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
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Oberlin Band)是指從1882年到1900年,一批來自美國俄亥俄州歐柏林學院,在中國山西省工作的基督教傳教士。他們隸屬於美國公理會差會 (ABCFM)。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有15名歐柏林傳教士,男女老少皆有,被山西巡撫衙門下令,由義和團和士兵處死。
背景
在19世紀,位於俄亥俄州奧伯林的歐柏林學院,因其對社會改革和基督教的熱情而引人注目。歐柏林是第一所定期招收非洲裔美國學生的美國大學。[1] 這裏激進的廢奴主義,導致一位歷史學家稱奧伯林為「內戰開始的城鎮」[2]。
內戰後,奧伯林將大部分注意力轉向在世界各地傳播基督救恩的福音。一位神學家說,「讓我們起來征戰 …從事取代撒旦國度的驚人工作".[3]。基督教世界的許多人認為基督教和文明是同義詞。一本傳教士雜誌說,「我們認為,除了基督教之外,不存在真正的文明」。[4] 因此,在非基督教國家,其中最大的是由清朝統治的中國,傳教士在那裏可以促成基督教和文明的雙重祝福。「三億到四億的靈魂聚集在那裏,其中十分之九仍然沒有聽到過福音。」 在傳教熱情的背後是一種理論,即必須讓全世界皈依基督教,以預期千年王國的到來,即聖經中預言的基督的千年統治。[5]:22-23
奧伯林的理想主義以及社會和宗教激進主義,使它成為全世界傳教事業的主要貢獻者。歐柏林的畢業生,如梅威良(William Scott Ament)加入了美國公理會差會,在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作為 將基督教福音帶給所有民族努力的一部分。
直到丁戊奇荒(1876-1879年),新教傳教士才得以進入中國北方內陸地區的山西省。在乾旱造成的饑荒期間,傳教士在該省向大約340萬人分發糧食。即便如此,據一些估計,山西有500萬人死於饑荒,占山西人口的三分之一。[6] 雖然羅馬天主教早就傳入山西,也有一些中國人加入了天主教,但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通常不相往來,即使各自的差會和教堂可能非常靠近。[7]。
山西的歐柏林傳教士
1881年1月5日,歐柏林神學院的一位學生冕路德(Martin Luther Stimson)寫信給美國公理會差會,提供12名歐柏林大學畢業生到中國傳教。美國差會接受了這一提議,建議以山西作為傳教地點,當時該省只有少數幾名中國內地會和大英浸信會的英國傳教士。1882年,冕路德和他的妻子(Emily Brooks Hall Stimson)成為第一對抵達山西的歐柏林傳教士。1882年,文阿德(Irenaeus J. Atwood)夫婦和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很快,其他人也加入了進來。1882年至1900年間,共有30名歐柏林傳教士在山西工作,包括男性傳教士、他們的妻子和單身女傳教士。然而,大多數傳教士幾年後就辭職了,離開了山西和中國,因此傳教站的數量一直不多。歐柏林傳教士分別在省會太原西南60公里和100公里處的太谷和汾州兩座城市建立了傳教站。[8]
從一開始,歐柏林傳教士就遇到了嚴重的問題。在啟程前往中國之前,這些傳教士都沒有接受過任何培訓、指導或學習中文,儘管美國差會給每個家庭500美元,用於購買和運送食品和其他必需品到他們在中國的傳教站。事實證明,對於大多數傳教士來說,漢語是極其困難的。太谷和汾州的生活條件擁擠不堪,不衛生。疾病十分猖獗。山西三十名成年傳教士中有十人死亡,還有許多人患有嚴重疾病。[9] 山西歐柏林傳教士生下的25名兒童中,有12人死亡。[10]
傳教士之間很快爆發了教義糾紛。丁家立(Charles Daniel Tenney)從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偏向於一位論派,傾向於只在精英階層中傳福音。另一方面,冕路德則傾向於僱傭中國傳教士和助手,自下而上地傳播基督教。歐柏林傳教士站在丁家立一邊,但最終採用了冕路德的方法。丁家立和冕路德都很快辭職了。傳教士們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對大部分所理解的也感到遺憾。[11] 在太谷,1899年,經過近20年的工作,傳教士只爭取到76個中國信徒。他們還開辦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有24名學生,一所女子寄宿學校,有16名學生,教會醫院和藥房在這一年治療了1313名病人。傳教士在這一年裏還收容和治療了150多名鴉片成癮者。[12]
義和團
歐柏林傳教士1899年的年度報告提到,在中國人中散佈基督教傳教士在井中投毒的謠言。這也許是義和團在山西的第一個預兆。義和團是一個仇教、排外的農村運動,1898年開始於山東省,並向北向西蔓延。義和團相信,通過遵守適當的儀式,他們可以刀槍不入,將可恨的外國人殺死或驅逐。乾旱加劇了農村日益嚴重的動盪。[13]
1900年3月,滿清任命親義和團的官員毓賢調任為山西巡撫。1900年6月,義和團抵達太谷和汾州,傳教士們在城市和鄉村四處走動時,開始遭受威脅和嘲諷。威脅的暴徒聚集在傳教站外。有消息說,義和團襲擊了北京附近的的鐵路和外國人,還有中國政府對義和團的支持。傳教士們聽到謠言說,6月27日是義和團在山西消滅傳教士的日期。這一天過去了,在太谷和汾州的歐柏林傳教士沒有發生任何事件,但兩名年輕的英國婦女,中國內地會的傳教士,在一個外圍村莊被殺[14]。
7月9日,45名外國傳教士,新教徒、天主教徒,以及中國基督教領袖,在太原巡撫衙門大院被斬首處死。[15] (見太原屠殺)。其中大多數是英國浸信會傳教士。不過其中兩名死者是居住在汾州的歐柏林傳教士艾渥德牧師(Ernest Atwater)的大女兒(Ernestine Atwater)和二女兒(Mary Atwater),分別為 10歲和8歲。[16]
太谷屠殺
1900年7月,太谷的歐柏林傳教士幾乎被圍困在傳教站大院裏。這裏有六個美國人:來浩德牧師(Dwight Howard Clapp)、來浩德師母(Mary Jannie Clapp);衛祿義牧師(George Louis Williams)和德富士牧師(Francis Ward Davis),他們兩人的妻子都在美國;還有兩位單身女傳教士,貝如意姑娘(Susan Rowena Bird)和露美樂姑娘(Mary Louise Partridge)。[17] 大約50名中國基督徒和他們在一起,其中包括22名男子。7月31日,一群義和團闖入大院。傳教士和幾個中國人躲在一個空棚子裏,一個義和團發現了他們。來浩德是一名和平主義者,反對任何抵抗,但德富士手持手槍,開槍打傷了一名義和團。義和團隨後殺害了所有基督徒,防火燒房,傳教士試圖逃跑時,被用石頭打死。
義和團隨後在太谷附近的城市和鄉村遊蕩,殺害了70至100名中國基督徒及其家庭成員[18]。
汾州屠殺
在汾州有七位歐柏林傳教士:賈詩禮牧師(Charles Wesley Price)、賈詩禮師母(Eva Jane Price)和他們六歲的女兒(Florence);艾渥德牧師(Ernest R. Atwater)、艾渥德師母(Elizabeth Graham Atwater)以及他們的第三個女兒(Celia)和第四個女兒(Bertha),分別是五歲和三歲。還有三名內地會傳教士和他們在一起。
8月14日,傳教士奉命離開這座城市。十名傳教士、三名中國基督徒和兩名車夫穿過街道,上萬人默默地看着他們離開。護送傳教士的士兵奉命在途中殺死他們,其中一位中國基督徒預計到即將發生的事情,用財物賄賂士兵,獲准離開。當他逃走時,聽到槍聲。所有的傳教士都被殺死,士兵們搶劫了屍體,當地村民將屍體掩埋。[19]
餘波
八國聯軍解救了被義和團和中國軍隊圍困在天津和北京的外國人。(見天津之戰和八國聯軍之役),但直到1901年1月,德國士兵才到達山西,了解到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和該省其他傳教士的命運。7月9日,在太原屠殺一年之後,在太原為遇害者舉行了追思禮拜。[20] 1903年,在歐柏林學院的校園裏,建立了歐柏林學生志願傳道團的紀念拱門。1908年成立了銘賢社(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在歐柏林學院的幫助下,歐柏林畢業生孔祥熙在太谷在賠償給公理會的土地上,開設了銘賢學院。這所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被迫遷往中國西南部四川省金堂縣農村,戰後遷回太谷。1949年共產黨贏得內戰後,銘賢學院改為 山西農業大學[21] 。
1951年,韓戰爆發後,歐柏林學院和山西農業大學失去了聯繫。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2年,兩所學校才恢復接觸。在歐柏林山西紀念協會的主持下,歐柏林學院開始每年派山西代表到山西農業大學,教授英語,直到今日。
-
山西銘賢學校舊址——崇聖樓
-
山西銘賢學校舊址——尚德堂
參考
- ^ Constructing Black Education at Oberlin College. [2021-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 ^ Brandt, Nat (1990). The town that started the Civil War.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156-0243-X.
-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p. 12
- ^ Thompson, p. 13
- ^ Brandt, Nat Massacre in Shansi Syracus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2-23
- ^ China Famine Relief Fund Shanghai Committee, pp. 1, 88, 128, 157 https://archive.org/details/cu31924023248796, "Epidemic Chinese Famine" http://www.faculty.kirkwood.edu/ry/ost/Famine.ht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6 Dec 2012
- ^ Brandt, 1994, pp. 29-30
- ^ Brandt, Massacre in Shansi pp. 24-33
- ^ Brandt, 1994, p. 34-38
- ^ "Woman's Work of Woman in the Lord's Name"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ccessed 8 Dec 2012
- ^ Brandt, 1994, pp. 37-61
- ^ "Annual Report of Taiku Station" [2][失效連結], accessed 9 Dec 2012
- ^ Thompson, pp 7-9
- ^ Brandt, 1994, pp. 148, 192-198
- ^ Thompson, Roger R. "Reporting the Taiyuan Massacre" in Bickers, et al The Boxers, China, and the World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7, p. 65
- ^ Brandt, pp. 214-232
- ^ Carlson, Ellsworth. Oberlin in Asia: First Hundred Years 1882-1982. Oberlin, Ohio: Oberlin 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1982: 19–33.
- ^ Brandt, 1994, pp. 234-256
- ^ Brandt, 1994, pp. 265-267
- ^ Brandt, 1994, p. 273
- ^ Oberlin College Archives" accessed 9 Dec 2012