會 |
封聖 | 1368 由由普世牧首斐洛塞烏斯一世 於君士坦丁堡 |
主要朝聖地 | 塞薩洛尼基 |
瞻禮 | 儒略曆大齋期第二個主日、儒略曆11月14日 |
在正教會中,一年中有兩天是他的瞻禮。其一是帕拉瑪斯逝世的日子,即儒略曆11月14日。二是大齋期第二個主日,緊隨正教得勝主日(紀念聖像毀壞運動的結束)。[2]
生平
帕拉瑪斯在君士坦丁堡長大,他的父親是拜占庭宮廷內一名貴人,曾擔任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的導師。年輕的格雷格利烏斯曾師從菲拉德爾菲亞的提奧利普托斯。在其父逝世後,約1316年,帕拉瑪斯於阿索斯山成為了一名修道士,時年二十歲;他的其餘家庭成員也盡數進入了修道院。在之後的約二十年中,除了其中六年為躲避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戰火而遷居韋里亞,格雷格利烏斯都在阿索斯山上修道。
自1335-1336年後,帕拉瑪斯的人生軌跡有了重大的轉折,在接下來的許多年內,他投身並成為當時「靜修之辯」的參與者。他的論敵卡拉布里亞的巴爾拉姆認為;基督的神性之光並非無始,而是受造的。在當時,阿索斯山的僧侶認為這種光明是十分神聖的,格雷格利烏斯因此和巴爾拉姆展開了長時間的論爭。1341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上,他辯駁並擊敗了巴爾拉姆,後者被迫流亡他地。但隨後君士坦丁堡政壇中人尼基弗魯斯·格里戈拉斯、教士格雷格利烏斯·阿金迪諾斯與帕拉瑪斯展開了第二輪的爭論。[2]直到最後尼基弗魯斯的屍體被遊街示眾,宣告了帕拉瑪斯的完全勝利。[1]這期間,拜占庭帝國經歷了一場內戰,衝突雙方分別是約翰·坎塔庫澤努斯和約翰·帕里奧洛格斯。[4]1347年,帕拉瑪斯擔任塞薩洛尼基都主教,但由於政局的不穩定,他直到1350年方才赴任。1354年,帕拉瑪斯取海路上君士坦丁堡,遭到土耳其人劫持。土耳其人將他帶到了小亞細亞,他在那裏也與穆斯林展開了對話。1359年,帕拉瑪斯逝世。1368年,正教會冊封他為聖人。[2]
神學及哲學思想
根據俄裔德國正教神學家弗拉基米爾·洛斯基和俄裔美國正教神學家約翰·梅延多夫,帕拉瑪斯的思想不僅是拜占庭後期思想中的一環,還是正教會正式宣認的思想之一,其與早期教父思想是一脈相承的。[5]
帕拉瑪斯最主要的神學思想是「上帝的質(Ουσια)-能(ἐνέργεια)之分」。[4][3]這一理論的具體闡釋在學者間有很大爭議。[4]它最初是在帕拉瑪斯與巴爾拉姆的論爭中由前者提出的。[6][7]肯塔基大學的大衛·布拉德肖哲學教授指出「能(ἐνέργεια)」最早由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意指「某項能力的具體施展」。希臘化時代,「ἐνέργεια」通常指「活動」或「特定行動」,使徒保羅則將這個詞彙僅用於描述靈體的活動(上帝、撒旦、惡魔、天使等)。這一詞義影響了使徒教父們和他們的著作。逐漸地,「能」開始意指「達成某種行為之能力」。公元四世紀的使徒憲章以這種方式使用「能」一詞,描繪道:「主耶穌基督賜予我們聖靈的禮物,他的「能」充滿了我們,使我們說出新的話語。」而在斐理伯書第2章第12至13節,保羅使用「你們要懷着恐懼戰慄,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因為是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他的善意。」中的「力行」一詞在原文希臘文中用的是「能」的動詞形式。該撒利亞的巴西流和其兄弟尼撒的貴格利將上帝的「質」闡釋為上帝之不可知的本質,而「能」為上帝之外部顯現。前者完全超越人的認知,後者可以被理解。這一觀點與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普羅提諾對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各自本體論觀點的調和有相似之處。[5]
帕拉瑪斯在與巴爾拉姆的辯論中指出,如果如巴爾拉姆所言,世上除了上帝的本質和上帝的造物之外別無他物,那麼也就得出:每個受造物都直接地必然地存在於上帝的神聖本質內。而這樣的一種結論則會流於泛神論(因為按此推理,每個受造物在上帝的「質」中也成了質的分有者,由此每個受造物都是上帝)。泛神論是與作為一神教的基督教和其教義不兼容的,故此巴爾拉姆的論說為異端。在其著作《百五十章》中,帕拉瑪斯認為上帝的「能」或「大能」不僅是我們由此認知上帝的、純認識論的一種方法,而是上帝之真實(Οντων του θεου);是與上帝之本質不同的。[5]
在他的名篇《致最尊敬的謝尼婭修女》中,聖格雷格利烏斯討論了神義論和自由意志。像一般的神義論問題一樣,他首先提出了「為什麼上帝會允許邪惡」這個問題。在隨後的解答中,帕拉瑪斯認為現世本身就是我們悔罪的場所,而人類有完全的自由意志去選擇「生命之路」或「死亡之路」;我們一切的善行的最終來源是上帝,他借着愛引導我們遠離由亞當的原罪所帶來的死亡,即使我們作惡,他也不會收回他的引導和人行善的自由意志。[8]
言論
- 如果你不在今世爭取靈魂的生命,那就不要自欺欺人地期盼來世。[8]
主要著作
- 《維護靜修者三論集》(簡稱三論集)
- 《百五十章》
- 眾多講道、佈道集
- 《慕善集》第四卷收錄的文章多篇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瓦西列夫,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洛維奇. 拜占庭帝国史.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9: 1023. ISBN 9787100166317.
- ^ 2.0 2.1 2.2 2.3 2.4 卡利弗魯齊斯, 聖山的聖尼科迪默斯. 帕爾默, G.E.H; 謝拉爾德, 菲利普; 瓦爾, 卡里斯托斯 , 編. 慕善集. Faber and Faber. . 第四卷. ISBN 9780571117277.
- ^ 3.0 3.1 Lagerlund, Henrik (編). Encyclopedia of Mediev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Between 500 and 1500.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444–446. ISBN 9781402097287.
- ^ 4.0 4.1 4.2 Norman, Russell. Gregory Palamas and the Making of Palamism in the Modern 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年: 16. ISBN 9780191667497.
- ^ 5.0 5.1 5.2 Divine Essence and Divine Energies: Ecumen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ce of God. James Clarke & Co. 2013. The concept of the divine energies, Pancreation lost: The fall of theology. ISBN 9780227900086.
- ^ "accusing Gregory Palamas of Messalianism" – Antonio Carile, Η Θεσσαλονίκη ως κέντρο Ορθοδόξου θεολογίας – προοπτικές στη σημερινή Ευρώπ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ssaloniki 2000, pp. 131–140, (English translation provided by the Apostoliki Diakonia of the Church of Greece).
- ^ Notes on the Palamite Controversy and Related Topi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John S. Romanides, The Greek Orthodox Theological Review, Volume VI, Number 2, Winter, 1960–61. Published by the Holy Cross Greek Orthodox Theological School Press, Brookline, Massachusetts.
- ^ 8.0 8.1 格雷格利烏斯·帕拉瑪斯《致最尊敬的謝尼婭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