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膠,或稱樹奶樹膠[註 1],是一種有彈性聚合物。橡膠可以從一些植物的樹汁中取得,也可以是人造的,兩者皆有相當多的應用及產品,例如輪胎、墊圈等(可與乳膠製成橡皮筋),逐漸成為重要經濟作物。橡膠的種植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橡膠傳入英國後,人們發現這種物料能很有效地擦去鉛筆留下的痕跡,於是發明了橡皮擦。橡膠英文名rubber是由1770年時英國普利斯特里因發現此物質能擦去(rub off)鉛筆筆跡。

按照製成方式的不同,橡膠可以分為合成橡膠天然橡膠兩種。

橡膠的歷史

1493年西班牙探險家哥倫布率隊初次踏上南美大陸。在這裏,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種遊戲,唱着歌互相拋擲一種小球,這種小球落地後能反彈得很高,如果捏在手裏則會感到有粘性,並有一股煙熏味。西班牙人還看到,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濃稠的液體塗在衣服上,雨天穿這種衣服不透雨;還把這種白色濃稠的液體塗抹在腳上,雨天水也不會弄濕腳。由此,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膠的彈性和防水性,但並沒有真正了解到橡膠的來源。

1693年法國科學家拉康達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這種小球,在追根尋底調查這種小球後,才得知這種小球是在砍一種印地安人稱為"橡膠"的樹時,流出的濃稠液體製造的。

1736年,法國科學家康達敏秘魯帶回有關橡膠樹的詳細資料,出版了《南美洲內地旅行記略》,書中詳述了橡膠樹的產地、採集乳膠的方法和橡膠的利用情況,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1763年,法國人麥加發明了能夠軟化橡膠的溶劑。

1770年英國化學家普立斯特勒發現橡膠能擦去鉛筆字跡。

1823年,英人馬金托什,像印第安人一樣把白色濃稠的橡膠液體塗抹在布上,製成防雨布,並縫製了"馬金托什"防水斗蓬,為現代雨衣雛形。

1852年美國化學家查爾斯·固特異在做試驗時,無意之中把盛橡膠和硫磺的罐子丟在爐火上,橡膠和硫磺受熱後流淌在一起,形成了塊狀膠皮,從而發明了橡膠硫化法。固特異的這一偶然行為,是橡膠製造業的一項重大發明,掃除了橡膠應用上的一大障礙,使橡膠從此成為了一種正式的工業原料,從而也使與橡膠相關的許多行業蓬勃發展成為了可能。隨後,固特異又用硫化橡膠製成了世界上的第一雙橡膠防水鞋

1876年,英國人魏克漢,從亞馬遜河熱帶叢林中採集7萬粒橡膠種子,送到英國倫敦皇家邱植物園培育,然後將橡膠苗運往新加坡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西亞等地種植並獲得成功。

1888年,英國人約翰·登祿普將橡膠管兩端相連並在內部充氣,發明了充氣輪胎。1895年汽車工業的興起,激起了對橡膠胎的巨大需求,膠價隨之猛漲。

1897年,新加坡植物園主任黃德勒發明橡膠樹連續割膠法,使橡膠產量大幅度提高。由此,野生的橡膠樹變成了一種大面積栽培的重要的經濟作物。

1904年,中國雲南干崖(今盈江縣傣族土司刀安仁新加坡購買8000株橡膠苗,帶回國種植於北緯24°的雲南省盈江縣新城鳳凰山,現僅存一株。

1906-1907年,海南瓊海華僑何書麟從馬來西亞引進4000粒橡膠種子,種植於會縣(現為瓊海市)和儋縣

1915年,荷蘭人赫爾屯在印度尼西亞瓜哇茂物植物園發明橡膠芽接法,使優良橡膠樹無性系可以大量繁殖推廣。

20世紀50年代末期,美國飛利浦公司採用鋰引發陰離子聚合成功開發了溶聚丁苯橡膠(SSBR),並於1964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SSBR的工業化生產通常使用烷基鋰主要是以丁基鋰作為引發劑使用烷烴或環烷烴為溶劑,醇類為終止劑,四氫呋喃為無規劑。但由於SSBR的加工性能較差,其應用並沒有得到較快的發展。70年代末期,對輪胎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對橡膠的結構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聚合技術的進步,使SSBR得到較快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的登祿普公司和荷蘭的Shell公司通過高分子設計技術共同開發了新的低滾動阻力型SSBR產品。荷蘭Shell公司和登錄普輪胎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SSBR產品,曰本合成橡膠公司與普利斯通公司共同開發了新型錫偶聯SSBR等第二代SSBR產品,這標誌着SSBR的生產技術己進入了新的階段。[2]

2003年,全世界天然橡膠產量為753.57萬噸。位居世界橡膠生產大國前五位的分別是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中國,五國橡膠總產量為629.25萬噸,佔全球橡膠總產量的83.5%。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1. ^ 【中華大字典】.肉部.十一畫.【膠】居肴切音交肴韻.(一)(1638頁). [2022-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2. ^ 防靜電橡膠板. 橡胶的历史. www.jueyuanxiangjiao.com. [2018-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鄧健民譯,《橡膠大全》,台北縣新店市:財團法人徐氏基金會,ISBN 957-18-0371-5.
  • 《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交易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